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这件事,深深影响着都市人的生活幸福感,也体现着一个城市的规划水平与治理能力。
5月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百度地图慧眼发布《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报告选取36个中国主要城市,借助百度地图位置服务和移动通讯运营商数据,从通勤范围、空间匹配、通勤距离、幸福通勤、公交服务、轨道覆盖6个方面,描绘出城市通勤画像。
报告显示,宁波居民的职住分离度为2.5公里,即在居住区域2.5公里左右就能找到一份工作。
每2.5公里,就能找到一份工作
根据百度慧眼的检测报告显示,目前,城市通勤半径的最大尺度是40公里,北京、深圳、重庆三座城市具有最大的城区通勤半径,上海的通勤半径为39公里,杭州则为32公里。
通勤半径体现城市需要交通服务支撑的空间尺度,指标值越高,说明城市通勤紧密联系的空间范围越大。宁波的通勤空间半径为31公里,与广州、南京、沈阳、济南相同。
就空间效率来说,如果不考虑就业职位的差异,宁波居民的职住分离度为2.5公里,即在居住区域2.5公里左右就能找到一份工作,仅次于厦门的2.1公里,说明近年宁波城市职住空间投放比较平衡。
当然,在现实中,受到房价、就业机会、家庭、教育等各种因素影响,居民往往难以选择最小通勤的居住地和就业点。
从平均通勤距离看,36个主要城市的平均通勤距离均超过6公里,并呈现随城市规模增长的特征。北京平均通勤距离11.1公里,位居36个城市之首,超过9公里的城市有上海、重庆、成都和西宁。这几个数字意味着,大多数大城市的居民在早晚高峰期间,如果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那么利用路上的时间基本可以无压力不快进地刷完一集45分钟的电视剧。
对比起来,在宁波工作的人还是幸运的。根据数据显示,宁波地区的平均通勤距离是6.6公里,除了拉萨和呼和浩特之外,是其余34个城市中平均通勤距离最短的城市。
根据幸福通勤的定义,距离小于5公里的通勤人口比重可以作为衡量城市职住平衡和通勤幸福的指标,因为这个距离意味着居民能够具有合理可控的通勤时间和多样的交通方式选择。宁波与拉萨、福州、兰州、海口、厦门这几个城市的幸福通勤比重超过60%。超大城市中深圳具有最高的幸福通勤比重57%,最低的北京只有38%。
如果根据去年各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职住空间距离进行综合比较,厦门、宁波、深圳、杭州、上海则脱颖而出,在这5个城市找到“钱多离家又近”工作的机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
轨道交通覆盖人口待提高
虽然多个数据表明,在宁波工作似乎可以少受奔波之苦,但是建筑学家梁思成也说过:“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
随着大都市区建设、甬舟一体化的号角吹响,宁波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步伐。2019年,宁波拥有34万的人口增量,在全国城市净流入人口中排到第四位,仅次于杭州、深圳、广州。宁波正经历着向千万级人口城市进军的蜕变,也面临着服务通勤的艰巨考验。
公共交通仍是许多人通勤中的首选,公交系统与职住空间的契合程度反应着一个城市公交通勤服务能力。在宁波,48%的人能在45分钟内通过轨道、地面公交等公交方式通勤。在36个城市中,这个比重最高的是深圳,达到了57%,最低的是北京,仅为32%。
在这些公交方式中,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格局演变起到了重要的骨架作用,有效提升了城市的就业可达性,拉近城市功能区之间的联系。但是,从轨道站点1公里覆盖范围的通勤人数比重来看,宁波仅达12%,对比与4个超大城市平均32%和10个特大城市平均21%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其实,近年,宁波在轨道交通的建设上可谓铆足了劲儿。目前,我市轨道交通已通车运营1号线、2号线一期、3号线一期、鄞奉线首通段,宁波市轨道运营里程接近100公里,全线网日均量近60万人次。2号线二期首通段已开通在即,年内还计划开通4号线和鄞奉城际铁路后通段,将新增运营里程59公里。
然而,在实际乘坐体验中,我们也发现,虽然轨道打通了,但是周边规划的市政配套设施未及时跟进,导致建成的轨道交通站点或场站周边无正式通行道路,免去了长途奔波之苦的市民却被难倒在最后的一公里。
比如,3号线一期工程的句章路站、高塘桥站、大通桥站现均已建成通车近一年,但规划道路尚未实施,站点出入口进出通道只能从农田里延伸出来,与周边现有道路临时接驳。在地面交通的链接上也略显不便,这些都是日后可以改进的细节。
通勤幸福感如何转化城市竞争力
《宁波2049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一主两副多中心、三江三湾大花园”的市域理想空间格局,宁波在目前三江口-东部新城“双中心”结构基础上积极探索网络化城市格局,以优化拓展城市空间格局。
交通建设则是串联这片愿景的主脉络。而确立通勤圈的概念,是为了推进区域工作人口的一体化,让城际交通的公交化、舒适化,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通道更加便捷、优质、高效和低成本化。
总体来看,百度慧眼检测报告的各项数据都比较符合宁波长久以来的“宜居”标签,这和细致的交通规划分不开。
据了解,宁波去年全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36亿元,同比增长12%。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感受到,这种通达正在逐渐融入城市的角角落落。
2019年,宁波全面推进城市主干道路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持续打通“断头路”,完成了包括环城南路、江东北路、天童南路、鄞奉路、曙光路、云飞路一期等7条主干道路综合整治项目;全面提速宁波东及宁波高速出入口、解放路两侧街区整治步伐;结合轨道交通建设时序,推进中兴路、兴宁路等2条轨道交通沿线道路复建整治。
与此同时,还有一大批交通建设项目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中。今年年初,三官堂大桥主桥已顺利合龙,今年9月有望通车,届时,将大大缩短高新区、东部新城和镇海间的距离;南起鄞州区中兴路与江南路交叉口,北至江北区青云路,是继外滩大桥之后横跨甬江的又一座斜拉桥,争取于今年上半年建成;宁波市区首座双层特大桥西洪大桥横跨姚江两岸,链接海曙与江北,计划2022年底建成……可以预见,在长三角交通运输高质量一体化目标、浙江省大通道建设和宁波市“246”万千亿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引下,一个内外联通、流动便捷的宁波正在被全面启动。
当然,我们也发现,虽然一些城市的指标略逊色于宁波,但是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却不弱。比如杭州,职住分离度为3.2公里,平均通勤距离为7.4公里,幸福通勤比重为55%,但是近年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始终高居不下。
归根到底,通勤是连接生活与工作的纽带,如何让居民在可接受的通勤时间内拥有尽可能广泛的就业选择,这份幸福感才会最终转化成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记者 史旻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