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宁波市地名管理条例》本月施行 地名保护滋养地域文化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5-21 06:35:08报料热线:81850000

明万历年间,鼓楼改名为海曙楼。(黄程 摄)

  记者黄程 江北区委报道组张落雁 通讯员吴天云

  前段时间,江北区公布了对部分街道区划进行调整的消息。随后,区民政局发布公告,发起了对两个新设立街道的征名投票。在文化界人士和相关地名专家的推荐下,10个备选名称向社会公开,市民参与十分踊跃。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及代表性等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名已经不仅仅是人们用来识别事物及区分地域的标志,还是人们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区域历史和文化的见证者。

  那么,新地名如何诞生?地名又该如何规范和保护?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地名背后的故事。

慈城古县城内,“勾余”的石刻残迹。(黄程 摄)

  新地名的诞生需要综合考虑

  江北区两个新设立街道的征名消息公布后,很快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社会各界对于街道名称的关注可见一斑。4月3日,关于江北区新设立街道的征名投票正式结束,从市民的投票结果来看,通俗易懂、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备选名称较受欢迎和认可。那么,这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地名是如何诞生的呢?记者近日采访了该区民政局的专业人士魏金水。

  魏金水介绍,一处地名的命名原则有很多,如与地理位置相符、使用规范汉字、不得重名等等。简单来讲,应当尊重历史文化、反映地理特征。“作为一处地名,其命名依据主要有所在位置的标志物、自然景观或是区域内的名胜古迹,当然也有取新地名的命名方式。”魏金水说,此次官方公布的备选名称,大多遵循了这些原则。

  魏金水以慈湖村为例作了说明。慈湖村位于慈湖的北面,是根据地理位置来命名的。慈湖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慈湖亦称阚湖、德润湖、普济湖。旧时,此处因八面山山水冲刷,形成了天然湿地。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设慈溪县治于慈湖南浮碧山上。第一任县令房琯在任期间,为灌溉农田,组织民工将这块天然湿地挖掘、疏浚、整理成湖,并以东汉孝子董黯慈孝事迹命名为慈湖。

  “以慈湖为村落名,既有悠久的历史意义,又符合其地理位置,是地名取予的真实反映。”魏金水说。

  地名的诞生看似简单,实则十分奥妙。想要通过两三个字的名称,来概括此处最有代表性的特点,并让人印象深刻、拍手叫绝,实属不易。

  位于华辰大桥北的双古渡公园,在命名的时候也有一段故事。当时,这处新的公园即将建成,大家都在讨论命名的事。魏金水对于江北古迹的地理位置比较熟悉,他发现,这个新公园正好位于李碶渡和青林渡这两处古渡口的中间。于是,双古渡公园的名称就这样定了下来。

  杭州湾新区是开发建设的热土,近年来产城融合迅速推进,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道路、小区等出现。托管新区地名事务的慈溪市地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新区是在慈溪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主干道路命名有一个“兴慈”系列,还有一个是根据地理位置命名的“滨海”系列。此后,随着产业集聚发展,杭州湾新区出现了许多带有汽车产业等特色的路名、地名,也是合情合理、与时俱进的。

  不规范地名的整治需要持续推进

  我市地名管理保护工作走在前列。本月,《宁波市地名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省内首部地方性地名管理条例,也是国内最新的地方性地名管理条例。该条例对地名管理主体、地名命名(更名、销名)、地名标志管理、历史地名的保护和利用及法律责任等多个方面作了规定。

  如针对“大、洋、怪、重”的推广名现象,新建住宅区、建筑物(群)的,建设单位应当在申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前向相关专业主管部门申请命名。已建成的住宅区和建筑物(群)未命名的,由所有权人或者受其委托的管理机构、业主大会或者其授权的业主委员会向所在地的市或者区县(市)相关专业主管部门申请命名。

  前几年,为了抓人眼球、加大广告效应,不少住宅区、建筑物(群)在商业推广时,会使用“大、洋、怪、重”的名字。去年3月,宁波召开了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会议,对开展清理不规范地名工作作出部署,进一步清理整治“大、洋、怪、重”地名。

  去年4月,江北区成立了多部门联合的清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市里相关要求,及时制定了《江北区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

  一场不规范地名整治行动很快拉开序幕。“我们发动各街道(镇)对全区居民区、房产广告、大型建筑物、道路、街巷等地名中涉及‘大、洋、怪、重’的不规范地名进行实地走访排摸,填写排摸表,上传照片,形成初步排摸清单。其中,‘宁波钓鱼台’‘皇后大道’等不规范地名被作为重点清理整治对象。”江北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经过所属街道(镇)与对应企业、物业进行沟通,江北区已对居民区(建筑物)、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其中“宁波钓鱼台”“皇后大道”均已去除不规范地名标志,多个住宅小区已更正不规范地名标志及户外广告。

  “不规范地名整治是一项需要持续推进的工作,我们将密切关注区域内的地名动态情况,使‘大、洋、怪、重’的不规范地名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该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任重道远

  “我们姐妹几个在江北长大,对江北很多地名有着深厚的感情。比如槐树路、中马路、老外滩,说起这些地名十分亲切,有好多童年的回忆。”目前依旧住在江北的市民罗女士感慨地说。

  地名,可以是一个静止客观的地理标记,也可以是一个汲取了人文韵味、民俗风情、价值取向甚至精神图腾的区域符号。宁波的地名文化遗产众多,但由于老地名保护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中,宁波的老地名消失了不少,令人遗憾。数据显示,1993年至2006年,宁波市区的战船街、法卿巷、积善巷等260个街巷(路)地名消失,占了当时街巷(路)总数的近三分之一。2010年至2018年,全市因地理实体变更而消失的建制村及道路街巷名称有4600余个。

  记者了解到,《宁波市地名管理条例》对地名保护作出了规定: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专业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开展历史地名普查工作,建立地名文化遗产普查档案。对纳入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历史地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更名或者销名,对暂不使用的历史地名,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应当采取就近移用、优先启用、挂牌立碑等措施予以保护。新建城镇道路命名应当优先使用原有地名或者就近使用派生历史地名。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当会同文广旅游、宣传等部门加强对历史地名的研究和宣传工作。

  江北区两个新设街道名称的备选方案,均符合上述规定。其中,“裘市街道”的推荐理由是:“裘市乡原属独立建制,上次区划调整时,裘市乡被洪塘街道合并。目前新街道刚好包括裘市片区,可以考虑使用;该名称百姓认可度高,外出的有归属感,本地的有认同感。”而“外滩街道”的推荐理由是:“外滩,通称江北岸。位于江北区政府驻地南(稍偏东),旧时宁波府城外东北,沿甬江,有滩,故名。唐时,句章港东移至三江口后形成市井,始于贸易,当地居民和外来渔民云集外滩设滩成市。两宋时期贸易繁荣,成为宁波地区水运和商贸集散地。元延祐七年(1320年)境域设甬东隅(属鄞县),建成街坊建制,之后设白沙市,日日为市,水产、百货常年云集。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辟为通商口岸,成为外国商人及使者的居留地,一方热土不断发展变化。改革开放后,外滩旧貌变新颜,在保护基础上,已打造成一个集购物、美食、娱乐、旅游、居住为一体的特色区域,塑造成宁波开埠以来时尚城市的地标,通称老外滩风情街。”

  江北区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站在法治的角度,随着新规的出台,无论是地名的命名还是地名规范的执法机制都将进一步完善,遇有地名乱象,就应整顿规范甚至是问责和处罚。这样的“法治动作”多了,进而成为一种常态,地名保护肯定能落到实处。站在文化的角度,在保护地名的过程中,江北区也在筹备《地名志》的出版工作,以有效提升市民对城市地名的自豪感、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这样的地名保护,不仅事半功倍,还能进一步滋养地域文化。

  “历史保护和城市发展绝不是对立的关系。”相关专家认为,只要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来保护包括地名文化在内的城市文化遗产,带着感情,锲而不舍,就能达到城市发展“古今一同,同声共气”的境界。

  留住我们的城市记忆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地名保护的话题在宁波热了起来,起因估计有两个:一个是江北区部分街道区划调整后,发起了对两个新设立街道的征名投票;另一个是《宁波市地名管理条例》本月起正式施行。

  地名,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符号,更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名片、精神生态符号。每一个老地名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或者有一个典故,或者珍藏着一个回忆,如宁波的苍水街、棋杆巷、望京路等。城市的生命,因一个个古老的地名而厚重;城市的血脉,也因老地名而存续久远。我们保护老地名,其实更是在保护并留住我们的城市记忆。

  遗憾的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老地名正在逐步消失。而出于功利之心,一些开发商擅自以规划名、策划推广名、项目销售名等非标准地名替代标准地名进行宣传使用,还有的用毫无内涵的洋名字吸引眼球,像“宁波钓鱼台”“皇后大道”就是例证。有着千年历史的骆马湖曾是某地的一张名片,10年前却陷入“改名风波”:有人擅自把湖名改成“马上湖”,据说是因为“骆马”谐音“落马”,会引起来访官员不快,犯了忌讳。后来爆出是当地旅游部门为宣传骆马湖搞的一个策划,以摧残地名来“打响”名声。如果任由这种现象泛滥,就会让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记忆产生无法挽回的“断裂”。

  地名不应承载过多的非文化因素。《宁波市地名管理条例》的出台,就是对地名乱象的一种必要的法律净化和过滤。今后,一旦再出现这种乱象,就会受到法律处罚。

  现在是法治时代。保护地名,更需要动用法律手段。

  (李国民)

  江北老地名的由来

  勾余是江北最古老的地名。在2000多年前,勾余是个很响亮的地名,它是越王勾践城,是句章的前身。

  据史料记载,勾余源自夏朝,夏帝少康封庶子无余建立越国,无余以勾余山为界,设句无、勾余等地,今江北区处于勾余境内。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城开始迁移至会稽,勾余更名为句章。故《十三州志》载“越王勾践之地,南至勾余,其后并吴,因大城勾余章(彰)功以乐子孙,故曰句章。”勾余之名被句章所替代。

  从清雍正《慈溪县志》中可以看到,勾余“历千七百余年而始有句章,又历千年而始有慈溪”。至今近4000年过去,勾余之名已被人们遗忘,但它的历史价值依然存在,且“勾余”的石刻残迹尚存,早年发现于慈城古县城内,成为江北区历史悠久、引以为豪的真实见证物。

  半浦也是江北的老地名,其古渡义渡善举流传百年。半浦村位于慈城镇南的姚江北岸,因村前的姚江旧时称前江、鹳江,与鄞县以江中心为界,亦称半江。江边有浦,旧称鹳浦、灌浦,因与鄞县半江之隔,亦称半浦,村以相对符实的半浦更名至今。

  半浦渡口古称鹳浦古渡,想必渡口曾引来无数鹳鸟,或在水边栖居,或飞翔空中,或鸣唱其间。半浦古渡创于何朝何代已不得而知,不过,郑氏家族捐田造渡的义举,在渡亭内立着的一通清代《义渡碑示》上有着明确的记载。

  (黄程整理)

金雅男 制图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市地名管理条例》本月施行 地名保护滋养地域文化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5-21 06:35:08

明万历年间,鼓楼改名为海曙楼。(黄程 摄)

  记者黄程 江北区委报道组张落雁 通讯员吴天云

  前段时间,江北区公布了对部分街道区划进行调整的消息。随后,区民政局发布公告,发起了对两个新设立街道的征名投票。在文化界人士和相关地名专家的推荐下,10个备选名称向社会公开,市民参与十分踊跃。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及代表性等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名已经不仅仅是人们用来识别事物及区分地域的标志,还是人们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区域历史和文化的见证者。

  那么,新地名如何诞生?地名又该如何规范和保护?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地名背后的故事。

慈城古县城内,“勾余”的石刻残迹。(黄程 摄)

  新地名的诞生需要综合考虑

  江北区两个新设立街道的征名消息公布后,很快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社会各界对于街道名称的关注可见一斑。4月3日,关于江北区新设立街道的征名投票正式结束,从市民的投票结果来看,通俗易懂、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备选名称较受欢迎和认可。那么,这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地名是如何诞生的呢?记者近日采访了该区民政局的专业人士魏金水。

  魏金水介绍,一处地名的命名原则有很多,如与地理位置相符、使用规范汉字、不得重名等等。简单来讲,应当尊重历史文化、反映地理特征。“作为一处地名,其命名依据主要有所在位置的标志物、自然景观或是区域内的名胜古迹,当然也有取新地名的命名方式。”魏金水说,此次官方公布的备选名称,大多遵循了这些原则。

  魏金水以慈湖村为例作了说明。慈湖村位于慈湖的北面,是根据地理位置来命名的。慈湖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慈湖亦称阚湖、德润湖、普济湖。旧时,此处因八面山山水冲刷,形成了天然湿地。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设慈溪县治于慈湖南浮碧山上。第一任县令房琯在任期间,为灌溉农田,组织民工将这块天然湿地挖掘、疏浚、整理成湖,并以东汉孝子董黯慈孝事迹命名为慈湖。

  “以慈湖为村落名,既有悠久的历史意义,又符合其地理位置,是地名取予的真实反映。”魏金水说。

  地名的诞生看似简单,实则十分奥妙。想要通过两三个字的名称,来概括此处最有代表性的特点,并让人印象深刻、拍手叫绝,实属不易。

  位于华辰大桥北的双古渡公园,在命名的时候也有一段故事。当时,这处新的公园即将建成,大家都在讨论命名的事。魏金水对于江北古迹的地理位置比较熟悉,他发现,这个新公园正好位于李碶渡和青林渡这两处古渡口的中间。于是,双古渡公园的名称就这样定了下来。

  杭州湾新区是开发建设的热土,近年来产城融合迅速推进,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道路、小区等出现。托管新区地名事务的慈溪市地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新区是在慈溪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主干道路命名有一个“兴慈”系列,还有一个是根据地理位置命名的“滨海”系列。此后,随着产业集聚发展,杭州湾新区出现了许多带有汽车产业等特色的路名、地名,也是合情合理、与时俱进的。

  不规范地名的整治需要持续推进

  我市地名管理保护工作走在前列。本月,《宁波市地名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省内首部地方性地名管理条例,也是国内最新的地方性地名管理条例。该条例对地名管理主体、地名命名(更名、销名)、地名标志管理、历史地名的保护和利用及法律责任等多个方面作了规定。

  如针对“大、洋、怪、重”的推广名现象,新建住宅区、建筑物(群)的,建设单位应当在申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前向相关专业主管部门申请命名。已建成的住宅区和建筑物(群)未命名的,由所有权人或者受其委托的管理机构、业主大会或者其授权的业主委员会向所在地的市或者区县(市)相关专业主管部门申请命名。

  前几年,为了抓人眼球、加大广告效应,不少住宅区、建筑物(群)在商业推广时,会使用“大、洋、怪、重”的名字。去年3月,宁波召开了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会议,对开展清理不规范地名工作作出部署,进一步清理整治“大、洋、怪、重”地名。

  去年4月,江北区成立了多部门联合的清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市里相关要求,及时制定了《江北区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

  一场不规范地名整治行动很快拉开序幕。“我们发动各街道(镇)对全区居民区、房产广告、大型建筑物、道路、街巷等地名中涉及‘大、洋、怪、重’的不规范地名进行实地走访排摸,填写排摸表,上传照片,形成初步排摸清单。其中,‘宁波钓鱼台’‘皇后大道’等不规范地名被作为重点清理整治对象。”江北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经过所属街道(镇)与对应企业、物业进行沟通,江北区已对居民区(建筑物)、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其中“宁波钓鱼台”“皇后大道”均已去除不规范地名标志,多个住宅小区已更正不规范地名标志及户外广告。

  “不规范地名整治是一项需要持续推进的工作,我们将密切关注区域内的地名动态情况,使‘大、洋、怪、重’的不规范地名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该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任重道远

  “我们姐妹几个在江北长大,对江北很多地名有着深厚的感情。比如槐树路、中马路、老外滩,说起这些地名十分亲切,有好多童年的回忆。”目前依旧住在江北的市民罗女士感慨地说。

  地名,可以是一个静止客观的地理标记,也可以是一个汲取了人文韵味、民俗风情、价值取向甚至精神图腾的区域符号。宁波的地名文化遗产众多,但由于老地名保护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中,宁波的老地名消失了不少,令人遗憾。数据显示,1993年至2006年,宁波市区的战船街、法卿巷、积善巷等260个街巷(路)地名消失,占了当时街巷(路)总数的近三分之一。2010年至2018年,全市因地理实体变更而消失的建制村及道路街巷名称有4600余个。

  记者了解到,《宁波市地名管理条例》对地名保护作出了规定: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专业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开展历史地名普查工作,建立地名文化遗产普查档案。对纳入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历史地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更名或者销名,对暂不使用的历史地名,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应当采取就近移用、优先启用、挂牌立碑等措施予以保护。新建城镇道路命名应当优先使用原有地名或者就近使用派生历史地名。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当会同文广旅游、宣传等部门加强对历史地名的研究和宣传工作。

  江北区两个新设街道名称的备选方案,均符合上述规定。其中,“裘市街道”的推荐理由是:“裘市乡原属独立建制,上次区划调整时,裘市乡被洪塘街道合并。目前新街道刚好包括裘市片区,可以考虑使用;该名称百姓认可度高,外出的有归属感,本地的有认同感。”而“外滩街道”的推荐理由是:“外滩,通称江北岸。位于江北区政府驻地南(稍偏东),旧时宁波府城外东北,沿甬江,有滩,故名。唐时,句章港东移至三江口后形成市井,始于贸易,当地居民和外来渔民云集外滩设滩成市。两宋时期贸易繁荣,成为宁波地区水运和商贸集散地。元延祐七年(1320年)境域设甬东隅(属鄞县),建成街坊建制,之后设白沙市,日日为市,水产、百货常年云集。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辟为通商口岸,成为外国商人及使者的居留地,一方热土不断发展变化。改革开放后,外滩旧貌变新颜,在保护基础上,已打造成一个集购物、美食、娱乐、旅游、居住为一体的特色区域,塑造成宁波开埠以来时尚城市的地标,通称老外滩风情街。”

  江北区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站在法治的角度,随着新规的出台,无论是地名的命名还是地名规范的执法机制都将进一步完善,遇有地名乱象,就应整顿规范甚至是问责和处罚。这样的“法治动作”多了,进而成为一种常态,地名保护肯定能落到实处。站在文化的角度,在保护地名的过程中,江北区也在筹备《地名志》的出版工作,以有效提升市民对城市地名的自豪感、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这样的地名保护,不仅事半功倍,还能进一步滋养地域文化。

  “历史保护和城市发展绝不是对立的关系。”相关专家认为,只要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来保护包括地名文化在内的城市文化遗产,带着感情,锲而不舍,就能达到城市发展“古今一同,同声共气”的境界。

  留住我们的城市记忆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地名保护的话题在宁波热了起来,起因估计有两个:一个是江北区部分街道区划调整后,发起了对两个新设立街道的征名投票;另一个是《宁波市地名管理条例》本月起正式施行。

  地名,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符号,更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名片、精神生态符号。每一个老地名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或者有一个典故,或者珍藏着一个回忆,如宁波的苍水街、棋杆巷、望京路等。城市的生命,因一个个古老的地名而厚重;城市的血脉,也因老地名而存续久远。我们保护老地名,其实更是在保护并留住我们的城市记忆。

  遗憾的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老地名正在逐步消失。而出于功利之心,一些开发商擅自以规划名、策划推广名、项目销售名等非标准地名替代标准地名进行宣传使用,还有的用毫无内涵的洋名字吸引眼球,像“宁波钓鱼台”“皇后大道”就是例证。有着千年历史的骆马湖曾是某地的一张名片,10年前却陷入“改名风波”:有人擅自把湖名改成“马上湖”,据说是因为“骆马”谐音“落马”,会引起来访官员不快,犯了忌讳。后来爆出是当地旅游部门为宣传骆马湖搞的一个策划,以摧残地名来“打响”名声。如果任由这种现象泛滥,就会让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记忆产生无法挽回的“断裂”。

  地名不应承载过多的非文化因素。《宁波市地名管理条例》的出台,就是对地名乱象的一种必要的法律净化和过滤。今后,一旦再出现这种乱象,就会受到法律处罚。

  现在是法治时代。保护地名,更需要动用法律手段。

  (李国民)

  江北老地名的由来

  勾余是江北最古老的地名。在2000多年前,勾余是个很响亮的地名,它是越王勾践城,是句章的前身。

  据史料记载,勾余源自夏朝,夏帝少康封庶子无余建立越国,无余以勾余山为界,设句无、勾余等地,今江北区处于勾余境内。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城开始迁移至会稽,勾余更名为句章。故《十三州志》载“越王勾践之地,南至勾余,其后并吴,因大城勾余章(彰)功以乐子孙,故曰句章。”勾余之名被句章所替代。

  从清雍正《慈溪县志》中可以看到,勾余“历千七百余年而始有句章,又历千年而始有慈溪”。至今近4000年过去,勾余之名已被人们遗忘,但它的历史价值依然存在,且“勾余”的石刻残迹尚存,早年发现于慈城古县城内,成为江北区历史悠久、引以为豪的真实见证物。

  半浦也是江北的老地名,其古渡义渡善举流传百年。半浦村位于慈城镇南的姚江北岸,因村前的姚江旧时称前江、鹳江,与鄞县以江中心为界,亦称半江。江边有浦,旧称鹳浦、灌浦,因与鄞县半江之隔,亦称半浦,村以相对符实的半浦更名至今。

  半浦渡口古称鹳浦古渡,想必渡口曾引来无数鹳鸟,或在水边栖居,或飞翔空中,或鸣唱其间。半浦古渡创于何朝何代已不得而知,不过,郑氏家族捐田造渡的义举,在渡亭内立着的一通清代《义渡碑示》上有着明确的记载。

  (黄程整理)

金雅男 制图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