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
八旬教授站3小时上完最后一课:害怕人走了经验没留下
稿源: 钱江晚报   2017-12-16 18:32:00 报料热线:81850000

  最近,一段4分多钟的视频,在浙大老师、学生的朋友圈里悄悄流传。大家都被感动了。

↑这是蒋克铸教授的最后一课。在浙大玉泉校区的第一教学楼报告厅,他为150名来自浙大各个年级和专业的学生,上了一堂《漫谈设计思维》。

  蒋老今年84岁,已经退休20多年,原本是浙大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不过,他不愿意就此放下珍爱一生的教鞭,退休后反聘到竺可桢学院,继续上课至2008年。今年10月份,蒋克铸向学校提出,希望能够再度走上讲台,向学生分享他积累了一生的宝贵知识。理由是,“害怕人走了,经验没留下来,这是最大的遗憾。”

  在网上流传的并不十分清晰的视频中,整整三个小时的课,头发花白的蒋老一直坚持站在讲台上,并一丝不苟地书写板书。对于站着讲课,他甚至有些“倔强”,说:“站着上课,是一名老师最基本的素养。”

  为这一天的课,他准备了两周

  11月10日下午,84岁的蒋克铸踩着他的“座驾”——当时花费400多元,购于上世纪80年代的26寸凤凰牌自行车,从家来到浙大机械工程学院,途中用了大约10分钟。

  “看他推着一辆自行车出现在第一教学楼门口,喘着气,微笑着向同学们打招呼,那一幕真美好。”浙大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党总支书记项淑芳说。

  蒋克铸的课,实践性很强,他退休前教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学》都是学院的热门课。

  学院在几天前就发布了消息,现场来的150名学生,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其他学院对设计感兴趣的同学,也慕名来听。

  认真的蒋克铸提前半小时来到教室,穿着一件藏青色夹克、头发稀疏花白的他安静地坐在第一排。下午一点半,他缓缓站起,慢慢走上讲台。站定,全场掌声雷动。

  蒋克铸深深鞠了一躬。这是他退休后,十年来第一次站上浙大机械学院的讲台。

  “年纪越大,就越想回到课堂上,给现在的学生讲讲自己积累了一辈子的那点知识,希望能传承下去。”蒋克铸说。现在条件好了,教材、材料都不缺,但老一辈的那些实践经验,却越来越少。

  蒋克铸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留校任教十余年后,调到水电部第十二工程局富春江指挥部工作,上世纪70年代末到浙大任教。因为教学和实践岗位都待过,他深知高等院校“设计学教育”中的实践缺陷。他认为设计的目的就是落地为生产实践。

  在他的最后一课上,他讲了很多自己亲身经历的关于实践的例子,并不下十次地向学生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为这一天的课,他足足准备了两周。

  所谓“教授”:“教”时要“授”,示范最关键

  原定的上课时间是下午一点半到三点半,但由于蒋克铸想讲的内容太多,整整拖了一小时的堂。老人恨不得,把肚子里所有的知识,都倾囊相授。

  原本准备了四个部分的内容,因为讲得太细,做了很多备课内容以外的引申,结果只讲完了第一部分。蒋克铸为此挺不好意思的,临下课,向同学们保证会将余下的内容整理成文档发给大家。

  蒋克铸年轻时练过体操和跳水,而且水平很高,有一次在比赛中半月板撕裂,多年来膝盖不便。在讲课现场,大家四次请他坐下讲课,但他总是摆摆手,一直坚持站着讲了三小时。

  他认为站着上课是教师的基本素养,“只有站着上课才能示范和演练。老师在写题和板书的时候,学生同时在动脑。所谓‘教授’,‘教’时要‘授’,示范是最关键的,不然与网络授课又有什么区别呢?”

  蒋克铸习惯板书,虽然因为年龄大了,抬手画图时胳膊明显地难以伸展开来,但他仍然一丝不苟,不肯简化任何一个细节。

  讲到工程实例时,蒋克铸鼓励同学们深入实践才能有真正的体会,他小心翼翼地翻开一张1米多宽已经泛黄的图纸,这是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建设富春江水工机械厂绘制的图纸。

  浙江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研一的学生陈斌也在现场听课,“那张工程图纸页泛黄,折痕处有些撕裂,当蒋教授打开这张图的时候,我忽然明白了什么是设计精神。那是对设计的尊重,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并满怀情怀与热忱。”

  现代教育有个遗憾:一代人的经验难留下来

  蒋克铸不愿意“享福”,他乐意和学生待在一块儿。2008年老伴去世对蒋克铸的打击很大,正是在那时,他决定正式离开讲台。“那时对我来说唯一的宽慰就是我教的班毕业了,这也是我教的最后一个班。”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蒋克铸很着急。他认为现代教育有个遗憾:一代人离开后,实实在在的经验留不下来,现在的年轻人要重复我们以前走过的弯路。“我们每一个老教授都有一笔巨大的知识财富,应该传承下去。我也想像孔夫子一样周游六国,把毕生所学都传给年轻人。虽然有学生觉得我严格,但只要还有一两个学生愿意听我的课,我就要一直讲下去。”

  他在老伴的墓边为自己留了一块空碑,现在已经篆刻好了墓志铭。“我造物,故我在;我育人,故我在;我创思,故我在。这是我给自己写的墓志铭,这是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都应有的价值观。”

原标题:八旬教授站3小时上完最后一课:害怕人走了经验没留下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八旬教授站3小时上完最后一课:害怕人走了经验没留下

稿源: 钱江晚报 2017-12-16 18:32:00

  最近,一段4分多钟的视频,在浙大老师、学生的朋友圈里悄悄流传。大家都被感动了。

↑这是蒋克铸教授的最后一课。在浙大玉泉校区的第一教学楼报告厅,他为150名来自浙大各个年级和专业的学生,上了一堂《漫谈设计思维》。

  蒋老今年84岁,已经退休20多年,原本是浙大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不过,他不愿意就此放下珍爱一生的教鞭,退休后反聘到竺可桢学院,继续上课至2008年。今年10月份,蒋克铸向学校提出,希望能够再度走上讲台,向学生分享他积累了一生的宝贵知识。理由是,“害怕人走了,经验没留下来,这是最大的遗憾。”

  在网上流传的并不十分清晰的视频中,整整三个小时的课,头发花白的蒋老一直坚持站在讲台上,并一丝不苟地书写板书。对于站着讲课,他甚至有些“倔强”,说:“站着上课,是一名老师最基本的素养。”

  为这一天的课,他准备了两周

  11月10日下午,84岁的蒋克铸踩着他的“座驾”——当时花费400多元,购于上世纪80年代的26寸凤凰牌自行车,从家来到浙大机械工程学院,途中用了大约10分钟。

  “看他推着一辆自行车出现在第一教学楼门口,喘着气,微笑着向同学们打招呼,那一幕真美好。”浙大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党总支书记项淑芳说。

  蒋克铸的课,实践性很强,他退休前教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学》都是学院的热门课。

  学院在几天前就发布了消息,现场来的150名学生,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其他学院对设计感兴趣的同学,也慕名来听。

  认真的蒋克铸提前半小时来到教室,穿着一件藏青色夹克、头发稀疏花白的他安静地坐在第一排。下午一点半,他缓缓站起,慢慢走上讲台。站定,全场掌声雷动。

  蒋克铸深深鞠了一躬。这是他退休后,十年来第一次站上浙大机械学院的讲台。

  “年纪越大,就越想回到课堂上,给现在的学生讲讲自己积累了一辈子的那点知识,希望能传承下去。”蒋克铸说。现在条件好了,教材、材料都不缺,但老一辈的那些实践经验,却越来越少。

  蒋克铸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留校任教十余年后,调到水电部第十二工程局富春江指挥部工作,上世纪70年代末到浙大任教。因为教学和实践岗位都待过,他深知高等院校“设计学教育”中的实践缺陷。他认为设计的目的就是落地为生产实践。

  在他的最后一课上,他讲了很多自己亲身经历的关于实践的例子,并不下十次地向学生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为这一天的课,他足足准备了两周。

  所谓“教授”:“教”时要“授”,示范最关键

  原定的上课时间是下午一点半到三点半,但由于蒋克铸想讲的内容太多,整整拖了一小时的堂。老人恨不得,把肚子里所有的知识,都倾囊相授。

  原本准备了四个部分的内容,因为讲得太细,做了很多备课内容以外的引申,结果只讲完了第一部分。蒋克铸为此挺不好意思的,临下课,向同学们保证会将余下的内容整理成文档发给大家。

  蒋克铸年轻时练过体操和跳水,而且水平很高,有一次在比赛中半月板撕裂,多年来膝盖不便。在讲课现场,大家四次请他坐下讲课,但他总是摆摆手,一直坚持站着讲了三小时。

  他认为站着上课是教师的基本素养,“只有站着上课才能示范和演练。老师在写题和板书的时候,学生同时在动脑。所谓‘教授’,‘教’时要‘授’,示范是最关键的,不然与网络授课又有什么区别呢?”

  蒋克铸习惯板书,虽然因为年龄大了,抬手画图时胳膊明显地难以伸展开来,但他仍然一丝不苟,不肯简化任何一个细节。

  讲到工程实例时,蒋克铸鼓励同学们深入实践才能有真正的体会,他小心翼翼地翻开一张1米多宽已经泛黄的图纸,这是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建设富春江水工机械厂绘制的图纸。

  浙江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研一的学生陈斌也在现场听课,“那张工程图纸页泛黄,折痕处有些撕裂,当蒋教授打开这张图的时候,我忽然明白了什么是设计精神。那是对设计的尊重,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并满怀情怀与热忱。”

  现代教育有个遗憾:一代人的经验难留下来

  蒋克铸不愿意“享福”,他乐意和学生待在一块儿。2008年老伴去世对蒋克铸的打击很大,正是在那时,他决定正式离开讲台。“那时对我来说唯一的宽慰就是我教的班毕业了,这也是我教的最后一个班。”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蒋克铸很着急。他认为现代教育有个遗憾:一代人离开后,实实在在的经验留不下来,现在的年轻人要重复我们以前走过的弯路。“我们每一个老教授都有一笔巨大的知识财富,应该传承下去。我也想像孔夫子一样周游六国,把毕生所学都传给年轻人。虽然有学生觉得我严格,但只要还有一两个学生愿意听我的课,我就要一直讲下去。”

  他在老伴的墓边为自己留了一块空碑,现在已经篆刻好了墓志铭。“我造物,故我在;我育人,故我在;我创思,故我在。这是我给自己写的墓志铭,这是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都应有的价值观。”

原标题:八旬教授站3小时上完最后一课:害怕人走了经验没留下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