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解放宁波 铁道游击队队员奉命保护天一阁
2021-04-08 07:01:5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二十世纪60年代原天一阁西门。

  “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抗日战争时期,在鲁南铁路沿线有一支铁道游击队,挥戈于百里铁道线上,出没于万顷微山湖中,他们爬火车、炸桥梁,打得日寇魂飞胆丧。

  电影《铁道游击队》故事成为几代人的记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宁波解放初期,身手矫健的游击队员曾参加了天一阁的守护,让此楼一脉斯文得以传承。

  一

  战争是残酷的,历史上的战争除了制造大量的人道主义灾难外,还会对文物古迹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很多文物甚至永远消失。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国经历了一段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历史,被毁于战火和掠夺的文物不计其数。

  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的复兴,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战争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解放战争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就指示前线部队要注意保护全国各地的重要古建筑,并编印《全国古建筑文物简目》,分发给解放军各部执行。在解放江南之初,周恩来曾特别指名要求南下部队对浙江两座私家藏书楼加以保护,一座是位于嘉兴的近代著名的嘉业堂,另一座便是宁波的天一阁了。

  天一阁由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创建于1566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它历经明清易代动荡、乾隆征书、鸦片战争英军掠书、太平天国时游民窃书、民国薛继渭盗书“五劫”,但在阮元、宗源瀚、薛福成、吴引孙、杨子毅、陈宝麟等历代地方官员的呵护下,在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钱大昕、冯孟颛等文化名人的关注下,更在范氏十三代近乎死板地固守“代不分书、书不出阁”“以水制火、火不入阁”的祖训下,岿然屹立在浙东大地上,成为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典范,成为中国藏书文化的象征,更成为藏书、读书、守书、护书、尊重知识、传承文明的中华优秀藏书文化精神的标志。

小学生在山东枣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参观。(新华社发)

  二

  虽然天一阁岿然独存,但正如黄宗羲在《天一阁藏书记》开篇所言:“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400年间,天一阁饱经忧患,历尽沧桑,新中国成立前夕,已是落叶满地,荒草萋萋,瓦落墙破,山倒池臭,书乱孔叠,水湿破烂,零篇散帙,鼠啮虫穿,真所谓“阁既破残,书亦星散”“老屋荒园”,一副衰败景象。周围居民杂处,隐患严重。范氏后人也只能抱残守缺,那脆弱的木质藏书楼和纸质线装书再也经不起任何折腾了。

  在筹划解放宁波的过程中,周恩来高瞻远瞩,专门叮嘱解放军第七兵团保护好天一阁。第七兵团政治委员是原浙东区党委书记谭启龙,下辖第21军、第22军、第23军、第35军,有不少原新四军浙东纵队的干部战士,对宁波有着深厚的感情。第七兵团22军在解放宁波的过程中,从上到下,坚决贯彻执行保护天一阁的指示。

  宁波是5月25日凌晨解放的,具体执行保护天一阁任务的,则是来自山东枣庄的原铁道游击队队员。26日上午9时,时任22军66师师部特务连指导员郑君伦,带领196团3营3排3班13名战士奔赴天一阁,执行守护任务。

  郑君伦,山东枣庄人,1927年2月出生,1941年1月加入铁道游击队,曾任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刘金山的警卫员,参加过1942年6月著名的微山岛争夺战,194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著名的铁道游击队员,成了人民解放军守护天一阁小组的组长。

  那时的天一阁并不大,1000多平方米面积,大概是现在的三十分之一。它只有两幢楼,一幢天一阁,一幢尊经阁。尊经阁还是1933年至1935年,由县文献委员会组织重修天一阁时,由孔庙迁入的。当时守阁的,主要是范钦十二世孙范盈泩和十三世孙范鹿其,他们默默无闻地管理着明代的藏书楼和一万八千余卷原藏书。

  “世泽长期子孙贤”,历代藏书家都渴望自己的藏书能“子子孙孙,世代永保”,这渴望,缘于旧时绝大多数藏书家得书之不易与藏书之艰辛。美好的愿望不一定能变成现实。“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绝大多数藏书往往不数传便烟消云散。天一阁藏书能够历十三代薪火相传,得益于范氏子孙的贤孝,他们多读书,守礼节。唯其读书,才能爱书、藏书、惜书、守书。这在中国文献保管史上堪为一大奇迹。这种奇迹不仅在于天一阁与其藏书保存至今,更是范钦嗜书如命的精神得到代代传承。

  天一阁老照片。(图片由天一阁博物馆提供)

  三

  范鹿其毕业于宁波师范学校,先后在鄞县贯桥、县学街、觉民等小学任教,担任过小学校长、教务主任等职,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是范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主持过抗战时期天一阁藏书迁移保护。范鹿其热烈欢迎解放军守护小组的到来,与郑君伦进行了很好的配合。经商议,全班战士暂时住在天一阁外西面两间小屋内,也即现在的范氏故居。

  郑君伦小组要守护的,就是这湮没在民居中的毫不起眼的1000多平方米建筑。虽不起眼,却价值连城。他们主要有三项任务:一是防盗防火,院内建筑和书籍不能有丝毫损坏;二是搞好军民关系,遵守范家祖训家规,禁止外来人员入阁,如有前来参观的要婉言拒绝;三是搞好清洁卫生。郑君伦和战友们实行24小时值守制,两人一岗,一人在外面放哨,另一人在院里巡逻。

  5月的宁波,雨水多,气候潮湿,爬虫出没,蚊子嗡嗡,大多来自沂蒙革命老区的战士们很不习惯。但战士们说到做到,既没让任何一本古籍受到损坏,更保证了天一阁的绝对安全。

  1949年6月9日,随着宁波社会的稳定,宁波军管会文教部接管天一阁,郑君伦和他的战友们圆满结束了保护任务。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天,却是关键的十几天,他们把天一阁藏书楼和藏书完整地交到了人民的手里。从此,天一阁进入公藏时期,范盈泩和范鹿其也成了公职人员。

  其实,在宁波解放前,蒋介石也到过天一阁。他知道历史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趁着还没有离开,到邻近各处的蒋氏祖祠和祖坟走了一遍,向祖宗们辞行,顺便也去了宁波文化的标志天一阁和天童寺。

  1949年1月29日上午,蒋介石往宁波城内金紫庙祭祖,后回溪口,赴宗祠祭祖。3月12日,他又到宁波,参观天一阁。他在天一阁各处走了一圈并对管理人员说:“我想拨些水泥,再整修一下古阁。”《蒋经国自述》说父亲“心仪该阁久矣,终未获一至,今得偿夙愿,亦一乐事也!”3月21日晚,蒋介石与蒋经国又谈了修家谱和整理天一阁藏书的事。然而,历史没有给他机会。1949年4月25日,蒋介石从宁海县西店象山港畔团堧登上“太康”号军舰,离开了家乡。

  四

  “地六成之逢解放,人民珍惜胜明珠”。这是1962年10月郭沫若访问天一阁后,即兴所赋诗中的两句,反映了天一阁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了新生。从历史中走向未来,在开拓中不断向前。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天一阁已从占地千余平方米的私家藏书楼,发展到占地三万余平方米的博物院,形成了今天南国书城的规模。郑君伦小组精心守护过的天一阁,已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亚洲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今日之天一阁,已不仅是中国之天一阁,也是亚洲之天一阁,更是世界之天一阁。再造一个天一阁,成为“书香之城”宁波的新梦想,而这个梦想在范钦建天一阁455周年后又即将实现,因为天一阁新馆建设项目今年就要开工了。

  回望过去,多少绝续兴替,岁月深藏;多少烽火硝烟,时光掩埋。455年间,天一阁如“卿云轮囷,覆护其上”,长存世间;455年间,人们代代传承,接力守护。对守护天一阁的每一代人,乃至像郑君伦一样的每一个人,我们都应该铭记。

  (作者系文史专家、文博研究馆员)

  虞浩旭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解放宁波 铁道游击队队员奉命保护天一阁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04-08 07:01:50

  二十世纪60年代原天一阁西门。

  “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抗日战争时期,在鲁南铁路沿线有一支铁道游击队,挥戈于百里铁道线上,出没于万顷微山湖中,他们爬火车、炸桥梁,打得日寇魂飞胆丧。

  电影《铁道游击队》故事成为几代人的记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宁波解放初期,身手矫健的游击队员曾参加了天一阁的守护,让此楼一脉斯文得以传承。

  一

  战争是残酷的,历史上的战争除了制造大量的人道主义灾难外,还会对文物古迹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很多文物甚至永远消失。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国经历了一段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历史,被毁于战火和掠夺的文物不计其数。

  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的复兴,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战争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解放战争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就指示前线部队要注意保护全国各地的重要古建筑,并编印《全国古建筑文物简目》,分发给解放军各部执行。在解放江南之初,周恩来曾特别指名要求南下部队对浙江两座私家藏书楼加以保护,一座是位于嘉兴的近代著名的嘉业堂,另一座便是宁波的天一阁了。

  天一阁由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创建于1566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它历经明清易代动荡、乾隆征书、鸦片战争英军掠书、太平天国时游民窃书、民国薛继渭盗书“五劫”,但在阮元、宗源瀚、薛福成、吴引孙、杨子毅、陈宝麟等历代地方官员的呵护下,在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钱大昕、冯孟颛等文化名人的关注下,更在范氏十三代近乎死板地固守“代不分书、书不出阁”“以水制火、火不入阁”的祖训下,岿然屹立在浙东大地上,成为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典范,成为中国藏书文化的象征,更成为藏书、读书、守书、护书、尊重知识、传承文明的中华优秀藏书文化精神的标志。

小学生在山东枣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参观。(新华社发)

  二

  虽然天一阁岿然独存,但正如黄宗羲在《天一阁藏书记》开篇所言:“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400年间,天一阁饱经忧患,历尽沧桑,新中国成立前夕,已是落叶满地,荒草萋萋,瓦落墙破,山倒池臭,书乱孔叠,水湿破烂,零篇散帙,鼠啮虫穿,真所谓“阁既破残,书亦星散”“老屋荒园”,一副衰败景象。周围居民杂处,隐患严重。范氏后人也只能抱残守缺,那脆弱的木质藏书楼和纸质线装书再也经不起任何折腾了。

  在筹划解放宁波的过程中,周恩来高瞻远瞩,专门叮嘱解放军第七兵团保护好天一阁。第七兵团政治委员是原浙东区党委书记谭启龙,下辖第21军、第22军、第23军、第35军,有不少原新四军浙东纵队的干部战士,对宁波有着深厚的感情。第七兵团22军在解放宁波的过程中,从上到下,坚决贯彻执行保护天一阁的指示。

  宁波是5月25日凌晨解放的,具体执行保护天一阁任务的,则是来自山东枣庄的原铁道游击队队员。26日上午9时,时任22军66师师部特务连指导员郑君伦,带领196团3营3排3班13名战士奔赴天一阁,执行守护任务。

  郑君伦,山东枣庄人,1927年2月出生,1941年1月加入铁道游击队,曾任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刘金山的警卫员,参加过1942年6月著名的微山岛争夺战,194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著名的铁道游击队员,成了人民解放军守护天一阁小组的组长。

  那时的天一阁并不大,1000多平方米面积,大概是现在的三十分之一。它只有两幢楼,一幢天一阁,一幢尊经阁。尊经阁还是1933年至1935年,由县文献委员会组织重修天一阁时,由孔庙迁入的。当时守阁的,主要是范钦十二世孙范盈泩和十三世孙范鹿其,他们默默无闻地管理着明代的藏书楼和一万八千余卷原藏书。

  “世泽长期子孙贤”,历代藏书家都渴望自己的藏书能“子子孙孙,世代永保”,这渴望,缘于旧时绝大多数藏书家得书之不易与藏书之艰辛。美好的愿望不一定能变成现实。“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绝大多数藏书往往不数传便烟消云散。天一阁藏书能够历十三代薪火相传,得益于范氏子孙的贤孝,他们多读书,守礼节。唯其读书,才能爱书、藏书、惜书、守书。这在中国文献保管史上堪为一大奇迹。这种奇迹不仅在于天一阁与其藏书保存至今,更是范钦嗜书如命的精神得到代代传承。

  天一阁老照片。(图片由天一阁博物馆提供)

  三

  范鹿其毕业于宁波师范学校,先后在鄞县贯桥、县学街、觉民等小学任教,担任过小学校长、教务主任等职,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是范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主持过抗战时期天一阁藏书迁移保护。范鹿其热烈欢迎解放军守护小组的到来,与郑君伦进行了很好的配合。经商议,全班战士暂时住在天一阁外西面两间小屋内,也即现在的范氏故居。

  郑君伦小组要守护的,就是这湮没在民居中的毫不起眼的1000多平方米建筑。虽不起眼,却价值连城。他们主要有三项任务:一是防盗防火,院内建筑和书籍不能有丝毫损坏;二是搞好军民关系,遵守范家祖训家规,禁止外来人员入阁,如有前来参观的要婉言拒绝;三是搞好清洁卫生。郑君伦和战友们实行24小时值守制,两人一岗,一人在外面放哨,另一人在院里巡逻。

  5月的宁波,雨水多,气候潮湿,爬虫出没,蚊子嗡嗡,大多来自沂蒙革命老区的战士们很不习惯。但战士们说到做到,既没让任何一本古籍受到损坏,更保证了天一阁的绝对安全。

  1949年6月9日,随着宁波社会的稳定,宁波军管会文教部接管天一阁,郑君伦和他的战友们圆满结束了保护任务。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天,却是关键的十几天,他们把天一阁藏书楼和藏书完整地交到了人民的手里。从此,天一阁进入公藏时期,范盈泩和范鹿其也成了公职人员。

  其实,在宁波解放前,蒋介石也到过天一阁。他知道历史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趁着还没有离开,到邻近各处的蒋氏祖祠和祖坟走了一遍,向祖宗们辞行,顺便也去了宁波文化的标志天一阁和天童寺。

  1949年1月29日上午,蒋介石往宁波城内金紫庙祭祖,后回溪口,赴宗祠祭祖。3月12日,他又到宁波,参观天一阁。他在天一阁各处走了一圈并对管理人员说:“我想拨些水泥,再整修一下古阁。”《蒋经国自述》说父亲“心仪该阁久矣,终未获一至,今得偿夙愿,亦一乐事也!”3月21日晚,蒋介石与蒋经国又谈了修家谱和整理天一阁藏书的事。然而,历史没有给他机会。1949年4月25日,蒋介石从宁海县西店象山港畔团堧登上“太康”号军舰,离开了家乡。

  四

  “地六成之逢解放,人民珍惜胜明珠”。这是1962年10月郭沫若访问天一阁后,即兴所赋诗中的两句,反映了天一阁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了新生。从历史中走向未来,在开拓中不断向前。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天一阁已从占地千余平方米的私家藏书楼,发展到占地三万余平方米的博物院,形成了今天南国书城的规模。郑君伦小组精心守护过的天一阁,已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亚洲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今日之天一阁,已不仅是中国之天一阁,也是亚洲之天一阁,更是世界之天一阁。再造一个天一阁,成为“书香之城”宁波的新梦想,而这个梦想在范钦建天一阁455周年后又即将实现,因为天一阁新馆建设项目今年就要开工了。

  回望过去,多少绝续兴替,岁月深藏;多少烽火硝烟,时光掩埋。455年间,天一阁如“卿云轮囷,覆护其上”,长存世间;455年间,人们代代传承,接力守护。对守护天一阁的每一代人,乃至像郑君伦一样的每一个人,我们都应该铭记。

  (作者系文史专家、文博研究馆员)

  虞浩旭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