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我的名字叫建国 | 从30亩荒山起步 如今他成鄞江杨梅大王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1-23 14:44: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中国宁波网讯(记者沈之蓥 实习生窦娟 王晓帆) 张建国没有料到有朝一日会成鄞江镇的“杨梅大王”,决定承包30亩荒山的那一年,他才27岁。

  那个年代,年轻人远离农业,涌向城市“淘金”,梦想着有朝一日飞黄腾达。

  张建国呆在宁波的码头打工,干装卸,一天挣十几块钱,当时的工资比在镇上干活强多了,他有些小满足。

  直到有一天,余姚工友要请假回家摘杨梅,说出的一番话惊醒了他。

  “我让他别去了,杨梅才几毛钱一斤。他说一棵杨梅树能产几百斤,那得多少钱?我一想,比我打工强多了。”

  自打17岁出道,张建国卖过皮鞋,种过西瓜,养过猪,在砖瓦厂送过货。因为小学没能毕业,他只能靠力气吃饭。

  上世纪90年代,学开车当司机是宁波非常火爆的行业。张建国和同伴也去试了,同伴听说今后不能经常喝小酒,打了退堂鼓。二人共进退,张建国最终没能成为司机。

  决定承包荒山种杨梅的那一刻,张建国就想好了,想赚到钱,就得种跟别人不一样的杨梅。那会,他听说台州黄岩的东魁杨梅个头大如乒乓球,从视觉效果上看,远比宁波本地杨梅有冲击力。

  于是,张建国挖山种树,成了别人眼中的“怪人”。

  头几年,杨梅不挂果,没有收入,他去了当地的啤酒厂做装箱工。连干3年,没想到一年升一级,从员工干到组长再到管理人员。

  等到杨梅快挂果,他就决定离开了,领导再三挽留:“他们希望我能留下来,劝我摘杨梅时,可以找同事们帮忙,没必要走。”

  “但是要想种出好杨梅,没那么简单。得找人请教,得多学习。”张建国说,即便是如今,每到一个地方,他最先打听的是哪里有杨梅,他希望能获取更多的种植经验,种出品质更好的杨梅。

  东魁杨梅挂果的第一年,宁波本地杨梅仅卖1元钱一斤,张建国却叫卖5元。他挑着两担杨梅,坐上中巴车,去石碶一带的路边兜售,碰运气。

  此时本地杨梅临近下市,张建国的“乒乓球杨梅”成了畅销货,5元一斤照样被抢光。

  连去几天,次次卖光。

  直到一个收购商在路边发现了他,听说是本地产的杨梅,有些吃惊,在实地看了张建国的杨梅山后,对方说了一句“全包”,不还价。

  张建国又惊又喜,卖了几次后,他心生疑问:这些杨梅他卖到哪儿去了?又得卖多少钱一斤?

  有一回他偷偷坐车“跟踪”,到了余姚三七市镇,许多杨梅收购商在此云集,一打听,他家的杨梅卖到了20元一斤,是收购价的4倍。

  张建国决定提价,批发价从5元涨至7元、9元。

  这是张建国的第一桶金。

  后来,他的杨梅园越来越大,杨梅树越种越多,生意好到要提前预定,高品质的杨梅论颗卖。

  “挑出1两1个的杨梅,论颗卖,5元一颗。”张建国将杨梅按品质分级,专做礼品市场,年入数十万。

  “有的杨梅只是碰伤,我们也要挑出来扔掉,当天吃虽然不影响口感,但接下来可能会品质。有人劝我,杨梅20元一斤,怎么舍得扔。但是有舍才有得,我不能砸了招牌。”

  为了感谢客人和朋友们在生意上的关照,张建国曾经多年举办家宴,请大伙吃饭。最多一年,来的人坐了十几桌。

  一晃20多年过去了,50多亩地、500多棵杨梅树,张建国仍然稳稳地坐着海曙区鄞江镇杨梅种植的头把交椅,在整个宁波也排得上号。

  在张建国带动下,鄞江镇种杨梅的人家已经达到了200多户。

  因为经验丰富,许多人上门前来取经,曾有大老板想聘请他去管理“杨梅山”,被张建国婉言谢绝。

  在张建国看来,即便是种杨梅,也得动脑筋,得学习。杨梅也会遇到“产品更新”,下一代人或许能吃到品种更好、品质更佳的杨梅,“比如柑橘,象山的红美人多火爆。”

  除了种杨梅,张建国的传统手工麻糍生意也是越做越火——做手工麻糍原本是他感谢客户的一种方式,没想到深受大家喜爱。

  “很多人不会做了,这就是机会。”最好时,卖麻糍一天营业额上万。

  此外,他还在尝试自酿杨梅酒销售,拓宽杨梅产业链。

  新的一年,张建国52岁了,他仍旧奔波在杨梅山上以及各大展销会。当了20多年农民,他坚信这样一句话:“越难办的事情你把它干成了,就一定能挣钱。”

  相关报道:我的名字叫建国!迎接新中国70华诞 本网推出系列报道

编辑: 杜寅

我的名字叫建国 | 从30亩荒山起步 如今他成鄞江杨梅大王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1-23 14:44:00

  中国宁波网讯(记者沈之蓥 实习生窦娟 王晓帆) 张建国没有料到有朝一日会成鄞江镇的“杨梅大王”,决定承包30亩荒山的那一年,他才27岁。

  那个年代,年轻人远离农业,涌向城市“淘金”,梦想着有朝一日飞黄腾达。

  张建国呆在宁波的码头打工,干装卸,一天挣十几块钱,当时的工资比在镇上干活强多了,他有些小满足。

  直到有一天,余姚工友要请假回家摘杨梅,说出的一番话惊醒了他。

  “我让他别去了,杨梅才几毛钱一斤。他说一棵杨梅树能产几百斤,那得多少钱?我一想,比我打工强多了。”

  自打17岁出道,张建国卖过皮鞋,种过西瓜,养过猪,在砖瓦厂送过货。因为小学没能毕业,他只能靠力气吃饭。

  上世纪90年代,学开车当司机是宁波非常火爆的行业。张建国和同伴也去试了,同伴听说今后不能经常喝小酒,打了退堂鼓。二人共进退,张建国最终没能成为司机。

  决定承包荒山种杨梅的那一刻,张建国就想好了,想赚到钱,就得种跟别人不一样的杨梅。那会,他听说台州黄岩的东魁杨梅个头大如乒乓球,从视觉效果上看,远比宁波本地杨梅有冲击力。

  于是,张建国挖山种树,成了别人眼中的“怪人”。

  头几年,杨梅不挂果,没有收入,他去了当地的啤酒厂做装箱工。连干3年,没想到一年升一级,从员工干到组长再到管理人员。

  等到杨梅快挂果,他就决定离开了,领导再三挽留:“他们希望我能留下来,劝我摘杨梅时,可以找同事们帮忙,没必要走。”

  “但是要想种出好杨梅,没那么简单。得找人请教,得多学习。”张建国说,即便是如今,每到一个地方,他最先打听的是哪里有杨梅,他希望能获取更多的种植经验,种出品质更好的杨梅。

  东魁杨梅挂果的第一年,宁波本地杨梅仅卖1元钱一斤,张建国却叫卖5元。他挑着两担杨梅,坐上中巴车,去石碶一带的路边兜售,碰运气。

  此时本地杨梅临近下市,张建国的“乒乓球杨梅”成了畅销货,5元一斤照样被抢光。

  连去几天,次次卖光。

  直到一个收购商在路边发现了他,听说是本地产的杨梅,有些吃惊,在实地看了张建国的杨梅山后,对方说了一句“全包”,不还价。

  张建国又惊又喜,卖了几次后,他心生疑问:这些杨梅他卖到哪儿去了?又得卖多少钱一斤?

  有一回他偷偷坐车“跟踪”,到了余姚三七市镇,许多杨梅收购商在此云集,一打听,他家的杨梅卖到了20元一斤,是收购价的4倍。

  张建国决定提价,批发价从5元涨至7元、9元。

  这是张建国的第一桶金。

  后来,他的杨梅园越来越大,杨梅树越种越多,生意好到要提前预定,高品质的杨梅论颗卖。

  “挑出1两1个的杨梅,论颗卖,5元一颗。”张建国将杨梅按品质分级,专做礼品市场,年入数十万。

  “有的杨梅只是碰伤,我们也要挑出来扔掉,当天吃虽然不影响口感,但接下来可能会品质。有人劝我,杨梅20元一斤,怎么舍得扔。但是有舍才有得,我不能砸了招牌。”

  为了感谢客人和朋友们在生意上的关照,张建国曾经多年举办家宴,请大伙吃饭。最多一年,来的人坐了十几桌。

  一晃20多年过去了,50多亩地、500多棵杨梅树,张建国仍然稳稳地坐着海曙区鄞江镇杨梅种植的头把交椅,在整个宁波也排得上号。

  在张建国带动下,鄞江镇种杨梅的人家已经达到了200多户。

  因为经验丰富,许多人上门前来取经,曾有大老板想聘请他去管理“杨梅山”,被张建国婉言谢绝。

  在张建国看来,即便是种杨梅,也得动脑筋,得学习。杨梅也会遇到“产品更新”,下一代人或许能吃到品种更好、品质更佳的杨梅,“比如柑橘,象山的红美人多火爆。”

  除了种杨梅,张建国的传统手工麻糍生意也是越做越火——做手工麻糍原本是他感谢客户的一种方式,没想到深受大家喜爱。

  “很多人不会做了,这就是机会。”最好时,卖麻糍一天营业额上万。

  此外,他还在尝试自酿杨梅酒销售,拓宽杨梅产业链。

  新的一年,张建国52岁了,他仍旧奔波在杨梅山上以及各大展销会。当了20多年农民,他坚信这样一句话:“越难办的事情你把它干成了,就一定能挣钱。”

  相关报道:我的名字叫建国!迎接新中国70华诞 本网推出系列报道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