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午后,在井头山遗址协助工作的博士梅术文发出一张照片:大型工程车辆进驻井头山,往巨型基坑倒入砂石。这也预示着,从2019年9月开始挖掘的余姚井头山遗址一期考古基坑现场,将暂时与我们告别。
(井头山遗址考古基坑开始回填。梅术文 供图)
井头山遗址考古是今年取得巨大影响的一次考古工作,为国家文物局9月下旬公布的“考古中国”五项重要成果之一。井头山与河姆渡、田螺山等遗址地域相近,文化年代衔接有序,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期基坑回填工作进行了长时间的考虑,主要是基于安全因素做出这一决定。”梅术文告诉记者,井头山考古基坑与一般考古基坑不同,该遗址埋葬特深、又在海相沉积环境中,淤泥易坍、易流动。当时为了更好完成考古工作,井头山考古队借鉴日本考古发掘埋深超2米地下遗址用槽钢围护的做法,在实施考古发掘之前,预建钢结构围护的发掘基坑,确保考古人员的人身和文物安全。
这样的槽钢在以往中国考古发掘工作中极少使用,几乎没有先例可循,施工中的工程复杂性和特殊性大大超过预期。考古队长孙国平和工程队一点点试验,历时一年半,才建起后来看到的相对牢固、可靠的考古基坑。
(遗址俯拍。梅术文 供图)
该基坑东西长50米,南北宽15米,内部按照5米×10米的规格布方,共750平方米。6米以上淤泥在基坑施工中用机械挖除外运。6米以下淤泥和文化堆积,按照考古野外操作规程逐个探方逐层下挖清理。
井头山发现的灰坑、橡子储藏坑处理坑、烧土堆、烧土坑、器物加工和食物处理点,大多位于基坑之下,即海平面以下8-10米之中。井头山“网红”、海量的先民食用后废弃的贝壳遗存和其他动植物遗存均出自这个基坑。
在现场工作一年有余,梅术文表示,看到基坑回填心里颇有感触。“虽然也希望原址保护,但是该考古现场的特殊性非常明确,随着时间变长,槽钢容易腐蚀变形,给现场带来很多的不确定性。回填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目前,井头山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进行后期资料的整理,计划年内出考古简报,“具体需要看进度”。另外,出土遗物的编号整理,陶器的拼对、修复,以及出土物的水洗等工作也都在进行中。
据了解,此次基坑回填工作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同时,井头山遗址二期考古工作已在申请中。
记者 顾嘉懿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