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曾经24小时出车50次 宁波这支特勤组是疫情晴雨表
稿源: 宁波晚报   2020-03-10 19:49: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宁波打赢防疫阻击战发展总体战

  救治定点医院是战“疫”的主战场,承担转运任务的120则是生命转运线。在呼啸的负压救护车里,出车医务人员离新冠病毒很近。

  疫情期间,我市的发热病人和确诊或疑似病人均由负压救护车转运。调派、出车、转运,其中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每次出车,除了患者,还有一名驾驶员和一名急救医生。一个多月来,他们每天都穿梭在这条流动的“生命线”上,不分昼夜,与“死神”赛跑。

  据宁波市急救中心统计,自1月19日以来,负压车转运特勤组6名队员共运送病人近900人次。其中,2月4日上午8点到5日8点是他们最“马不停蹄”的时候,共出车50次。前天,记者走进宁波市急救中心,走近这群“黄衣逆行者”。

  “穿上密不透风的隔离服,

  似乎回到了‘战场’!”

  “当我穿上了那身密不透风的隔离服时,似乎回到了‘战场’,那种久违了急救医生与‘死神’抢人的感觉让我有些莫名激动。”

  说这话的黄泱,是宁波市急救中心质量管理科的一名党员,也是首位出征一线的第二梯队成员。自疫情以来,中心抽调了6名人员组成负压车转运特勤组,行政人员组建了“抗疫一线第二梯队”。1月20日至21日,黄泱为同事进行新冠肺炎患者转运防护与洗消方面的培训,站在台上那刻澎湃的心情,他仍记得清清楚楚。

  2月9日晚上8点,正在待命的他接到转送指令,等他回到站点,完成洗消工作,已经接近凌晨3点。

  第二天早上9点,黄泱又接到新的任务——将一位老人转院至杭州指定医院。这位患者相当特殊,她是宁波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中年级最大的一位,96岁。

  当他接到老人时,脑海中立即浮现出自己的外婆。而此刻,刚因股骨骨折动完手术的外婆正躺在床上休养。因为两头顾不上,黄泱干脆将外婆接到他家,由父母照顾老人和孙子。

  由于驾驶员穿着防护服行动和视力范围都受到限制,且“稳”字当头,去一趟杭州要开三小时。这期间,老人要在车上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心电监护和吸氧,需要医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由于前晚休息不够再加上隔离服的憋闷,黄泱出现了严重的晕车。抵挡着强烈的恶心感,他仍盯着监护的参数反复告诉自己,“决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幸运的是,老人的状态还不错,顺利抵达。

  从杭州运送患者回来 却忘了自己生日

  三天后的2月13日中午,天空阴云密布。虽然天气给不了暖意,但一通指令电话却给急救“战士”们带来了慰藉——老人病情好转,由黄泱的“战友”宋大鹏接回宁波。

  而这条回家的路,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老人是象山人,宋大鹏来自安徽,不懂方言,两人语言不通,不过宋大鹏尽量安抚。老人想到能很快见到自己的亲人,也很配合。

  半个小时后,久躺的老人有些不自在,几次挣脱了身上的保险带,起身望向车外。宋大鹏被老人突如其来的行为吓到了,立即上前双手紧紧护住老人。无奈,老人听不懂普通话。宋大鹏只能紧握住老人的手,用温和的语调安抚老人。老人似乎读懂了宋医生的意思,终于安静。

  救护车到达医院后,他们顺利将老人送到指定的病区。宋大鹏医生走出医院,从衣服口袋里掏出手机,他本想汇报调度员任务已完成,但无意间发现了一条短信:“生日快乐!”

  原来当天是他的生日,而他一直进驻在隔离区早已忘记。他收拾好激动的心情,回到最初的原点,继续坚守在抗疫前线,继续等待着下一个指令的到来……

宋大鹏接患者回宁波。

  参加过汶川救援的老兵再挑大梁

  这支善“战”能抗的队伍由一线的工作人员和退居二线的“老兵”组成,已经在行政岗位工作近5年的第一分中心副主任褚雷军就是其中一位“老兵”。

  1976年出生的褚雷军是一名退伍军人,11年当兵经历,骨子里永远是战士,闻令而动,迎难而上。他第一时间报了名,除夕那天正式上岗。“转运专班,我参加,必须的呀!”能让他有这份底气的,是他多年的急救车驾驶经验。

  有一天中心防护服数量库存到了个位数,褚雷军的执勤时间从4小时换岗调整到了6小时换岗,穿1套防护服连续转运。他开着救护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为了发挥防护服使用的最大效率,在密闭的负压救护车舱内不吃不喝。

  大年初六那天,他转运了多位病人,从中午12点一直忙到晚上12点。当他从车上下来时,浑身湿透,冬夜的冷风吹得他直打寒战。

  “我参加过2008年汶川大地震救援,开了36个小时到达汶川。当时还有余震,山路上随时会有石块掉下来。那种危险是未知的,这次不一样,病毒虽然就在眼前,但只要做好防护,就一定没问题。”褚雷军告诉记者。

  一个多月来,除了转运病人,他还承担了一项重要任务,协助市卫生健康委物资保障组运送疫情专项物资。他前往物流点、工厂,只为带回“战友”们的“护身符”。尤其是奉化的一家口罩厂,他开玩笑说那条路“闭着眼睛都会开了”。

  最近出现“零派车”

  “此次参与一线疫情防控,我们共派出了62位人员,没有一人请假,哪怕是提过任何一个小要求。”宁波市急救中心医务急救科科长、新冠肺炎患者转运专家组成员王钢说。

  让王钢感动的不止于此,褚雷军和国军两位退伍老兵从新闻上得知杭州有一批120驾驶员驰援武汉,他们立即找到领导申请一同前往。不过宁波没有接到这样的任务,“都是一样的工作,在哪里干都一样!”

  负压车出车情况是疫情发展的“晴雨表”。王钢介绍,2月4日上午8点到5日8点是最“马不停蹄”的时候,24小时内共出车50次,但最近出现了“零派车”的好现象。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曾经24小时出车50次 宁波这支特勤组是疫情晴雨表

稿源: 宁波晚报 2020-03-10 19:49:00

  救治定点医院是战“疫”的主战场,承担转运任务的120则是生命转运线。在呼啸的负压救护车里,出车医务人员离新冠病毒很近。

  疫情期间,我市的发热病人和确诊或疑似病人均由负压救护车转运。调派、出车、转运,其中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每次出车,除了患者,还有一名驾驶员和一名急救医生。一个多月来,他们每天都穿梭在这条流动的“生命线”上,不分昼夜,与“死神”赛跑。

  据宁波市急救中心统计,自1月19日以来,负压车转运特勤组6名队员共运送病人近900人次。其中,2月4日上午8点到5日8点是他们最“马不停蹄”的时候,共出车50次。前天,记者走进宁波市急救中心,走近这群“黄衣逆行者”。

  “穿上密不透风的隔离服,

  似乎回到了‘战场’!”

  “当我穿上了那身密不透风的隔离服时,似乎回到了‘战场’,那种久违了急救医生与‘死神’抢人的感觉让我有些莫名激动。”

  说这话的黄泱,是宁波市急救中心质量管理科的一名党员,也是首位出征一线的第二梯队成员。自疫情以来,中心抽调了6名人员组成负压车转运特勤组,行政人员组建了“抗疫一线第二梯队”。1月20日至21日,黄泱为同事进行新冠肺炎患者转运防护与洗消方面的培训,站在台上那刻澎湃的心情,他仍记得清清楚楚。

  2月9日晚上8点,正在待命的他接到转送指令,等他回到站点,完成洗消工作,已经接近凌晨3点。

  第二天早上9点,黄泱又接到新的任务——将一位老人转院至杭州指定医院。这位患者相当特殊,她是宁波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中年级最大的一位,96岁。

  当他接到老人时,脑海中立即浮现出自己的外婆。而此刻,刚因股骨骨折动完手术的外婆正躺在床上休养。因为两头顾不上,黄泱干脆将外婆接到他家,由父母照顾老人和孙子。

  由于驾驶员穿着防护服行动和视力范围都受到限制,且“稳”字当头,去一趟杭州要开三小时。这期间,老人要在车上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心电监护和吸氧,需要医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由于前晚休息不够再加上隔离服的憋闷,黄泱出现了严重的晕车。抵挡着强烈的恶心感,他仍盯着监护的参数反复告诉自己,“决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幸运的是,老人的状态还不错,顺利抵达。

  从杭州运送患者回来 却忘了自己生日

  三天后的2月13日中午,天空阴云密布。虽然天气给不了暖意,但一通指令电话却给急救“战士”们带来了慰藉——老人病情好转,由黄泱的“战友”宋大鹏接回宁波。

  而这条回家的路,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老人是象山人,宋大鹏来自安徽,不懂方言,两人语言不通,不过宋大鹏尽量安抚。老人想到能很快见到自己的亲人,也很配合。

  半个小时后,久躺的老人有些不自在,几次挣脱了身上的保险带,起身望向车外。宋大鹏被老人突如其来的行为吓到了,立即上前双手紧紧护住老人。无奈,老人听不懂普通话。宋大鹏只能紧握住老人的手,用温和的语调安抚老人。老人似乎读懂了宋医生的意思,终于安静。

  救护车到达医院后,他们顺利将老人送到指定的病区。宋大鹏医生走出医院,从衣服口袋里掏出手机,他本想汇报调度员任务已完成,但无意间发现了一条短信:“生日快乐!”

  原来当天是他的生日,而他一直进驻在隔离区早已忘记。他收拾好激动的心情,回到最初的原点,继续坚守在抗疫前线,继续等待着下一个指令的到来……

宋大鹏接患者回宁波。

  参加过汶川救援的老兵再挑大梁

  这支善“战”能抗的队伍由一线的工作人员和退居二线的“老兵”组成,已经在行政岗位工作近5年的第一分中心副主任褚雷军就是其中一位“老兵”。

  1976年出生的褚雷军是一名退伍军人,11年当兵经历,骨子里永远是战士,闻令而动,迎难而上。他第一时间报了名,除夕那天正式上岗。“转运专班,我参加,必须的呀!”能让他有这份底气的,是他多年的急救车驾驶经验。

  有一天中心防护服数量库存到了个位数,褚雷军的执勤时间从4小时换岗调整到了6小时换岗,穿1套防护服连续转运。他开着救护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为了发挥防护服使用的最大效率,在密闭的负压救护车舱内不吃不喝。

  大年初六那天,他转运了多位病人,从中午12点一直忙到晚上12点。当他从车上下来时,浑身湿透,冬夜的冷风吹得他直打寒战。

  “我参加过2008年汶川大地震救援,开了36个小时到达汶川。当时还有余震,山路上随时会有石块掉下来。那种危险是未知的,这次不一样,病毒虽然就在眼前,但只要做好防护,就一定没问题。”褚雷军告诉记者。

  一个多月来,除了转运病人,他还承担了一项重要任务,协助市卫生健康委物资保障组运送疫情专项物资。他前往物流点、工厂,只为带回“战友”们的“护身符”。尤其是奉化的一家口罩厂,他开玩笑说那条路“闭着眼睛都会开了”。

  最近出现“零派车”

  “此次参与一线疫情防控,我们共派出了62位人员,没有一人请假,哪怕是提过任何一个小要求。”宁波市急救中心医务急救科科长、新冠肺炎患者转运专家组成员王钢说。

  让王钢感动的不止于此,褚雷军和国军两位退伍老兵从新闻上得知杭州有一批120驾驶员驰援武汉,他们立即找到领导申请一同前往。不过宁波没有接到这样的任务,“都是一样的工作,在哪里干都一样!”

  负压车出车情况是疫情发展的“晴雨表”。王钢介绍,2月4日上午8点到5日8点是最“马不停蹄”的时候,24小时内共出车50次,但最近出现了“零派车”的好现象。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