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零分考生"重回高考 慈溪打工吐露心声:想读大学
稿源: 浙江新闻   2017-11-24 09:58:00 报料热线:81850000

图来自中青报

  “零分考生”徐孟南最近有点火。连续被全国多家媒体报道,让这个在浙江宁波慈溪市周巷镇打工的安徽小伙子,再次成了名人。

  2008年,19岁的他以不上大学为代价完成了高考。9年来,他辗转各地打工,现在来到慈溪,渐渐发觉当年的做法“太不值”,也发现高考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于是,前不久他报名参加2018年高考。他这9年经历了什么?他现在过得怎么样?他对未来有什么打算?日前,记者来到周巷镇,走进了这个小伙子的生活。

  “零分考生”重回高考

  为什么

  徐孟南的工友们最近在网上看到了徐孟南的新闻,大家都很惊讶,议论纷纷。这位进厂一年多的同事平时很文静,干活也很勤快,想不到9年前他做出过那么“出格”的事:第一次高考故意考零分,挑战教育制度。

  出现在记者眼前的徐孟南看上去和普通的打工仔不大一样,皮肤白净,打扮得体,看着像是20岁出头。他住的单身公寓虽然相比本地白领有差距,不过在工友们眼里已经是比较“高级”的了,租金是他们的两到三倍。

  现在,徐孟南仿佛已经体验完了打工人生,他要以28岁的“高龄”再战高考。这一回,他不打算再交白卷了。

  “零分”不是随意而为

  而是酝酿了整整两年

  10月23日,徐孟南回到户籍所在地安徽亳州蒙城县招生办报名参加2018年高考,以社会考生的身份报考了“全国普通高考“和“高职院校分类招生”两个类别。

  时光倒回到2008年的高考,19岁的徐孟南在考卷上每一题都写了他的姓名、联系方式。他在博客日记里详细记录了考试经过:“我在每一科试卷上用了违禁的蓝色笔……在每一题上写了我是来宣传教育体制的。”

  他默写的是自己独创的“三人行”教育体制——这种模式取自“三人行必有我师”,核心就是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来教育,考大学过程中,文化课得分只占一部分。这是他从高一开始策划的“零分高考”大计。为此他还写了一个《三人行》中篇小说,以宣传他的教育理念。

  事实上,徐孟南在学校的时候成绩不错,中考考上了蒙城二中。家里人对他期望颇大,尤其是父亲,一直以来都坚信这个儿子能成为家中的第一个大学生。

  然而,谁都不知道,徐孟南内心暗暗滋生出叛逆之心。这个平时性格内向,跟陌生人说个话都会脸红的男孩子,默默把韩寒、方舟子当做了精神偶像。当同龄人在网吧里沉迷游戏的时候,他上网吧却在读各种批判教育体制的文章。“我忽然觉得被教育制度骗了。”徐孟南说,“我发现自己没有任何兴趣爱好,也没什么特长,唯一的能力是考分数,我就是流水线里生产出来的。”

  他也感觉到了“人微言轻”的道理。他在10年前的日记里写道:“韩寒的一篇只是买水果的博文,点击率是十几万,超过我们千万倍。这就是人微言轻的问题。要把我们的声音传达给更多人,我要好好闹一番才行!”

  怎么闹?

  徐孟南看到了2006年在高考上乱涂乱画的河南考生蒋多多的新闻,受到了启发。就这样,“零分高考”大计在这个男生心里诞生了。

  厌倦了打工生涯

  他又一次想改变自己的路

  策划了“零分高考”的徐孟南,最终发现计划落空了。他满以为在考卷上写了这些内容,一定会被判零分,像蒋多多一样拿到违规通知,从而“名声大震”。然而他最终高考分数还有160多分,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更让徐孟南失望的是,没有人来关注他。好不容易有一家安徽当地媒体对此作了报道,但激起的浪花却不是他想要的。

  老师很快给他打电话,批评他的所作所为:“你一个人怎么改变得了教育制度?人应该适应社会,不是让社会适应你!”

  “我是在适应社会。但我们每个人也要努力改变社会。”徐孟南不以为然,针锋相对。

  老师无奈,只好禁止同学们接受采访。

  而徐孟南的家人则对他的行为无法理解。他的父亲甚至认为,儿子在高考试卷上写反对教育制度的文字,那是在“犯罪”。

  徐孟南发现,他的这把小火只持续了几天,就熄灭了。很快,除了家人,没有人再谈论他,生活照旧。他的所作所为并没有给教育现状带来任何冲击。

  而他自己却赔上了前程。

  这是徐孟南不可接受的,仿佛精神支柱倒塌。

  2011年,徐孟南印了几千份宣传单,到各个学校里去宣讲。他用红底黄字印了个醒目的标语:“高考零分考生传达教改的声音,但零分注定是错误是伤害!请勿效仿。”

  在宣传单最后,徐孟南这样写道:“‘曲终人尽散’是对零分生影响力的最贴切描述,我们从中并没有获得什么。我们感受最多的是伤害,如果非要问我们获得了什么,只能说我们获得了成长,可我们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所以,我们想奉劝可能的后来者,请不要效仿我们,你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

  时间回到2017年,徐孟南至今仍然相信高考的宣传力量。第二次报名高考时,他在家乡教育局的办公室看到了2017新高考浙江、上海试点方案。他觉得,方案中的很多内容与自己当年提倡的理想教育非常相似。于是他又一次主动联系了媒体,宣告了自己即将再次高考的消息,以“借此机会”宣传自己当年的教育改革方案。“想让大家知道,我当年是正确的啊。希望有人能肯定我。”其实,这些年的打工生涯,徐孟南已经有点厌倦了,他又一次想改变自己正在走的路。

  “零分高考”不值得

  我想读大学

  徐孟南负责汽车装饰灯罩制造的一道工序,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有时还要值夜班。

  慈溪周巷镇,徐孟南的单身公寓里,简单到小偷恐怕也没有欲望光顾,所以他总是进门后就大喇喇地把钥匙插在门上,懒得拔下来。

  一张床占去大半个房间,床头摆了语数外三本高考复习书。床边桌子上的台式电脑,应该是整个屋子里最值钱的物品。再旁边的小衣柜里有他的日常衣物,有一件蓝色的夹克衫是他为自己准备的工作专用服。

  社会经历一点点改变着当年的叛逆少年。如今的徐孟南,比起9年前要开朗得多了,面对媒体的镜头也不怎么害羞,侃侃而谈。

  9年里,他应聘的工作都是简单重复的劳动,学历要求不会超过高中。他也完成了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老家两个孩子嗷嗷待哺。

  他觉得人生到了一个应该再次改变的时候。“我觉得当年高考零分是不值得的,我应该去大学校园里的。”

  徐孟南所在的是一家制造汽车配件的工厂,他每天的工作从早上7点开始,为汽车顶灯的开关印上的图案。

  “很简单的工作,强度也不十分大。”徐孟南说,“就是比较单调。”好处是,他可以一边工作一边戴着耳机听英语和语文。

  这十年来,他打过许多不同的工,广告、灯箱、卫浴、礼盒、井盖……不一而足。他还做过个人网站,开过淘宝店,后来又撰写开淘宝店的攻略,“我发现教别人怎么开店,比自己开店赚钱多。”徐孟南笑言。

  徐孟南看过老家的高考卷子,很简单。他对今年考上自己心目中的职业高校很有自信。

  本来,他打算安安静静地去考试。可是报名那天,排队的时候上网看到浙江和上海今年试点了高考新政。他猛然发现,新的高考制度,和他9年前在博客里写下的教育改革方案很像。

  徐孟南回去就立刻做了一张对比的表格,发在了博客上。9年前,19岁的徐孟南就曾经设想过“走班学习”“选科目考试”“一年多考”“按专业录取”等制度。当然,那时候他的方案是很稚嫩的,只有大概的理念。

  举几个例子。

  徐孟南认为,初中就应该开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以后的专业。高中根据选的专业来选择必修科目。此外还必须上日常知识课和体育课;学校应该根据学生选的科目分班;文化课测试每学期举行一次,根据一学年两回的测试和平时表现分数评估学生的成绩;学生志愿按专业填写,学校根据报考此专业的学生,成绩从高到低按顺序录取……

  看到自己当年的想法在9年后真的实现了,徐孟南很是激动。他再次联系了当年采访过他的安徽媒体,媒体以“浪子回头”的主题报道了他,却没有提他的高考方案,这让徐孟南颇感失望,“我当年并没有错,只是选的方式不对。”

  不过这一次,他的事得到了网络时代的宣传扩大,多家权威媒体转载并再度采访了他。比起当年的零分,徐孟南这一次重返高考的事迹轰动多了。

  质疑声也扑面而至。不少人毫不客气地批判他自我炒作,他自己有很多话想说。

  记者(以下简称记):对于9年前的“零分高考”,现在是什么感觉?

  徐孟南(以下简称徐):对家人觉得愧疚,但是仅限于家人,我觉得给他们造成了伤害。他们对我期望很高,但是我让他们失望了,所以我觉得对不起他们。

  记:有媒体用“幡然悔悟”来形容你重返高考,你觉得是这样吗?

  徐:其实我不是后悔反抗教育制度,而是觉得当年做的事情不值得。不值得的原因是我希望用零分高考来呼吁大家关注教育制度的弊端,引发教育改革,但是并没有达到目的。这段时间我也看了好多网友评论,有人说假如我好好上大学,毕业论文写教育制度方面的文章,比我高考零分会有效。我觉得网友说得有道理。

  记:对于你重新参加高考,你家人是什么看法呢?

  徐:我姐姐说要考就好好考吧。后来家人都知道了,他们没有反对。可能家人也了解我的脾气了,如果做了决定的事是改变不了的。

  记:重新高考上大学是为了圆大学梦吗?你选了什么学校和专业?

  徐:我想体验一下大学生活,也想了解现在大学教育制度。我选了新闻专业,但是并不是要当记者,我觉得我比较适合做自媒体。

  记:还是想要宣传教育改革理念吗?

  徐:我对这个还是很关注的。浙江和上海今年实行的新高考和我当年提出的“三人行”教育制度就有相似的地方。我觉得好的教育制度是要让人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每个人有自己的特色,找到职业目标。

  记:你现在自己也有两个孩子了,那你会希望他们考大学吗?

  徐:我希望他们可以走正常的道路,参加高考。当然如果他们不愿意,有自己的想法的话,我也不会勉强他们,给他们自由,但我可能会给他们一些建议。

  工友眼中的徐孟南:

  他再高考是为了弥补遗憾

  董德雨是徐孟南在工厂里最好的朋友,也是带进门的“师傅”,徐孟南第一天上班就认识了他。一来二去,两个人就混得很熟,徐孟南平时心里话会首先找董德雨说。

  在董德雨眼里,这个安徽小伙子为人很热心,肯帮人,干活也麻利,“在这里一年多,没怎么请过假,老板也是比较满意的。”

  虽然工作起来和大家都一样,但是董德雨也很快感觉到,这个人和他们“很不一样”。

  “我们经常会在一起聊一些话题,就感觉到他的想法和我们其他人不同。”董德雨说,“我们都是来打工赚钱养家的,我们想买房买车,而他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好像是来体验生活的。”比如对吃穿住,徐孟南的要求都比工友们高。

  徐孟南要参加高考,最早告诉了董德雨。那时董德雨不太支持,“大学要四年,那你老婆孩子怎么办呢?到时候毕业了,孩子都大了。虽然念书也能打工赚钱,毕竟还是不一样的。”他对记者说,徐孟南是想要弥补从前的遗憾。

  对于9年前的“零分高考”,董德雨也是看了媒体报道才知道。“他从来没讲过。后来我也找他问过这个事,我说教育制度那是教育部门管的事情,你一个人怎么能改变呢?但是我看到他贴出来当年写的方案,和现在高考新政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觉得一个人有这个预见性也是挺厉害的吧。”

  自从徐孟南被媒体报道以后,网上的各种评论也纷至沓来,不少人说他是炒作。但是董德雨觉得,“他平时不会和人争执,碰到有争执的事情,他往往就沉默了。挺和善的,从来没见他生过气。可能生活里那些事情并不是他关心的,没踩到他的底线。但是看到网友的很多攻击,他还是很难过的。我想他不是为了炒作什么,只是希望大家看到他从前关于教育改革的思想并没有错。”

  说到底,徐孟南只是个想得比别人多一点,不甘于现状,想获得理解的年轻人。

  高考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考试,徐孟南想把它变成发声的舞台,但对更多人来讲,这已经成了个人与家庭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

  从“零分计划”到重新报名高考,徐孟南的人生发生了很多变化,而高考也发生了很多徐孟南没有想到的变化。

  ●2011年:浙江高考率先破冰“一考定终身”,启动“三位一体”招生试点。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各地在当年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作为试点,上海市、浙江省率先出台改革方案。

  ●2016年: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使用统一命题试卷,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5省市仍为分省命题。

  ●2017年:浙江迈入“新高考”元年。

原标题:“零分考生”重回高考 慈溪打工吐露心声:想读大学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零分考生"重回高考 慈溪打工吐露心声:想读大学

稿源: 浙江新闻 2017-11-24 09:58:00

图来自中青报

  “零分考生”徐孟南最近有点火。连续被全国多家媒体报道,让这个在浙江宁波慈溪市周巷镇打工的安徽小伙子,再次成了名人。

  2008年,19岁的他以不上大学为代价完成了高考。9年来,他辗转各地打工,现在来到慈溪,渐渐发觉当年的做法“太不值”,也发现高考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于是,前不久他报名参加2018年高考。他这9年经历了什么?他现在过得怎么样?他对未来有什么打算?日前,记者来到周巷镇,走进了这个小伙子的生活。

  “零分考生”重回高考

  为什么

  徐孟南的工友们最近在网上看到了徐孟南的新闻,大家都很惊讶,议论纷纷。这位进厂一年多的同事平时很文静,干活也很勤快,想不到9年前他做出过那么“出格”的事:第一次高考故意考零分,挑战教育制度。

  出现在记者眼前的徐孟南看上去和普通的打工仔不大一样,皮肤白净,打扮得体,看着像是20岁出头。他住的单身公寓虽然相比本地白领有差距,不过在工友们眼里已经是比较“高级”的了,租金是他们的两到三倍。

  现在,徐孟南仿佛已经体验完了打工人生,他要以28岁的“高龄”再战高考。这一回,他不打算再交白卷了。

  “零分”不是随意而为

  而是酝酿了整整两年

  10月23日,徐孟南回到户籍所在地安徽亳州蒙城县招生办报名参加2018年高考,以社会考生的身份报考了“全国普通高考“和“高职院校分类招生”两个类别。

  时光倒回到2008年的高考,19岁的徐孟南在考卷上每一题都写了他的姓名、联系方式。他在博客日记里详细记录了考试经过:“我在每一科试卷上用了违禁的蓝色笔……在每一题上写了我是来宣传教育体制的。”

  他默写的是自己独创的“三人行”教育体制——这种模式取自“三人行必有我师”,核心就是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来教育,考大学过程中,文化课得分只占一部分。这是他从高一开始策划的“零分高考”大计。为此他还写了一个《三人行》中篇小说,以宣传他的教育理念。

  事实上,徐孟南在学校的时候成绩不错,中考考上了蒙城二中。家里人对他期望颇大,尤其是父亲,一直以来都坚信这个儿子能成为家中的第一个大学生。

  然而,谁都不知道,徐孟南内心暗暗滋生出叛逆之心。这个平时性格内向,跟陌生人说个话都会脸红的男孩子,默默把韩寒、方舟子当做了精神偶像。当同龄人在网吧里沉迷游戏的时候,他上网吧却在读各种批判教育体制的文章。“我忽然觉得被教育制度骗了。”徐孟南说,“我发现自己没有任何兴趣爱好,也没什么特长,唯一的能力是考分数,我就是流水线里生产出来的。”

  他也感觉到了“人微言轻”的道理。他在10年前的日记里写道:“韩寒的一篇只是买水果的博文,点击率是十几万,超过我们千万倍。这就是人微言轻的问题。要把我们的声音传达给更多人,我要好好闹一番才行!”

  怎么闹?

  徐孟南看到了2006年在高考上乱涂乱画的河南考生蒋多多的新闻,受到了启发。就这样,“零分高考”大计在这个男生心里诞生了。

  厌倦了打工生涯

  他又一次想改变自己的路

  策划了“零分高考”的徐孟南,最终发现计划落空了。他满以为在考卷上写了这些内容,一定会被判零分,像蒋多多一样拿到违规通知,从而“名声大震”。然而他最终高考分数还有160多分,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更让徐孟南失望的是,没有人来关注他。好不容易有一家安徽当地媒体对此作了报道,但激起的浪花却不是他想要的。

  老师很快给他打电话,批评他的所作所为:“你一个人怎么改变得了教育制度?人应该适应社会,不是让社会适应你!”

  “我是在适应社会。但我们每个人也要努力改变社会。”徐孟南不以为然,针锋相对。

  老师无奈,只好禁止同学们接受采访。

  而徐孟南的家人则对他的行为无法理解。他的父亲甚至认为,儿子在高考试卷上写反对教育制度的文字,那是在“犯罪”。

  徐孟南发现,他的这把小火只持续了几天,就熄灭了。很快,除了家人,没有人再谈论他,生活照旧。他的所作所为并没有给教育现状带来任何冲击。

  而他自己却赔上了前程。

  这是徐孟南不可接受的,仿佛精神支柱倒塌。

  2011年,徐孟南印了几千份宣传单,到各个学校里去宣讲。他用红底黄字印了个醒目的标语:“高考零分考生传达教改的声音,但零分注定是错误是伤害!请勿效仿。”

  在宣传单最后,徐孟南这样写道:“‘曲终人尽散’是对零分生影响力的最贴切描述,我们从中并没有获得什么。我们感受最多的是伤害,如果非要问我们获得了什么,只能说我们获得了成长,可我们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所以,我们想奉劝可能的后来者,请不要效仿我们,你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

  时间回到2017年,徐孟南至今仍然相信高考的宣传力量。第二次报名高考时,他在家乡教育局的办公室看到了2017新高考浙江、上海试点方案。他觉得,方案中的很多内容与自己当年提倡的理想教育非常相似。于是他又一次主动联系了媒体,宣告了自己即将再次高考的消息,以“借此机会”宣传自己当年的教育改革方案。“想让大家知道,我当年是正确的啊。希望有人能肯定我。”其实,这些年的打工生涯,徐孟南已经有点厌倦了,他又一次想改变自己正在走的路。

  “零分高考”不值得

  我想读大学

  徐孟南负责汽车装饰灯罩制造的一道工序,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有时还要值夜班。

  慈溪周巷镇,徐孟南的单身公寓里,简单到小偷恐怕也没有欲望光顾,所以他总是进门后就大喇喇地把钥匙插在门上,懒得拔下来。

  一张床占去大半个房间,床头摆了语数外三本高考复习书。床边桌子上的台式电脑,应该是整个屋子里最值钱的物品。再旁边的小衣柜里有他的日常衣物,有一件蓝色的夹克衫是他为自己准备的工作专用服。

  社会经历一点点改变着当年的叛逆少年。如今的徐孟南,比起9年前要开朗得多了,面对媒体的镜头也不怎么害羞,侃侃而谈。

  9年里,他应聘的工作都是简单重复的劳动,学历要求不会超过高中。他也完成了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老家两个孩子嗷嗷待哺。

  他觉得人生到了一个应该再次改变的时候。“我觉得当年高考零分是不值得的,我应该去大学校园里的。”

  徐孟南所在的是一家制造汽车配件的工厂,他每天的工作从早上7点开始,为汽车顶灯的开关印上的图案。

  “很简单的工作,强度也不十分大。”徐孟南说,“就是比较单调。”好处是,他可以一边工作一边戴着耳机听英语和语文。

  这十年来,他打过许多不同的工,广告、灯箱、卫浴、礼盒、井盖……不一而足。他还做过个人网站,开过淘宝店,后来又撰写开淘宝店的攻略,“我发现教别人怎么开店,比自己开店赚钱多。”徐孟南笑言。

  徐孟南看过老家的高考卷子,很简单。他对今年考上自己心目中的职业高校很有自信。

  本来,他打算安安静静地去考试。可是报名那天,排队的时候上网看到浙江和上海今年试点了高考新政。他猛然发现,新的高考制度,和他9年前在博客里写下的教育改革方案很像。

  徐孟南回去就立刻做了一张对比的表格,发在了博客上。9年前,19岁的徐孟南就曾经设想过“走班学习”“选科目考试”“一年多考”“按专业录取”等制度。当然,那时候他的方案是很稚嫩的,只有大概的理念。

  举几个例子。

  徐孟南认为,初中就应该开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以后的专业。高中根据选的专业来选择必修科目。此外还必须上日常知识课和体育课;学校应该根据学生选的科目分班;文化课测试每学期举行一次,根据一学年两回的测试和平时表现分数评估学生的成绩;学生志愿按专业填写,学校根据报考此专业的学生,成绩从高到低按顺序录取……

  看到自己当年的想法在9年后真的实现了,徐孟南很是激动。他再次联系了当年采访过他的安徽媒体,媒体以“浪子回头”的主题报道了他,却没有提他的高考方案,这让徐孟南颇感失望,“我当年并没有错,只是选的方式不对。”

  不过这一次,他的事得到了网络时代的宣传扩大,多家权威媒体转载并再度采访了他。比起当年的零分,徐孟南这一次重返高考的事迹轰动多了。

  质疑声也扑面而至。不少人毫不客气地批判他自我炒作,他自己有很多话想说。

  记者(以下简称记):对于9年前的“零分高考”,现在是什么感觉?

  徐孟南(以下简称徐):对家人觉得愧疚,但是仅限于家人,我觉得给他们造成了伤害。他们对我期望很高,但是我让他们失望了,所以我觉得对不起他们。

  记:有媒体用“幡然悔悟”来形容你重返高考,你觉得是这样吗?

  徐:其实我不是后悔反抗教育制度,而是觉得当年做的事情不值得。不值得的原因是我希望用零分高考来呼吁大家关注教育制度的弊端,引发教育改革,但是并没有达到目的。这段时间我也看了好多网友评论,有人说假如我好好上大学,毕业论文写教育制度方面的文章,比我高考零分会有效。我觉得网友说得有道理。

  记:对于你重新参加高考,你家人是什么看法呢?

  徐:我姐姐说要考就好好考吧。后来家人都知道了,他们没有反对。可能家人也了解我的脾气了,如果做了决定的事是改变不了的。

  记:重新高考上大学是为了圆大学梦吗?你选了什么学校和专业?

  徐:我想体验一下大学生活,也想了解现在大学教育制度。我选了新闻专业,但是并不是要当记者,我觉得我比较适合做自媒体。

  记:还是想要宣传教育改革理念吗?

  徐:我对这个还是很关注的。浙江和上海今年实行的新高考和我当年提出的“三人行”教育制度就有相似的地方。我觉得好的教育制度是要让人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每个人有自己的特色,找到职业目标。

  记:你现在自己也有两个孩子了,那你会希望他们考大学吗?

  徐:我希望他们可以走正常的道路,参加高考。当然如果他们不愿意,有自己的想法的话,我也不会勉强他们,给他们自由,但我可能会给他们一些建议。

  工友眼中的徐孟南:

  他再高考是为了弥补遗憾

  董德雨是徐孟南在工厂里最好的朋友,也是带进门的“师傅”,徐孟南第一天上班就认识了他。一来二去,两个人就混得很熟,徐孟南平时心里话会首先找董德雨说。

  在董德雨眼里,这个安徽小伙子为人很热心,肯帮人,干活也麻利,“在这里一年多,没怎么请过假,老板也是比较满意的。”

  虽然工作起来和大家都一样,但是董德雨也很快感觉到,这个人和他们“很不一样”。

  “我们经常会在一起聊一些话题,就感觉到他的想法和我们其他人不同。”董德雨说,“我们都是来打工赚钱养家的,我们想买房买车,而他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好像是来体验生活的。”比如对吃穿住,徐孟南的要求都比工友们高。

  徐孟南要参加高考,最早告诉了董德雨。那时董德雨不太支持,“大学要四年,那你老婆孩子怎么办呢?到时候毕业了,孩子都大了。虽然念书也能打工赚钱,毕竟还是不一样的。”他对记者说,徐孟南是想要弥补从前的遗憾。

  对于9年前的“零分高考”,董德雨也是看了媒体报道才知道。“他从来没讲过。后来我也找他问过这个事,我说教育制度那是教育部门管的事情,你一个人怎么能改变呢?但是我看到他贴出来当年写的方案,和现在高考新政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觉得一个人有这个预见性也是挺厉害的吧。”

  自从徐孟南被媒体报道以后,网上的各种评论也纷至沓来,不少人说他是炒作。但是董德雨觉得,“他平时不会和人争执,碰到有争执的事情,他往往就沉默了。挺和善的,从来没见他生过气。可能生活里那些事情并不是他关心的,没踩到他的底线。但是看到网友的很多攻击,他还是很难过的。我想他不是为了炒作什么,只是希望大家看到他从前关于教育改革的思想并没有错。”

  说到底,徐孟南只是个想得比别人多一点,不甘于现状,想获得理解的年轻人。

  高考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考试,徐孟南想把它变成发声的舞台,但对更多人来讲,这已经成了个人与家庭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

  从“零分计划”到重新报名高考,徐孟南的人生发生了很多变化,而高考也发生了很多徐孟南没有想到的变化。

  ●2011年:浙江高考率先破冰“一考定终身”,启动“三位一体”招生试点。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各地在当年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作为试点,上海市、浙江省率先出台改革方案。

  ●2016年: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使用统一命题试卷,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5省市仍为分省命题。

  ●2017年:浙江迈入“新高考”元年。

原标题:“零分考生”重回高考 慈溪打工吐露心声:想读大学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