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院士专家献计宁波制造未来发展:走强协同重融合之路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9-12 07:12:00报料热线:81850000

图为参观者通过宁波城市大脑了解相关数据。(陈结生摄)

  10日下午,2020年宁波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智能经济战略咨询委专家咨询会在宁波如期召开。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毛光烈,王建宇、倪光南、陈纯、薛群基、钱锋5位院士及其他4位专家集聚一堂,畅所欲言。

  在3个多小时的研讨中,产业链协同、产学研合作、融入长三角等热词被与会专家高频提及。尽管时间不长,但专家清晰的思路、独到的见解,为宁波制造业规划了一条可行的发展之路。

  强化产业链协同

  “优化产业链是区域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谈及宁波制造如何转型升级,潘云鹤院士如是说,宁波此前提出的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紧密贴合了宁波制造业的发展特色,是未来宁波发展的重中之重。但宁波不光要有产业集群,还要将各个产业集群串珠成链。

  在潘院士看来,宁波应以“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为重点,建立技术攻关、单项冠军培育、重点产业链培育等清单,强化全链条培育。以电子信息制造业、高端装备、新材料三个宁波重点打造的五千亿级产业集群为例,三者之间紧密关联。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发展高端装备的基础,而高端装备制造同样需要新材料的不断研发与创新,三者的协同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宁波制造业产业链加快补链、延链和强链。

  毛光烈认为,宁波应进一步细化“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不光要注重产业的发展,也要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与此同时,宁波政策的制定应加强与各区县(市)的联动,上下齐心,不断壮大“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助力宁波制造业迈上新的台阶。

  以新材料产业为例,宁波重点打造的前湾新区、临港片区以及南湾新区中,都缺少新材料的发展踪迹。“在局部的规划中,目标与发展思路存在脱节的现象,需要及时优化、调整。”毛光烈建议,宁波可尝试加大临港片区新材料产业的布局力度。

  加码产学研合作

  “在我的印象中,宁波籍的院士超过100位。但100多位宁波籍院士中,在甬的全职院士数量占比仍然不高。”在王建宇院士看来,宁波需要加快产学研的融合。他认为,短期内,或许看不到它的成效,但经过10年,甚至20年,你会发现这些大院大所的真正价值。

  曾在浙江大学软件学院担任12年院长的陈纯院士对宁波产学研合作印象深刻。他认为,供应链要现代化,产业链要高端化,价值链要最大化,都离不开产学研的合作。

  以宁波重点发展的软件产业为例,从目前来看,宁波要加快软件产业的发展,缺口最大的依旧是人才。尽管宁波已拥有浙江大学软件学院,但由于缺少企业的发展氛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依旧存在。宁波需要营造更浓厚氛围,加码产学研合作,让产业发展与人才引进更有黏性。

  潘云鹤院士认为,办大学不全是教育部门的事情。在宁波这个制造业重镇,需要经信、科技、教育等部门协同发力,在宁波打造一所高水平、理工性的研究型大学。宁波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立研究院、研究所。

  加速融入长三角

  习近平总书记8月20日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宁波制造业要在‘十四五’期间有所作为,需要紧扣长三角一体化这一主题。”钱锋院士认为,要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持续加大宁波制造业发展系统规划,尤其是当前产业链、供应链的规划。

  以绿色石化产业以及汽车制造业为例,从宁波两大万亿级产业的上下游来看,两大产业在长三角地区有着众多的合作机会。“宝武集团的总部就在上海,沙钢集团也在江苏拥有钢铁生产基地,长三角地区还拥有一批汽车生产企业。”在钱锋眼中,如何答好长三角一体化这一大题,是宁波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与钱锋的见解相同,薛群基院士认为,宁波是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如何在“十四五”期间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找准自己的着力点,在长三角地区寻找与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联动的“小伙伴”。

  与此同时,宁波要当好浙江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模范生,必须把优势企业唱得更加响亮。不光要内部体现,也要外部宣传,要让长三角知道宁波的优势是什么。

  记者 殷聪 通讯员 储昭节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院士专家献计宁波制造未来发展:走强协同重融合之路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9-12 07:12:00

图为参观者通过宁波城市大脑了解相关数据。(陈结生摄)

  10日下午,2020年宁波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智能经济战略咨询委专家咨询会在宁波如期召开。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毛光烈,王建宇、倪光南、陈纯、薛群基、钱锋5位院士及其他4位专家集聚一堂,畅所欲言。

  在3个多小时的研讨中,产业链协同、产学研合作、融入长三角等热词被与会专家高频提及。尽管时间不长,但专家清晰的思路、独到的见解,为宁波制造业规划了一条可行的发展之路。

  强化产业链协同

  “优化产业链是区域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谈及宁波制造如何转型升级,潘云鹤院士如是说,宁波此前提出的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紧密贴合了宁波制造业的发展特色,是未来宁波发展的重中之重。但宁波不光要有产业集群,还要将各个产业集群串珠成链。

  在潘院士看来,宁波应以“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为重点,建立技术攻关、单项冠军培育、重点产业链培育等清单,强化全链条培育。以电子信息制造业、高端装备、新材料三个宁波重点打造的五千亿级产业集群为例,三者之间紧密关联。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发展高端装备的基础,而高端装备制造同样需要新材料的不断研发与创新,三者的协同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宁波制造业产业链加快补链、延链和强链。

  毛光烈认为,宁波应进一步细化“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不光要注重产业的发展,也要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与此同时,宁波政策的制定应加强与各区县(市)的联动,上下齐心,不断壮大“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助力宁波制造业迈上新的台阶。

  以新材料产业为例,宁波重点打造的前湾新区、临港片区以及南湾新区中,都缺少新材料的发展踪迹。“在局部的规划中,目标与发展思路存在脱节的现象,需要及时优化、调整。”毛光烈建议,宁波可尝试加大临港片区新材料产业的布局力度。

  加码产学研合作

  “在我的印象中,宁波籍的院士超过100位。但100多位宁波籍院士中,在甬的全职院士数量占比仍然不高。”在王建宇院士看来,宁波需要加快产学研的融合。他认为,短期内,或许看不到它的成效,但经过10年,甚至20年,你会发现这些大院大所的真正价值。

  曾在浙江大学软件学院担任12年院长的陈纯院士对宁波产学研合作印象深刻。他认为,供应链要现代化,产业链要高端化,价值链要最大化,都离不开产学研的合作。

  以宁波重点发展的软件产业为例,从目前来看,宁波要加快软件产业的发展,缺口最大的依旧是人才。尽管宁波已拥有浙江大学软件学院,但由于缺少企业的发展氛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依旧存在。宁波需要营造更浓厚氛围,加码产学研合作,让产业发展与人才引进更有黏性。

  潘云鹤院士认为,办大学不全是教育部门的事情。在宁波这个制造业重镇,需要经信、科技、教育等部门协同发力,在宁波打造一所高水平、理工性的研究型大学。宁波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立研究院、研究所。

  加速融入长三角

  习近平总书记8月20日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宁波制造业要在‘十四五’期间有所作为,需要紧扣长三角一体化这一主题。”钱锋院士认为,要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持续加大宁波制造业发展系统规划,尤其是当前产业链、供应链的规划。

  以绿色石化产业以及汽车制造业为例,从宁波两大万亿级产业的上下游来看,两大产业在长三角地区有着众多的合作机会。“宝武集团的总部就在上海,沙钢集团也在江苏拥有钢铁生产基地,长三角地区还拥有一批汽车生产企业。”在钱锋眼中,如何答好长三角一体化这一大题,是宁波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与钱锋的见解相同,薛群基院士认为,宁波是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如何在“十四五”期间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找准自己的着力点,在长三角地区寻找与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联动的“小伙伴”。

  与此同时,宁波要当好浙江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模范生,必须把优势企业唱得更加响亮。不光要内部体现,也要外部宣传,要让长三角知道宁波的优势是什么。

  记者 殷聪 通讯员 储昭节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