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姚江边一块垫脚石的“身世”非同寻常 它是“通久源”的边界碑
2020-12-31 06:53: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近日,张先生在万象水上运动公园内的姚江边散步时,意外发现江边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的“通久源界”。张先生立马联想到光绪年间创办的中国第一家机器轧花厂——通久源轧花厂,其地理位置应该就在此处附近。

  后经相关文史专家认定,这块石碑就是通久源轧花厂的边界碑。随着这块石碑,“通久源”尘封已久的昔日辉煌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江边垫脚石非同寻常的“身世”

  张先生告诉记者,他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对宁波近代的一些人文历史发展故事比较了解,当他看到这块石碑时,自然就联想到了光绪年间的通久源轧花厂,联想到了创办人——宁波籍实业家严信厚,于是当即与江北区文保所取得了联系。

  同时,江北区庄桥街道也得到了这块石碑的消息,街道文化办工作人员根据张先生提供的大概位置,前去寻找,最终在一堆乱石中发现了石碑。它静静地躺在台阶下,下半身有残缺,而且覆盖了水泥,被人用来做垫脚石。经常在此处散步的附近居民说,这块石碑在这个位置至少已经“躺了四五年”。

  石碑长约0.5米,二三十公斤重,经宁波市政协文史委特邀委员、江北文史委原负责人谢振生确认,这块石碑是近代中国第一家机器轧花厂——通久源轧花厂的边界碑。目前,庄桥街道与江北区文保所正在商讨,准备给石碑找一个稳妥的安身之处。

  石碑见证了中国第一家轧花厂的盛况

  “现在,‘通久源’对大多数宁波人来说是陌生的,但在100多年前的光绪年间,那可是响彻全国的民族企业,是近代中国第一家机器轧花厂,由宁波籍实业家严信厚创办。”谢振生对通久源轧花厂的历史颇为了解。

  谢振生说,“通久源”创办人严信厚于1838年出生在当时的慈溪费市,即现在的江北区庄桥街道。严信厚早年曾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地经商,积累了大量财富。1887年,他在家乡创办企业,首选机器轧花厂,主要原因是宁波作为浙江省最早的商埠,附近各县农村普遍栽培棉花,棉花产量大,弹花、纺纱、织布等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机杼之声,毗户相闻”正是宁波当时手工棉纺织业盛况的写照。而在鸦片战争后,洋货洋布充斥宁波市场,进口棉纱剧增,而且物美价廉,使当时的本土手工棉纺织业受到沉重打击,落得“巡行百里,不闻机声”的萧条。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严信厚集资5万银两,把湾头下江村一个原来手工轧棉花的工场改建为机器轧花厂,称“通久源轧花厂”。

  1887年3月开工的通久源轧花厂使用日本造的蒸汽发动机和锅炉,建有洋式砖楼,内设轧花间、晾干间、打包间及办事处等。通久源轧花厂投产后,整年日夜不停地开工,生产一直非常兴旺,后来企业不断扩大,还买下了周围大面积的地基,而边界碑就设在地基的边界。

  “通久源”对近代宁波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1894年,严信厚又与几位宁波巨商富贾集资45万银两创设了我省第一家纱厂——通久源纺纱厂,使轧花、纺纱、织布相连为一。

  1917年3月,通久源纱厂因清花间起火被焚。“通久源”的遗址现今为宁波市水上运动基地、村民住宅地。历经百年沧桑,只有尚存的纱厂池及残留的混凝土基座才能依稀看出“通久源”昔日的辉煌。

  通久源轧花厂作为首批宁波近代企业,开启了宁波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之门。此后,大批宁波籍企业家纷纷效仿“通久源”,在家乡投资搞建设,大大促进了宁波社会经济的近代化进程。

  宁波晚报记者殷欣欣 通讯员张孝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0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姚江边一块垫脚石的“身世”非同寻常 它是“通久源”的边界碑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12-31 06:53:00

  近日,张先生在万象水上运动公园内的姚江边散步时,意外发现江边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的“通久源界”。张先生立马联想到光绪年间创办的中国第一家机器轧花厂——通久源轧花厂,其地理位置应该就在此处附近。

  后经相关文史专家认定,这块石碑就是通久源轧花厂的边界碑。随着这块石碑,“通久源”尘封已久的昔日辉煌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江边垫脚石非同寻常的“身世”

  张先生告诉记者,他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对宁波近代的一些人文历史发展故事比较了解,当他看到这块石碑时,自然就联想到了光绪年间的通久源轧花厂,联想到了创办人——宁波籍实业家严信厚,于是当即与江北区文保所取得了联系。

  同时,江北区庄桥街道也得到了这块石碑的消息,街道文化办工作人员根据张先生提供的大概位置,前去寻找,最终在一堆乱石中发现了石碑。它静静地躺在台阶下,下半身有残缺,而且覆盖了水泥,被人用来做垫脚石。经常在此处散步的附近居民说,这块石碑在这个位置至少已经“躺了四五年”。

  石碑长约0.5米,二三十公斤重,经宁波市政协文史委特邀委员、江北文史委原负责人谢振生确认,这块石碑是近代中国第一家机器轧花厂——通久源轧花厂的边界碑。目前,庄桥街道与江北区文保所正在商讨,准备给石碑找一个稳妥的安身之处。

  石碑见证了中国第一家轧花厂的盛况

  “现在,‘通久源’对大多数宁波人来说是陌生的,但在100多年前的光绪年间,那可是响彻全国的民族企业,是近代中国第一家机器轧花厂,由宁波籍实业家严信厚创办。”谢振生对通久源轧花厂的历史颇为了解。

  谢振生说,“通久源”创办人严信厚于1838年出生在当时的慈溪费市,即现在的江北区庄桥街道。严信厚早年曾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地经商,积累了大量财富。1887年,他在家乡创办企业,首选机器轧花厂,主要原因是宁波作为浙江省最早的商埠,附近各县农村普遍栽培棉花,棉花产量大,弹花、纺纱、织布等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机杼之声,毗户相闻”正是宁波当时手工棉纺织业盛况的写照。而在鸦片战争后,洋货洋布充斥宁波市场,进口棉纱剧增,而且物美价廉,使当时的本土手工棉纺织业受到沉重打击,落得“巡行百里,不闻机声”的萧条。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严信厚集资5万银两,把湾头下江村一个原来手工轧棉花的工场改建为机器轧花厂,称“通久源轧花厂”。

  1887年3月开工的通久源轧花厂使用日本造的蒸汽发动机和锅炉,建有洋式砖楼,内设轧花间、晾干间、打包间及办事处等。通久源轧花厂投产后,整年日夜不停地开工,生产一直非常兴旺,后来企业不断扩大,还买下了周围大面积的地基,而边界碑就设在地基的边界。

  “通久源”对近代宁波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1894年,严信厚又与几位宁波巨商富贾集资45万银两创设了我省第一家纱厂——通久源纺纱厂,使轧花、纺纱、织布相连为一。

  1917年3月,通久源纱厂因清花间起火被焚。“通久源”的遗址现今为宁波市水上运动基地、村民住宅地。历经百年沧桑,只有尚存的纱厂池及残留的混凝土基座才能依稀看出“通久源”昔日的辉煌。

  通久源轧花厂作为首批宁波近代企业,开启了宁波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之门。此后,大批宁波籍企业家纷纷效仿“通久源”,在家乡投资搞建设,大大促进了宁波社会经济的近代化进程。

  宁波晚报记者殷欣欣 通讯员张孝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