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关于宁波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21-02-26 06:57: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专题】2021宁波两会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工作和社会治理能力带来严峻考验。全市上下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争先创优和“六争攻坚”行动,“两手硬、两战赢”取得积极成效,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08.7亿元,增长3.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10.8亿元,增长2.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8008元和39132元,分别增长4.8%和6.8%,城乡收入比由上年的1.77:1缩小到1.74: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低于上年1.1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20.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2%。

  (一)坚持人民至上,疫情防控精准有效。出台疫情防控12条和新10条等举措,完成核酸检测145万人次,新冠疫苗接种7.45万剂次,49天实现157例本地确诊病例“清零”。复工复产复市抢时奋进,2月下旬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近100%;3月底综合产能基本恢复,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商品市场全面复市。高质量完成援鄂抗疫任务。

  (二)强化精准施策,经济运行企稳向好。全市兑现各类政策资金2434亿元,上线“甬易办”平台实现政策“一键兑付”,创新驻企联企、24小时应急专线等“三服务”机制。实现直接融资2318.3亿元,新增境内外上市及过会企业22家,民营企业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量分别是上年的3.5倍、3.7倍和5.8倍。三次产业回升向好,一产增加值增长2.1%;二产增加值增长3%,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2%;三产增加值增长3.6%。三大需求稳步复苏,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其中工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0%和20.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6.7%,其中出口增长7.3%,进口增长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由一季度的13.8%缩小到0.7%,网络零售额增长10.9%。

  (三)加强科技创新,新兴动能加快培育。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5%。部署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16项、应急攻关专项26项。产业技术研究院累计达71家,新增国家“双创”示范基地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新遴选支持顶尖人才项目4个,新自主申报入选国家和省级领军人才118人,新增就业大学生16.6万人、高技能人才6.7万人。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5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磁性材料入围第二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名单。健康制造、人工智能、高技术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3%、14.9%、13%和10.4%。

  (四)全面深化改革,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入选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连续两年进入全国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满意度最高城市行列。全市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83.2%,市本级即办率88.9%,实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80天”和小型项目“最多45天”,七成税费业务实现“零次跑”。推出“微担通”业务,开展进口“两步申报”试点。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进信用“531X”工程,上线城市个人信用分“天一分”。出台《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订暂行办法》。

  (五)扩大对外开放,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成功获批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深入推进17+1经贸合作示范区,举办中东欧云上展。谋划沪杭甬湾区经济创新区,推动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建设,通苏嘉甬铁路启动海上勘察,沪甬跨海通道项目纳入长三角区域交通规划。前湾新区空间规划获批,北仑集成电路、高新区工业互联网入选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天一阁·月湖等15家单位入选省大花园“耀眼明珠”培育名单,浙东唐诗之路启动建设。甬台温福高铁项目前期扎实推进,杭甬高速复线二期西段可研批复,栎社机场新一轮总规获批,机场四期扩建完成预可研编制,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获批,4号线、2号线二期首通段建成投运。加快推动宁波都市区建设。

  (六)聚焦补齐短板,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我市对口黔西南和延边两地11个贫困县全面实现脱贫;全市低收入农户收入达到16681元,增长14.4%,家庭人均年收入9000元以下情况全面消除。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城区6项常规污染物平均浓度稳定在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_2.5平均浓度下降到23微克/立方米,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气比率92.9%,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提高到86.3%,新增危废处理能力26万吨/年,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37%。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增长16.8%。风险防控有力有效,年末不良贷款率1.6%;出台房地产调控10条新政,稳定房地产市场。

  (七)完善保障体系,民生福祉不断提升。稳就业举措全面强化,创新开展“十省百城千县”专项行动,深入实施“甬上乐业”计划,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202.5亿元,失业保险稳岗返还13.8亿元,发放各类创业担保贷款8.1亿元。户籍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37%和99.81%,发放低保金、特困供养金、物价补贴等社会救助资金9.8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低于全国全省。社会事业稳步推进,改造薄弱学校14所,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60所,中心城区优质示范高中定向分配比例达到60%;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研究生数量突破1万人,全日制学生数量达到16.5万人;《宁波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全民艺术普及综合参与率达82.9%,天一阁博物院、港口博物馆获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分别达3.2人和1.3个,290家医疗机构开通长三角地区跨省异地结算;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网。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9.8%和35.3%。

  同时也要看到,今后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疫情变化仍是当前发展中面临的最大变量,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压力;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存在风险隐患;经济结构调整、新增长点培育步伐不够快,经济循环还存在堵点卡点;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尚不能适应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要求;生态环保和公共服务领域仍存在短板。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树牢底线意识,坚持稳中求进,采取更加有力举措,推动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提出2021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自营货物进出口总额保持全国占比份额,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1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货物吞吐量及节能减排控碳等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其他各项“十四五”规划指标按年度目标任务推进。

  (一)聚焦防疫抗疫,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防控

  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筑牢人物并防、监测预警、集中管控、医疗救治、疫苗接种、健康宣教“六道防线”,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举措。抓好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环节疫情防控,持续抓好输入性疫情防控,落实内控机制。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运行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提升防控救治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二)聚焦科技争投,着力提高创新驱动水平

  一是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深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高水平建设甬江科创大走廊,组建运行甬江实验室,培育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争取石墨烯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二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100项以上,实现技术交易额280亿元,新推广应用“三首”产品130个、重点自主创新产品100个,累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3000件、PCT专利申请量达到600件。三是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0家,新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500家,力争列入“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百强”20家以上。四是打造人才发展重要首选地。新培育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3个,新引进顶尖人才项目5个,高技能人才5万人。

  (三)聚焦两链稳定,着力增强产业竞争实力

  一是点线面块结合提升产业链水平。新增国家级单项冠军10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新招引10亿元以上强链延链补链项目20个,实施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推动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施5大重点领域新兴产业专项行动,谋划布局先进前沿材料、功能装备、空天信息、氢能等未来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6.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11%。三是推动制造业赋能强基。新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30个,新增工业机器人3000台,推进工业强基项目20个。四是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攻坚港航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短板,推动物流业、会展业、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总部企业、平台经济、消费经济等新业态发展,新增服务业规上企业500家以上,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增长快于经济增长。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五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一产增加值增长2.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170.5万吨,生猪存栏增加到77万头,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

  (四)聚焦双循环,着力促进内外需求拓展

  一是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大力实施拓市场扩产能、增后劲扩投资专项攻坚行动,制造业投资增长1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以上。全力推进5G网络、数据中心等118个新基建项目,建设卫星城市、中心镇和特色小镇2.0版,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试点和未来社区建设。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争取基础设施REITs试点。二是培育壮大消费能级。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建设省级夜间经济试点(培育)城市。出台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方案,建设宁波数字商务平台,鼓励本地特色产业联盟与各大电商平台联合打造直播基地。制定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实施方案。三是积极拓展内外市场。支持企业强化海外布局,鼓励外贸企业利用线上线下渠道,进一步稳固传统市场地位,拓展新兴市场出口份额,积极扩大进口。加快促进与日韩澳新、东盟之间的经贸合作。支持企业强化国内营销,引导企业拓宽出口转内销渠道,推动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

  (五)聚焦营商环境,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一是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提高政府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窗通办”覆盖率,实现“智能导服、收办分离、线上线下融合”,依申请政务服务办件“一网通办”率达到82%。持续深化减证便民工作。二是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大力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和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打造世界一流的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三是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推动地方信用立法,深入实施信用“531X”工程,强化“天一分”应用推广,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四是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围绕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五大要素,出台实施意见,积极争取国家授权试点事项。五是深化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制定实施加快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完善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

  (六)聚焦战略落地,着力推动更高水平内外开放

  一是打造世界一流强港。深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优化港区功能布局和集疏运体系。积极参与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推进宁波舟山港和义乌陆港联动;扩大内陆和长江沿线港口腹地。培育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法律等高端港航服务业。二是高水平建设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加快构建对标国际一流的开放型制度体系,复制推广全国自贸试验区成熟经验,争取在国际能源贸易、大宗商品交易等领域创新形成制度优势。三是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深化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不断提升中东欧博览会影响力。全方位推动中意(宁波)园区建设。四是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参与打造沪杭甬湾区经济创新区,全面开工建设通苏嘉甬铁路,扎实推进沪甬跨海通道等前期工作。五是推动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协同建设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培育壮大海洋高端装备、海洋数字经济、滨海旅游等产业集群和海洋生物制剂等新兴产业。六是深化“四大”建设。加快打造前湾新区、南湾新区等重大平台。推进金甬铁路、杭甬高速复线一期等项目建设,全面开工建设甬舟铁路和杭甬高速复线二期西段,推动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强化省级大花园示范县引领作用,打造一批大花园“耀眼明珠”。实施《宁波都市区建设行动方案》,落实杭甬合作框架协议,深入实施甬舟一体化重点任务,推动甬绍、甬台一体化合作。

  (七)聚焦绿色低碳,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推进节能减排。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建立与碳排放目标协调推进的能源“双控”工作新机制。大力发展智慧能源产业。积极发展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占电力装机比例提高到17.5%。二是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和清废行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90%以上,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保持在85%以上,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新增年危废处置能力20万吨,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回收利用率达到38%。三是完善生态治理体系。健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建成市生态环境综合监管与协同平台。探索推进GEP(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及应用工作,开展“两山银行”试点。

  (八)聚焦共同富裕,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一是以更加充分高质量就业促进增收。落实新一轮稳就业政策,深化“十省百城千县”劳务协作和政校企合作机制,发挥公益性岗位帮扶托底功效,提高重点人群就业质量。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0%以上。二是保持市场物价稳定。完善“米袋子”“菜篮子”等价格调控机制,落实困难群众价格补贴等民生兜底政策。三是保障粮食能源安全。加强地方粮食储备监管,守住储备粮应急保供底线,加强粮食物资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做好电力、热力、天然气等综合保供工作,确保电力、长输油气管道等安全运行。四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出台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实施养老服务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建设10个5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100个标准化老年食堂,每万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达到18人。加快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等问题。五是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50所,抓好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学校高质量发展行动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推进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等合作办学项目。深化“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统筹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诗路文化带建设,开工建设天一阁新馆、河海博物馆;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长8%。实施“医学高峰”等重大行动,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分别达到3.3人和1.7个。六是坚决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比前两年平均数下降20%。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0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关于宁波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02-26 06:57:00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工作和社会治理能力带来严峻考验。全市上下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争先创优和“六争攻坚”行动,“两手硬、两战赢”取得积极成效,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08.7亿元,增长3.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10.8亿元,增长2.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8008元和39132元,分别增长4.8%和6.8%,城乡收入比由上年的1.77:1缩小到1.74: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低于上年1.1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20.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2%。

  (一)坚持人民至上,疫情防控精准有效。出台疫情防控12条和新10条等举措,完成核酸检测145万人次,新冠疫苗接种7.45万剂次,49天实现157例本地确诊病例“清零”。复工复产复市抢时奋进,2月下旬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近100%;3月底综合产能基本恢复,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商品市场全面复市。高质量完成援鄂抗疫任务。

  (二)强化精准施策,经济运行企稳向好。全市兑现各类政策资金2434亿元,上线“甬易办”平台实现政策“一键兑付”,创新驻企联企、24小时应急专线等“三服务”机制。实现直接融资2318.3亿元,新增境内外上市及过会企业22家,民营企业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量分别是上年的3.5倍、3.7倍和5.8倍。三次产业回升向好,一产增加值增长2.1%;二产增加值增长3%,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2%;三产增加值增长3.6%。三大需求稳步复苏,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其中工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0%和20.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6.7%,其中出口增长7.3%,进口增长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由一季度的13.8%缩小到0.7%,网络零售额增长10.9%。

  (三)加强科技创新,新兴动能加快培育。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5%。部署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16项、应急攻关专项26项。产业技术研究院累计达71家,新增国家“双创”示范基地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新遴选支持顶尖人才项目4个,新自主申报入选国家和省级领军人才118人,新增就业大学生16.6万人、高技能人才6.7万人。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5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磁性材料入围第二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名单。健康制造、人工智能、高技术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3%、14.9%、13%和10.4%。

  (四)全面深化改革,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入选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连续两年进入全国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满意度最高城市行列。全市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83.2%,市本级即办率88.9%,实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80天”和小型项目“最多45天”,七成税费业务实现“零次跑”。推出“微担通”业务,开展进口“两步申报”试点。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进信用“531X”工程,上线城市个人信用分“天一分”。出台《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订暂行办法》。

  (五)扩大对外开放,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成功获批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深入推进17+1经贸合作示范区,举办中东欧云上展。谋划沪杭甬湾区经济创新区,推动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建设,通苏嘉甬铁路启动海上勘察,沪甬跨海通道项目纳入长三角区域交通规划。前湾新区空间规划获批,北仑集成电路、高新区工业互联网入选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天一阁·月湖等15家单位入选省大花园“耀眼明珠”培育名单,浙东唐诗之路启动建设。甬台温福高铁项目前期扎实推进,杭甬高速复线二期西段可研批复,栎社机场新一轮总规获批,机场四期扩建完成预可研编制,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获批,4号线、2号线二期首通段建成投运。加快推动宁波都市区建设。

  (六)聚焦补齐短板,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我市对口黔西南和延边两地11个贫困县全面实现脱贫;全市低收入农户收入达到16681元,增长14.4%,家庭人均年收入9000元以下情况全面消除。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城区6项常规污染物平均浓度稳定在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_2.5平均浓度下降到23微克/立方米,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气比率92.9%,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提高到86.3%,新增危废处理能力26万吨/年,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37%。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增长16.8%。风险防控有力有效,年末不良贷款率1.6%;出台房地产调控10条新政,稳定房地产市场。

  (七)完善保障体系,民生福祉不断提升。稳就业举措全面强化,创新开展“十省百城千县”专项行动,深入实施“甬上乐业”计划,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202.5亿元,失业保险稳岗返还13.8亿元,发放各类创业担保贷款8.1亿元。户籍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37%和99.81%,发放低保金、特困供养金、物价补贴等社会救助资金9.8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低于全国全省。社会事业稳步推进,改造薄弱学校14所,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60所,中心城区优质示范高中定向分配比例达到60%;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研究生数量突破1万人,全日制学生数量达到16.5万人;《宁波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全民艺术普及综合参与率达82.9%,天一阁博物院、港口博物馆获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分别达3.2人和1.3个,290家医疗机构开通长三角地区跨省异地结算;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网。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9.8%和35.3%。

  同时也要看到,今后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疫情变化仍是当前发展中面临的最大变量,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压力;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存在风险隐患;经济结构调整、新增长点培育步伐不够快,经济循环还存在堵点卡点;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尚不能适应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要求;生态环保和公共服务领域仍存在短板。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树牢底线意识,坚持稳中求进,采取更加有力举措,推动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提出2021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自营货物进出口总额保持全国占比份额,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1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货物吞吐量及节能减排控碳等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其他各项“十四五”规划指标按年度目标任务推进。

  (一)聚焦防疫抗疫,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防控

  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筑牢人物并防、监测预警、集中管控、医疗救治、疫苗接种、健康宣教“六道防线”,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举措。抓好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环节疫情防控,持续抓好输入性疫情防控,落实内控机制。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运行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提升防控救治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二)聚焦科技争投,着力提高创新驱动水平

  一是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深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高水平建设甬江科创大走廊,组建运行甬江实验室,培育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争取石墨烯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二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100项以上,实现技术交易额280亿元,新推广应用“三首”产品130个、重点自主创新产品100个,累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3000件、PCT专利申请量达到600件。三是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0家,新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500家,力争列入“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百强”20家以上。四是打造人才发展重要首选地。新培育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3个,新引进顶尖人才项目5个,高技能人才5万人。

  (三)聚焦两链稳定,着力增强产业竞争实力

  一是点线面块结合提升产业链水平。新增国家级单项冠军10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新招引10亿元以上强链延链补链项目20个,实施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推动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施5大重点领域新兴产业专项行动,谋划布局先进前沿材料、功能装备、空天信息、氢能等未来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6.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11%。三是推动制造业赋能强基。新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30个,新增工业机器人3000台,推进工业强基项目20个。四是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攻坚港航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短板,推动物流业、会展业、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总部企业、平台经济、消费经济等新业态发展,新增服务业规上企业500家以上,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增长快于经济增长。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五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一产增加值增长2.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170.5万吨,生猪存栏增加到77万头,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

  (四)聚焦双循环,着力促进内外需求拓展

  一是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大力实施拓市场扩产能、增后劲扩投资专项攻坚行动,制造业投资增长1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以上。全力推进5G网络、数据中心等118个新基建项目,建设卫星城市、中心镇和特色小镇2.0版,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试点和未来社区建设。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争取基础设施REITs试点。二是培育壮大消费能级。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建设省级夜间经济试点(培育)城市。出台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方案,建设宁波数字商务平台,鼓励本地特色产业联盟与各大电商平台联合打造直播基地。制定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实施方案。三是积极拓展内外市场。支持企业强化海外布局,鼓励外贸企业利用线上线下渠道,进一步稳固传统市场地位,拓展新兴市场出口份额,积极扩大进口。加快促进与日韩澳新、东盟之间的经贸合作。支持企业强化国内营销,引导企业拓宽出口转内销渠道,推动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

  (五)聚焦营商环境,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一是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提高政府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窗通办”覆盖率,实现“智能导服、收办分离、线上线下融合”,依申请政务服务办件“一网通办”率达到82%。持续深化减证便民工作。二是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大力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和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打造世界一流的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三是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推动地方信用立法,深入实施信用“531X”工程,强化“天一分”应用推广,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四是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围绕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五大要素,出台实施意见,积极争取国家授权试点事项。五是深化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制定实施加快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完善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

  (六)聚焦战略落地,着力推动更高水平内外开放

  一是打造世界一流强港。深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优化港区功能布局和集疏运体系。积极参与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推进宁波舟山港和义乌陆港联动;扩大内陆和长江沿线港口腹地。培育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法律等高端港航服务业。二是高水平建设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加快构建对标国际一流的开放型制度体系,复制推广全国自贸试验区成熟经验,争取在国际能源贸易、大宗商品交易等领域创新形成制度优势。三是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深化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不断提升中东欧博览会影响力。全方位推动中意(宁波)园区建设。四是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参与打造沪杭甬湾区经济创新区,全面开工建设通苏嘉甬铁路,扎实推进沪甬跨海通道等前期工作。五是推动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协同建设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培育壮大海洋高端装备、海洋数字经济、滨海旅游等产业集群和海洋生物制剂等新兴产业。六是深化“四大”建设。加快打造前湾新区、南湾新区等重大平台。推进金甬铁路、杭甬高速复线一期等项目建设,全面开工建设甬舟铁路和杭甬高速复线二期西段,推动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强化省级大花园示范县引领作用,打造一批大花园“耀眼明珠”。实施《宁波都市区建设行动方案》,落实杭甬合作框架协议,深入实施甬舟一体化重点任务,推动甬绍、甬台一体化合作。

  (七)聚焦绿色低碳,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推进节能减排。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建立与碳排放目标协调推进的能源“双控”工作新机制。大力发展智慧能源产业。积极发展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占电力装机比例提高到17.5%。二是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和清废行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90%以上,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保持在85%以上,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新增年危废处置能力20万吨,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回收利用率达到38%。三是完善生态治理体系。健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建成市生态环境综合监管与协同平台。探索推进GEP(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及应用工作,开展“两山银行”试点。

  (八)聚焦共同富裕,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一是以更加充分高质量就业促进增收。落实新一轮稳就业政策,深化“十省百城千县”劳务协作和政校企合作机制,发挥公益性岗位帮扶托底功效,提高重点人群就业质量。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0%以上。二是保持市场物价稳定。完善“米袋子”“菜篮子”等价格调控机制,落实困难群众价格补贴等民生兜底政策。三是保障粮食能源安全。加强地方粮食储备监管,守住储备粮应急保供底线,加强粮食物资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做好电力、热力、天然气等综合保供工作,确保电力、长输油气管道等安全运行。四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出台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实施养老服务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建设10个5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100个标准化老年食堂,每万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达到18人。加快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等问题。五是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50所,抓好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学校高质量发展行动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推进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等合作办学项目。深化“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统筹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诗路文化带建设,开工建设天一阁新馆、河海博物馆;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长8%。实施“医学高峰”等重大行动,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分别达到3.3人和1.7个。六是坚决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比前两年平均数下降20%。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