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余世存:传统文化体现在我们的言行、神情、相貌中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1-07 09:23:35报料热线:81850000

  “传统文化可以成为当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重要的生活来源和思想资源。比如说太极,从力量的角度来说,它不一定打得过拳击,但它能锻炼我们的体能、力量。传统文化不是非得放到竞技舞台上跟西方人或者现代人较劲,它有它的作用。”余世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是深入而独特的,他说,如果你读有标点符号的文言文,读了一百篇还不会写古文,很正常;但假如你去给古文断句、标点,那么,只要读十篇八篇,你的思维、语境就上去了。“所以需要我们重新去理解传统文化,从而真正发现它的美。”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出自哪里?

  传统文化热尚停留在很表象的阶段

  文章和马伊琍离婚的时候,用了一句“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很多媒体就解释这是什么意思,出自敦煌经书的哪一篇。余世存认为,这一现象很有意思,“说明我们对传统文化尚处于启蒙阶段,大众媒体都在向读者启蒙传统文化的典故。很多人在精神上、话语上没有来自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样视野就非常窄。所以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挖掘还远远不够。”

  余世存以文言文为例进一步阐述,“文言文和现代汉语这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化对很多人来说是个巨大的包袱,事实上,如果我们同时掌握现代汉语和文言文,那就会如虎添翼,因为这两种语言之间有一种张力。”

  让余世存印象深刻的是,奥巴马竞选成功那天晚上在芝加哥发表的讲话,有网友翻译成了文言文,“我当时非常惊喜,感觉看到了传统文化真正热起来的曙光”。比如第一句“Hello,Chicago”,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芝加哥的父老乡亲,你们好”,而文言文的翻译是“芝城父老,别来无恙”,给人全新的感受。接下来的正文也翻译得特别好,比如第一段:“余尝闻世人有疑,不知当今美利坚凡事皆可成就耶?开国先贤之志方岿然于世耶?民主之伟力不减于昔年耶?凡存诸疑者,今夕当可释然。”

  “大家可以在网上搜到这篇文言文的翻译,非常有意义。”余世存说,“现代汉语和文言文构成了很好的张力,让我们了解了汉语的美。可惜现在这么漂亮的文言文翻译太少了。”

  有人也许会说,学会写文言文?这要求太高了!余世存认为大家不应该这么想,“一旦你掌握了英语、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后,你不是感觉更沉重,而是更加自信,这是一个现代国民的立身之本。真正进入才会出入自如。中国人应该把文言文当成第二母语,这样在世界上立足才不会视野很窄。”

  家庭藏书中需要有经典每个人都能从经典中受益

  “有人统计过,在德国,平均四五个中产家庭的家里必定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经》,中国家庭都达不到这个比例吧,这很有意思。而且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有德国人重新翻译《道德经》,《道德经》译本之多在西方世界仅次于《圣经》。”余世存说,我们的家庭藏书中,对经典的重视还不够,而一旦重视传统经典,你一定会从中受益。

  余世存在写《家世》一书的时候,提到了围棋大师吴清源的家,发现了一个特别惊奇的事,“吴清源有两个哥哥。他父亲去世前给三个儿子分家产,其中一个部分就是分书,结果分给吴清源的是棋书,就是让他下棋的;分给他二哥的是理财类的书,后来他二哥成了经济学教授;分给他大哥的是为官之作,他大哥后来从政了。每个人都能够从家庭藏书中受益,这话诸位可以慢慢品,也可以在家庭生活中慢慢实践。”

  现在是多元化的社会,余世存认为对藏书文化也要辩证地理解,“也有可能一个家庭的成员都不喜欢读书,怎么办?其实,即便是不喜欢读书的人,生活中还是有经典在的,这就是藏书的‘藏’所包含的另一层意义。不喜欢读书的一家人,共同遵奉的经典是什么?这个东西如果能找着,不断去加强,对一个家庭的和谐和个人的成长都是有好处的。可能这个家庭的成员都喜欢听一些声音,比如佛经的声音、古典音乐,这也很有意义,说明还是在共同遵奉那些伟大的文化,不一定以书的形式存在。所以,如果信念中有一种经典文化在支撑,那它就能够感染我们一起成长。”

  传统文化体现在一个人的

  言行中、神情中、相貌中

  余世存认为,一个受传统文化滋养的人,一定是知书达礼的。为什么现在网络上很多网友一言不合就“互怼”?“只能说明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没有发挥效用,还没有化成他们内在的一部分。”余世存打了一个很好的比喻:我们仿佛只是把传统文化扒开了一道缝,了解了它的状况,而没能进入其中。

  余世存也讲了自己和经典的“时差”:大学毕业那年,我在北大中文系的办公室里看到了《金刚经》,当时没有读懂,只觉得文字有点特别,并不觉得它有意义。就这样与《金刚经》失之交臂。到了40多岁的时候,再去读《金刚经》,我被它征服了,觉得这是天地之间伟大的文字,我甚至专门花了一段时间去注解《金刚经》。“为什么我和《金刚经》有20年的时差?”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余世存这些年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希望能把传统文化中很多好的东西用现代的方法传递给大家。“比如,我给大家讲《道德经》,从来不讲《道德经》第几章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哲学含义等。我就把老子的一生写给大家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我的一种方式,我觉得大家能接受。”

  尽管当下的传统文化热中有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但让余世存欣喜的是,“年轻一代在主动寻找传统文化,这是很好的现象。比如大家都知道家装市场有个词叫‘新中式’,它表明年轻一代正在追求对传统的回归,不像上世纪90年代那样对西方的元素、符号、审美一味地崇拜和模仿。”

  人人都知道中华民族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体现在哪儿呢?余世存说:“就体现在我们的言行当中、神情当中、相貌当中。一个有巨大文化支撑的人,他的眼神一定是坚毅的,而不是偏激的;他一定不是自说自话的,而是包容的、谦卑的。这种做人的态度可以通过读书、读经典来转化。文化体现在我们身上。我们的人生有多厚重,传统文化就有多厚重。”

  一、《己亥:余世存读龚自珍》

  作者:余世存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推荐理由:这是余世存化身为龚自珍所写的“自传”。近几年国人流行的话题,如中年油腻男、传统中国生活美学、至暗时刻的逆袭等,都能从中找到线索。从现代中国向传统中国追溯,龚自珍是必经之路。我们熟悉的李白、杜甫、苏东坡等都是文化上升期的代表,而在衰败期,龚自珍是对世道人心感受得最为敏锐、丰富的人。有人说我们仍处在“后龚自珍时代”,读这部书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人的心灵,了解汉语的尊严和温暖。

  二、《文化的江山》

  作者:刘刚、李冬君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关于文化中国的书籍。作者的个性、才思和健全自信的史观在书中有酣畅的表达,不少史论可圈可点。在政治、经济的运行之外,还有一个文化中国存在。作者论述了文化中国的意义、功能,说明参与文化中国建设才是能够安身立命的,也是能够对历史做出真正贡献的。

  《废墟上的怀旧》

  时间:11月9日(周六)14:00

  地点:宁波图书馆新馆一楼报告厅

  主讲人:叶兆言,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八卷本《叶兆言中篇小说系列》、三卷本《叶兆言短篇小说编年》,以及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很久以来》《刻骨铭心》等。

  《认识〈诗经〉——以〈周南·关雎〉为例》

  时间:11月10日(周日)14:00

  地点:宁波图书馆永丰馆三楼报告厅

  主讲人:李菁,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专攻隋唐五代史。曾获首届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特等奖、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二等奖、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入选2019年厦门大学“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

  -人物名片

  余世存,诗人、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北随州人,现居北京。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主持过十年之久的“当代汉语贡献奖”。已出版《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老子传》《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家世》《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立人三部曲》《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微观国学》《节日之书:余世存说中国传统节日》《己亥:余世存读龚自珍》等作品。

  11月2日,余世存做客宁波图书馆新馆“天一讲堂”,主讲了《藏书文化传统经典热的意义》。

  宁波晚报记者俞素梅 摄影记者周建平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余世存:传统文化体现在我们的言行、神情、相貌中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1-07 09:23:35

  “传统文化可以成为当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重要的生活来源和思想资源。比如说太极,从力量的角度来说,它不一定打得过拳击,但它能锻炼我们的体能、力量。传统文化不是非得放到竞技舞台上跟西方人或者现代人较劲,它有它的作用。”余世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是深入而独特的,他说,如果你读有标点符号的文言文,读了一百篇还不会写古文,很正常;但假如你去给古文断句、标点,那么,只要读十篇八篇,你的思维、语境就上去了。“所以需要我们重新去理解传统文化,从而真正发现它的美。”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出自哪里?

  传统文化热尚停留在很表象的阶段

  文章和马伊琍离婚的时候,用了一句“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很多媒体就解释这是什么意思,出自敦煌经书的哪一篇。余世存认为,这一现象很有意思,“说明我们对传统文化尚处于启蒙阶段,大众媒体都在向读者启蒙传统文化的典故。很多人在精神上、话语上没有来自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样视野就非常窄。所以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挖掘还远远不够。”

  余世存以文言文为例进一步阐述,“文言文和现代汉语这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化对很多人来说是个巨大的包袱,事实上,如果我们同时掌握现代汉语和文言文,那就会如虎添翼,因为这两种语言之间有一种张力。”

  让余世存印象深刻的是,奥巴马竞选成功那天晚上在芝加哥发表的讲话,有网友翻译成了文言文,“我当时非常惊喜,感觉看到了传统文化真正热起来的曙光”。比如第一句“Hello,Chicago”,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芝加哥的父老乡亲,你们好”,而文言文的翻译是“芝城父老,别来无恙”,给人全新的感受。接下来的正文也翻译得特别好,比如第一段:“余尝闻世人有疑,不知当今美利坚凡事皆可成就耶?开国先贤之志方岿然于世耶?民主之伟力不减于昔年耶?凡存诸疑者,今夕当可释然。”

  “大家可以在网上搜到这篇文言文的翻译,非常有意义。”余世存说,“现代汉语和文言文构成了很好的张力,让我们了解了汉语的美。可惜现在这么漂亮的文言文翻译太少了。”

  有人也许会说,学会写文言文?这要求太高了!余世存认为大家不应该这么想,“一旦你掌握了英语、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后,你不是感觉更沉重,而是更加自信,这是一个现代国民的立身之本。真正进入才会出入自如。中国人应该把文言文当成第二母语,这样在世界上立足才不会视野很窄。”

  家庭藏书中需要有经典每个人都能从经典中受益

  “有人统计过,在德国,平均四五个中产家庭的家里必定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经》,中国家庭都达不到这个比例吧,这很有意思。而且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有德国人重新翻译《道德经》,《道德经》译本之多在西方世界仅次于《圣经》。”余世存说,我们的家庭藏书中,对经典的重视还不够,而一旦重视传统经典,你一定会从中受益。

  余世存在写《家世》一书的时候,提到了围棋大师吴清源的家,发现了一个特别惊奇的事,“吴清源有两个哥哥。他父亲去世前给三个儿子分家产,其中一个部分就是分书,结果分给吴清源的是棋书,就是让他下棋的;分给他二哥的是理财类的书,后来他二哥成了经济学教授;分给他大哥的是为官之作,他大哥后来从政了。每个人都能够从家庭藏书中受益,这话诸位可以慢慢品,也可以在家庭生活中慢慢实践。”

  现在是多元化的社会,余世存认为对藏书文化也要辩证地理解,“也有可能一个家庭的成员都不喜欢读书,怎么办?其实,即便是不喜欢读书的人,生活中还是有经典在的,这就是藏书的‘藏’所包含的另一层意义。不喜欢读书的一家人,共同遵奉的经典是什么?这个东西如果能找着,不断去加强,对一个家庭的和谐和个人的成长都是有好处的。可能这个家庭的成员都喜欢听一些声音,比如佛经的声音、古典音乐,这也很有意义,说明还是在共同遵奉那些伟大的文化,不一定以书的形式存在。所以,如果信念中有一种经典文化在支撑,那它就能够感染我们一起成长。”

  传统文化体现在一个人的

  言行中、神情中、相貌中

  余世存认为,一个受传统文化滋养的人,一定是知书达礼的。为什么现在网络上很多网友一言不合就“互怼”?“只能说明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没有发挥效用,还没有化成他们内在的一部分。”余世存打了一个很好的比喻:我们仿佛只是把传统文化扒开了一道缝,了解了它的状况,而没能进入其中。

  余世存也讲了自己和经典的“时差”:大学毕业那年,我在北大中文系的办公室里看到了《金刚经》,当时没有读懂,只觉得文字有点特别,并不觉得它有意义。就这样与《金刚经》失之交臂。到了40多岁的时候,再去读《金刚经》,我被它征服了,觉得这是天地之间伟大的文字,我甚至专门花了一段时间去注解《金刚经》。“为什么我和《金刚经》有20年的时差?”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余世存这些年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希望能把传统文化中很多好的东西用现代的方法传递给大家。“比如,我给大家讲《道德经》,从来不讲《道德经》第几章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哲学含义等。我就把老子的一生写给大家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我的一种方式,我觉得大家能接受。”

  尽管当下的传统文化热中有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但让余世存欣喜的是,“年轻一代在主动寻找传统文化,这是很好的现象。比如大家都知道家装市场有个词叫‘新中式’,它表明年轻一代正在追求对传统的回归,不像上世纪90年代那样对西方的元素、符号、审美一味地崇拜和模仿。”

  人人都知道中华民族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体现在哪儿呢?余世存说:“就体现在我们的言行当中、神情当中、相貌当中。一个有巨大文化支撑的人,他的眼神一定是坚毅的,而不是偏激的;他一定不是自说自话的,而是包容的、谦卑的。这种做人的态度可以通过读书、读经典来转化。文化体现在我们身上。我们的人生有多厚重,传统文化就有多厚重。”

  一、《己亥:余世存读龚自珍》

  作者:余世存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推荐理由:这是余世存化身为龚自珍所写的“自传”。近几年国人流行的话题,如中年油腻男、传统中国生活美学、至暗时刻的逆袭等,都能从中找到线索。从现代中国向传统中国追溯,龚自珍是必经之路。我们熟悉的李白、杜甫、苏东坡等都是文化上升期的代表,而在衰败期,龚自珍是对世道人心感受得最为敏锐、丰富的人。有人说我们仍处在“后龚自珍时代”,读这部书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人的心灵,了解汉语的尊严和温暖。

  二、《文化的江山》

  作者:刘刚、李冬君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关于文化中国的书籍。作者的个性、才思和健全自信的史观在书中有酣畅的表达,不少史论可圈可点。在政治、经济的运行之外,还有一个文化中国存在。作者论述了文化中国的意义、功能,说明参与文化中国建设才是能够安身立命的,也是能够对历史做出真正贡献的。

  《废墟上的怀旧》

  时间:11月9日(周六)14:00

  地点:宁波图书馆新馆一楼报告厅

  主讲人:叶兆言,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八卷本《叶兆言中篇小说系列》、三卷本《叶兆言短篇小说编年》,以及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很久以来》《刻骨铭心》等。

  《认识〈诗经〉——以〈周南·关雎〉为例》

  时间:11月10日(周日)14:00

  地点:宁波图书馆永丰馆三楼报告厅

  主讲人:李菁,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专攻隋唐五代史。曾获首届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特等奖、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二等奖、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入选2019年厦门大学“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

  -人物名片

  余世存,诗人、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北随州人,现居北京。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主持过十年之久的“当代汉语贡献奖”。已出版《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老子传》《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家世》《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立人三部曲》《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微观国学》《节日之书:余世存说中国传统节日》《己亥:余世存读龚自珍》等作品。

  11月2日,余世存做客宁波图书馆新馆“天一讲堂”,主讲了《藏书文化传统经典热的意义》。

  宁波晚报记者俞素梅 摄影记者周建平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