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40年印迹|大港社区朱红明:做好570家企业的“大管家”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09-29 09:11:00 报料热线:81850000

 

  人物

  北仑区新碶街道大港社区党委书记、主任朱红明

  6.7平方公里内,集聚了570家企业,员工近10万人。大港社区党委书记朱红明,在这里做了10年的“大管家”。

  10年前,中国第一个工业社区在北仑诞生。在工业园区设立社区,实行社区化管理模式,大港社区在全国开了先河。

  10年后,朱红明带领社工“小马拉大车”,构建起“党委领导、社区牵头、企业协同、员工参与”的共建共享服务管理新格局,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服务工业社区的新路。

  把企业当“家业”,把员工当“家人”,把需求当“家事”。在朱红明的带领下,大港社区以“家文化”为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破解了“后开发区时代”工业园区服务这道全国性难题。

  真诚付出,11人服务10万人

  改革开放浪潮中,作为开发开放的前沿,大港工业园区一度辉煌。

  可随着招商结束和企业的发展壮大,原来的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园区发展需求。公共资源整合度低、劳资纠纷多、社会服务治理功能弱等瓶颈越来越突出。2008年3月,北仑区进行了大胆尝试:将大港工业园区划归新碶街道,由社区来管理园区。

  新社区,新领域,新队伍。肩负重担,朱红明便是那时调任大港社区服务中心主任。

  “服务企业谈何容易。一开始,我们连门都进不去。”朱红明回忆往昔,感慨万千。

  彼时,园区好多企业互不往来,各自为“政”。一上任,她就提出了“三个最短”——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园区企业基本资料;建立党群团及各类社会组织;赢得企业和企业员工的认同。

  白天朱红明带领社工分组走访企业,晚上整理资料、召开会议、讨论方案。那段时间,早出晚归地跑企业,成了朱红明的家常便饭。这个战斗力超强的团队,用短短3个月的时间实现了“三个最短”,建起厚厚的“家谱”,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100多个,一下子拉近了与企业的距离。

  大港社工人手有限,少的时候仅6人,最多的时候11人。从进不了门到成为朋友;从员工的质疑漠视到热情参与;从社工的单打独斗到现在的合力共建……真诚付出,让企业主从怀疑到接纳,把社区真正当作了“娘家”。

  以小博大,全面激活园区资源

  以小博大,激活资源,必须要另辟蹊径。

  10年间,朱红明带领社工,一直不断在服务体系、治理途径和服务方式上探索创新。统筹资源,搭台借力,在社区党委的组织协调下,园区各种资源被调动了起来。

  协调22家区级涉企职能部门成立了“企业发展顾问团”,培育发展了33个社会组织,建立起线上“资源银行”,“创意工夫”发布会……大家戏称,朱红明有一个“超强大脑”,不断生产新点子,为企业牵线搭桥、排忧解难。

  东盛和威骏模具这两家企业虽然距离不到500米,却不知道对方生产的产品是什么。而在“企业联合会”成立后,社区组织企业到东盛参观学习,威骏模具企业这才发现自己从香港购买的配件其实是东盛生产的,而且价格相差了10倍。良好的交流平台,让更多企业实现了“双赢”。

  在走访中,朱红明发现不少企业希望可以搭建一个良好的政企桥梁,有问题可以来社区“找门路”,以方便企业办事。大港社区便成立了“大港社区企业发展顾问团”,将区劳动局、区财政局等22家涉企职能部门纳入顾问团成员单位,实行条块结合,确保企业服务优质高效。

  眼下,朱红明正在筹划打造大港微智能工场,积极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素质。她介绍,这是一个集“信息共享、体验教学、交流研讨、创业创新、成果展示、科普宣传”为一体的智服务平台。“希望通过社区的服务升级,更好地为企业转型升级、人才升级提供支撑与赋能。”

  紧跟形势,助企业拓销路出国门

  2012年初,受国际大环境影响,朱红明发现,园区企业外贸出口形势越来越严峻,库存尾单产品积压严重。

  朱红明想到了“借力互联网,出口转内销”模式,帮扶企业。她牵头成立了“大港伴手厅”。为节省成本,社工自己设计宣传册,然后帮企业去宣传。长青公司1800多万元的尾单产品,通过“伴手厅”消化了,还成为电商平台“唯品会”的顶级供应商。不少企业借此走上了自主创立品牌之路。

  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大港社区还鼓励园区企业积极走出去。华和服装有限公司是一家传统企业。该公司董事长王海华早于2012年就在非洲贝宁注册了自己的贸易公司。“社区经常举办沙龙,邀请一些专家分析经济形势,办起‘工匠学堂’,帮助企业提升产业工人素质,在大港,我们收获不少。”王海华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后,园区不少企业抓住机遇,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公司也在非洲注册了服装品牌,与此同时,我们还把大榭的保险箱、郭巨的灯具这些北仑本土的好产品,加快输送出去。”

  当下,中非合作朝纵深化推进,从铁路到港口,“一带一路”建设让企业迎来更多机遇。宁波三鼎钢管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钢管的企业,近年来加快在非洲布局。该公司总经理刘蟠虹说:“社区为企业做了不少事。背靠大港这个‘大家’,企业‘小家’建设发展,也更有信心了。”

  “用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多年来,朱红明一直用这句话勉励自己的团队。她说:“工业园区实现社区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社会服务供给方式的创新。时代不断变化,不变的是我们始终采取互助、自治的办法,协同各界力量,破解发展难题。”

  记者 厉晓杭

  北仑记者站陈盛竹

  通讯员 陈红

原标题:做好570家企业的“大管家”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40年印迹|大港社区朱红明:做好570家企业的“大管家”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09-29 09:11:00

 

  人物

  北仑区新碶街道大港社区党委书记、主任朱红明

  6.7平方公里内,集聚了570家企业,员工近10万人。大港社区党委书记朱红明,在这里做了10年的“大管家”。

  10年前,中国第一个工业社区在北仑诞生。在工业园区设立社区,实行社区化管理模式,大港社区在全国开了先河。

  10年后,朱红明带领社工“小马拉大车”,构建起“党委领导、社区牵头、企业协同、员工参与”的共建共享服务管理新格局,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服务工业社区的新路。

  把企业当“家业”,把员工当“家人”,把需求当“家事”。在朱红明的带领下,大港社区以“家文化”为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破解了“后开发区时代”工业园区服务这道全国性难题。

  真诚付出,11人服务10万人

  改革开放浪潮中,作为开发开放的前沿,大港工业园区一度辉煌。

  可随着招商结束和企业的发展壮大,原来的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园区发展需求。公共资源整合度低、劳资纠纷多、社会服务治理功能弱等瓶颈越来越突出。2008年3月,北仑区进行了大胆尝试:将大港工业园区划归新碶街道,由社区来管理园区。

  新社区,新领域,新队伍。肩负重担,朱红明便是那时调任大港社区服务中心主任。

  “服务企业谈何容易。一开始,我们连门都进不去。”朱红明回忆往昔,感慨万千。

  彼时,园区好多企业互不往来,各自为“政”。一上任,她就提出了“三个最短”——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园区企业基本资料;建立党群团及各类社会组织;赢得企业和企业员工的认同。

  白天朱红明带领社工分组走访企业,晚上整理资料、召开会议、讨论方案。那段时间,早出晚归地跑企业,成了朱红明的家常便饭。这个战斗力超强的团队,用短短3个月的时间实现了“三个最短”,建起厚厚的“家谱”,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100多个,一下子拉近了与企业的距离。

  大港社工人手有限,少的时候仅6人,最多的时候11人。从进不了门到成为朋友;从员工的质疑漠视到热情参与;从社工的单打独斗到现在的合力共建……真诚付出,让企业主从怀疑到接纳,把社区真正当作了“娘家”。

  以小博大,全面激活园区资源

  以小博大,激活资源,必须要另辟蹊径。

  10年间,朱红明带领社工,一直不断在服务体系、治理途径和服务方式上探索创新。统筹资源,搭台借力,在社区党委的组织协调下,园区各种资源被调动了起来。

  协调22家区级涉企职能部门成立了“企业发展顾问团”,培育发展了33个社会组织,建立起线上“资源银行”,“创意工夫”发布会……大家戏称,朱红明有一个“超强大脑”,不断生产新点子,为企业牵线搭桥、排忧解难。

  东盛和威骏模具这两家企业虽然距离不到500米,却不知道对方生产的产品是什么。而在“企业联合会”成立后,社区组织企业到东盛参观学习,威骏模具企业这才发现自己从香港购买的配件其实是东盛生产的,而且价格相差了10倍。良好的交流平台,让更多企业实现了“双赢”。

  在走访中,朱红明发现不少企业希望可以搭建一个良好的政企桥梁,有问题可以来社区“找门路”,以方便企业办事。大港社区便成立了“大港社区企业发展顾问团”,将区劳动局、区财政局等22家涉企职能部门纳入顾问团成员单位,实行条块结合,确保企业服务优质高效。

  眼下,朱红明正在筹划打造大港微智能工场,积极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素质。她介绍,这是一个集“信息共享、体验教学、交流研讨、创业创新、成果展示、科普宣传”为一体的智服务平台。“希望通过社区的服务升级,更好地为企业转型升级、人才升级提供支撑与赋能。”

  紧跟形势,助企业拓销路出国门

  2012年初,受国际大环境影响,朱红明发现,园区企业外贸出口形势越来越严峻,库存尾单产品积压严重。

  朱红明想到了“借力互联网,出口转内销”模式,帮扶企业。她牵头成立了“大港伴手厅”。为节省成本,社工自己设计宣传册,然后帮企业去宣传。长青公司1800多万元的尾单产品,通过“伴手厅”消化了,还成为电商平台“唯品会”的顶级供应商。不少企业借此走上了自主创立品牌之路。

  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大港社区还鼓励园区企业积极走出去。华和服装有限公司是一家传统企业。该公司董事长王海华早于2012年就在非洲贝宁注册了自己的贸易公司。“社区经常举办沙龙,邀请一些专家分析经济形势,办起‘工匠学堂’,帮助企业提升产业工人素质,在大港,我们收获不少。”王海华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后,园区不少企业抓住机遇,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公司也在非洲注册了服装品牌,与此同时,我们还把大榭的保险箱、郭巨的灯具这些北仑本土的好产品,加快输送出去。”

  当下,中非合作朝纵深化推进,从铁路到港口,“一带一路”建设让企业迎来更多机遇。宁波三鼎钢管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钢管的企业,近年来加快在非洲布局。该公司总经理刘蟠虹说:“社区为企业做了不少事。背靠大港这个‘大家’,企业‘小家’建设发展,也更有信心了。”

  “用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多年来,朱红明一直用这句话勉励自己的团队。她说:“工业园区实现社区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社会服务供给方式的创新。时代不断变化,不变的是我们始终采取互助、自治的办法,协同各界力量,破解发展难题。”

  记者 厉晓杭

  北仑记者站陈盛竹

  通讯员 陈红

原标题:做好570家企业的“大管家”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