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小山村藏龙卧虎!城杨微改八个月 他们步入"艺术人生"
2021-04-07 07:58:00 稿源: 甬派  

  艺术是什么?它真的能改变乡村吗?

  去年7月,当“小裤脚教授”丛志强带领团队来到东钱湖城杨村微改时,村民们的心中满是问号。

  “艺术设计不是什么难事,无处不在,人人皆可为。”丛志强戴着草帽,像个老农民一样奔波在村庄,大热天上门走访,挖掘村民特长,鼓励他们参与村庄建设。

  他调动村民积极性最常用的一招是“竖大拇指”,“艺术设计要注重人的塑造,打开村民的心灵之门。”

  村民的心房慢慢被打开——原来北京来的教授这样接地气。

  微改八个月,城杨村村民因为丛志强的到来,步入了“艺术人生”。

  他做的巨型帽子成了村中地标

  俞振飞制作的巨型帽子和酒瓶。

  花甲之年的篾匠俞振飞重拾荒废了数十年的手艺,用竹子做出了让他自己都感到吃惊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直径达6米的巨型草帽和长达7米的巨型啤酒瓶……

  这两处竹制品成了村中地标,甚至有粉丝找他合影留念。

  “如果不是丛教授来我们村,我一辈子也做不出这顶大帽子。”俞振飞说。

  每次路过俞振飞的“工地”,丛志强总不忘给他鼓劲。

  “丛教授鼓励我,一定要争取做出来,有了这顶大帽子,以后来村里参观的人会越来越多,游客还会买我做的竹器工艺品。”

  俞振飞制作的巨型蒸笼。

  历时一个月,直径约6米,高约1.7米,用料1500斤竹子的巨型竹帽立在了城杨村。

  “以前想都不敢想,一个农村老头怎么可能上新闻呢?!”俞振飞说,是“小裤脚教授”让他重拾了自信,现在的他“敢想了”。

  俞振飞“改行”当了农民。

  最近,俞振飞“改行”当了农民,成了益马当鲜农场的合伙人。

  “我想了解下科学种菜到底是什么样子。”他说,竹器制作这门手艺不会放下,正在琢磨微型竹制品的制作,想着日后可以卖给游客。

  4月9日,他还要赴上海参加一场直播,讲述发生在城杨的故事。要知道,从前记者采访他,他每次都是害羞得连连摆手。

  现在的俞振飞,自信了!

  “木塔爷爷”准备造水车,留住乡愁

  杨纪岳制作的微型应县木塔。

  年近八旬的老木匠杨纪岳是城杨村最早的一位网红艺术家。

  纯手工、上万个零件打造的微缩版“应县木塔”,让他成了新闻人物,媒体数次报道。

  “小裤脚教授”丛志强见到老木匠,便被他的手艺震撼,言语中满是佩服,“老人家做的木楼梯,比别墅里用的都要好。”

  让丛教授大赞的木质楼梯。

  城杨微改以来,杨纪岳的家成了“博物馆”,一批批游客前来参观,杨纪岳成了义务讲解员,一遍遍介绍自己的得意之作。

  不过,家里的这些木头宝贝,他可一件都不舍得卖,“5000元一样我也不卖,要留给后人。”

  年近八旬的杨纪岳仍在干着木工活。

  最近,老木匠正在忙活好几件事:

  制作小一号的应县木塔,还有一个月就能完工;

  新造了2把小凳子,准备送给好友;

  计划造一辆上世纪60年代的农用水车,让年轻人知晓,过去的粮食得来有多不容易。

  每天早上5点开工,一直干到晚上9点,锤子的叮叮咚咚声,在杨家不停响动。

  老人家下次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令人期待。

  “城杨种花大姐”在村里开了书吧

  孙红薇新开的书吧。

  第一次听说孙红薇,是微改启动后,她把自家的花捐给村里美化村庄,还每天负责义务浇水。

  因为家里有几百盆花,驻村干部称她是“城杨种花大姐”。

  一打听,孙大姐多才多艺,会做衣服、手工口红、香皂,还喜欢制作甜品。

  这简直就是一个“宝藏大姐”。

  接受记者采访时,退休的孙红薇透露了自己的梦想,她想在村里开一间书吧,把家里的藏书拿出来,供村里的孩子和游客阅读。

  没想到她很快行动,几个月后,就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因为家里靠着千年古银杏树,孙红薇给小店取名“杏缘书吧”。

  “是丛教授给了我启发和鼓励,原来只是想一想。”孙红薇毫不吝啬对丛教授的团队表达感激之情。

  书吧是孙红薇自个设计的,见过的人夸赞文艺范十足。

  值得一提的是,孙红薇制作的手工香皂像极了甜品,以至于有游客来了之后误咬了一口。

  孙红薇制作的手工口红和香皂。

  过完年到现在,不到2个月时间,孙红薇的书吧营业额达到了3万多元,最畅销的是焦糖杏仁脆。

  接下来天气热了,她还打算做饮品和简餐。

  孙红薇。

  孙红薇告诉记者,建书吧是希望来城杨的人能感受到,“城杨还是不错的”。

  记者沈之蓥 视频/刘哲

  相关新闻:真的不一样了!微改八个月 记者再访城杨村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小山村藏龙卧虎!城杨微改八个月 他们步入"艺术人生"

稿源: 甬派 2021-04-07 07:58:00

  艺术是什么?它真的能改变乡村吗?

  去年7月,当“小裤脚教授”丛志强带领团队来到东钱湖城杨村微改时,村民们的心中满是问号。

  “艺术设计不是什么难事,无处不在,人人皆可为。”丛志强戴着草帽,像个老农民一样奔波在村庄,大热天上门走访,挖掘村民特长,鼓励他们参与村庄建设。

  他调动村民积极性最常用的一招是“竖大拇指”,“艺术设计要注重人的塑造,打开村民的心灵之门。”

  村民的心房慢慢被打开——原来北京来的教授这样接地气。

  微改八个月,城杨村村民因为丛志强的到来,步入了“艺术人生”。

  他做的巨型帽子成了村中地标

  俞振飞制作的巨型帽子和酒瓶。

  花甲之年的篾匠俞振飞重拾荒废了数十年的手艺,用竹子做出了让他自己都感到吃惊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直径达6米的巨型草帽和长达7米的巨型啤酒瓶……

  这两处竹制品成了村中地标,甚至有粉丝找他合影留念。

  “如果不是丛教授来我们村,我一辈子也做不出这顶大帽子。”俞振飞说。

  每次路过俞振飞的“工地”,丛志强总不忘给他鼓劲。

  “丛教授鼓励我,一定要争取做出来,有了这顶大帽子,以后来村里参观的人会越来越多,游客还会买我做的竹器工艺品。”

  俞振飞制作的巨型蒸笼。

  历时一个月,直径约6米,高约1.7米,用料1500斤竹子的巨型竹帽立在了城杨村。

  “以前想都不敢想,一个农村老头怎么可能上新闻呢?!”俞振飞说,是“小裤脚教授”让他重拾了自信,现在的他“敢想了”。

  俞振飞“改行”当了农民。

  最近,俞振飞“改行”当了农民,成了益马当鲜农场的合伙人。

  “我想了解下科学种菜到底是什么样子。”他说,竹器制作这门手艺不会放下,正在琢磨微型竹制品的制作,想着日后可以卖给游客。

  4月9日,他还要赴上海参加一场直播,讲述发生在城杨的故事。要知道,从前记者采访他,他每次都是害羞得连连摆手。

  现在的俞振飞,自信了!

  “木塔爷爷”准备造水车,留住乡愁

  杨纪岳制作的微型应县木塔。

  年近八旬的老木匠杨纪岳是城杨村最早的一位网红艺术家。

  纯手工、上万个零件打造的微缩版“应县木塔”,让他成了新闻人物,媒体数次报道。

  “小裤脚教授”丛志强见到老木匠,便被他的手艺震撼,言语中满是佩服,“老人家做的木楼梯,比别墅里用的都要好。”

  让丛教授大赞的木质楼梯。

  城杨微改以来,杨纪岳的家成了“博物馆”,一批批游客前来参观,杨纪岳成了义务讲解员,一遍遍介绍自己的得意之作。

  不过,家里的这些木头宝贝,他可一件都不舍得卖,“5000元一样我也不卖,要留给后人。”

  年近八旬的杨纪岳仍在干着木工活。

  最近,老木匠正在忙活好几件事:

  制作小一号的应县木塔,还有一个月就能完工;

  新造了2把小凳子,准备送给好友;

  计划造一辆上世纪60年代的农用水车,让年轻人知晓,过去的粮食得来有多不容易。

  每天早上5点开工,一直干到晚上9点,锤子的叮叮咚咚声,在杨家不停响动。

  老人家下次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令人期待。

  “城杨种花大姐”在村里开了书吧

  孙红薇新开的书吧。

  第一次听说孙红薇,是微改启动后,她把自家的花捐给村里美化村庄,还每天负责义务浇水。

  因为家里有几百盆花,驻村干部称她是“城杨种花大姐”。

  一打听,孙大姐多才多艺,会做衣服、手工口红、香皂,还喜欢制作甜品。

  这简直就是一个“宝藏大姐”。

  接受记者采访时,退休的孙红薇透露了自己的梦想,她想在村里开一间书吧,把家里的藏书拿出来,供村里的孩子和游客阅读。

  没想到她很快行动,几个月后,就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因为家里靠着千年古银杏树,孙红薇给小店取名“杏缘书吧”。

  “是丛教授给了我启发和鼓励,原来只是想一想。”孙红薇毫不吝啬对丛教授的团队表达感激之情。

  书吧是孙红薇自个设计的,见过的人夸赞文艺范十足。

  值得一提的是,孙红薇制作的手工香皂像极了甜品,以至于有游客来了之后误咬了一口。

  孙红薇制作的手工口红和香皂。

  过完年到现在,不到2个月时间,孙红薇的书吧营业额达到了3万多元,最畅销的是焦糖杏仁脆。

  接下来天气热了,她还打算做饮品和简餐。

  孙红薇。

  孙红薇告诉记者,建书吧是希望来城杨的人能感受到,“城杨还是不错的”。

  记者沈之蓥 视频/刘哲

  相关新闻:真的不一样了!微改八个月 记者再访城杨村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