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平分享早期榫卯类型。
昨日下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主任、井头山遗址发掘领队孙国平在宁波三江口旁的新世界与市民分享了一场精彩讲座,近百位观众到场聆听,收获满满。
孙国平说,从地域上分析,浙江位于中国南北方过渡地带,体现出海陆二元环境,以及山地丘陵、平原盆地二元地形,这一地理环境特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浙江史前文化的表现形式。南方的地下水位高,饱水环境好,在考古发现中,有机质文物如木料的保存情况实际上比我们想象中要好得多。
2003年起,孙国平主持了余姚田螺山遗址的考古发现,发现了大量河姆渡时期干栏式建筑结构遗迹。因为发掘年代和保存环境的关系,1973年发掘的河姆渡遗址保存下的建筑结构其实较少,我们在河姆渡遗址看到室外场景实系复原而成,而非原件。田螺山遗址现场馆弥补了这一遗憾,体现出的“原真性”本质上说要优于前者。
作为一场以建筑为主题的讲座,孙国平细细介绍了田螺山遗址发现的寨墙,独木桥,确定干栏式建筑的关键证据——独木梯,以及早期营建技术的阶段性特征,木构件榫卯类型,斧、锛等木料加工工具,大量的图片、近百张PPT令观众得到直观感受。
孙国平说,田螺山遗址出土个体总数3000多,其中木构件约2500个,木器500件,且不同用途的木器通常有固定用材,说明先民在选材方面已经有了明确的选择性和丰富的经验性;几件木板上还有大象、犀牛等刻划纹,体现出高超的木工技术。
而井头山遗址带给世人更大的惊喜在于——它是出土中国最早木制品的遗址,这也是孙国平新近分享的一个观点。2020年,在毗邻田螺山的井头山遗址,出土了大量木制品生产工具、木碗、木桨、带销钉的木器,合成一个种类丰富、形态多样的“木器家族”,相比同时期遗址,有一定独特性。
孙国平说:“保存至今的中国最早的木器和带漆的木器实物是井头山遗址的出土木器,距今8300年左右,是中国人木器加工制作的最早实例,放到全世界来说,可能也是人类木器工艺史上最早最完好的实例”。
作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类型,干栏式建筑至今在中国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东南亚都有广泛应用。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副院长徐学敏在聆听完最后一部分分享后表示,他长期关注宁波建筑在“海丝”领域的影响,干栏式建筑样式的传播路线研究实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据了解,本次分享为木构复兴巡展(宁波站)的活动之一,未来的几周,还将有现场寻访,以及徐学敏带来的保国寺建筑主题讲座等多场内容。宁波晚报记者顾嘉懿文/摄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