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制作:记者 顾嘉懿
宁波大学历史系教授唐燮军是鄞江镇建岙村人,讲到他擅长的魏晋南北朝史,唐教授总滔滔不绝眉飞色舞,而每每说起他的家乡鄞江,言谈间往往流露出复杂的感情来。
1995年出版的《宁波市志》曾有定论,唐长庆元年(821年),明州州治从“小溪”来到三江口,是为宁波城市格局的一次重要变动。“小溪”,一般认为就是鄞江镇。在这里,流传着一个关于早期宁波的传说。再加上还有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它山堰,吸引着代代学者追根溯源。近日,趁着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好天气,记者约上唐燮军,回了趟他的老家,听他讲关于鄞江的故事。
樟溪春景
光溪忆旧
唐燮军一脚油门,开到了樟溪的上游,“从这里开始讲比较清楚”。
樟溪,鄞西一条重要的河流,发源于四明山,分大小皎一路奔腾而下,经章水、龙观至鄞江镇。皎口水库建造前,这是一条神秘莫测的河流。唐燮军幼年时,见过它发怒的样子,一到汛期,水势之凶无遮无拦;同时作为鄞西母亲河,它也哺育了这一带的人民,孕育了绝美的山水风光。
樟溪至鄞江镇分流,经著名水利工程它山堰一分为二,北面称光溪,南面称鄞江。二水横向穿过鄞江镇,北水流入南塘河,一路向东北方向直通月湖;南面汹涌入奉化江,伴浪涛海潮,奔腾千年。
光溪桥与官池墩遗址
关于鄞江镇的一切都可以从这两条江说起。唐燮军指着光溪上的鄞江大桥说,在这座汽车桥建成前,连接光溪两岸的是官池墩。约有三米宽的条石垒叠在河面上,划出一道长约百米的弧线。堰西,将上游之水汇成一个池塘,称官池塘,可以停泊船只。鄞江镇居民也可在此取水饮用、洗涤、灌溉,免去咸潮侵蚀之苦。1978年,官池墩被废,现仅存一小段遗址,作为它山堰配套水利遗存,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有幸的是,1976年,在鄞江镇拍过一部电影《难忘的战斗》,电影里,记录了官池墩原貌。
电影《难忘的战斗》里的官池墩与光溪桥
官池墩北,与光溪桥相连,两者均始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由县令沈继美率民夫所建。光溪桥,又称许家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跨度在现存单孔桥中仅次于中村白云桥。现存桥体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后的产物,东西两面桥孔各悬石匾一块,东刻“光溪桥”,西镌“四明首镇”。两面还有桥联,其一曰“环溪分月影,长涵蕙水文澜;虹桥联古道,遥通百里舟车”。
今天的光溪桥
桥北沿河的光溪街青石铺路,黛瓦粉墙,百年风貌竟未大改。唐燮军学生时代常在这条路上走,他记得路边的医院、对岸的学校、街口的冷饮店,还有洪水湾闸门下游的航船站。“初二下学期,有一次陪同学去宁波追女孩,女孩家住今天的南塘老街,坐车去,坐船回,沿着南塘河,坐了几个小时的船才回到鄞江桥……”
2000年航船停开前,光溪街一直是鄞西浙贝、毛竹、杨梅等山里货和三江口南北果品的重要集散地,人来船往,店铺林立。而今老街风貌犹存,最有名的还要数鄞江镇桥头龙虾店。
光溪街有很强的生活气息
它山堰旁的少年
它山堰,对唐燮军来说,当时只道是寻常。
上世纪80年代,他曾在它山堰旁的鄞江中学旧址读书六年。从宿舍楼窗口望下来,就是这长长的堰坝。
唐燮军说,在他印象里,它山堰旁曾有一大一小两座庙,学校占用了其中较大的那座庙,建成宿舍。少年时,他曾无数次在堰堤上奔来跑去,数上面的条石数,不知为什么,每次数的结果都不一样。他还曾在对岸坡地念诵课文,在水里摸鱼捉虾,而今回想起来,与它山堰朝夕相伴的日子,令他印象最深刻的竟然还是满足“口腹之欲”的片段。
唐燮军在它山堰
前几年,唐燮军撰写宁波水利志,重新梳理它山堰在宁波水利史上的地位,史料记载与少年时的记忆两相结合。他在书里写:“唐代中叶以降,尤其是宋代,甬上先民在河网和湖泊中修筑了大量的堰、埭、碶、闸。这类水利工程一般规模不大,费工较少,但作用重大,譬如位于河网之上的堰闸,除蓄泄有时外,还能截断倒灌海潮与内河的联系。这其中最著名的水利遗存,就是由王元暐主持兴建于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的它山堰”。
需要注意的是,它山堰并不是一个独立工程,王元暐考虑到大暴雨后泄洪能力不足,还在南塘河上分别建乌金碶(上水碶)、积渎碶(下水碶)、行春碶(今石碶)三座碶闸,启闭蓄泄,使堰和碶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利系统。
它山庙遗存
它山堰,记录了历代宁波地方官勤政爱民的形象。1214年,鄞县代县令程覃,见它山堰沙雍水滞,捐田40亩,组设淘沙机构,对堰上下作常年疏浚。1242年,庆元府知府陈垲分别在它山堰上游建3孔回沙闸以阻沙入河。1536年,鄞县知县沈继美修理它山堰,始用石板置立堰口,再用方石柱加固,并加高堰身一尺。1857年,宁绍台巡道段光清捐资重修它山堰。1995年,国家文物局投资130余万元,完成它山堰保护维修工程……
“一座它山堰,就是一部宁波地方史。”唐燮军说。
“小溪”之为传说
作为历史系教授,唐燮军主治魏晋南北朝史,对南朝刘裕征讨孙恩一节研之甚详。
记载中,宁波最早的城址——慈城城山渡句章故城便是毁于孙恩这位中国海盗界的鼻祖之手。而被辛弃疾形容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当年是东晋将军刘牢之手下的一名军官。在抗击孙恩的战争中,刘裕奉命戍守句章,几场大战之后,终使孙恩退出甬江口。
仗是打赢了,但句章何去何从成了一个未知数。有人说,孙恩之乱即公元400年后,句章县治便从城山渡迁到了“小溪”;也有人说“小溪”之说为误传,城山渡后,废城即迁到今天的宁波老城区范围内,与刘裕守城故事有关的、位于今宁波西门口外的筱墙巷就是一大证据。
站在光溪桥上向西拍官池墩和光溪。出自19世纪包腊家族相册
在唐燮军看来,鄞江镇是适合人类繁衍的地方,山脚平原上山可以打猎,下地可以种水稻,至少不愁吃穿。不过,宁波在2011年至2015年期间展开针对“小溪”的考古调查并不支持这一想法。
从考古情况看,不仅没有任何城址迹象发现,连宋元时期的文化堆积都属罕见,相关报告基本上排除了历史上这里曾建有县级以上治所的可能。
“作为鄞江镇人,哪怕再希望‘小溪之治’为真,给家乡史加上一个繁荣的曾经,也必须尊重史实。”搞历史,讲究“二重证据”,地上与地下相结合,最终得出结论之前,还是谨慎为好,唐燮军说。
记者 顾嘉懿 文/摄 实习生 张雪娇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