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为贵州树样板!从脱贫摘帽到乡村振兴 布依山寨定汪有奔头
2020-11-11 07:33: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专题】探寻贵州定汪蜕变的力量

  中国宁波网记者梅子满 张璟璟 孔锡城

  深秋的早晨,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光照镇凉水社区定汪村。

  “丛教授,可把你们盼来了!”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一下车,就被热情的村民包围了,握手、拥抱、唠家常……大山深处的布依山寨顷刻间热闹起来。

  “两个多月过去了,变化很大!你们太有才了!”看着村民们主动营造的小品,和一张张自信满满的笑脸,丛志强竖起了大拇指。

  继三个月前,宁海首批艺术赋能团队“援梦”定汪后,第二批“援梦人”来了。丛志强团队也再次入驻定汪,希望在助力村民提升村庄面貌的同时,给定汪产业方向出谋划策。

  没有脱贫攻坚,就没有乡村振兴;乡村不振兴,脱贫攻坚就不可能巩固。这个地处海拔1500米云贵高原的布依山寨,如何从脱贫摘帽走向乡村振兴?习惯了“等靠要”的村民,如何主动参与艺术振兴乡村?一起来看看——

  寻梦

  定汪村隶属于晴隆县光照镇凉水社区,原为行政村,行政区划调整后并入凉水社区。

  这是一个纯布依族聚居的村寨,受历史和自然因素制约,曾经,这里的村民生产生活较为困难。

  在脱贫攻坚政策的指引下,三年前,定汪脱贫了。脱贫后,村民盼着日子过得更好些,可不少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在光照工作5年,定汪村没少来,每次看到大白天里村里的男人不是喝酒就是打牌,心里就挺不是滋味。”光照镇党委书记邓瑞兰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地处宁海偏远山区的葛家村,通过艺术振兴乡村的模式,蜕变成游人竞相打卡的“网红村”;之前腼腆的普通村民,变身“乡建艺术家”,甚至登上中国人民大学的讲台分享经验,形成了一支乡村振兴路上的“葛家军”。

  艺术火种是否能在定汪“嫁接”成功?宁海决定试一试。

  今年7月17日,7名定汪村村民受邀来到葛家村,开展为期一周的学习,亲身体验葛家村魅力后,定汪人燃起了信心,跃跃欲试。

  追梦

  8月15日,丛志强团队和13位宁海葛家村“乡建艺术家”西行2000公里抵达黔西南,向定汪村播撒艺术的种子。在丛志强团队的指导下,以村民帮村民、村民教村民的形式开展结对帮扶。

  20天的时间里,村容村貌和村民思想都发生了大变化。在不大拆大建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村内的石头、木柴等资源改造村庄,未来书院、织梦坊、葛汪之家、许愿神树……一处处节点成形;钩边织品、布艺手工、植物饰品……村民学会不少技能,甚至通过一场直播,把手工艺品卖到了全国。

  “当下处于脱贫攻坚冲刺阶段,更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自觉承担村庄发展的责任,真正走上致富道路。”邓瑞兰说,看到村民挥锄、砌墙、垒石、搅拌水泥、搞设计干得热火朝天,她对定汪也有了更多的期待。

  产业,也被引进这座布依山寨。去年,位于定汪的姬松茸种植基地开建,为当地提供不少岗位。“这里有21个大棚,最多的时候有60个人,最少的时候也有十来个人。”63岁的村民罗运书告诉记者,一天的工资100元至200元不等,家门口就业让人安心。

  在韭菜种植示范基地,罗应珍正和姐妹们一起除杂草、施肥、翻土。光照镇凉水社区相关负责人蒋文龙介绍,投资132万元的韭菜种植基地今年4月开种,总共400亩左右。“日常管理、韭菜采收都需要人手,多的时候上百人,每天每人大概能挣80块工钱,为老百姓提供就业岗位和拓宽收入渠道。等到年底,还能给村里的困难户分红。”

  此外,今年,光照镇花椒种植项目也选址定汪。

  织梦

  再次来到定汪,丛志强和“葛家军”都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不少村中小品的营造,都是定汪村村民自己捣鼓出来的。

  “看看,这是我们定汪版的人大椅!”62岁的罗井席骄傲地向丛志强介绍,椅背上的三个图案,代表着太阳初升、当空、落日三种状态,图案取材自布依族蜡染上的太阳形花纹图案。

  最让定汪人自豪的是不久前新修的铜鼓广场——花岗岩、瓦片构筑起铜鼓花纹的图案,用石块拼成的十二生肖图案镶嵌其中。

  眼前气派、古拙的铜鼓广场,并非一蹴而就。据了解,这里原是一处杂草丛生、垃圾胡乱倾倒之地。因为离村口很近,大家都想把它改造改造。改造成篮球场,面积又不够大,而且旁边就是村道,不安全,最后统一了意见,改造成小广场。

  想法最终落地,也颇费一番周折。原来,这里是村民罗景然的宅基地,罗景然76岁的母亲一开始不同意改造。“对农村人来说,造房子是非常大的事情,我们也理解。”晴隆县光照镇凉水社区副主任罗云说,“经过镇、社区领导做工作,老人家最后也想通了,愿意把宅基地让出来。”

  罗国友、李红梅夫妇的线衣社,罗运权、伍光美夫妇的布依晴隆农家乐,退伍军人罗关怀的阳谷早酒坊……村容村貌巨变的同时,产业也在定汪萌芽。

  “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有过不少尝试,也有过不少教训,关键是没有解决内生动力的问题。要弄清乡村建设为谁建、由谁建,要把老百姓的潜能发挥出来!”当天,正在定汪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的晴隆县委书记袁建林如是说,在丛志强团队和“葛家军”的助力下,定汪开始新的探索,希望定汪的乡村振兴模式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为晴隆、黔西南、乃至贵州树立样板!

  站在铜鼓广场,看着身旁村民们在“葛家军”带领下热火朝天的干着,罗云的眼里笑意盈盈。

  “铜鼓在布依族人民的心里是赋有象征意义、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神器。”他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定汪的未来不是梦!

  相关新闻:“布依之声”、铜鼓广场、农家乐……再赴定汪村 满眼新变化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为贵州树样板!从脱贫摘帽到乡村振兴 布依山寨定汪有奔头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11-11 07:33:00

  中国宁波网记者梅子满 张璟璟 孔锡城

  深秋的早晨,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光照镇凉水社区定汪村。

  “丛教授,可把你们盼来了!”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一下车,就被热情的村民包围了,握手、拥抱、唠家常……大山深处的布依山寨顷刻间热闹起来。

  “两个多月过去了,变化很大!你们太有才了!”看着村民们主动营造的小品,和一张张自信满满的笑脸,丛志强竖起了大拇指。

  继三个月前,宁海首批艺术赋能团队“援梦”定汪后,第二批“援梦人”来了。丛志强团队也再次入驻定汪,希望在助力村民提升村庄面貌的同时,给定汪产业方向出谋划策。

  没有脱贫攻坚,就没有乡村振兴;乡村不振兴,脱贫攻坚就不可能巩固。这个地处海拔1500米云贵高原的布依山寨,如何从脱贫摘帽走向乡村振兴?习惯了“等靠要”的村民,如何主动参与艺术振兴乡村?一起来看看——

  寻梦

  定汪村隶属于晴隆县光照镇凉水社区,原为行政村,行政区划调整后并入凉水社区。

  这是一个纯布依族聚居的村寨,受历史和自然因素制约,曾经,这里的村民生产生活较为困难。

  在脱贫攻坚政策的指引下,三年前,定汪脱贫了。脱贫后,村民盼着日子过得更好些,可不少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在光照工作5年,定汪村没少来,每次看到大白天里村里的男人不是喝酒就是打牌,心里就挺不是滋味。”光照镇党委书记邓瑞兰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地处宁海偏远山区的葛家村,通过艺术振兴乡村的模式,蜕变成游人竞相打卡的“网红村”;之前腼腆的普通村民,变身“乡建艺术家”,甚至登上中国人民大学的讲台分享经验,形成了一支乡村振兴路上的“葛家军”。

  艺术火种是否能在定汪“嫁接”成功?宁海决定试一试。

  今年7月17日,7名定汪村村民受邀来到葛家村,开展为期一周的学习,亲身体验葛家村魅力后,定汪人燃起了信心,跃跃欲试。

  追梦

  8月15日,丛志强团队和13位宁海葛家村“乡建艺术家”西行2000公里抵达黔西南,向定汪村播撒艺术的种子。在丛志强团队的指导下,以村民帮村民、村民教村民的形式开展结对帮扶。

  20天的时间里,村容村貌和村民思想都发生了大变化。在不大拆大建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村内的石头、木柴等资源改造村庄,未来书院、织梦坊、葛汪之家、许愿神树……一处处节点成形;钩边织品、布艺手工、植物饰品……村民学会不少技能,甚至通过一场直播,把手工艺品卖到了全国。

  “当下处于脱贫攻坚冲刺阶段,更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自觉承担村庄发展的责任,真正走上致富道路。”邓瑞兰说,看到村民挥锄、砌墙、垒石、搅拌水泥、搞设计干得热火朝天,她对定汪也有了更多的期待。

  产业,也被引进这座布依山寨。去年,位于定汪的姬松茸种植基地开建,为当地提供不少岗位。“这里有21个大棚,最多的时候有60个人,最少的时候也有十来个人。”63岁的村民罗运书告诉记者,一天的工资100元至200元不等,家门口就业让人安心。

  在韭菜种植示范基地,罗应珍正和姐妹们一起除杂草、施肥、翻土。光照镇凉水社区相关负责人蒋文龙介绍,投资132万元的韭菜种植基地今年4月开种,总共400亩左右。“日常管理、韭菜采收都需要人手,多的时候上百人,每天每人大概能挣80块工钱,为老百姓提供就业岗位和拓宽收入渠道。等到年底,还能给村里的困难户分红。”

  此外,今年,光照镇花椒种植项目也选址定汪。

  织梦

  再次来到定汪,丛志强和“葛家军”都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不少村中小品的营造,都是定汪村村民自己捣鼓出来的。

  “看看,这是我们定汪版的人大椅!”62岁的罗井席骄傲地向丛志强介绍,椅背上的三个图案,代表着太阳初升、当空、落日三种状态,图案取材自布依族蜡染上的太阳形花纹图案。

  最让定汪人自豪的是不久前新修的铜鼓广场——花岗岩、瓦片构筑起铜鼓花纹的图案,用石块拼成的十二生肖图案镶嵌其中。

  眼前气派、古拙的铜鼓广场,并非一蹴而就。据了解,这里原是一处杂草丛生、垃圾胡乱倾倒之地。因为离村口很近,大家都想把它改造改造。改造成篮球场,面积又不够大,而且旁边就是村道,不安全,最后统一了意见,改造成小广场。

  想法最终落地,也颇费一番周折。原来,这里是村民罗景然的宅基地,罗景然76岁的母亲一开始不同意改造。“对农村人来说,造房子是非常大的事情,我们也理解。”晴隆县光照镇凉水社区副主任罗云说,“经过镇、社区领导做工作,老人家最后也想通了,愿意把宅基地让出来。”

  罗国友、李红梅夫妇的线衣社,罗运权、伍光美夫妇的布依晴隆农家乐,退伍军人罗关怀的阳谷早酒坊……村容村貌巨变的同时,产业也在定汪萌芽。

  “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有过不少尝试,也有过不少教训,关键是没有解决内生动力的问题。要弄清乡村建设为谁建、由谁建,要把老百姓的潜能发挥出来!”当天,正在定汪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的晴隆县委书记袁建林如是说,在丛志强团队和“葛家军”的助力下,定汪开始新的探索,希望定汪的乡村振兴模式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为晴隆、黔西南、乃至贵州树立样板!

  站在铜鼓广场,看着身旁村民们在“葛家军”带领下热火朝天的干着,罗云的眼里笑意盈盈。

  “铜鼓在布依族人民的心里是赋有象征意义、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神器。”他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定汪的未来不是梦!

  相关新闻:“布依之声”、铜鼓广场、农家乐……再赴定汪村 满眼新变化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