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这群女教师春风化雨 用母爱的柔情为孩子编织梦想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5-08 07:48:00报料热线:81850000

  像妈妈一样唠叨,喜欢把一句话重复好多遍;像妈妈一样严厉,发现错误行为不轻易“放过”;像妈妈一样慈爱,笑看成功与失败,总在背后支持和鼓励……

  本周日是母亲节。在这个感恩的节日里,有一群女性,身份可能不是妈妈,用母爱的柔情为一代又一代的孩子编织梦想。她们便是女教师。

  据统计,目前宁波市教育系统女教职工的比例占到70%,约有8万人,已成为宁波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中,学前教育女教职工3.6万人,中小学女教职工3.2万人,普高与中职女教职工超1万人。

  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女教师们忘我前行默默耕耘,书写光辉的爱与母性。今天,让我们走近其中的几位,听听她们的故事。

母女俩合照受访者供图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我的妈妈

  是我一辈子的老师

  陈陆辉和陈安琪,每年坚持买一套亲子装的可爱母女,也是一对教师母女。

  妈妈陈陆辉就职于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女儿陈安琪是鄞州区格兰云天幼儿园的“孩子王”。因为职业相同,共同语言更多,母女俩相处模式更像是一对姐妹,一双朋友。

  陈陆辉,奉化人,出生于一个教师世家。爷爷、外公、爸爸、舅舅等都是教师,基本集齐了所有学段各种学科。“一大家子就能撑起一所学校。”5月7日上午,陈陆辉在接受采访时称,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自己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教师。

  1991年入职当小学教师,陈陆辉的教学风格偏严厉。“感觉自己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学生一旦犯错,难免暴风骤雨,希望他们马上能改正。”陈陆辉说,当了母亲之后,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也学会了“等待”,教育教学也变得更和风细雨了。

  有一次陈陆辉带了个调皮班,小学生个个都特别有个性。陈老师愣是两个月都没发火,坚持沟通和劝导。一名小男孩回家跟妈妈炫耀,“妈妈,你要是有陈老师一半温柔,我会变得更乖的。”这样的成就感,让陈陆辉觉得当一名教师真的很幸福。

  陈陆辉的丈夫也是教师,受父母影响,陈安琪特别喜欢小孩子,与人相处起来很有亲和力。再加上性格活泼,爱唱爱跳,陈安琪最终选择了幼教专业。父母也是大力支持。

  2017年入职,陈安琪俨然成了“孩子王”,小朋友和家长们都很喜欢她。“这要感谢妈妈的悉心指导,让我学到了很多方法,妈妈是永远的老师。”陈安琪说,虽然妈妈教的是小学,自己带的是幼儿园小朋友,但与孩子以及家长打交道的方式是相通的。有了母亲的指导,很多棘手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孩子之间的小矛盾,处理不当就会演变成家长之间的大矛盾。陈陆辉总是告诉女儿,当矛盾产生时,先稳住当事人的情绪,征求“了解情况”的时间,缓冲之后就会让情形变得柔和多了。

  作为母亲,陈陆辉将从业29年的经验倾囊相授,希望女儿能够在教师岗位上发光发热,有所作为,也把更多的爱和关怀给予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

女儿幼年时和妈妈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我很高兴,长大后也成了你”

  都说家庭氛围影响孩子一生,慈溪有一对母女,两人在教育领域实践着各自的教育使命。

  妈妈柴娜珍是慈溪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数学老师,扎根教学一线35年,快到退休的年纪。“接棒”的女儿裘索是慈溪市掌起镇第二学校的美术老师,如今也有5年教龄了。

  谈起小时候对妈妈的印象,裘索直言:“她是一个非常受学生们尊重的老师,但小时候的我却对她十分‘不满’。”

  自裘索记事以来,她每每去妈妈办公室,里面总是挤满妈妈的学生。每天放学,妈妈总留下一些学生查漏补缺,总是刚辅导完这个,又去关心那个。怕学生们留太晚饿着,妈妈还会给他们准备各种零食。而她只能可怜巴巴地缩在角落等待,看着本属于自己的母爱被“瓜分”。

  “有时我都有点妒忌妈妈的学生,心想,如果我是妈妈的学生该有多好啊!”裘索的羡慕嫉妒恨,直到自己也当了老师后才慢慢释怀,“热爱学生,不仅是爱好学生,更要爱有瑕疵的学生,因为他们同样是块‘美玉’,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爱心去打磨。”

  “我很高兴,长大后也成了你!”裘索笑着对妈妈说。而看着女儿继承了自己的“衣钵”,柴娜珍感叹很满足了,希望孩子执着做教育路上的追梦人。

女儿幼年时和妈妈的合照受访者供图

  母女成了同事

  争当彼此的老师

  这对母女,她们不仅都是老师,而且在同一所学校慈溪市慈吉小学,做着同样的工作——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60后的妈妈王秀环,热情乐观。90后的女儿杨卓凡,看上去酷酷的,但非常有耐心。

  “从小妈妈就对我很严厉,一直让我学珠心算、古筝、书法……”大抵因为妈妈是语文老师吧,想让女儿在国学文化下熏陶,长大后也能走上教书育人之路。但其实,杨卓凡看着妈妈每天这么辛苦,一开始并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

  “那时的我看来,当老师一点也不好,太辛苦了。”杨卓凡说,“妈妈作为班主任,总在家打电话,要么是家长打来的,要么是学生打来的。每一通电话,她都很有耐心,直到对方弄明白了为止。”

  嘴上说着不要,上大学后杨卓凡还是选择了汉语言专业,第一份工作也是当老师,“好像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没有为什么。”

  如今有6年教龄的杨卓凡,回看当初的选择,有了全新的领悟。尽管教师行业很辛苦,但是精神上却是富足的。教师节,孩子们齐声一句“老师辛苦了”,足以抹去一身的疲惫。

  “现在我经常帮着妈妈处理一些教学设备的东西。”杨卓凡提到,这次疫情,老师和学生都被“锁”在家里,只能在家上网课。一开始妈妈对于下载微课不是非常熟悉,杨卓凡就一步一步教妈妈怎么操作,一次不会,就示范两次。

  “有一次我班里的家长不会操作来问,女儿就把页面截图,然后在上面用红笔标注,一步一图,然后我转发到群里。”杨卓凡从容的表现,让妈妈引以为傲。

  王秀环笑说:“现在的我们互相学习,她的不成熟由我指点,新鲜的教学方式由她来给我解惑。看着孩子一点点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真的非常开心。”

袁秦环一家人合照受访者供图

  是妈妈是妻子更是老师

  家安在了学校工作与生活无缝交叠

  骆静,“85后”二孩妈妈,是宁波市鄞江中学的一名优秀班主任。今年是她当班主任的第6个年头,也是她做妈妈的第7个年头。孩子健康成长,学生各方面优异,她的时间都从哪里来?

  “迅速后移的发际线就是答案呀。”骆静打趣说,母亲和班主任都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举家住在学校,自己得以在两个角色间无缝切换,慢慢也发现两者之间有许多共通点。

  骆静的二娃才五虚岁,这么小的孩子经常陪着妈妈上晚自修。一张小桌子,几张白纸,安安静静地在班里画画。到晚上8点多,孩子实在熬不住要睡着,骆静便将其送回宿舍,让同事帮忙照看下,自己则忙到学生们晚自修结束。

  同样,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敏感、好奇、困惑多,希望可以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及时的回应。骆静为自己能扮演倾听者而感到幸福,因为长期住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找到她。

  “这就好比,孩子在家时不希望老妈唠叨,但看到妈妈在家,心里就会安定不少。”骆静感慨,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们在学校里的“定海神针”。

  现在骆静所带高一的班级,她经常提醒自己,每个孩子背后都代表了一个家庭,掂掂自己工作的分量,该有多重呀。

  高中生个体意识较强,人际关系处理到了新阶段。骆静受到绘本启发,在班会课上开启了“骆老师读绘本”环节,通过模仿各个角色的声音,用与幼儿沟通的方式将很多故事读给高中生听。道理虽然浅显,却经常能把高中生逗乐,而这样的过程,也让学生们一定程度减轻了压力。

  “这算是二孩妈妈做班主任的福利,可以接触到那么多青春期的学生,提前思考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更好地陪伴孩子。”骆静说,在鄞江中学带着俩娃和一群娃的日子,注定会是非常美好的回忆。

  因为生宝宝,骆静错过了很多评奖评优的机会,但她依然努力提升自己。除了参加宁波市直属学校优质课评选外,今年她还在准备宁波市教坛新秀的评选。无论成绩如何,有一点骆静是很肯定的,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学生,老师到了这个年纪依然在不断努力。因为她的细致管理和关怀,学生们的各方面发展都不错,各科成绩的平均分在校内都是数一数二的。

  “其实自己各方面压力都不小,但学校的工作环境相对单纯,又有一群拥有相似经历的同事相互鼓励,感觉困难总能过去的。”骆静说,还要特别感谢家人,特别是丈夫给予的各种支持,让人生真的“齐美”了。

  俯身放平心态用孩子的视角去育人

  “如果说,妈妈——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称呼,老师——是阳光下最温暖的职业,那么,我一定是全宇宙最幸福的人,因为‘妈妈’‘老师’这两个天底下最神圣、最温暖的词眼高频率在我耳畔,一声声、一遍遍地萦绕。”

  袁秦环是余姚市姚江小学503班的班主任,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对于现在的她而言,身兼多职轻松转换角色并不容易,但恰恰是当了“母亲”后,更好地帮助她从事“教师”这个岗位。

  2007年,23岁的袁秦环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走上了三尺讲台,领着一群一年级的小不点们在菁菁校园里学习、游戏。刚出校门的她,当时比较偏爱乖巧、懂事的女孩子,对那些捣蛋、调皮的男孩子总是特别严厉。

  其中有一个叫做小海(化名)的男孩子,不爱写作业,上课走神……各种各样的坏毛病一大堆。袁秦环多次尝试和他父母沟通、交流,收效甚微。除了严厉批评外,她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帮助孩子,直到自己为人母后。

  “因为身体原因,第二个孩子是在床上躺了四个月才硬保下来的。强烈的孕吐,对胎儿安危的担惊受怕……我摸着微微隆起的小腹,不由地发自内心地感慨,每一个生命能平安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是多么的坎坷和不容易。”袁秦环说。

  等女儿“呱呱”坠地后,袁秦环看着身边躺着的这个红皮老鼠般的小人,前一天还在我的肚子里拳打脚踢,现在居然躺在我身边睡得香甜。那一刻,她理解了小海的父母。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都有自己的天赋。

  当袁秦环再一次看到小海时,开始重新认识面前的孩子。因为平时光顾着盯牢孩子的学习表现,却自动屏蔽了他的很多优点——人缘好,嘴巴甜,动手能力强……白白胖胖的小海很随和,特别笑起来可爱极了,弯弯的眼睛里盛满了阳光。

  袁秦环开始试着换一种方式和小海及他的父母沟通,如多提醒、以好吃好玩的奖励换批评,让孩子变成一个更完整、更立体、更全面的孩子。即便后来她不再教小海了,孩子见到她还是很热情。

  “老师的价值不仅是传授文化知识,还有传授品质和价值。我会继续坚持,俯身放平心态,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了解孩子,帮助他们变成更好的自己。”袁秦环说。

  现代金报记者徐叶 樊莹 林涵茜

  通讯员龚榴红 朱麟华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这群女教师春风化雨 用母爱的柔情为孩子编织梦想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5-08 07:48:00

  像妈妈一样唠叨,喜欢把一句话重复好多遍;像妈妈一样严厉,发现错误行为不轻易“放过”;像妈妈一样慈爱,笑看成功与失败,总在背后支持和鼓励……

  本周日是母亲节。在这个感恩的节日里,有一群女性,身份可能不是妈妈,用母爱的柔情为一代又一代的孩子编织梦想。她们便是女教师。

  据统计,目前宁波市教育系统女教职工的比例占到70%,约有8万人,已成为宁波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中,学前教育女教职工3.6万人,中小学女教职工3.2万人,普高与中职女教职工超1万人。

  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女教师们忘我前行默默耕耘,书写光辉的爱与母性。今天,让我们走近其中的几位,听听她们的故事。

母女俩合照受访者供图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我的妈妈

  是我一辈子的老师

  陈陆辉和陈安琪,每年坚持买一套亲子装的可爱母女,也是一对教师母女。

  妈妈陈陆辉就职于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女儿陈安琪是鄞州区格兰云天幼儿园的“孩子王”。因为职业相同,共同语言更多,母女俩相处模式更像是一对姐妹,一双朋友。

  陈陆辉,奉化人,出生于一个教师世家。爷爷、外公、爸爸、舅舅等都是教师,基本集齐了所有学段各种学科。“一大家子就能撑起一所学校。”5月7日上午,陈陆辉在接受采访时称,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自己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教师。

  1991年入职当小学教师,陈陆辉的教学风格偏严厉。“感觉自己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学生一旦犯错,难免暴风骤雨,希望他们马上能改正。”陈陆辉说,当了母亲之后,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也学会了“等待”,教育教学也变得更和风细雨了。

  有一次陈陆辉带了个调皮班,小学生个个都特别有个性。陈老师愣是两个月都没发火,坚持沟通和劝导。一名小男孩回家跟妈妈炫耀,“妈妈,你要是有陈老师一半温柔,我会变得更乖的。”这样的成就感,让陈陆辉觉得当一名教师真的很幸福。

  陈陆辉的丈夫也是教师,受父母影响,陈安琪特别喜欢小孩子,与人相处起来很有亲和力。再加上性格活泼,爱唱爱跳,陈安琪最终选择了幼教专业。父母也是大力支持。

  2017年入职,陈安琪俨然成了“孩子王”,小朋友和家长们都很喜欢她。“这要感谢妈妈的悉心指导,让我学到了很多方法,妈妈是永远的老师。”陈安琪说,虽然妈妈教的是小学,自己带的是幼儿园小朋友,但与孩子以及家长打交道的方式是相通的。有了母亲的指导,很多棘手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孩子之间的小矛盾,处理不当就会演变成家长之间的大矛盾。陈陆辉总是告诉女儿,当矛盾产生时,先稳住当事人的情绪,征求“了解情况”的时间,缓冲之后就会让情形变得柔和多了。

  作为母亲,陈陆辉将从业29年的经验倾囊相授,希望女儿能够在教师岗位上发光发热,有所作为,也把更多的爱和关怀给予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

女儿幼年时和妈妈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我很高兴,长大后也成了你”

  都说家庭氛围影响孩子一生,慈溪有一对母女,两人在教育领域实践着各自的教育使命。

  妈妈柴娜珍是慈溪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数学老师,扎根教学一线35年,快到退休的年纪。“接棒”的女儿裘索是慈溪市掌起镇第二学校的美术老师,如今也有5年教龄了。

  谈起小时候对妈妈的印象,裘索直言:“她是一个非常受学生们尊重的老师,但小时候的我却对她十分‘不满’。”

  自裘索记事以来,她每每去妈妈办公室,里面总是挤满妈妈的学生。每天放学,妈妈总留下一些学生查漏补缺,总是刚辅导完这个,又去关心那个。怕学生们留太晚饿着,妈妈还会给他们准备各种零食。而她只能可怜巴巴地缩在角落等待,看着本属于自己的母爱被“瓜分”。

  “有时我都有点妒忌妈妈的学生,心想,如果我是妈妈的学生该有多好啊!”裘索的羡慕嫉妒恨,直到自己也当了老师后才慢慢释怀,“热爱学生,不仅是爱好学生,更要爱有瑕疵的学生,因为他们同样是块‘美玉’,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爱心去打磨。”

  “我很高兴,长大后也成了你!”裘索笑着对妈妈说。而看着女儿继承了自己的“衣钵”,柴娜珍感叹很满足了,希望孩子执着做教育路上的追梦人。

女儿幼年时和妈妈的合照受访者供图

  母女成了同事

  争当彼此的老师

  这对母女,她们不仅都是老师,而且在同一所学校慈溪市慈吉小学,做着同样的工作——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60后的妈妈王秀环,热情乐观。90后的女儿杨卓凡,看上去酷酷的,但非常有耐心。

  “从小妈妈就对我很严厉,一直让我学珠心算、古筝、书法……”大抵因为妈妈是语文老师吧,想让女儿在国学文化下熏陶,长大后也能走上教书育人之路。但其实,杨卓凡看着妈妈每天这么辛苦,一开始并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

  “那时的我看来,当老师一点也不好,太辛苦了。”杨卓凡说,“妈妈作为班主任,总在家打电话,要么是家长打来的,要么是学生打来的。每一通电话,她都很有耐心,直到对方弄明白了为止。”

  嘴上说着不要,上大学后杨卓凡还是选择了汉语言专业,第一份工作也是当老师,“好像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没有为什么。”

  如今有6年教龄的杨卓凡,回看当初的选择,有了全新的领悟。尽管教师行业很辛苦,但是精神上却是富足的。教师节,孩子们齐声一句“老师辛苦了”,足以抹去一身的疲惫。

  “现在我经常帮着妈妈处理一些教学设备的东西。”杨卓凡提到,这次疫情,老师和学生都被“锁”在家里,只能在家上网课。一开始妈妈对于下载微课不是非常熟悉,杨卓凡就一步一步教妈妈怎么操作,一次不会,就示范两次。

  “有一次我班里的家长不会操作来问,女儿就把页面截图,然后在上面用红笔标注,一步一图,然后我转发到群里。”杨卓凡从容的表现,让妈妈引以为傲。

  王秀环笑说:“现在的我们互相学习,她的不成熟由我指点,新鲜的教学方式由她来给我解惑。看着孩子一点点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真的非常开心。”

袁秦环一家人合照受访者供图

  是妈妈是妻子更是老师

  家安在了学校工作与生活无缝交叠

  骆静,“85后”二孩妈妈,是宁波市鄞江中学的一名优秀班主任。今年是她当班主任的第6个年头,也是她做妈妈的第7个年头。孩子健康成长,学生各方面优异,她的时间都从哪里来?

  “迅速后移的发际线就是答案呀。”骆静打趣说,母亲和班主任都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举家住在学校,自己得以在两个角色间无缝切换,慢慢也发现两者之间有许多共通点。

  骆静的二娃才五虚岁,这么小的孩子经常陪着妈妈上晚自修。一张小桌子,几张白纸,安安静静地在班里画画。到晚上8点多,孩子实在熬不住要睡着,骆静便将其送回宿舍,让同事帮忙照看下,自己则忙到学生们晚自修结束。

  同样,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敏感、好奇、困惑多,希望可以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及时的回应。骆静为自己能扮演倾听者而感到幸福,因为长期住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找到她。

  “这就好比,孩子在家时不希望老妈唠叨,但看到妈妈在家,心里就会安定不少。”骆静感慨,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们在学校里的“定海神针”。

  现在骆静所带高一的班级,她经常提醒自己,每个孩子背后都代表了一个家庭,掂掂自己工作的分量,该有多重呀。

  高中生个体意识较强,人际关系处理到了新阶段。骆静受到绘本启发,在班会课上开启了“骆老师读绘本”环节,通过模仿各个角色的声音,用与幼儿沟通的方式将很多故事读给高中生听。道理虽然浅显,却经常能把高中生逗乐,而这样的过程,也让学生们一定程度减轻了压力。

  “这算是二孩妈妈做班主任的福利,可以接触到那么多青春期的学生,提前思考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更好地陪伴孩子。”骆静说,在鄞江中学带着俩娃和一群娃的日子,注定会是非常美好的回忆。

  因为生宝宝,骆静错过了很多评奖评优的机会,但她依然努力提升自己。除了参加宁波市直属学校优质课评选外,今年她还在准备宁波市教坛新秀的评选。无论成绩如何,有一点骆静是很肯定的,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学生,老师到了这个年纪依然在不断努力。因为她的细致管理和关怀,学生们的各方面发展都不错,各科成绩的平均分在校内都是数一数二的。

  “其实自己各方面压力都不小,但学校的工作环境相对单纯,又有一群拥有相似经历的同事相互鼓励,感觉困难总能过去的。”骆静说,还要特别感谢家人,特别是丈夫给予的各种支持,让人生真的“齐美”了。

  俯身放平心态用孩子的视角去育人

  “如果说,妈妈——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称呼,老师——是阳光下最温暖的职业,那么,我一定是全宇宙最幸福的人,因为‘妈妈’‘老师’这两个天底下最神圣、最温暖的词眼高频率在我耳畔,一声声、一遍遍地萦绕。”

  袁秦环是余姚市姚江小学503班的班主任,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对于现在的她而言,身兼多职轻松转换角色并不容易,但恰恰是当了“母亲”后,更好地帮助她从事“教师”这个岗位。

  2007年,23岁的袁秦环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走上了三尺讲台,领着一群一年级的小不点们在菁菁校园里学习、游戏。刚出校门的她,当时比较偏爱乖巧、懂事的女孩子,对那些捣蛋、调皮的男孩子总是特别严厉。

  其中有一个叫做小海(化名)的男孩子,不爱写作业,上课走神……各种各样的坏毛病一大堆。袁秦环多次尝试和他父母沟通、交流,收效甚微。除了严厉批评外,她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帮助孩子,直到自己为人母后。

  “因为身体原因,第二个孩子是在床上躺了四个月才硬保下来的。强烈的孕吐,对胎儿安危的担惊受怕……我摸着微微隆起的小腹,不由地发自内心地感慨,每一个生命能平安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是多么的坎坷和不容易。”袁秦环说。

  等女儿“呱呱”坠地后,袁秦环看着身边躺着的这个红皮老鼠般的小人,前一天还在我的肚子里拳打脚踢,现在居然躺在我身边睡得香甜。那一刻,她理解了小海的父母。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都有自己的天赋。

  当袁秦环再一次看到小海时,开始重新认识面前的孩子。因为平时光顾着盯牢孩子的学习表现,却自动屏蔽了他的很多优点——人缘好,嘴巴甜,动手能力强……白白胖胖的小海很随和,特别笑起来可爱极了,弯弯的眼睛里盛满了阳光。

  袁秦环开始试着换一种方式和小海及他的父母沟通,如多提醒、以好吃好玩的奖励换批评,让孩子变成一个更完整、更立体、更全面的孩子。即便后来她不再教小海了,孩子见到她还是很热情。

  “老师的价值不仅是传授文化知识,还有传授品质和价值。我会继续坚持,俯身放平心态,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了解孩子,帮助他们变成更好的自己。”袁秦环说。

  现代金报记者徐叶 樊莹 林涵茜

  通讯员龚榴红 朱麟华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