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浙江高考作文题刷屏朋友圈 怎么破题来看专家点评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6-07 19:57:00报料热线:81850000

(今天上午,摄自宁波三中考点)

  中国宁波网讯(记者沈莉萍) 今天上午,浙江省高考首考语文。

  作文题年年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中国宁波网第一时间作了推送后,瞬间刷爆了朋友圈。

  那么考生们觉得难不难?大家怎么来评论这道作文题?它考查了学生什么?又如何来写好这篇作文?

(今天上午,摄自宁波效实中学考点)

  这是道有一点点友善的作文题

  今天上午11:30,当考生们陆续走出考场,蹲守在现场的记者立即询问了考生作文考题。“写生活”,是“书写人生”……同学们纷纷回答。

  对于这道作文题,同学们普遍的感受是:有话可说,容易入手。在饭碗之中,在意料之内。

  比起去年的浙江卷作文题《浙江精神》这道让大家都纷纷喊难的题目,真是容易多了。

  要知道,去年的这道作文题,让不少学霸失手,在短暂的考试时间内,未能发挥出正常的水平。泛泛而谈,缺乏真情实感。今年的考生们已经有了很强的“心理承受力”。

  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大家也觉得这道作文题,有点友善:

  “浙江的高考作文题还是挺友善的”;

  “浙江卷真的不错,浙江的我可以提笔就来”;

  “这个考题我爱了!大家觉得怎么样?”

  ……

  对于今年的这道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网络上不少人觉得“秉承了浙江高考作文题的文艺性,人文性”。

  今年高考作文题如何破题?听听名师怎么说

  “除了去年,浙江的高考作文题无非就是认识你自己,你想要走怎样的路,做怎样的人。而要真正回答好这个问题,是一辈子的功课”。朋友圈的一位老师这样说。

  虽然,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相对比较容易,要答好这道作文题,得到高分,却也是不容易的事情。我省省一些名师和作家,也对高考作文题作了点评,记者进行了整理,来看看他们都是怎么说的——

  “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

  万晓萍(平阳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回看我省三年高考作文命题,从“虚拟与现实”(2016年)到“三本书的阅读”(2017年),再到“浙江精神”(2018年),都离不开“三大关注”,即“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着重考查考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审题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在审题立意上并没有设置过多障碍,清楚明了地呈现了两种观点:

  1.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听读者的呼声;

  2.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这两种观点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这是考生下笔前必须厘清的。

  第一种观点强调作家要有“读者”意识,要倾听“读者”声音,强调“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反对闭门造车;另一种观点强调作家要“不为读者所左右”,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强调要有自己的“个性”,强调“独立”“理性”的思辨能力。

  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对立,而是相互融合互补。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材料的第三段提示: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可见,本作文题并不局限作家与写作、作家与读者,而是拓展到“考生与生活”“考生与自我”“考生与他人”三者的关联与融合。

  要写好还是有难度的,要思考如何化大为小,化虚为实。

  理性思维

  今年作文题更注重考生的理性思维。

  理性思辨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下半年将在全国铺开的新课标和新教材已把“思辨性阅读和表达”作为重要的学习任务群,足见其在社会生活、人生感悟和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浙江的作文题有意在这方面加以引导,强调“多看”“多思”“多积累”:

  “多看”,旨在引导考生拓展自己的视野,深入生活,不断丰富、提升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思想境界;

  “多思”,旨在引导考生多进行独立、理性的思索、判断。

  人文性

  今年作文题充满人文性。在当今自媒体高度发达的社会,人际交往更趋于复杂,命题者旨在引导考生思考人与人的关系:

  第一种,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作家)要学会去倾听生活中别人(读者)对你的评价之语,进而来不断完善自己的生活(作品);

  第二种,“作家”(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需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被别人(读者)左右。

  对于考生的审题,命题者特意在之后的作家和作品二词用引号标点来告知考生,这两个词语需要象征化,可引申为人与生活,让考生思考自我与群体关系的文化思辨,即本我、自我、他我,引导考生积极思考书写自己的人生。两种声音择一或辩证论述即可。

  倾听和应答

  崔勇(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文学博士)

  浙江省今年的这个作文题,涉及到“作者——读者——文本——世界”这个文学理论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真正写作者要回答的问题。

  这个题目有一定的思辨性。

  我们首先可以从“读者”这个范畴来说。因为这个题目明确要求“回答你的读者”。回答读者,也就是回答你的文章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一个写作者要回答你写作的价值。

  思考的方向可先从“读者”是谁?读者可是是一个现在的人,也可以是百年以后的人。可是是你的身边人——比如你的父母亲人同学老师;这可是是远方的人——比如一个你认可的诗人艺术家。也可是是遥远的古代的先哲。

  当然,读者也可能是一群“无名的读者”,他们是一个群体。比如你可以想象他们是一群未来人,或者是现在的学生。如果你的读者来自一个未来世界,那么你的创造物,就应该有“未来性”。如果你的读者是过往的先哲,那么你的创造物就还有“传统性”。只有找到自己的读者,这个题目所要求“回答你的读者”才有方向。

  当然,如果可以进一步思考,那么“作者”也可以是一个特殊的读者。在这个意义上,作文题目所说的两种意见——倾听读者和倾听自我,就可以统一了。这个题目就可以转化为一个作者(也就是一个创造者),他在写作(也就是创造)的时刻要“倾听自我”。如果处理成这个思路,那前面一定要做好“作者即读者”的思辨。不然就有可能会有偏题的嫌疑。

  写作操作层面上看,考生首先要抓住题目的信息——写作者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是你创造的“作品”。思考到“作家”在这里不仅仅是指舞文弄墨的文字工作者,更是自己生活的“作者”,“作品”不仅仅是指文字作品,也是你的生活。这样,写起来思路就开阔了,这也是这个作文题的最重要的暗示。然后,你再思考“你的读者”。

  其实,这个题目就是“倾听——应答”模式。它要求考生首先是一个诚实的倾听者,倾听这个世界对你的要求,倾听自我对自己的要求。只有听懂了你的各种各样的“读者”,那么你就可以做好你的“应答”——也就是你的写作和“创造”。

  告诉我,你的生活观

  俞磊(温州大学作文名师)

  本题分两个部分:“有一种观点认为……”“另一种看法是……”是题目切入的方向;“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才是需要理解的材料本身。也就是说,面对你的生活的这个“作品”,你是“心有读者” ──胸怀天下或者瞻前顾后呢,还是“坚持自己” ──“我的地盘我做主”,“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如此,本题在审题上就有了一个小小的“陷阱”:我有些担心那些一目三四行的马大哈们直接根据题目的第一二自然段开写,而完全疏忽了题目真正的主干与可选择的写作主旨。

  假如审题不出问题,本题的写作还是比较简单的 ──无非三个大的切入方向:我的生活率性而为、我的生活有所顾及,以及上述两者的结合。从难度上看,我认为本题不难,比这些年浙江卷作文题都要简单一些,当然,写得好写得巧也并不容易。假如切入选的是“我的生活率性而为”这个点,那么写就是了;如果选的点是“我的生活有所顾及”、我“心有读者”,那么,我以为,解题的关键在“读者”二字上:自己旁人是读者,父母亲朋是读者,国家民族是读者,人类人间是读者,历史社会是读者,岁月时光是读者……

  本题仍然延续了去年浙江卷的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是特别强调要求“明确文体”。我认为这点非常好:没有指定考生写论述文,给其它文体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的存在留下了宝贵的空间。要知道,高考是指挥棒,其作文总是指向论述文,其余文体将身无立锥之地,而论述文作为强于思辨,短于审美的文体,其教学上的一统天下,将大大削弱高中语文审美的维度,挤压文学性写作的空间,让那些语言与想象有天赋的考生欲哭无泪,甚至,置语文于科学的附庸,让语文的工具性独大,而其人文性进一步沦丧。

  当然,我也很清楚,实际的考场将仍是论述文的天下。我只是说:文体不限至少是一种姿态,是一种语文的姿态。另外,本题特别强调“明确文体”,也深有意义:它告诉我们的学生,小说就要写得像小说,散文就要写得像散文,论述文就要写得像论述文,实用文就要写得像实用文……要清楚每种文体的文体特点,不要写得四不像。我觉得,明确文体,文体自觉,这才是基础教育之语文之写作的应有之意。

  我的世界谁作主?

  夏真(作文名师,专栏作家)

  我想先引用作家余华在《说话》里的一句关于创作观的话:“我曾经赋予自己左右过去的特权,我的写作就像是不断地拿起电话,然后不断地拨出一个个没有顺序的日期,去倾听电话另一端往事的发言。”

  写作显然是一种对话。作家拨出的这个电话,谁来倾听?不是读者,也不是自言自语。他倾听的是“往事的发言”。历史、现实、未来在说话,甚至蒙面人在说话,作家只是那个接通电话的人,然后,他表达、言说。

  没有一个真正的作家坐下来写作时,会先把读者全程装在心中,假想好听众,然后开始写作。也没有哪个作家的创作是不听现实的声音,闭门造车,一意孤行。所以,我认为这个命题,固然有思辨的形式,但把两者分立,意义不大。

  命题开头这个论写作的起兴,是一个障眼法,它真正指向的主题内容是“生活”——你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在创造生命这件作品。你周围的人,是你的读者。你该如何处理好自己(创造者)与周围世界(读者)之间的关系?你的生活谁作主?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只活自己;还是心装世界,一路良师益友,共同创造生活?

  这个命题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启示了“我的世界我作主”的“自我”非常强大的年轻一代,对个体与群体之间互处关系的思考。处理好这个问题,生命这件作品的创造主体与读者客体的关系,也落实了。

  那么,剥去开头的洋葱皮,今年的高考作文倒不难写。

  纵观这几年,思辨与选择,一直是写作的一个方向。主题常常不外乎生活感悟、心灵建设、实践履历。生活体验、书本阅读、行走世界,人生这三本大书,年轻人时时刻刻要去关注并践行。如此,阅读与行走、生活与写作合二为一,还怕什么大小作文?!笑傲江湖,一网打尽。

  最后,愿莘莘学子在高考后,来一次狂欢的旅行!世界那么大,你要去看看!凯鲁亚克在《在路上》里说:“我正年轻,我渴望上路!”

  外部现实和内在环境的调整

  王宏图(新少年作文赛的评委、复旦大学教授):

  这篇作文考察的是学生对于客观外界与自我主题间的关系的认识。应一方面重视外部现实,了解读者需求,对自己的内在环境和行动做调整。但这也不意味着一味屈从于外部现实,人应该有自己的底线,在某些情况下,不惜与外面世界发生冲突,坚守自己的精神价值。

  家国理念和个人理念结合

  高利(杭州高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这个题目很适合高中生写,一方面体现思辨,另一方面跟同学们眼下正面临青春时期对未来的选择是非常非常有关系。

  如果我来写同题作文,就会把两者结合起来。作为创造生活的‘作家’,如果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的话,那么就体现了我为追求个人的理想服务的。如果心里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的话,也意味着我要处理自己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自己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好的作品历来都是既与读者共鸣又能彰显个人风格,生活家亦然。作者与读者互相成全才能创造美好的阅读生活,生活家只有平衡了自我与时代家国的关系才能创造真正属于个人与家国的好时代。

  因此,我会选择将传统的家国理念和个人理念结合,简单来讲就是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在书写人生这本书上就是,先把自己的心愿书写好,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人生目标与家国结合起来。因为生活比写作更离不开群体。

  “但这也只是我个人看到考题后的一点想法,毕竟这个题目其实发挥空间很大,每个考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经历进行剖题,写出各式各样的好文章。”

  因为觉得题目非常适合高中生来写,所以自己也已经给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布置了同题作文,让高一的同学们也来一次观点的碰撞。我很期待,看看同学们能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这其实就是一种青春的成长。

  扎实生活、扎实创造,这也是对生活的“读者”负责

  边建松(诸暨市草塔中学语文老师、学科带头人)

  今年的作文题关注的是一种精神秩序的建构。一方面,提出“你”是生活的创造者,另一方面,则是体现着“你”如何面对其他人对“你”生活的评价。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这提出对培养完整的人、发展的人的倡导。

  过去我们的作文题常常聚焦在一些大的概念上,而对于“大背景下青年学生该怎么做”这个论坛讨论的并不多。作为生活的创造者,我们要有一定的精神信仰和精神追求,同时,扎实生活、扎实创造,这也是对生活的“读者”负责。

  如果自己来写这篇作文,我可能会写写高考学子即将进入高校时对于未来的生涯规划和向往,以及立足当下、踏实创造的实践。

  巧妙考察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程振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师、知名教育评论员)

  今年浙江高考作文命题老师,很巧妙地考察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文学作品喻人生,不生硬,相信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感悟。

  在我看来,今年作文考题重点应落在“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上,提炼出的内容深度、广度和锐度。“我生活着”就好比是作家创作,“生活呈现的人生”即是作家的作品,“别人怎么看我的人生”便是作品价值,我想,这就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象诠释。这需要考生在“个体——社会”“个体——家国”辩证关系中闪转腾挪,把握好“个体价值”VS“社会价值”、“当世价值”VS“历史价值”之间的关系。

  “倾听读者呼声”与“不为读者左右”之间是否有冲突?其实,我们的文化中,有“美美与共”“成人之美”“求取最大公约数”的美德。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假如你是一位科研文艺工作者,你就要有“相信自己”大胆开拓的勇气和智慧。总而言之,写好人生的作品,不能片面迎合读者,不要钓名沽誉,当下负责,也要为长久负责。

  听了大家的分析,你对浙江高考作文题是不是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呢?高考还在继续进行,祝所有考生,旗开得胜!端午高“中”!

  新闻多一点

  2019年浙江卷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浙江高考作文题刷屏朋友圈 怎么破题来看专家点评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6-07 19:57:00

(今天上午,摄自宁波三中考点)

  中国宁波网讯(记者沈莉萍) 今天上午,浙江省高考首考语文。

  作文题年年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中国宁波网第一时间作了推送后,瞬间刷爆了朋友圈。

  那么考生们觉得难不难?大家怎么来评论这道作文题?它考查了学生什么?又如何来写好这篇作文?

(今天上午,摄自宁波效实中学考点)

  这是道有一点点友善的作文题

  今天上午11:30,当考生们陆续走出考场,蹲守在现场的记者立即询问了考生作文考题。“写生活”,是“书写人生”……同学们纷纷回答。

  对于这道作文题,同学们普遍的感受是:有话可说,容易入手。在饭碗之中,在意料之内。

  比起去年的浙江卷作文题《浙江精神》这道让大家都纷纷喊难的题目,真是容易多了。

  要知道,去年的这道作文题,让不少学霸失手,在短暂的考试时间内,未能发挥出正常的水平。泛泛而谈,缺乏真情实感。今年的考生们已经有了很强的“心理承受力”。

  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大家也觉得这道作文题,有点友善:

  “浙江的高考作文题还是挺友善的”;

  “浙江卷真的不错,浙江的我可以提笔就来”;

  “这个考题我爱了!大家觉得怎么样?”

  ……

  对于今年的这道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网络上不少人觉得“秉承了浙江高考作文题的文艺性,人文性”。

  今年高考作文题如何破题?听听名师怎么说

  “除了去年,浙江的高考作文题无非就是认识你自己,你想要走怎样的路,做怎样的人。而要真正回答好这个问题,是一辈子的功课”。朋友圈的一位老师这样说。

  虽然,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相对比较容易,要答好这道作文题,得到高分,却也是不容易的事情。我省省一些名师和作家,也对高考作文题作了点评,记者进行了整理,来看看他们都是怎么说的——

  “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

  万晓萍(平阳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回看我省三年高考作文命题,从“虚拟与现实”(2016年)到“三本书的阅读”(2017年),再到“浙江精神”(2018年),都离不开“三大关注”,即“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着重考查考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审题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在审题立意上并没有设置过多障碍,清楚明了地呈现了两种观点:

  1.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听读者的呼声;

  2.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这两种观点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这是考生下笔前必须厘清的。

  第一种观点强调作家要有“读者”意识,要倾听“读者”声音,强调“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反对闭门造车;另一种观点强调作家要“不为读者所左右”,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强调要有自己的“个性”,强调“独立”“理性”的思辨能力。

  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对立,而是相互融合互补。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材料的第三段提示: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可见,本作文题并不局限作家与写作、作家与读者,而是拓展到“考生与生活”“考生与自我”“考生与他人”三者的关联与融合。

  要写好还是有难度的,要思考如何化大为小,化虚为实。

  理性思维

  今年作文题更注重考生的理性思维。

  理性思辨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下半年将在全国铺开的新课标和新教材已把“思辨性阅读和表达”作为重要的学习任务群,足见其在社会生活、人生感悟和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浙江的作文题有意在这方面加以引导,强调“多看”“多思”“多积累”:

  “多看”,旨在引导考生拓展自己的视野,深入生活,不断丰富、提升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思想境界;

  “多思”,旨在引导考生多进行独立、理性的思索、判断。

  人文性

  今年作文题充满人文性。在当今自媒体高度发达的社会,人际交往更趋于复杂,命题者旨在引导考生思考人与人的关系:

  第一种,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作家)要学会去倾听生活中别人(读者)对你的评价之语,进而来不断完善自己的生活(作品);

  第二种,“作家”(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需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被别人(读者)左右。

  对于考生的审题,命题者特意在之后的作家和作品二词用引号标点来告知考生,这两个词语需要象征化,可引申为人与生活,让考生思考自我与群体关系的文化思辨,即本我、自我、他我,引导考生积极思考书写自己的人生。两种声音择一或辩证论述即可。

  倾听和应答

  崔勇(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文学博士)

  浙江省今年的这个作文题,涉及到“作者——读者——文本——世界”这个文学理论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真正写作者要回答的问题。

  这个题目有一定的思辨性。

  我们首先可以从“读者”这个范畴来说。因为这个题目明确要求“回答你的读者”。回答读者,也就是回答你的文章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一个写作者要回答你写作的价值。

  思考的方向可先从“读者”是谁?读者可是是一个现在的人,也可以是百年以后的人。可是是你的身边人——比如你的父母亲人同学老师;这可是是远方的人——比如一个你认可的诗人艺术家。也可是是遥远的古代的先哲。

  当然,读者也可能是一群“无名的读者”,他们是一个群体。比如你可以想象他们是一群未来人,或者是现在的学生。如果你的读者来自一个未来世界,那么你的创造物,就应该有“未来性”。如果你的读者是过往的先哲,那么你的创造物就还有“传统性”。只有找到自己的读者,这个题目所要求“回答你的读者”才有方向。

  当然,如果可以进一步思考,那么“作者”也可以是一个特殊的读者。在这个意义上,作文题目所说的两种意见——倾听读者和倾听自我,就可以统一了。这个题目就可以转化为一个作者(也就是一个创造者),他在写作(也就是创造)的时刻要“倾听自我”。如果处理成这个思路,那前面一定要做好“作者即读者”的思辨。不然就有可能会有偏题的嫌疑。

  写作操作层面上看,考生首先要抓住题目的信息——写作者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是你创造的“作品”。思考到“作家”在这里不仅仅是指舞文弄墨的文字工作者,更是自己生活的“作者”,“作品”不仅仅是指文字作品,也是你的生活。这样,写起来思路就开阔了,这也是这个作文题的最重要的暗示。然后,你再思考“你的读者”。

  其实,这个题目就是“倾听——应答”模式。它要求考生首先是一个诚实的倾听者,倾听这个世界对你的要求,倾听自我对自己的要求。只有听懂了你的各种各样的“读者”,那么你就可以做好你的“应答”——也就是你的写作和“创造”。

  告诉我,你的生活观

  俞磊(温州大学作文名师)

  本题分两个部分:“有一种观点认为……”“另一种看法是……”是题目切入的方向;“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才是需要理解的材料本身。也就是说,面对你的生活的这个“作品”,你是“心有读者” ──胸怀天下或者瞻前顾后呢,还是“坚持自己” ──“我的地盘我做主”,“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如此,本题在审题上就有了一个小小的“陷阱”:我有些担心那些一目三四行的马大哈们直接根据题目的第一二自然段开写,而完全疏忽了题目真正的主干与可选择的写作主旨。

  假如审题不出问题,本题的写作还是比较简单的 ──无非三个大的切入方向:我的生活率性而为、我的生活有所顾及,以及上述两者的结合。从难度上看,我认为本题不难,比这些年浙江卷作文题都要简单一些,当然,写得好写得巧也并不容易。假如切入选的是“我的生活率性而为”这个点,那么写就是了;如果选的点是“我的生活有所顾及”、我“心有读者”,那么,我以为,解题的关键在“读者”二字上:自己旁人是读者,父母亲朋是读者,国家民族是读者,人类人间是读者,历史社会是读者,岁月时光是读者……

  本题仍然延续了去年浙江卷的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是特别强调要求“明确文体”。我认为这点非常好:没有指定考生写论述文,给其它文体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的存在留下了宝贵的空间。要知道,高考是指挥棒,其作文总是指向论述文,其余文体将身无立锥之地,而论述文作为强于思辨,短于审美的文体,其教学上的一统天下,将大大削弱高中语文审美的维度,挤压文学性写作的空间,让那些语言与想象有天赋的考生欲哭无泪,甚至,置语文于科学的附庸,让语文的工具性独大,而其人文性进一步沦丧。

  当然,我也很清楚,实际的考场将仍是论述文的天下。我只是说:文体不限至少是一种姿态,是一种语文的姿态。另外,本题特别强调“明确文体”,也深有意义:它告诉我们的学生,小说就要写得像小说,散文就要写得像散文,论述文就要写得像论述文,实用文就要写得像实用文……要清楚每种文体的文体特点,不要写得四不像。我觉得,明确文体,文体自觉,这才是基础教育之语文之写作的应有之意。

  我的世界谁作主?

  夏真(作文名师,专栏作家)

  我想先引用作家余华在《说话》里的一句关于创作观的话:“我曾经赋予自己左右过去的特权,我的写作就像是不断地拿起电话,然后不断地拨出一个个没有顺序的日期,去倾听电话另一端往事的发言。”

  写作显然是一种对话。作家拨出的这个电话,谁来倾听?不是读者,也不是自言自语。他倾听的是“往事的发言”。历史、现实、未来在说话,甚至蒙面人在说话,作家只是那个接通电话的人,然后,他表达、言说。

  没有一个真正的作家坐下来写作时,会先把读者全程装在心中,假想好听众,然后开始写作。也没有哪个作家的创作是不听现实的声音,闭门造车,一意孤行。所以,我认为这个命题,固然有思辨的形式,但把两者分立,意义不大。

  命题开头这个论写作的起兴,是一个障眼法,它真正指向的主题内容是“生活”——你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在创造生命这件作品。你周围的人,是你的读者。你该如何处理好自己(创造者)与周围世界(读者)之间的关系?你的生活谁作主?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只活自己;还是心装世界,一路良师益友,共同创造生活?

  这个命题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启示了“我的世界我作主”的“自我”非常强大的年轻一代,对个体与群体之间互处关系的思考。处理好这个问题,生命这件作品的创造主体与读者客体的关系,也落实了。

  那么,剥去开头的洋葱皮,今年的高考作文倒不难写。

  纵观这几年,思辨与选择,一直是写作的一个方向。主题常常不外乎生活感悟、心灵建设、实践履历。生活体验、书本阅读、行走世界,人生这三本大书,年轻人时时刻刻要去关注并践行。如此,阅读与行走、生活与写作合二为一,还怕什么大小作文?!笑傲江湖,一网打尽。

  最后,愿莘莘学子在高考后,来一次狂欢的旅行!世界那么大,你要去看看!凯鲁亚克在《在路上》里说:“我正年轻,我渴望上路!”

  外部现实和内在环境的调整

  王宏图(新少年作文赛的评委、复旦大学教授):

  这篇作文考察的是学生对于客观外界与自我主题间的关系的认识。应一方面重视外部现实,了解读者需求,对自己的内在环境和行动做调整。但这也不意味着一味屈从于外部现实,人应该有自己的底线,在某些情况下,不惜与外面世界发生冲突,坚守自己的精神价值。

  家国理念和个人理念结合

  高利(杭州高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这个题目很适合高中生写,一方面体现思辨,另一方面跟同学们眼下正面临青春时期对未来的选择是非常非常有关系。

  如果我来写同题作文,就会把两者结合起来。作为创造生活的‘作家’,如果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的话,那么就体现了我为追求个人的理想服务的。如果心里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的话,也意味着我要处理自己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自己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好的作品历来都是既与读者共鸣又能彰显个人风格,生活家亦然。作者与读者互相成全才能创造美好的阅读生活,生活家只有平衡了自我与时代家国的关系才能创造真正属于个人与家国的好时代。

  因此,我会选择将传统的家国理念和个人理念结合,简单来讲就是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在书写人生这本书上就是,先把自己的心愿书写好,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人生目标与家国结合起来。因为生活比写作更离不开群体。

  “但这也只是我个人看到考题后的一点想法,毕竟这个题目其实发挥空间很大,每个考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经历进行剖题,写出各式各样的好文章。”

  因为觉得题目非常适合高中生来写,所以自己也已经给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布置了同题作文,让高一的同学们也来一次观点的碰撞。我很期待,看看同学们能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这其实就是一种青春的成长。

  扎实生活、扎实创造,这也是对生活的“读者”负责

  边建松(诸暨市草塔中学语文老师、学科带头人)

  今年的作文题关注的是一种精神秩序的建构。一方面,提出“你”是生活的创造者,另一方面,则是体现着“你”如何面对其他人对“你”生活的评价。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这提出对培养完整的人、发展的人的倡导。

  过去我们的作文题常常聚焦在一些大的概念上,而对于“大背景下青年学生该怎么做”这个论坛讨论的并不多。作为生活的创造者,我们要有一定的精神信仰和精神追求,同时,扎实生活、扎实创造,这也是对生活的“读者”负责。

  如果自己来写这篇作文,我可能会写写高考学子即将进入高校时对于未来的生涯规划和向往,以及立足当下、踏实创造的实践。

  巧妙考察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程振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师、知名教育评论员)

  今年浙江高考作文命题老师,很巧妙地考察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文学作品喻人生,不生硬,相信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感悟。

  在我看来,今年作文考题重点应落在“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上,提炼出的内容深度、广度和锐度。“我生活着”就好比是作家创作,“生活呈现的人生”即是作家的作品,“别人怎么看我的人生”便是作品价值,我想,这就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象诠释。这需要考生在“个体——社会”“个体——家国”辩证关系中闪转腾挪,把握好“个体价值”VS“社会价值”、“当世价值”VS“历史价值”之间的关系。

  “倾听读者呼声”与“不为读者左右”之间是否有冲突?其实,我们的文化中,有“美美与共”“成人之美”“求取最大公约数”的美德。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假如你是一位科研文艺工作者,你就要有“相信自己”大胆开拓的勇气和智慧。总而言之,写好人生的作品,不能片面迎合读者,不要钓名沽誉,当下负责,也要为长久负责。

  听了大家的分析,你对浙江高考作文题是不是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呢?高考还在继续进行,祝所有考生,旗开得胜!端午高“中”!

  新闻多一点

  2019年浙江卷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