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追忆“永远的小燕子”!王丹凤和王孝和烈士同村人?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5-02 09:31: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一年前的今天,宁波籍演员王丹凤离世,这位曾在大银幕上演绎过无数经典角色的著名演员,尽管在上海出生、成长,但对家乡宁波,一直有割舍不断的情缘。

  她演唱的《护士日记》主题曲“小燕子,穿花衣”最为深入人心,是几十年来经久不衰的经典歌曲。

  日前,多年来致力于宁波电影史研究的竹潜民教授给甬派君发来一份追忆文章,既是回忆王丹凤的往昔辉煌,竹教授也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王丹凤的原籍所在。

  宁波网全文刊登,以此纪念这位从宁波启程的“永远的小燕子”。

image.png

  (“永远的小燕子”王丹凤(1925—2018))

  2018年5月2日下午,一阵急骤的手机铃声响起,是林旻记者打来的,说甬籍影星王丹凤当日凌晨在上海去世,享年93岁,希望我能提供王丹凤与家乡联系的有关资料。

  我多年来以宁波籍电影家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确实搜集了不少材料。当即找出《宁波日报》1989年10月9日的一则消息:以上海市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副会长、著名宁波籍电影演员王丹风为团长,著名宁波籍电影导演桑弧为副团长的“宁波籍著名艺术家故乡行演出团”一行20多人来甬,在宁波剧院演出,王丹凤亲自担任主持人,对着家乡观众说了一番情深意切的话,非常感人。

  林记者问我有没有见过王丹凤本人,我说“没有啊,1989年的演出未能去观看”;又问王丹凤是鄞州哪里人,可我答不了这个问题。后来想起,我校一起搞电影史研究的郭学勤教授前两年与王丹凤通过电话,就去问她是不是知道。

image.png

  (2010年发行的“宁波电影百年”个性化邮票。宁波籍电影家(自左至右):一行:张石川、应云卫、袁牧之;二行:林杉、桑弧;三行:徐桑楚、舒适;四行:韩非、王丹凤、陈逸飞)

  原来2010年宁波编撰过一本《宁波电影百年》画册,并发行了一套 “宁波百年影人”的个性邮票,选用了10位宁波籍电影家的头像,王丹凤就在其中。为了当事人的肖像权,邮票公司一再强调本人健在的,要经本人同意;不在的也要经子女同意。

  郭学勤老师与我是此画册的撰稿人,故由她与王丹凤女士联系。

  郭老师对我说,当年是通过北京的中国电影资料馆觅得了王的电话,她打了过去,果然是王丹凤本人,虽是不相识人的电话,但她很是亲切友好,对家乡编这么一本电影画册表示支持,同意刊用她的肖像,电话里还讨论了用哪一张照片合适的问题,最后确定用1962年“22大明星”那张。

  整个通话过程中王丹凤思路清晰,声音柔和清亮,不像是85高龄的老人。

  我听了郭老师介绍情况后,追问了一句,你有没有问王女士原籍是哪里啊,郭老师停顿了一下,说“哦,疏忽了,疏忽了”。我们对自己研究工作的粗疏深为遗憾,只能向记者交了白卷。

  此 时我突然想起徐建发等编的《宁波电影纪事》 (宁波出版社2005年11月版)中有一条关于王丹凤的记载,说的是1948年王丹凤陪其母回宁波祭祖扫墓,下榻于青年会工部宿舍,并应青年会负责人邀 请,在该会场正在上演的话剧《国家至上》幕前与观众见面,从中足见王丹凤与家乡的联系。

  很快,媒体上发布了有关王丹凤与世长辞的消息,甬派在标题中就用了“永远的小燕子乡情浓”字样。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影片《护士日记》的插曲《小燕子》,是王丹凤为一个失母的小女孩唱的催眠曲,原本并不起眼,影片放映时流传并不广,但因为曲调优美、歌词很符合少儿心理,又是王丹凤亲自唱的,后来风靡全 国,歌曲清新流畅、自然朴实,毫无斧凿之痕。从那以后,“小燕子”便成了王丹凤的昵称。

  当天下午到第二天,我的心情一直很沉重,一是为又一位宁波籍表演艺术家离世感到难过,二是为自己的工作失误而遗憾,研究宁波籍电影家,最后连她们原籍在哪里也没有搞清楚,深感惭愧。

image.png

  (《护士日记》中的王丹凤(左,1957))

  我回想起王丹凤的艺术生涯,她出生在上海,早在16岁时就在影坛崭露头角,在上海和香港拍了近40部电影,被誉为“小周璇”。但予生也晚,她的早期作品一直没有机会看到。

  我知道王丹凤是1956年以后的事情,那时我进了初中,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影迷,看她的第一部电影是根据巴金小说改编的《家》,饰丫头鸣凤。

  接着是《海魂》中台湾基隆港酒吧的侍女、《护士日记》中护士学校毕业到东北参加重点工程建设的上海姑娘、《女理发师》冲破世俗观念学理发的城市妇女、《桃花扇》中明末清初南京秦淮河边的名歌姬李香君。文革前后停顿了10余年,改革开放初期,又在《儿子,孙子种子》中演了一个农村妇女,《玉色蝴蝶》中将一个日本女性从少女一直演到老年。

  算起来,上世纪50年代后凡是她扮演主角或重要角色的影片,我一部也没有拉下过,是不折不扣的“燕粉”。所以,要寻找王丹凤原籍的念头我一直萦绕在心头,可是因杂事缠身。一年间一直没有行动。

  转眼间,“小燕子”西去已经一年,寻觅“小燕子”从何而来之事不能再拖了,我调动人脉,想通过在宁波各单位任职的学生,为此找个答案。

  我首先询问在宁波地方志系统工作的学生高曙明,果然他这里有戏,隔了两天就答复我,他辗转了解到王丹凤的原籍是鄞县福明乡松下漕村,同时还告诉我,她丈夫柳和清是40年代在上海创办国泰、大同电影公司的柳家的公子,原籍为鄞州东郊乡矮柳村。

image.png

  (20世纪初期的宁波大沙泥街,王丹凤的爷爷在这里曾有过房子)

  松下漕村地处世纪大道以东、百丈东路以南,是个很有故事的村子,上海解放前夕有个著名烈士王孝和的原籍就在这里。

  而 矮柳村则在现百丈东路以南、福明路以东处,与松下村仅隔二三公里。我原以为已找到王丹凤的原籍所在了,接着咨询曾在福明街道的朱亦红,希望她能提供资料。 她说松下漕村编过村史, 应该有材料的,当即联系该村的书记,谁知得到的回答却是“没有听到过老一辈的人说起过王丹凤,可能不是这里的人吧” 。

  这就奇怪了,我将福明街道的反馈告诉了高曙明,他不厌其烦,又与曾在鄞县电影公司任职的陈济开先生联系。他与王、柳都直接接触过,王丹凤亲口告诉过陈济开,市区大沙泥街有爷爷的老房子,但她没有到过,而祖坟在现在的丹凤新村一带,后迁走。高曙明对我说,现有的材料就是这些了。王丹凤祖籍松下村的说法存疑,但柳和清祖籍在矮柳村是不会错的,查过柳家家谱的。

  看来“寻觅小燕子”目前只能到此为止了。王丹凤的爷爷辈就迁居上海,她本人只知道大沙泥街的老房子,松下漕村的年轻人不知道本地的杰出人物,都在所难免。但大沙泥街、矮柳村这两个地方与王丹凤有关系,这是可以敲定的了,有这些收获也很不错了。

  “寻觅小燕子”还在进行时,让宁波的乡亲们、电影史学家、文化史家们继续寻觅小燕子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吧……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追忆“永远的小燕子”!王丹凤和王孝和烈士同村人?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5-02 09:31:00

  一年前的今天,宁波籍演员王丹凤离世,这位曾在大银幕上演绎过无数经典角色的著名演员,尽管在上海出生、成长,但对家乡宁波,一直有割舍不断的情缘。

  她演唱的《护士日记》主题曲“小燕子,穿花衣”最为深入人心,是几十年来经久不衰的经典歌曲。

  日前,多年来致力于宁波电影史研究的竹潜民教授给甬派君发来一份追忆文章,既是回忆王丹凤的往昔辉煌,竹教授也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王丹凤的原籍所在。

  宁波网全文刊登,以此纪念这位从宁波启程的“永远的小燕子”。

image.png

  (“永远的小燕子”王丹凤(1925—2018))

  2018年5月2日下午,一阵急骤的手机铃声响起,是林旻记者打来的,说甬籍影星王丹凤当日凌晨在上海去世,享年93岁,希望我能提供王丹凤与家乡联系的有关资料。

  我多年来以宁波籍电影家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确实搜集了不少材料。当即找出《宁波日报》1989年10月9日的一则消息:以上海市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副会长、著名宁波籍电影演员王丹风为团长,著名宁波籍电影导演桑弧为副团长的“宁波籍著名艺术家故乡行演出团”一行20多人来甬,在宁波剧院演出,王丹凤亲自担任主持人,对着家乡观众说了一番情深意切的话,非常感人。

  林记者问我有没有见过王丹凤本人,我说“没有啊,1989年的演出未能去观看”;又问王丹凤是鄞州哪里人,可我答不了这个问题。后来想起,我校一起搞电影史研究的郭学勤教授前两年与王丹凤通过电话,就去问她是不是知道。

image.png

  (2010年发行的“宁波电影百年”个性化邮票。宁波籍电影家(自左至右):一行:张石川、应云卫、袁牧之;二行:林杉、桑弧;三行:徐桑楚、舒适;四行:韩非、王丹凤、陈逸飞)

  原来2010年宁波编撰过一本《宁波电影百年》画册,并发行了一套 “宁波百年影人”的个性邮票,选用了10位宁波籍电影家的头像,王丹凤就在其中。为了当事人的肖像权,邮票公司一再强调本人健在的,要经本人同意;不在的也要经子女同意。

  郭学勤老师与我是此画册的撰稿人,故由她与王丹凤女士联系。

  郭老师对我说,当年是通过北京的中国电影资料馆觅得了王的电话,她打了过去,果然是王丹凤本人,虽是不相识人的电话,但她很是亲切友好,对家乡编这么一本电影画册表示支持,同意刊用她的肖像,电话里还讨论了用哪一张照片合适的问题,最后确定用1962年“22大明星”那张。

  整个通话过程中王丹凤思路清晰,声音柔和清亮,不像是85高龄的老人。

  我听了郭老师介绍情况后,追问了一句,你有没有问王女士原籍是哪里啊,郭老师停顿了一下,说“哦,疏忽了,疏忽了”。我们对自己研究工作的粗疏深为遗憾,只能向记者交了白卷。

  此 时我突然想起徐建发等编的《宁波电影纪事》 (宁波出版社2005年11月版)中有一条关于王丹凤的记载,说的是1948年王丹凤陪其母回宁波祭祖扫墓,下榻于青年会工部宿舍,并应青年会负责人邀 请,在该会场正在上演的话剧《国家至上》幕前与观众见面,从中足见王丹凤与家乡的联系。

  很快,媒体上发布了有关王丹凤与世长辞的消息,甬派在标题中就用了“永远的小燕子乡情浓”字样。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影片《护士日记》的插曲《小燕子》,是王丹凤为一个失母的小女孩唱的催眠曲,原本并不起眼,影片放映时流传并不广,但因为曲调优美、歌词很符合少儿心理,又是王丹凤亲自唱的,后来风靡全 国,歌曲清新流畅、自然朴实,毫无斧凿之痕。从那以后,“小燕子”便成了王丹凤的昵称。

  当天下午到第二天,我的心情一直很沉重,一是为又一位宁波籍表演艺术家离世感到难过,二是为自己的工作失误而遗憾,研究宁波籍电影家,最后连她们原籍在哪里也没有搞清楚,深感惭愧。

image.png

  (《护士日记》中的王丹凤(左,1957))

  我回想起王丹凤的艺术生涯,她出生在上海,早在16岁时就在影坛崭露头角,在上海和香港拍了近40部电影,被誉为“小周璇”。但予生也晚,她的早期作品一直没有机会看到。

  我知道王丹凤是1956年以后的事情,那时我进了初中,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影迷,看她的第一部电影是根据巴金小说改编的《家》,饰丫头鸣凤。

  接着是《海魂》中台湾基隆港酒吧的侍女、《护士日记》中护士学校毕业到东北参加重点工程建设的上海姑娘、《女理发师》冲破世俗观念学理发的城市妇女、《桃花扇》中明末清初南京秦淮河边的名歌姬李香君。文革前后停顿了10余年,改革开放初期,又在《儿子,孙子种子》中演了一个农村妇女,《玉色蝴蝶》中将一个日本女性从少女一直演到老年。

  算起来,上世纪50年代后凡是她扮演主角或重要角色的影片,我一部也没有拉下过,是不折不扣的“燕粉”。所以,要寻找王丹凤原籍的念头我一直萦绕在心头,可是因杂事缠身。一年间一直没有行动。

  转眼间,“小燕子”西去已经一年,寻觅“小燕子”从何而来之事不能再拖了,我调动人脉,想通过在宁波各单位任职的学生,为此找个答案。

  我首先询问在宁波地方志系统工作的学生高曙明,果然他这里有戏,隔了两天就答复我,他辗转了解到王丹凤的原籍是鄞县福明乡松下漕村,同时还告诉我,她丈夫柳和清是40年代在上海创办国泰、大同电影公司的柳家的公子,原籍为鄞州东郊乡矮柳村。

image.png

  (20世纪初期的宁波大沙泥街,王丹凤的爷爷在这里曾有过房子)

  松下漕村地处世纪大道以东、百丈东路以南,是个很有故事的村子,上海解放前夕有个著名烈士王孝和的原籍就在这里。

  而 矮柳村则在现百丈东路以南、福明路以东处,与松下村仅隔二三公里。我原以为已找到王丹凤的原籍所在了,接着咨询曾在福明街道的朱亦红,希望她能提供资料。 她说松下漕村编过村史, 应该有材料的,当即联系该村的书记,谁知得到的回答却是“没有听到过老一辈的人说起过王丹凤,可能不是这里的人吧” 。

  这就奇怪了,我将福明街道的反馈告诉了高曙明,他不厌其烦,又与曾在鄞县电影公司任职的陈济开先生联系。他与王、柳都直接接触过,王丹凤亲口告诉过陈济开,市区大沙泥街有爷爷的老房子,但她没有到过,而祖坟在现在的丹凤新村一带,后迁走。高曙明对我说,现有的材料就是这些了。王丹凤祖籍松下村的说法存疑,但柳和清祖籍在矮柳村是不会错的,查过柳家家谱的。

  看来“寻觅小燕子”目前只能到此为止了。王丹凤的爷爷辈就迁居上海,她本人只知道大沙泥街的老房子,松下漕村的年轻人不知道本地的杰出人物,都在所难免。但大沙泥街、矮柳村这两个地方与王丹凤有关系,这是可以敲定的了,有这些收获也很不错了。

  “寻觅小燕子”还在进行时,让宁波的乡亲们、电影史学家、文化史家们继续寻觅小燕子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吧……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