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庆桥。
从横街镇到竹丝岚村约有15公里的蜿蜒山路,沿路两边的竹海随风而舞,树枝上百鸟争鸣,路边野花自在开放。摇下车窗,山野的清风夹着花香,一阵又一阵吹进车厢。初春的阳光透过浓密的竹叶洒在竹林,经过冬季的蛰伏,地下的春笋正在破土而出,努力与阳光和雨水来个亲密接触。
靠山吃山的竹丝岚人和竹有着与生俱来的感情,村民的生活也与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行走在街弄间,总能闻到竹的清香,看到竹的影子,更令人惊奇的是,有间房屋的墙体也用竹根叠成。
老人在路边锯毛竹。
连绵的竹林是竹丝岚人维持生计的主要经济来源,也带来致富的希冀。竹丝岚人习惯把毛竹做成建筑用的脚手架。分割后的竹片经过挑选才能被制成脚手架,而落选的竹片村民也舍不得丢弃,这些竹片被绑成一捆捆,堆积在一起,作为日后烧饭炒菜的燃料。
山里人勤劳朴实,山民大多在鸡鸣声后上山砍竹子,直到九十点钟才下山。他们把长长的竹子按尺寸锯成一段一段,再用特殊的劈竹工具把毛竹劈成四条,这才可以制作脚手架。据介绍,一块脚手架要使用近三十块竹片,竹片交错后用钉子固定。一个人一天大概可以做完四五十块。制成的脚手架会有建筑单位专门来村里收购。
老人在家里编竹花篮。
就像大雷村村民天生会挖竹笋一样,竹丝岚人天生对竹子有很深的缘分。村里的男人制作脚手架,而女人用自己的巧手妙思,制作竹花篮。
编竹花篮更有讲究,从山上砍来的竹子经过分段,再劈成薄薄的篾片。劈好的篾片须经晾晒,这样编出的花篮就不会发霉,使用时间也会更长。
一堵用竹根堆积的墙。
晒过的竹篾条在编织人的双手起落间相互交错,她们先把花篮最上面的一圈摆在地上编织,然后放到圆筒上编织成型,再用细细的竹条封边,最后镶嵌一条红色竹条,让花篮在不同颜色间互相辉映。
竹丝岚村除了有竹海相伴的自然风光外,还保留着许多历史遗迹,塔岭古道、统国庙等多处遗存时常引来游客探访。但令村民引以为豪的莫过于那座建于1904年的永庆桥了。
行走在村里,都能看到竹制品。
永庆桥地处村东侧,横跨大坑溪南北两岸。永庆桥为单孔拱桥,全长6.44米,面宽2.86米,净长1.84米。整座桥体采用规整的长方形青石叠砌。桥面东西两侧各放长条形压石,既起到力学加压作用,又作桥栏供行人休息。永庆桥西侧券面石额书“永庆桥”,上款“光绪甲辰”,下款“仲冬吉旦”。永庆桥三面环山,东北为大亩山,南为酱油瓶山,西为竹丝岚村。从古至今,永庆桥一直是竹丝岚村通往上兆坑村的交通要道,为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
村民把竹的边角料当作燃料。
在海曙区横街镇海拔500多米的竹海深处,有个叫竹丝岚的村庄,这是一个因竹而生、因水而灵、因茶而香、因花而美的诗意山村。
上山劳作的村民。
竹丝岚村位于横街镇西段,与余姚交界,距离宁波市区约33公里。竹丝岚村的由来,至今没有详实的文字记载。据当地村民介绍,村庄在明清时就形成了,世代以竹为生。很久以前,竹丝岚村因交通不便,居住的人口不多,村名叫“蜘蛛滥”。后来,有徐、陈、孔、王、张等姓氏迁入到这里,村子人气渐渐旺盛。由于村四周全是竹子,村民开始编起竹丝篮,编成的竹丝篮经常往山下的集市上出售。随着竹丝篮的名气越来越大,又因“竹丝篮”谐音“竹丝岚”,人们就把原来村名“蜘蛛滥”改成了现在的竹丝岚。
宁波晚报记者 胡龙召 文/摄 通讯员 赵祎慧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