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运河穿过余姚市区 徐渭明 摄
“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唤取仙人来住此,莫教辛苦上层城。”停泊余姚姚江畔,北宋诗人王安石不禁吟咏,把姚江流域比作仙人居住的地方。在余姚,以姚江为主体的浙东运河延续着往昔景致。
余姚段运河所在的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内河航运通道与外海连接的纽带,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端点之一。如果说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黄河与长江流域,将大河文明连成整体,那么浙东运河则将其触角伸向了海洋,与海上丝绸之路相接,为大河文明找到了一个出海口。
2014年6月22日,包括浙东运河段的大运河被世界遗产大会投票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余姚境内有两个河段属于世界遗产浙东运河,即虞余运河和慈江。申遗成功也开启了余姚对大运河持续保护的新阶段。为保护传承好、科学利用好大运河这一民族瑰宝,余姚正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工作,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改造提升运河沿线景点古迹,努力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激活“运河新生”,悠悠古运河焕发勃勃生机。
运河与城市休戚相关,成为余姚人“心理地标”
这几天的中午,余姚市兰江中学的师生们聚集在教学楼前,兴致勃勃地参观着一幅幅图板。有的讨论“老家丈亭”话题,有的拿起本子认真记录……原来,余姚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将《因河而兴——余姚运河主题展》带进了校园,《运河概况》《源远流长》《朵朵奇葩》《运河申遗》《运河新生》等五个版块引起参观者的强烈兴趣和反响。这是余姚持续开展“运河文化走进生活”活动的一个例子。
浙东运河和余姚这座城市休戚相关、繁荣与共,运河带来的物资、人员、文化、思想等,也让这座城市成为“东南最名邑”“文献名邦”。对于余姚人来说,这条运河则是萦绕在心头的关于家乡的“心理地标”。
浙东运河从杭州一路向东奔涌,途经萧山区、柯桥区、绍兴城区、上虞区,之后分南北两线汇入姚江,沿姚江东行入余姚城后分为侯青、中舜、最良三支拱卫双城。出城后又分慈江和姚江进入宁波江北境内。在浩浩荡荡千年的历史中,浙东运河在余姚留下了众多遗迹。
通济桥和舜江楼是余姚境内大运河两岸最具代表性的古迹,也是余姚城市文化的象征。饱经沧桑的通济桥气势雄伟,巍峨矗立,横卧姚江之上,连接着余姚南北两个城区。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市民或脚步匆匆,往来于通济桥上,或在桥边小坐,享受闲暇时光。
通济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历史上曾四毁四建。现存桥梁为清雍正九年(1731年)重建,为陡拱式三孔二墩石桥,被誉为“浙东第一桥”。大运河申遗成功后,通济桥于201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舜江楼初建于元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现存建筑是按照光绪十一年原貌重修的。通济桥和舜江楼珠联璧合,成为游客到余姚的网红打卡地。
出了余姚城区,浙东运河在沃野上来了个美丽的大拐弯 徐渭明 摄
对于余姚来说,千年大运河不仅仅在于交通运输通道的意义,更是明清浙东学术思想的传播通道。运河水哺育了王阳明、黄宗羲等思想家,使余姚成为浙东文化与学术思想代表人物的主要活动空间。
从文化视野考察余姚的运河,历朝兴建的水利设施令人注目。这些水利设施凝结着当地人的智慧,正因为这些水利设施的应用,河道与城市的关系更为紧密而和谐。余姚马渚的斗门老闸、西横河闸等水利枢纽,昭示运河应用的重要性。斗门老闸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80年代开建杭甬运河乙线拓宽工程,又新修了西横河闸和升船机、斗门新闸和升船机。这些水利航运设施同上虞的水闸构成一个系统,同气连枝,相互呼应,发挥着航运、调节水源的作用。如今,有的水闸依然发挥功能,有的船闸逐渐不再实用,但作为历史遗存和文化象征,激励当代人找寻人水和谐相处之道。
在余姚西横河闸附近,姚江上游余姚西分工程正在进行,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宁波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姚江流域防洪排涝“6+1”工程之一。该工程还被列为省重点建设工程和宁波市、余姚市“六争攻坚,三年攀高”抓落实专项行动重大项目。工程主要任务为防洪、排涝兼顾通航,设计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工程等别为Ⅱ等。工程建设内容主要为瑶街弄调控枢纽工程、姚江至北排排涝通道等,工程概算投资19.32亿元。
西分工程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西分工程建成投用后,新增姚江流域防洪调控手段。将姚江上游部分洪水西导北排,以减少姚江上游洪水东排水量,减轻余姚城区及姚江干流的防洪压力。
此外,2020年9月,余姚市启动姚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今后三年,将投入12.42亿元资金,大力实施“九大行动”,推进207个重点项目,治理姚江流域水环境,通过三年努力,确保姚江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
大运河穿余姚而过,留下丰富且重要的人文资源,余姚正在加快构建转化通道使之成为当代人的精神财富。这几年,余姚加大大运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力度,挖掘运河的文化、生态、水利、交通、旅游等多重价值,加快沿运河景观带建设,打造运河文化旅游精品路线。
游客在余姚丈亭的三江口(姚江与慈江汇流处)郑家渡游览 陈则宏 摄
持续保护与传承,古运河两岸成为城市新地标
从“心理地标”开始,余姚人的运河情节丰富而动人。这座人文渊薮的城市正在把寄托精神情愫的“心理地标”外化,打造具有浓郁运河文化特色的新地标。
前不久,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余姚地标性建筑——舜江楼向市民和游客重新开放。当天,来自社会各界的嘉宾及市民代表共同登上这座古建筑,近距离领略它的迷人风采。
舜江楼立于古城墙之上,飞檐翘角,庄重古朴。近年来,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多次对舜江楼进行维修加固、油漆保养,在此基础上,2020年又精心组织实施了舜江楼展示利用项目,按照明清旧制重置了原有铜钟,仿制了大鼓、云版等,并布置了专题陈列。舜江楼的重新开放,是余姚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一个缩影。
不仅仅是一座舜江楼,运河畔“阳明故里·阳明古镇”的建设折射着余姚的雄心。项目以弘扬和传承阳明文化为宗旨,传承和发扬运河文化。运河畔的阳明古镇,将成为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创意文化等旅游业态为一体,服务与设施一流、参与性与体验性极高的具有阳明故里特色的综合性休闲国际文化旅游圣地,成为国际阳明心学研究中心、阳明思想传承体验新高地、城市更新样板。
去年10月30日,余姚精心打造的“阳明古镇”府前路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正式开街。入夜,老街流光溢彩、人流如织,古韵新潮交相辉映。古运河畔,一处新的城市地标悄然诞生。改造后的街区,保留了传统的建筑古韵,在此基础上,整合了国学国艺、文创手作培训、时尚轻餐、休闲娱乐、各种创意、新零售、集合店等,以及余姚“老字号”和非遗手工艺品。
浙东运河流经稻菽飘香的河姆渡 徐渭明 摄
目前,滨水街区已有30余家新兴文化企业入驻,阳明古镇心迹馆、匠心余姚馆、非遗馆、寻味余姚馆等体验展示馆也在陆续开放过程中。
在余姚,运河正在新生,并且以一种新的文化生命力融入到这座城市的有机更新。马渚镇上有条河叫马渚中河,是迤逦千载的大运河的一段。依托姚江、中河等镇域水系,马渚镇积极发挥“运河古镇”优势,完善镇域绿化网络,大力推进中河北侧绿化工程,打造了占地6亩的休闲绿地公园。同时,该镇开展“运河风情”乡村振兴文明示范线创建工作,以“运河”为轴,将沿岸历史遗存和人文精华串珠成线。如今,新旧碶闸续写传奇,千亩油菜花摇曳生姿,田园党建馆建成开放,马渚的运河文化、稻作文化、田园党建文化与自然风景等元素有机融合。
在三七市镇,运河畔祝家渡村有一座南北横跨慈江的钢索自锚式吊桥,名为祝家渡桥,是我省第一座钢结构悬索桥,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已经两次进行维修保护。此外,为做好运河文化“利用”文章,三七市镇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协调机制,促进大运河慈江段融入井头山文化,以八千年历史的井头山遗址、田螺山旅游专线、“梅乡古韵”精品线为中心,依托古村、古遗址、古杨梅林等古色文化,进一步设置完善旅游路线;以陈氏故居、鸡山学堂为辐射点,祝云线为建设连线,探索打造文化观光旅游带,助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同时,紧跟余姚人才创业园和机器人小镇建设,对接宁波都市圈,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和品牌,促进运河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马渚横河水利航运设施、丈亭老街、祝江大桥……运河沿岸的文化遗存连缀成一条闪亮的文化长廊。未来,余姚将以项目为依托,加快推进大运河诗路文化带建设。以牟山为起点,以项目为珠予以串联,加快牟山湖旅游度假区、马渚易货美妆小镇建设;推进姚江水岸诗路文化交流中心、阳明古镇和市公共文化中心建设;推动丈亭运河老街保护规划修缮项目,释放丈亭老街活力;以申报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载体,打造文旅综合项目,加快大运河诗路文化带建设。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