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让生活更美好 宁波加快建设舒心暖心的民生幸福城市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7-22 06:44: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践行“四知”宁波精神 当好“重要窗口”模范生

  加快形成15项重大标志性成果系列谈

  让城市更温暖 让生活更美好

  加快建设舒心暖心的民生幸福城市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必须加快形成15项具有中国气派、浙江辨识度、宁波特质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其中一项就是要“建设舒心暖心的民生幸福城市”。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无止境,增进改善保障民生福祉的工作一刻不能懈怠。”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成了一大批普惠共享的民生工程,办成了一大批人民群众有感有得的实事好事,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10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去年,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4886元和36632元,分别居副省级城市第3位和第1位。

  疫情无情,民生暖心!面对今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市委市政府牢牢兜住“民生”这条底线,战疫情、保供应、保畅通,确保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货足价稳。同时,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启动“十省百城计划”,率先开通“复工专列”、省际包车,打响产业链联动复工攻坚战,复工复产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全力保障稳就业这个最大民生。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7%,继续保持低位。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越是发生疫情,越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我市将紧紧围绕“加快建设舒心暖心的民生幸福城市”要求,全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民生保障工作,突出“高质量、精准度、长效性”这三条主线,从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出发,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健机制,充分发挥社会民生“稳定器”“减压阀”和“助燃剂”的作用,努力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市将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支持企业稳定岗位,稳住就业基本盘。持续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精准服务力度,引导大学生到现代农业、社会服务、公益组织等领域就业创业,在加强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建设中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加快数字宁波建设,鼓励和发展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直播带货、在线医疗等就业新形态,完善“共享员工”服务平台,强化灵活就业劳动权益保障。

  在补齐公共卫生短板方面,我市将构建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制订实施专项建设规划,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提升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能力。加强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体系、标准体系建设,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快义务教育扩面提质,切实解决学位紧缺等问题。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适度扩大低保保障范围,落实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和刚性消费支出挂钩联动机制,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医养融合发展,加快实施适老化改造工程,努力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抢抓后疫情时期市场需求扩张的契机,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切实破除社会力量进入民生领域的“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问题,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培育健康养生、移动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逐步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努力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上取得新的进步。

  科学编制中长期规划,建立健全公共资源配置与服务人口规模挂钩机制,以常住人口为基准,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规划建设,提高规划编制的前瞻性、预见性和匹配度。推动市第一医院迁建、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等社会领域重大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助力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民生实事项目征集机制,全面实施人大代表票决制,一年接着一年干,把老百姓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办实办好。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将和兄弟部门一道,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加快建设舒心暖心的民生幸福城市,让宁波这座文明古城更富人情味、更有吸引力、更加温暖温馨。”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易鹤 通讯员于源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让生活更美好 宁波加快建设舒心暖心的民生幸福城市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7-22 06:44:00

  加快形成15项重大标志性成果系列谈

  让城市更温暖 让生活更美好

  加快建设舒心暖心的民生幸福城市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必须加快形成15项具有中国气派、浙江辨识度、宁波特质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其中一项就是要“建设舒心暖心的民生幸福城市”。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无止境,增进改善保障民生福祉的工作一刻不能懈怠。”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成了一大批普惠共享的民生工程,办成了一大批人民群众有感有得的实事好事,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10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去年,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4886元和36632元,分别居副省级城市第3位和第1位。

  疫情无情,民生暖心!面对今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市委市政府牢牢兜住“民生”这条底线,战疫情、保供应、保畅通,确保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货足价稳。同时,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启动“十省百城计划”,率先开通“复工专列”、省际包车,打响产业链联动复工攻坚战,复工复产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全力保障稳就业这个最大民生。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7%,继续保持低位。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越是发生疫情,越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我市将紧紧围绕“加快建设舒心暖心的民生幸福城市”要求,全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民生保障工作,突出“高质量、精准度、长效性”这三条主线,从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出发,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健机制,充分发挥社会民生“稳定器”“减压阀”和“助燃剂”的作用,努力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市将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支持企业稳定岗位,稳住就业基本盘。持续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精准服务力度,引导大学生到现代农业、社会服务、公益组织等领域就业创业,在加强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建设中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加快数字宁波建设,鼓励和发展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直播带货、在线医疗等就业新形态,完善“共享员工”服务平台,强化灵活就业劳动权益保障。

  在补齐公共卫生短板方面,我市将构建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制订实施专项建设规划,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提升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能力。加强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体系、标准体系建设,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快义务教育扩面提质,切实解决学位紧缺等问题。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适度扩大低保保障范围,落实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和刚性消费支出挂钩联动机制,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医养融合发展,加快实施适老化改造工程,努力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抢抓后疫情时期市场需求扩张的契机,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切实破除社会力量进入民生领域的“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问题,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培育健康养生、移动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逐步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努力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上取得新的进步。

  科学编制中长期规划,建立健全公共资源配置与服务人口规模挂钩机制,以常住人口为基准,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规划建设,提高规划编制的前瞻性、预见性和匹配度。推动市第一医院迁建、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等社会领域重大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助力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民生实事项目征集机制,全面实施人大代表票决制,一年接着一年干,把老百姓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办实办好。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将和兄弟部门一道,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加快建设舒心暖心的民生幸福城市,让宁波这座文明古城更富人情味、更有吸引力、更加温暖温馨。”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易鹤 通讯员于源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