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郑家园小区。(图片由作者提供)
随着电视剧《赘婿》的热播,赘婚成了热门话题。作为“非主流”的婚姻形式,赘婚已在中国存在几千年。文献记载,战国时我国已出现赘婚,司马迁《史记》里更是直接出现“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的记载。虽然赘婚者长期饱受歧视和非议,但赘婚制却在与世仰俯中,绵延赓续。
一
宁波古代同样常见赘婚,也因此出现不少相关地名。如果你了解这些地名的来历,或许就能理解赘婚现象经久不衰的原因。有时候赘婚招的不仅仅是女婿,还可能是难得的“招丁猫”或“招财猫”。
慈溪潭河沿有胡家,原以许、李两姓为主。清乾隆年间有天元镇头甲村胡调公到许家入赘,后经商致富,子孙兴旺,先后建中央胡家、胡家十房、鹤记、前大房等宅第。因地处潭河东沿,故通称潭河沿胡家。这个胡姓赘婿是不是正如网上弹幕所言:哪是赘婿,分明就是“招财猫”嘛。
宁海深甽有大里,曾用名大李。该村自古为杂姓聚居之地,曾有李、金、马、胡、杨等姓氏合居。因李姓人多财旺势大,村庄最早名曰“大李”。大里《王氏宗谱》记,明代村里有金家招了铁场一都王(今宁海西店王家)王姓小伙为赘婿,子孙繁衍不断,渐成大族。后其他姓氏人丁衰落,王姓终成村中主姓后,王家人取“金里藏王”之典,又以地处山里,改村名为“大里”。
清末,这个王姓家族中有个叫王品松的人,当上了当地天主教教首。依仗教会势力,王品松轮种族中祀田时,却不肯承担祭祖义务,遭族人谴责后,还上城诬告同族。宁海神甫即派教士会同县吏营勇拘捕大里族众,并乘机勒索。族中秀才王锡桐,平时就痛恨外国势力对中国百姓的欺凌,挺身而出,发动乡人抗教,指挥乡人烧毁宁海天主教总教堂,处死神甫,一时震动浙东。
王锡桐虽然后来不知所终,但宁海及周边百姓一直奉他为反帝英雄,至今仍在《宁波市志》中青史留名。有此英雄后代传承血脉,想来当初招赘婿的金老爷一定会为自己的眼光傲娇吧?当然,他也可能会为英雄后代没有姓金而感遗憾。
二
在重父系血缘的宗法社会,像金老爷那样由赘婿延续的血亲,因为常被认为是虚拟血亲,备受歧视,所以很多后代会像金老爷后代一样,最后回归父姓,在父系家族归宗认祖。
鄞州邱隘有郑家,明初唐氏从河南荥阳迁此发族,故最初取名唐家。明代时,邱隘郑松七入赘唐氏,发族后子孙改姓郑,村名亦由唐家改为郑家或下车桥郑家。现郑家和别的自然村合并,村民移居至田郑家园。
江北杨家桥一带有沃家,村民原姓许,明嘉靖年间,沃姓自柴桥入赘许家,子孙繁衍后同样改姓沃。因沃姓成村中主姓,其他许姓丁户又人丁单薄,村名也易为沃家。
宁海桑洲清溪北有梅家,据当地老人对已毁宗谱回忆,明嘉靖年间,梅姓自亭旁(今属三门)入赘田洋卢。田洋卢村民因为担心外姓反客为主,集体拒绝外姓人住于村内。梅姓赘婿一家不得不转迁于清溪北。因前临溪、后傍山,四周遍植梅树,家处于梅园之中,故称中园。后梅姓子孙发族,分居上、下二处,时人称为上梅、下梅,故村名亦由中园易为梅家。
三
但并不是所有逆袭发族了的赘婿后代会反客为主,改姓易名,有不少赘婿后代选择不改母姓,或保留母姓的部分记忆。
余姚青港有胡家,相传南宋时,余姓从江苏常熟入赘本村胡千三家,子孙繁衍后渐成大村,胡姓却一直未变。一百年前胡家第二房分居他地时,新村名小胡家,也称畈里、新屋。
鄞州五乡有李家洋,因地处地势低洼之地,李氏又最早居此,故名。后传李氏无子,独女招赘婿徐氏。徐氏发族后,为纪念母家,村名仍称李家洋。后分支另建新村时,则名新李家洋。
宁海大佳何岙潘更甚。岙潘《郭氏宗谱》记,南宋时岙潘村潘珣家无子,招宁海县城银杏树郭希渊入赘其家。为不负父家,也不亏母家,赘婿后代们延续了一个700多年的习俗:村民活着的时候都姓潘,死去的时候都姓郭,即所谓的“生潘死郭”。这种生死换姓习俗下跳动的,是赘婿后代们一颗颗感恩的心。
宁海桃源唐安李的情况更复杂。唐安李村地处竹口东南屏风山前,当地家谱记载,这里曾用名唐里、唐家,以早期唐姓居民而名。清朝康熙年间,李姓小伙入赘唐家,为不忘祖姓,也采用“生唐死李”之俗。到清朝道光年间,唐李家再招安姓赘婿,这下“生唐死李”习俗遭到挑战。为解决三家姓氏继承矛盾,后人灵机一动,把原村名由“唐家”改为“唐安李”。这样不但三大先祖都能被后人记住,还很好地记录了家族血统来源。
类似的还有宁海跃龙屠岙胡,该村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是宁波白鹭栖息地之一。因村内早期居民姓屠,所以原称屠岙。元代时胡庆之入赘屠家,胡姓兴起后,为不忘母姓,把村名易为屠岙胡。
同样的还有江北慈城张陆村,据传村始居张姓,故称张家。清初慈城白米湾陆姓入赘张家为婿,子孙繁衍后改村名为张陆。余姚牟山王剡作得名更温馨。据传明代时赵剡入赘牟山王家,双方和睦同心,共建家园,因此易名村落为王剡作。清代,王剡作分支另迁他处从事农业,后也形成村庄,取名小王剡作。
徐雪英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