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采收季迟了半个月 采苔人戴着口罩“出工”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2-24 07:09: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宁波打赢防疫阻击战发展总体战

  尤巧燕在剔除海苔上的杂质,这是一份考验耐心的活。

  临近中午12点,伴随着退潮,采苔人开始忙碌。

  退潮的三四个小时里,采苔人要一直这样弯着腰。

  采苔,是如今为数不多的完全靠天吃饭的行当。

  眼下的海苔“初长成”,色泽碧绿,而且格外鲜嫩。

  和往年相比,宁海强蛟镇王石岙村的采苔人迟了半个多月才迎来海苔采收季。虽然采苔人戴着口罩“出工”,但随着海苔特有的香味慢慢飘散,整个村子也开始变得生机勃勃。

  采海苔,是如今少见的完全“靠天吃饭”的行当。在采苔人心中,有无奈,却也视之为“对大自然应有的尊重”。

  宁海王石岙村的海苔“嫩”了

  2月21日,阳光正好,海风带暖。早上6点,天还没亮透,尤巧燕就已经出门晒海苔。一直到中午11点多,接到家人喊她回家吃饭的电话,尤巧燕手上的活都还没忙完。此时,村道一侧的绳架上已挂满海苔。凑近闻,独特的香味直往鼻子里钻。

  上午10点,站在村里的堤坝边望出去还是一片汪洋。一个小时后,海水退去,露出一大片滩涂。海苔贴着滩涂生长,眼下还是“初长成”的时节,只有薄薄一层,远看就像是地面盖了一层青苔。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30多个采苔人“点缀”其间,零零散散。

  弯腰洗海苔的王祥东,身边的三个塑料筐里,海苔已经洗得干干净净,码得整整齐齐。一筐海苔差不多有150斤。王祥东采海苔已有七八年,虽然辛苦,但好在收入不错,多的时候一年能有10来万元,比他在工厂上班赚得多。

  中午时分采完、洗净的海苔通常要等到太阳下山后才会拿出去晒。晒出去太早,眼看着快干了,却经了夜里的露水,海苔就会发黄,卖不出好价钱。

  放眼望去,跟王祥东一起洗海苔的,还有在滩涂里采海苔的,都是中老年人。

  “太辛苦,年轻人不愿意赚这个钱。”王祥东说。

  靠天吃饭,“是对自然的尊重”

  因为海苔采收季的到来,王石岙村变得“生动”起来。不过,和往年相比,今年的这份“生动”来得有点迟。通常,在每年农历12月底,海苔就已经“初长成”,虽然只是薄薄一层,而且细若游丝,但也是最鲜嫩、最好看的时节。

  像眼下这种头茬海苔,拿到市场上,可以卖到80元-100元一斤。

  宋军林的阿七海苔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是宁海首家海苔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彻底改变了王石岙村的海苔销售模式。通过统一收购,销往宁波、杭州、上海等地,年收购量达到15万斤,销售额500万元以上。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海苔采收一直推迟到农历正月十六才开始。复工后的采苔人,多了一份农民少有的小心谨慎,采收过程中大多戴着口罩,干活时也彼此隔一段距离。

  开采迟了半个多月,损失在所难免。宋军林心里急,却并没有紧赶慢赶的打算。他深知,海苔是大自然的馈赠。虽然海苔的生长期不算短,可以从2月延续到6月,但真正适合采收的,只有那些晴好的日子,“满打满算也就60到70天。”

  如此算来,采海苔是如今为数不多的,纯粹“靠天吃饭”的行业。宋军林的同行中,也有人在尝试人工养殖的,但无论是口感,还是色泽,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宋军林说,“靠天吃饭”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在不断提醒采苔人要尊重自然的规律。

  宁波晚报记者石承承 通讯员徐铭怿吴立高/文 记者崔引/摄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采收季迟了半个月 采苔人戴着口罩“出工”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2-24 07:09:00

  尤巧燕在剔除海苔上的杂质,这是一份考验耐心的活。

  临近中午12点,伴随着退潮,采苔人开始忙碌。

  退潮的三四个小时里,采苔人要一直这样弯着腰。

  采苔,是如今为数不多的完全靠天吃饭的行当。

  眼下的海苔“初长成”,色泽碧绿,而且格外鲜嫩。

  和往年相比,宁海强蛟镇王石岙村的采苔人迟了半个多月才迎来海苔采收季。虽然采苔人戴着口罩“出工”,但随着海苔特有的香味慢慢飘散,整个村子也开始变得生机勃勃。

  采海苔,是如今少见的完全“靠天吃饭”的行当。在采苔人心中,有无奈,却也视之为“对大自然应有的尊重”。

  宁海王石岙村的海苔“嫩”了

  2月21日,阳光正好,海风带暖。早上6点,天还没亮透,尤巧燕就已经出门晒海苔。一直到中午11点多,接到家人喊她回家吃饭的电话,尤巧燕手上的活都还没忙完。此时,村道一侧的绳架上已挂满海苔。凑近闻,独特的香味直往鼻子里钻。

  上午10点,站在村里的堤坝边望出去还是一片汪洋。一个小时后,海水退去,露出一大片滩涂。海苔贴着滩涂生长,眼下还是“初长成”的时节,只有薄薄一层,远看就像是地面盖了一层青苔。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30多个采苔人“点缀”其间,零零散散。

  弯腰洗海苔的王祥东,身边的三个塑料筐里,海苔已经洗得干干净净,码得整整齐齐。一筐海苔差不多有150斤。王祥东采海苔已有七八年,虽然辛苦,但好在收入不错,多的时候一年能有10来万元,比他在工厂上班赚得多。

  中午时分采完、洗净的海苔通常要等到太阳下山后才会拿出去晒。晒出去太早,眼看着快干了,却经了夜里的露水,海苔就会发黄,卖不出好价钱。

  放眼望去,跟王祥东一起洗海苔的,还有在滩涂里采海苔的,都是中老年人。

  “太辛苦,年轻人不愿意赚这个钱。”王祥东说。

  靠天吃饭,“是对自然的尊重”

  因为海苔采收季的到来,王石岙村变得“生动”起来。不过,和往年相比,今年的这份“生动”来得有点迟。通常,在每年农历12月底,海苔就已经“初长成”,虽然只是薄薄一层,而且细若游丝,但也是最鲜嫩、最好看的时节。

  像眼下这种头茬海苔,拿到市场上,可以卖到80元-100元一斤。

  宋军林的阿七海苔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是宁海首家海苔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彻底改变了王石岙村的海苔销售模式。通过统一收购,销往宁波、杭州、上海等地,年收购量达到15万斤,销售额500万元以上。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海苔采收一直推迟到农历正月十六才开始。复工后的采苔人,多了一份农民少有的小心谨慎,采收过程中大多戴着口罩,干活时也彼此隔一段距离。

  开采迟了半个多月,损失在所难免。宋军林心里急,却并没有紧赶慢赶的打算。他深知,海苔是大自然的馈赠。虽然海苔的生长期不算短,可以从2月延续到6月,但真正适合采收的,只有那些晴好的日子,“满打满算也就60到70天。”

  如此算来,采海苔是如今为数不多的,纯粹“靠天吃饭”的行业。宋军林的同行中,也有人在尝试人工养殖的,但无论是口感,还是色泽,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宋军林说,“靠天吃饭”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在不断提醒采苔人要尊重自然的规律。

  宁波晚报记者石承承 通讯员徐铭怿吴立高/文 记者崔引/摄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