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网编前语
百年征程,初心如磐!
1921年,一个政党,从上海的法租界、嘉兴的南湖游船上,秘密诞生。代表们在刚刚通过的纲领上,给她取名:中国共产党。百年后的今天,当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
这一百年,岁月峥嵘!
7月1日,距离这个不寻常的日子,一天天逼近,我们心潮澎湃。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这是庄严承诺,铿锵宣示,更是行动指南。3月16日起,宁波日报报网甬派客户端中国宁波网将携手中国城市网盟百家媒体推出跨区域大型联动策划“江山如此多娇——百年征程寻根百城”。
记者将陆续走访我市的红色示范基地,回到原点,寻访红色印记;探寻改革开放的地标,重温共产党人的“初心”。这是我们的小目标。
在我们的身后,是中国百家媒体记者的身影,大家为着一个共同的使命,背上行囊,实地踏勘,探寻红色印记、红色密码,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更加立体、生动地展现“世界第一大党”的百年风华,看她如何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视频制作:记者 李敬平 张钱鸿
中国宁波网记者沈之蓥 通讯员陈光曙 陈益坚
晚春,象山县茅洋乡蛎港埠战役旧址,94岁的朱颂宽老先生再一次来到这里,目光望向远处的海湾。
“当年,这里血流成河!”
94岁的朱颂宽老先生是历史见证人。
海风,将他的思绪带回到1949年7月。
那一年,他20多岁,败退的国民党军到处在拉壮丁,解放大军在后头一路追击。
朱颂宽不敢出门,藏在家中床底下。
他实在太怕了。
1928年,他出生在茅洋乡一个贫苦家庭,父母先后生了8个孩子,只养活了他1个。
父亲50多岁时,被日本人打成重伤,很快便去世了。
14岁时,他被日本人抓去做苦力挖矿,受到非人对待,中途逃跑被抓了回去,是母亲四处求情,才保住了他的命。
眼看着象山解放在即,没想到又面临被抓壮丁的险境。
日寇留下的地堡,当年蛎港埠战斗就发生在这里。
“我看到国民党军队从我家门口经过,他们还利用日寇留下的地堡阻止解放军。”
朱颂宽老先生所说的地堡位于蛎港埠,资料记载,这个地堡建于1941年,系日军为监控蛎港埠码头砩石转运而设。
地堡高1.5米,长5米,宽4米;钢筋水泥建筑,结构坚固,有枪眼7个,瞭望孔5个。在解放象山的战斗中,这个地堡曾被炮火炸出一个洞,后来茅洋乡对其进行了修补。
宁象战役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就发生在此,史称“蛎港埠战斗”。
“战斗从早上打到了晚上。”由于害怕,朱颂宽一直躲在家中。
史料记载,1949年7月5日夜解放宁海县城以后,182团为先锋,快速追击敌军,目标直指象山石浦。
7月8日上午追至泗洲头和蟹钳渡一带时,敌军依托蛎港埠周围的有利地形和坚固的防御工事,顽固抵抗。
解放军指战员大多来自北方,不识当地海况,又恰逢海水涨潮,发起冲锋后陷在滩涂难以快速前进,遭敌军轻重机枪疯狂扫射……
下午3点,总攻开始。霎时间,解放军大炮、重机枪一齐向敌阵地猛射,守敌死伤惨重。
晚上9点,解放军越过箭岭头尾追敌人,生俘敌400余人,蛎港埠战斗取得胜利。
1949年7月9日,随着宁象战役结束,象山半岛全部解放。
宁象战役的胜利,不仅肃清溃退到象山半岛的国民党残敌,也为解放舟山群岛创造了条件。
朱颂宽老先生永远记得那一幕:解放军秋毫无犯,夜里没有惊扰百姓,而是睡在老百姓的家门口。
朱颂宽从未见过纪律如此严明的部队。
他从藏身处走出来,主动帮助解放军运送伤员。“不少烈士就葬在了象山,其中有一位是副营长。”
为了纪念牺牲的烈士,1978年,象山县茅洋乡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
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一座小山上,下雨天地面湿滑,年已九旬的朱颂宽老先生坚持要陪我们上山,再看一看烈士们。
94岁的朱颂宽老先生坚持要陪记者上山,再看一看烈士们。
纪念碑前放着两个花圈,每当重要的日子,总有人前来给烈士们献花。
自从纪念碑重修后,每年的清明、7月8日(战斗胜利的日子)以及过年,朱颂宽老先生都会来这里看望祭奠牺牲的烈士们,将纪念陵园清扫干净。
这一做,就是20多年。
烈士纪念陵园里的碑刻讲述了战斗经过。
“家里老太婆问我,你年纪大了怎么办?我说要做到做不动为止。就算是爬,我也要爬上去看看。”
“烈士们牺牲为了谁?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我们应该每年都来看一看。”朱颂宽老先生告诉我们,如今国家富强,外国人不敢欺负我们,“这是人民最大的幸福。”
相关新闻: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