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宁波这些地方"面子"变靓了、"里子"做实了"、底子"变厚了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7-22 07:18: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宁波奋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6连冠

  在紫鹃社区,荒废的绿地不见了,“美丽庭院”令人流连忘返;在后庙社区,搬走的居民搬回来了,用实际行动为社区治理新模式“投票”;在华严社区,散落在每一个角落的“小而美”景观背后,都站着一支志愿者队伍……

  所有这些变化,源于“创意点亮城市角落”行动,通过微创意、微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的整洁度,通过人居环境的提升来影响人、塑造人,全面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微创意、微改造,扮靓的是一座城市文明的“面子”,由此带来的社会基层治理方式和居民参与家园建设的积极性的提升,做实、变厚的是一座城市文明的“里子”和“底子”。

  “微创意”,让“面子”变靓

  “充满奇思妙想”,是记者在过去一个多月里走访了近10个社区的“微改造”项目后留下印象最深的。

  鄞州区百丈街道舟孟社区,有一条不足百米,仅能容两人并肩通过的过道,挂起了八个信箱——

  有的装的是照片:1996年7月,52弄11号装了社区第一扇电子防盗门;在陪伴居民10几年后,靠几块铁皮遮风挡雨的“凉亭”被崭新的“议事长廊”代替……

  有的装的是实物:用坏的血压计背后是社区志愿者15年如一日免费为邻里量血压;沉甸甸的“咸齑石头”寄托的是对“后生”的希望,有压力才有动力。

  还有过道尽头,系列小说《哈利·波特》里存在于英国国王十字车站的第九站台和第十站台中的柱子上,可通往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站台……原本“泯然众人”的过道一下变成一条“有故事”的“巷子里”。

  这样的创意,在甬城的角角落落还有很多,通过艺术融合、文化传承,让城市角落焕发出新气息、新时尚。

  镇海区庄市街道庄市社区洋衙弄的一家修车铺,一侧的墙上是以修车老行当为主题的墙绘,另一侧的墙上是废轮胎改造的花盆。

  在石弄堂拐角处,茶水房用来堆放柴火的空地被打造成小花坛,发锈的门也挂上了各色的饰品,充满童趣。

  作为一个散居型的老社区,背街小巷的卫生死角在过去很长时间制约着庄市社区整体环境的改善,从卫生死角着手的“微创意”一点点改变着社区的面貌。

  在改造过程中,庄市社区并没有追求“高大上”,视老墙门、老弄堂,充满市井气息的庄市老街为社区独有的“宝藏”,提出打造“老墙门·新市井”文化品牌,让“老”社区有了“新”的精神面貌。

  “微改造”,让“里子”做实

  在鄞州区明楼街道东海社区,对下辖民安小区的“微改造”从居民们最关心的“停车难”改起。

  主干道上,由红蓝两条色带组成的“潮汐车位”十分具有视觉冲击力。平峰期,进入小区的车辆会被引导停到普通车位上;下班高峰期,车辆可有序停到“潮汐车位”上。

  不用再为“找车位”犯愁,居民停车毁绿的现象大大减少;再配合单向通行,进出小区也变得畅通许多。

  没有手术式的大拆大建,而是因地制宜的“微改造”,让市民享受更具品质的美好生活,是甬城在推进文明城市创建中提出的更高的自我要求。

  “微改造”得以“遍地开花”,根本还是因为社会基层治理的“里子”做实了。

  在鄞州区白鹤街道紫鹃社区,原来有不少居民在门前绿化带种菜。“堵”只会激化矛盾,社区党委书记严丽娜选择了“疏”:允许居民在合理范围内对绿化带进行“创作”。

  从社区和居民合力打造的“主妇花园”到居民“唱主角”的“美丽庭院”,居民们对“美”的向往喷薄欲出。

  在鄞州区白鹤街道丹凤社区,因为建成年代久远,没有物业管理,缺乏精细养护,退化严重,原本令居民引以为傲的“社区绿化覆盖率达41%”,反倒成了“槽点”。

  丹凤社区居委会主任徐挺说,“盘活”绿化资源,在保留足够的绿化面积和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绿化更好地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服务。

  “留白”的“庭院里”让居民走进绿化;腾空的晾晒场,让居民无需毁绿;从杂乱无章的灌木、杂草丛中“挖”出来的“流光步道”更是让居民足不出小区,就可以健身休闲。

  在“微改造”过程中,一些社区还梳理出了社区基层治理的新思路、新方法。

  在鄞州区钟公庙街道后庙社区,对小区硬件设施进行改造提升的过程中,社区、小区业委会、物业摸索出了一种自治创新、开发合作的新模式:酬金包干制。

  简单来说,就是实行“管理成本+毛利+激励机制”三者相结合的酬薪制度。在确保基本收入的基础上,物业干得越好,最终拿到的收入就越高。

  “微提升”,让“底子”变厚

  鄞州区百丈街道华严社区这次一共对辖区华严街、华严巷、廨院巷等10余个点位进行微改造。因为刚好赶上梅雨季,社区党委书记孙凯明一度很担心工期。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仅仅用了20余天,社区的微改造项目就基本完成。孙凯明说,速度的背后,离不开居民、共建单位、志愿者等“智囊团”的鼎力支持。

  在“创意点亮城市角落”行动推进中,改造项目看似“小打小闹”,但因为立足居民日常所需,采取的又多是“力所能及”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居民的主人翁精神,激活了全民参与,共创美好家园的创意火花。

  当一个个居民自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参与到文明城市创建中来,这俨然成为一座城市文明品质不断得到提升的最扎实的“底子”。

  正如舟孟社区党委书记余佩宏在社区小公园“慈·清风里”的改造中遇到的——

  “我们想过将这里改造成停车位,但发现居民反响‘淡索索’,最终决定改成小公园,破土动工那天,不少居民主动来帮忙。”

  “小公园建成后,无论是日常保洁,还是花草养护,都不需要社区操心,居民主动会照料好。”

  位于镇海区招宝山街道海港社区,一栋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二层小楼,最初是垃圾房,后被用于堆放杂物,很多人以为它最终逃不过被一拆了之的“宿命”。

  就在2019年,小楼成了社区垃圾分类服务驿站。从“垃圾分类知识培训”到“变废为宝制作”,从“党员志愿服务”到“积分有礼兑换”,几乎每天都是人气满满。

  海港社区党总支副书记董俊美说,因为有一大批热心居民的参与,“居民自治服务体系”逐渐形成,“社区需要帮忙,只要说一声,志愿者就会自己安排好人手。”

  宁波晚报记者石承承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这些地方"面子"变靓了、"里子"做实了"、底子"变厚了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7-22 07:18:00

  在紫鹃社区,荒废的绿地不见了,“美丽庭院”令人流连忘返;在后庙社区,搬走的居民搬回来了,用实际行动为社区治理新模式“投票”;在华严社区,散落在每一个角落的“小而美”景观背后,都站着一支志愿者队伍……

  所有这些变化,源于“创意点亮城市角落”行动,通过微创意、微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的整洁度,通过人居环境的提升来影响人、塑造人,全面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微创意、微改造,扮靓的是一座城市文明的“面子”,由此带来的社会基层治理方式和居民参与家园建设的积极性的提升,做实、变厚的是一座城市文明的“里子”和“底子”。

  “微创意”,让“面子”变靓

  “充满奇思妙想”,是记者在过去一个多月里走访了近10个社区的“微改造”项目后留下印象最深的。

  鄞州区百丈街道舟孟社区,有一条不足百米,仅能容两人并肩通过的过道,挂起了八个信箱——

  有的装的是照片:1996年7月,52弄11号装了社区第一扇电子防盗门;在陪伴居民10几年后,靠几块铁皮遮风挡雨的“凉亭”被崭新的“议事长廊”代替……

  有的装的是实物:用坏的血压计背后是社区志愿者15年如一日免费为邻里量血压;沉甸甸的“咸齑石头”寄托的是对“后生”的希望,有压力才有动力。

  还有过道尽头,系列小说《哈利·波特》里存在于英国国王十字车站的第九站台和第十站台中的柱子上,可通往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站台……原本“泯然众人”的过道一下变成一条“有故事”的“巷子里”。

  这样的创意,在甬城的角角落落还有很多,通过艺术融合、文化传承,让城市角落焕发出新气息、新时尚。

  镇海区庄市街道庄市社区洋衙弄的一家修车铺,一侧的墙上是以修车老行当为主题的墙绘,另一侧的墙上是废轮胎改造的花盆。

  在石弄堂拐角处,茶水房用来堆放柴火的空地被打造成小花坛,发锈的门也挂上了各色的饰品,充满童趣。

  作为一个散居型的老社区,背街小巷的卫生死角在过去很长时间制约着庄市社区整体环境的改善,从卫生死角着手的“微创意”一点点改变着社区的面貌。

  在改造过程中,庄市社区并没有追求“高大上”,视老墙门、老弄堂,充满市井气息的庄市老街为社区独有的“宝藏”,提出打造“老墙门·新市井”文化品牌,让“老”社区有了“新”的精神面貌。

  “微改造”,让“里子”做实

  在鄞州区明楼街道东海社区,对下辖民安小区的“微改造”从居民们最关心的“停车难”改起。

  主干道上,由红蓝两条色带组成的“潮汐车位”十分具有视觉冲击力。平峰期,进入小区的车辆会被引导停到普通车位上;下班高峰期,车辆可有序停到“潮汐车位”上。

  不用再为“找车位”犯愁,居民停车毁绿的现象大大减少;再配合单向通行,进出小区也变得畅通许多。

  没有手术式的大拆大建,而是因地制宜的“微改造”,让市民享受更具品质的美好生活,是甬城在推进文明城市创建中提出的更高的自我要求。

  “微改造”得以“遍地开花”,根本还是因为社会基层治理的“里子”做实了。

  在鄞州区白鹤街道紫鹃社区,原来有不少居民在门前绿化带种菜。“堵”只会激化矛盾,社区党委书记严丽娜选择了“疏”:允许居民在合理范围内对绿化带进行“创作”。

  从社区和居民合力打造的“主妇花园”到居民“唱主角”的“美丽庭院”,居民们对“美”的向往喷薄欲出。

  在鄞州区白鹤街道丹凤社区,因为建成年代久远,没有物业管理,缺乏精细养护,退化严重,原本令居民引以为傲的“社区绿化覆盖率达41%”,反倒成了“槽点”。

  丹凤社区居委会主任徐挺说,“盘活”绿化资源,在保留足够的绿化面积和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绿化更好地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服务。

  “留白”的“庭院里”让居民走进绿化;腾空的晾晒场,让居民无需毁绿;从杂乱无章的灌木、杂草丛中“挖”出来的“流光步道”更是让居民足不出小区,就可以健身休闲。

  在“微改造”过程中,一些社区还梳理出了社区基层治理的新思路、新方法。

  在鄞州区钟公庙街道后庙社区,对小区硬件设施进行改造提升的过程中,社区、小区业委会、物业摸索出了一种自治创新、开发合作的新模式:酬金包干制。

  简单来说,就是实行“管理成本+毛利+激励机制”三者相结合的酬薪制度。在确保基本收入的基础上,物业干得越好,最终拿到的收入就越高。

  “微提升”,让“底子”变厚

  鄞州区百丈街道华严社区这次一共对辖区华严街、华严巷、廨院巷等10余个点位进行微改造。因为刚好赶上梅雨季,社区党委书记孙凯明一度很担心工期。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仅仅用了20余天,社区的微改造项目就基本完成。孙凯明说,速度的背后,离不开居民、共建单位、志愿者等“智囊团”的鼎力支持。

  在“创意点亮城市角落”行动推进中,改造项目看似“小打小闹”,但因为立足居民日常所需,采取的又多是“力所能及”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居民的主人翁精神,激活了全民参与,共创美好家园的创意火花。

  当一个个居民自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参与到文明城市创建中来,这俨然成为一座城市文明品质不断得到提升的最扎实的“底子”。

  正如舟孟社区党委书记余佩宏在社区小公园“慈·清风里”的改造中遇到的——

  “我们想过将这里改造成停车位,但发现居民反响‘淡索索’,最终决定改成小公园,破土动工那天,不少居民主动来帮忙。”

  “小公园建成后,无论是日常保洁,还是花草养护,都不需要社区操心,居民主动会照料好。”

  位于镇海区招宝山街道海港社区,一栋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二层小楼,最初是垃圾房,后被用于堆放杂物,很多人以为它最终逃不过被一拆了之的“宿命”。

  就在2019年,小楼成了社区垃圾分类服务驿站。从“垃圾分类知识培训”到“变废为宝制作”,从“党员志愿服务”到“积分有礼兑换”,几乎每天都是人气满满。

  海港社区党总支副书记董俊美说,因为有一大批热心居民的参与,“居民自治服务体系”逐渐形成,“社区需要帮忙,只要说一声,志愿者就会自己安排好人手。”

  宁波晚报记者石承承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