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 崔小明
5月20日至6月2日,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在上海举行,三年一届的中国艺术节是我国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之一。在中国艺术节上评出的政府艺术最高奖——“文华奖”更是万众瞩目,获奖作品代表了当前中国舞台艺术的最高水平,同时将引领着今后一段时间舞台艺术的发展方向。本届文华奖宁波虽然没有作品参赛,但宁波市演艺集团董事长邹建红作为文华奖的评委,全程见证了文华奖作品的诞生。
宁波市话剧的儿童话剧《遇见名著》
全国舞台艺术大比拼
据了解,文华奖全称为中国文华艺术政府奖,是文化和旅游部设立的国家舞台艺术政府奖,每三年评选一次,设文华大奖、文华表演奖。文华大奖的评奖对象为:国内各艺术表演团体创作排演的京剧、昆曲、地方戏曲、话剧、儿童剧、歌剧、舞剧、音乐剧等。文华表演奖的评奖对象为国内各种所有制艺术表演团体的演员。文华奖的评选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申报,作品代表了本省舞台艺术的最高水准。
宁波市演艺集团创排的民族舞剧《花木兰》、民族歌剧《呦呦鹿鸣》均符合参评条件。但因每个省只能推荐一部作品参评,综合各种因素,本届文华奖浙江省推荐参评的作品是浙江歌舞剧院创排的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该剧讲述的是作曲家施光南的故事。
《花木兰》剧照
文华奖的评选程序非常严格,评委实行回避制度,抽签决定。宁波剧目无缘参赛,作为文化和旅游部文学艺术专家库成员,邹建红被抽中成为本届文华奖评委。
邹建红说,文华奖评审工作共分了戏曲组、话剧儿童剧组、音乐舞蹈杂技组三个组别,他参与了戏曲组的评审工作。
经过近20天的观剧、评审,评委们从38部参赛剧目中评出了10部文华大奖作品,其中舞剧3部、民族歌剧1部,话剧2部,戏曲4部,分别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剧《天路》、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话剧《谷文昌》、话剧《柳青》、秦腔《王贵与李香香》、豫剧《重渡沟》、苏剧《国鼎魂》、河北梆子《李保国》。
《呦呦鹿鸣》剧照
精品力作亮点纷呈
记者采访了文华奖评委、宁波市演艺集团董事长邹建红,文华奖评委、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边文童,文化和旅游部中国艺术节观摩团成员、浙江省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沈勇,他们通过本届文华奖获奖作品和文华奖参评作品,分析了舞台艺术发展的一些新趋势、新特点。
红色题材做出新意。参评文华奖的剧目共有38部,其中革命历史题材的有不少。专家和观众发现,红色题材的舞台剧从形式到内容都在求新求变。上海歌舞团创排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耳熟能详,取材于李白烈士的真实事迹,是我国首部“谍战”题材的舞剧。其总导演和总编导正是帮宁波市演艺集团创排民族舞剧《花木兰》的周莉亚和韩真。沈勇说,《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创作理念、舞蹈形式、叙事结构和美学风格上都进行了大胆创新,引领了当代舞剧观念的更新换代。作为红色题材剧目,却没有刻意渲染说教,而是将青春元素、红色记忆、浪漫情怀、谍战氛围完美融合。据了解,《永不消逝的电波》获得文华奖的消息刚一传出,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就将其引进到宁波,该剧有望8月在宁波演出。边文童说,国家京剧院的《红军故事》也让她印象深刻。这部戏虽然没有获得文华大奖,但结构独特,整部剧由《草地炊烟》《半条棉被》《军需处长》三个片段组成,以一位老红军的回忆为主线,彼此关联,又相互独立。故事以小见大,通过细腻的情感,从不同角度演绎出先烈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至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现实主义题材接地气。文艺作品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沈勇告诉记者,本届文华奖参评作品有18部作品是现实主义题材,其中11部以真实存在的先进典型为灵感,他们中又有6位是人民公仆。这些剧目的主人公都来自基层。观众在他们的故事、生活、情感中,似乎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重渡沟》一改人民公仆严肃古板的形象,将主人公“马海明”塑造成角色谐趣、爱好文艺的形象,给全剧加入喜剧色彩。舞剧《天路》题材十分厚重,但剧情并没有全景式展现青藏铁路的修建史,而是以小见大,展现了许多小人物的故事。边文童说,她对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选送的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印象十分深刻,该剧大的时代背景是乡村振兴,但描写的是普通人的普通事、普通感情,没有英雄,没有宏大叙事,但结构紧凑,风趣幽默,有非常强的带入感。全场观众的心被牢牢地抓住,大家跟着剧情一起哭,一起笑,效果十分好。
典型人物更加可亲可信。赞美英雄、讴歌时代、唱响主旋律始终是文艺作品的重大使命。但本届文华奖参评作品却一反主人公高、大、全的设定,还原其人性的本真。观众在舞台上看到很多典型人物有了弱点和不足,这不但没有削弱人物形象,反而让观众觉得可近、可学、可亲、可敬。来自山西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有限公司的《太行娘亲》的女主角赵氏最初呈现的舞台形象是狭隘自私,但最终却用自己的生命和孙儿,保护了八路军遗孤。据了解,先抑后扬的剧情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得益于剧组反复研究史料,从真实历史故事中萃取的题材。邹建红说,话剧《谷文昌》歌颂的是原福建东山县县委书记谷文昌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全剧讲述了谷文昌带领群众植树筑堤、战胜风沙,面对浮夸、敢于实事求是的故事。人物形象亲切,让观众觉得真实可信。
民族舞剧异军突起。与往届不同,本届文华奖舞剧异军突起。“音乐舞蹈杂技”组别参评的剧目共有14部,民族舞剧、芭蕾舞剧、歌舞诗就有10部,获文华奖的有三部,分别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剧《天路》、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沈勇说,这是前所未有的盛况。文华奖评奖机制改革前,二三十部获奖作品中一般只有一两部是舞剧,本届文华奖十部获奖作品,舞剧“三分天下有其一”。这充分说明通过文艺工作者多年探索和努力,我国的民族舞剧得到长足发展,有效弥补了舞台艺术的这块短板。
传统戏曲在守正中创新。作为文华奖的评委,邹建红、边文童不约而同关注到秦腔《王贵与李香香》为代表的传统戏曲的创新和突破。《王贵与李香香》由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有限公司创排,讲述的是70年前土地革命时代的故事,秦腔也是一个古老戏曲,两者融合似乎不占什么优势。但呈现在舞台上,却让人耳目一新。演出时,整个舞台分为前后两区,前区为传统秦腔表演区,后区有一架三脚钢琴伴奏,左右两侧是大型歌队合唱,承担叙事诗吟唱功能,并以对唱形式与舞台前区表演对话。边文童说,把钢琴伴奏与歌队合唱引入古老戏曲,通过采用交响合唱与传统戏曲相结合的手法,实现了传统和现代、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效对接,做到了革命题材作品的诗意表达、地方戏曲剧种的当代表现。
多媒体舞美技术登峰造极。沈勇说,这次文华奖的展演舞台上,多媒体舞美技术被广泛应用。舞美再也不是简单的图像背景或舞台置景,从舞台搭建、造型设计、影像制作,到纱幕、全息、AR等技术的运用,让舞台绚丽多姿。舞剧《唐卡》用了三块旋转大屏,借助光电效果,营造出了寺院、空中画室等场景,构建了多层次的舞台空间。据了解,这个庞大的舞台装置,分三辆卡车,跋涉了4天,才从青海运到了上海。不过,沈勇认为,要防止舞美技术的过分使用而侵占了演员的表演空间。毕竟舞台艺术的核心是演员,焦点应该是演技。
宁波的努力方向在哪
舞台艺术的创排能力,是一个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的体现。近年来,我市的舞台艺术取得了长足发展,从一个以戏曲为主的城市,逐步形成了舞剧、歌剧、话剧、儿童剧、戏曲等齐头并进的格局。
2008年以来,我市创排的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音乐剧《告诉海》、歌剧《红帮裁缝》连续夺得三个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016年以来,宁波市演艺集团的艺术创作呈“井喷”状态。话剧《大江东去》、甬剧《筑梦》、《龙凤杯》、越剧《明州女子尽封王》《李清照》、舞剧《霸王别姬》六部大戏先后上演,在当年的浙江省第十三届戏剧节中,话剧《大江东去》、甬剧《筑梦》和越剧《明州女子尽封王》同时入围决赛,《筑梦》和《大江东去》最终斩获“新剧目大奖”及优秀编剧奖、优秀演员奖、优秀作曲奖、优秀舞美设计奖,一举摘得了总共27个奖项中的6个奖项,成为该届戏剧节收获最多的院团。
6月12日,浙江省“天下第一团”联盟成立,宁波市甬剧团在演出。崔小明 摄
2017年以来,宁波市演艺集团再接再厉,先后成功将民族舞剧《花木兰》和民族歌剧《呦呦鹿鸣》、话剧《守护》、越剧《藏书楼》搬上舞台,其中《花木兰》2018年12月获得第十一届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舞剧奖。《呦呦鹿鸣》多次赴北京、上海等地演出。今年4月至5月的全国巡演引起巨大反响。截至目前,《呦呦鹿鸣》演出场次超过50场,成为演出场次最多的民族歌剧之一。
不久前宁波市话剧团在镇安小学上演儿童话剧《遇见名著》 崔小明 摄
邹建红说,宁波的舞台艺术发展之路,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但对标全国先进,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
首先,要加大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邹建红说,这次作为文华奖的评委,接触了全国各地文艺院团。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河南省豫剧,这个地方戏曲连续夺得6届文华奖。而浙江省获得文华奖还是12年前。宁波唯一一次获得文华奖是2004年的甬剧《典妻》。邹建红说,河南豫剧之所以能频频登顶,主要是人才梯队建设比较完整,各个年龄段,都集聚了大批人才,演员、编剧、导演、舞美、乐队等人才济济。本省用不完,还有能力往外输出。比如这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参评的豫剧《戈壁母亲》的主创人员均来自河南。而我市创排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剧目,主创都依靠“外援”。所以宁波要加强本土文艺人才的培养,通过传、帮、带,让年轻的文艺人才迅速成长。同时,要给他们提供广阔的舞台。
其次,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邹建红说,近年来我市虽然创排的了不少精品力作,但创排一部作品,趁着热度演出一阵子,之后束之高阁。有些好题材没有深入挖掘、精心打磨,十分可惜。其他一些院团为了打造精品,连续多年努力,持续不断投入,几代演员接续奋斗,把工匠精神在舞台艺术上发挥的淋漓尽致。这次文华奖参评剧目沪剧《敦煌儿女》,前后多次大改,历经8年,主演茅善玉从年富力强的演到现在头发斑白。虽然这部剧没有获得文华大奖,称之为精品却也不过分。安徽再芬黄梅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的黄梅戏《邓稼先》前后历时四年打造。
再次,要积极吸收借鉴先进的舞台艺术成果。邹建红说,这次参评的戏曲剧目还出现了一个特点,传统戏曲中程式化动作运用的比较多,在渲染氛围、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反观我们江浙一带的地方戏曲,大多是“话剧+唱”的模式,一些难度大点的动作几乎不用,以致演员们几乎不练基本功。这次文华奖的参评作品给我们敲响警钟,观众是审美在不断改变,“功夫”很可能重回舞台,需要我们的戏曲演员不但要“吊嗓子”还要“练功夫”,唱、念、做、打要样样精通。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