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雯君在进行消杀作业。(陈朝霞摄)
杨雯君(前)在整理疫情防控信息。(陈朝霞摄)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层卫生服务标准化体系的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保健体系重要的基层网络。由此,社区疾控医生也开始进入公众视野,他们在基层慢性病管理、传染病调查、卫生监督、预防接种、健康宣教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随着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社区疾控医生走在疫情防控最前线,科普宣教、摸底排查、消杀防控、发热筛查、隔离观察、病毒采样、转运病患……他们冲在一线,在阻击疫情扩散、缓解医疗压力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月26日,记者来到海曙区白云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跟随37岁的疾控科副科长杨雯君,体验基层疾控医生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的辛苦与忙碌。
记者 陈朝霞
通讯员李叶馨陈 超
-和病毒赛跑,跑在病毒传播前面
上午8点不到,杨雯君就来到办公室。还没等坐下,她就急着打开电脑。
杨雯君向记者介绍,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疾控医生作为基层疫情防控网格化、地毯式排查的第一道防线,每天要面对来自公安、教育、轨道交通、社区等不同部门及单位的联防联控信息,摸清辖区疫情总体情况、上报疾控数据、排查核实疑似病例,这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
面对电脑刚坐下,突然一条信息跃入眼帘:“白云辖区有两名居家隔离人员可能离开隔离区域,请确认。”
看到信息,杨雯君立即拨通了两名居家隔离人员所在社区的电话,请求社工马上协助调查。“病毒来势汹汹,时间就是生命,我们每天都在和病毒赛跑,一定要跑在病毒传播之前。”杨雯君说。
在等待社区信息反馈的同时,杨雯君开始一边浏览一份“丽园尚都大厦复工应急演练预案”电子文档,一边飞快地敲击着键盘。记者看到,这份预案中,标注了模拟对象出现发热症状后,楼宇企业、街道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的相关岗位职责,其中转运疑似人员、隔离密接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疫点终末消毒和健康宣教等环节有条不紊。
“近期辖区各企业陆续复工,返工人员大量增加,这给疫情防控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我们制订了预案,准备在辖区商务楼宇开展一次防疫应急演练,全流程模拟疫情出现后的处置工作,让大家更好地掌握应对措施和操作流程。”杨雯君介绍,平时针对突发传染病、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时候,区级疾控、街道和社区三级相关部门及单位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应急演练,为的就是确保一旦疾病真正来临时,各个部门及单位、各个环节毫无纰漏。
这时,杨雯君面前的电话铃声响起,社区核查结果反馈来了:“两名居家隔离人员只是将生活垃圾置于家门口,并未离开。”杨雯君再三确认细节后,立刻将情况填入信息反馈表,上传给上级相关疾控部门。
在记者采访的一个多小时内,办公室内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对此,杨雯君表示,这是一个多月来的工作常态。“这次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从1月23日开始,疾控科11名同事被分成数据、调度、社区、消杀、后勤五组,每天两班轮换,从早上8点到半夜12点,已经连续工作了一个多月。”
-与病毒面对面,隔离防控万无一失
10点,杨雯君和一名同事穿上防护服,离开办公室前往联北社区。路上,杨雯君告诉记者:“今天有3户居家隔离人员解除隔离,按规定,必须由疾控医生上门,确认被隔离对象体温正常,没有咳嗽、胸闷、腹泻等临床症状,才能发放《解除医学隔离观察告知书》。”
当记者询问杨雯君为何没有戴上隔离眼罩等防护装备时,杨雯君笑着解释,上门解除隔离只需一级防护即可,而为疑似病例采样、为确诊病例家庭及周边环境消杀,则必须采取二级防护措施,需要口罩、眼罩、鞋套、连体防护隔离衣等全副武装。
杨雯君告诉记者,她前一天刚应辖区一企业要求,和检验科医生一道,上门为该企业55名复工上岗人员进行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验采样,而此前白云街道的居家硬管控人员的核酸检测也是由她们一起上门进行咽拭子标本采样。
“采样过程必须万无一失,不仅要注意瓶口消毒、保持容器无菌,而且要准确无误地填写标签、冷藏转运到指定医院。采样结束后,还要对用过的棉签、试纸、隔离装备等医疗垃圾打包集中处置。”杨雯君介绍。
杨雯君说,基层疾控医生必须体现较高的专业素养,不仅保护自己免受病毒侵袭,而且要守护群众的健康和平安。她清楚地记得1月31日白云街道首例新冠肺炎病例确诊后,中心主任带队全副武装消杀的场景,“根据消杀对象和环境的不同,消毒药水的比例、浓度和消杀方式不一样,一般室内消杀采用气溶胶雾化方式,室外则用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
此前的消杀作业一般是在台风天过后,对辖区浸水严重的低洼地段进行,而面对凶险的病毒,这是比较少见的。当天,大家按照二级防护要求装备好,分别对确诊病例家里和所在楼道的电梯、车棚等外环境进行消杀,“多亏平时的消杀作业和应急演练积累的经验,15层的楼道一个小时就结束了‘战斗’。”杨雯君回忆道。
-流行病属地管理,责任重于泰山
11点半,杨雯君和同事完成了居家隔离人员的解除隔离确认,赶回办公室匆匆吃了从食堂打包的盒饭后,又面对电脑忙着输入疫情信息。
“下午已经预约1点半到辖区某复工企业,对近日外地返甬人员进行流行病学摸底调查,时间紧张,前几天的排摸数据分析和档案汇总必须见缝插针进行。”杨雯君说着,依然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
此次疫情暴发后,白云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抽调30多名医生组成排摸小组,每天通过上门随访、电话询问、社区巡查等方式,拉网式排摸了1000多名涉及有相关流行病学史的人员,最后确定需管控隔离700多人。
“排摸中,对所有确诊或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人群,除了询问其有无发热等病症外,还要详细了解其前14天的活动轨迹、是否去过高风险地区等,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杨雯君表示。
此次防疫期间,白云街道有区、街道两级集中医学隔离点各一个。按照要求,基层疾控医生必须一天随访两次。“主要是面对面确认隔离人员是否出现临床症状,并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医学服务,如带来高血压、胃病等各类常用必备药物等。”
而一旦有病例确诊,或者有高危密切接触人群需要集中隔离,社区疾控医生还承担着监督转运工作的职责。“记得2月21日那天,我们跟着转运车一趟趟来回,转运了40多人,忙到次日凌晨1点半。”杨雯君记忆犹新。
一个多月连轴转的忙碌,防控疫情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而在疫情暴发前,杨雯君每周有两个上午要在门诊坐诊,为适龄儿童进行预防接种,还要和疾控科同事分工协作,有序开展流行病信息管理、卫生监督、计划免疫、慢性病管理、国家法定传染病调查、突发传染病防控等各项工作。
杨雯君所在的疾控科除了每月两次为辖区职工、居民、中小学生举行健康讲座和健康咨询外,同时还承担着国家级、省级公共卫生部门下发的“居民伤害调查”“城市癌症早症早治”等科研项目。
杨雯君坦言,相比区、市级中心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公共卫生管理、突发疫情处理的第一道关口,承担着流行病防控属地化管理职责,“尽管工作繁重,但这关系到辖区每一个家庭的安康,唯有勇挑重担,尽力将工作做好。”
记者手记
社区疾控医生和众所周知的临床医生不一样,虽然不是直面疾病救死扶伤,但是他们的工作同样举足轻重。
正如大家看到的,在这次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社区疾控医生克服人手少、任务重的困难,夜以继日坚守阵地,及时做好发热病人和疑似病例的隔离和转诊,同时深度下沉,排查疑似病例,落实综合防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有效遏制了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如果说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那么社区疾控医生无疑就是这第一道防线上的“守门员”。然而,与社区疾控医生的较大需求相比,目前社区疾控医生从业人数比例相对较低。以海曙区为例,该区从事疾控相关工作的只有220人左右。
专业人士指出,这与医科大学重点培养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人才,而培养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力度小相关。
在2月27日广州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疫情防控专场新闻通气会上,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指出,这次疫情暴露出一个短板,就是疾控中心的特殊地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显然,加大预防医学人才培养力度,提升疾控医生地位,社区疾控医生必将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陈朝霞)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