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甬黔延三地联合采访行⑧:让幸福向阳而生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6-24 06:27: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编前语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是一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为贯彻落实中央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精神, 深入挖掘对口帮扶黔西南州和延边州的“宁波故事”,系统梳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宁波路径”,全面展示精准帮扶携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神风貌,宁波日报与黔 西南日报、延边日报共同策划实施“摆脱贫困携手小康”联合采访活动,三地融媒体记者组成联合采访小组,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同吃同住同生产,开展蹲点式采访, 报网端同步推出大型融媒体报道,敬请关注。

  明晃晃的太阳,透蓝透蓝的天,还有肥沃广袤的土地,这是七顶子村再普通不过的一天。

  这里位于延边州安图县的西南端,距离长白山不过一个小时车程。在满语里,安图是“山之阳”的意思。这些年,太阳还是那轮太阳,青山还是那座青山,但村子却日复一日地冷寂下来。

  “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大都是俺们这些年纪大的,毕竟外头挣的钱可比搁在家里种苞米、大豆多多了!”59岁的张洪平一边说话,一边手脚麻利地拾掇屋子。

  大约5年前,家里的男人被确诊为股骨头坏死,手术费、医药费等几座“大山”轮番上阵,将这个小家压得透不过气来。考虑到孩子都成家了,有自己的负担,张洪平没好意思张口,就靠着几亩薄地精打细算过日子。

  “阿婶,来我们桑黄基地干吧,有班车接送上下班,家门口就能挣钱。”2018年,张洪平遇上了返村创业的“80后”大学生张德智,这个当初自己结婚时还在牙牙学语的小孩,已经长成了又高又壮的大小伙儿,辞掉了人人歆羡的稳定工作,租了村里的空闲大棚正在种中药材。

  别的年轻人都提起脚往外跑,他却不管不顾往黑土地里钻,图什么?张洪平满脸狐疑地看着眼前的小后生,要知道,这个偏远的村子,缺乏壮劳力,除了祖祖辈辈的传统农业,几乎没有其他的发展项目愿意落地。

  其实,张德智同样也在经历激烈的思想斗争。不顾家人的反对,他辞职从城市回到农村;为了凑钱创业,他把自家房子抵押给了银行,几乎把亲戚朋友的钱都借了个遍——不想,那段时间人参行情低迷,一些早期投入直接打了水漂。

  “毕竟是土生土长的,对农村有感情也有情怀,想着要带乡里乡亲一起致富!”张德智一面向张洪平等周边村子的贫困户优先提供务工机会,另一面则将眼光投向了一款不那么知名的中药材桑黄。

  2018年年底,张德智带着桑黄种植的项目参加安图县首届创业创新大赛,没想到捧回了大奖。宁波来的挂职干部,安图县委常委、副县长余磊听了以后非常感兴趣,几次三番到基地实地考察,还特意从宁波爱心企业那筹得8万元,用于支持激励。

  “年轻人和高端人才的净流出,是影响本地‘真脱贫、脱真贫’的突出问题。因此,我们特意举办这类创业创新的赛事,希望选拔激励一些好的项目、好的人才、好的团队,发挥这些本土青年人才的创业示范带动,为这块土地留下更多带不走的‘才’富和‘智’能。”余磊说。

  之后,在宁波挂职干部的牵线搭桥下,通过宁波东西部扶贫协作援建资金和贫困村集体资金入驻,基地和周边3个贫困村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村企合作,等桑黄成熟后统一采收、销售、分红,预计每年可为贫困村创造200万元的效益。

  “年轻人就是有想法,有干劲。自从来基地上班,我感觉人生一扇全新的门被打开了,日子又重新有了奔头。”张洪平深有感触地说。

  大棚如何自动洒水,如何控制温度?如何让菌椴顺利长出菌丝?桑黄有着怎样的药用价值?每天,她跟在基地的技术员身后,认真学习着种植养护桑黄的新技能。装袋、割口、摆袋、拔草……潜移默化中,张洪平成了基地里资深的熟练工。

  好消息还在陆续传来。基地所属的浙江千济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看中了这里种植中药材的潜力和返乡创业者的情怀,正在和宁波驻延帮扶工作队进行接洽,打算接下来直接在安图成立深加工基地,将这里打造成辐射吉林、走向全国的“据点”。

  阳光下,从黑土地里长出的桑黄,每一朵都泛着金光,让人看着就心生欢喜。如今的张洪平,终于可以依靠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每年增加上万元的稳定收入,大大改善了家里的经济状况。

  口袋鼓了,信心足了。去年,下定决心将“埋汰”多年的房子进行了翻新;今年,打算换上新电视,买上电饭锅和铲锅……点点滴滴,皆是她眼中幸福生活的模样。

  “好日子还在后头呢!”簇新的门口印着“福”字,就和张洪平此刻脸上的笑容一样,迎着太阳,熠熠发光。

  宁波日报记者 黄合

  延边日报记者 边琪然 侯四聪 

  相关新闻:宁波精准帮扶8策⑧:志智双扶 激发内生澎湃动力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甬黔延三地联合采访行⑧:让幸福向阳而生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6-24 06:27:00

  编前语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是一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为贯彻落实中央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精神, 深入挖掘对口帮扶黔西南州和延边州的“宁波故事”,系统梳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宁波路径”,全面展示精准帮扶携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神风貌,宁波日报与黔 西南日报、延边日报共同策划实施“摆脱贫困携手小康”联合采访活动,三地融媒体记者组成联合采访小组,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同吃同住同生产,开展蹲点式采访, 报网端同步推出大型融媒体报道,敬请关注。

  明晃晃的太阳,透蓝透蓝的天,还有肥沃广袤的土地,这是七顶子村再普通不过的一天。

  这里位于延边州安图县的西南端,距离长白山不过一个小时车程。在满语里,安图是“山之阳”的意思。这些年,太阳还是那轮太阳,青山还是那座青山,但村子却日复一日地冷寂下来。

  “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大都是俺们这些年纪大的,毕竟外头挣的钱可比搁在家里种苞米、大豆多多了!”59岁的张洪平一边说话,一边手脚麻利地拾掇屋子。

  大约5年前,家里的男人被确诊为股骨头坏死,手术费、医药费等几座“大山”轮番上阵,将这个小家压得透不过气来。考虑到孩子都成家了,有自己的负担,张洪平没好意思张口,就靠着几亩薄地精打细算过日子。

  “阿婶,来我们桑黄基地干吧,有班车接送上下班,家门口就能挣钱。”2018年,张洪平遇上了返村创业的“80后”大学生张德智,这个当初自己结婚时还在牙牙学语的小孩,已经长成了又高又壮的大小伙儿,辞掉了人人歆羡的稳定工作,租了村里的空闲大棚正在种中药材。

  别的年轻人都提起脚往外跑,他却不管不顾往黑土地里钻,图什么?张洪平满脸狐疑地看着眼前的小后生,要知道,这个偏远的村子,缺乏壮劳力,除了祖祖辈辈的传统农业,几乎没有其他的发展项目愿意落地。

  其实,张德智同样也在经历激烈的思想斗争。不顾家人的反对,他辞职从城市回到农村;为了凑钱创业,他把自家房子抵押给了银行,几乎把亲戚朋友的钱都借了个遍——不想,那段时间人参行情低迷,一些早期投入直接打了水漂。

  “毕竟是土生土长的,对农村有感情也有情怀,想着要带乡里乡亲一起致富!”张德智一面向张洪平等周边村子的贫困户优先提供务工机会,另一面则将眼光投向了一款不那么知名的中药材桑黄。

  2018年年底,张德智带着桑黄种植的项目参加安图县首届创业创新大赛,没想到捧回了大奖。宁波来的挂职干部,安图县委常委、副县长余磊听了以后非常感兴趣,几次三番到基地实地考察,还特意从宁波爱心企业那筹得8万元,用于支持激励。

  “年轻人和高端人才的净流出,是影响本地‘真脱贫、脱真贫’的突出问题。因此,我们特意举办这类创业创新的赛事,希望选拔激励一些好的项目、好的人才、好的团队,发挥这些本土青年人才的创业示范带动,为这块土地留下更多带不走的‘才’富和‘智’能。”余磊说。

  之后,在宁波挂职干部的牵线搭桥下,通过宁波东西部扶贫协作援建资金和贫困村集体资金入驻,基地和周边3个贫困村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村企合作,等桑黄成熟后统一采收、销售、分红,预计每年可为贫困村创造200万元的效益。

  “年轻人就是有想法,有干劲。自从来基地上班,我感觉人生一扇全新的门被打开了,日子又重新有了奔头。”张洪平深有感触地说。

  大棚如何自动洒水,如何控制温度?如何让菌椴顺利长出菌丝?桑黄有着怎样的药用价值?每天,她跟在基地的技术员身后,认真学习着种植养护桑黄的新技能。装袋、割口、摆袋、拔草……潜移默化中,张洪平成了基地里资深的熟练工。

  好消息还在陆续传来。基地所属的浙江千济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看中了这里种植中药材的潜力和返乡创业者的情怀,正在和宁波驻延帮扶工作队进行接洽,打算接下来直接在安图成立深加工基地,将这里打造成辐射吉林、走向全国的“据点”。

  阳光下,从黑土地里长出的桑黄,每一朵都泛着金光,让人看着就心生欢喜。如今的张洪平,终于可以依靠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每年增加上万元的稳定收入,大大改善了家里的经济状况。

  口袋鼓了,信心足了。去年,下定决心将“埋汰”多年的房子进行了翻新;今年,打算换上新电视,买上电饭锅和铲锅……点点滴滴,皆是她眼中幸福生活的模样。

  “好日子还在后头呢!”簇新的门口印着“福”字,就和张洪平此刻脸上的笑容一样,迎着太阳,熠熠发光。

  宁波日报记者 黄合

  延边日报记者 边琪然 侯四聪 

  相关新闻:宁波精准帮扶8策⑧:志智双扶 激发内生澎湃动力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