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网编前语
百年征程,初心如磐!
1921年,一个政党,从上海的法租界、嘉兴的南湖游船上,秘密诞生。代表们在刚刚通过的纲领上,给她取名:中国共产党。百年后的今天,当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
这一百年,岁月峥嵘!
7月1日,距离这个不寻常的日子,一天天逼近,我们心潮澎湃。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这是庄严承诺,铿锵宣示,更是行动指南。3月16日起,宁波日报报网甬派客户端中国宁波网将携手中国城市网盟百家媒体推出跨区域大型联动策划“江山如此多娇——百年征程寻根百城”。
记者将陆续走访我市的红色示范基地,回到原点,寻访红色印记;探寻改革开放的地标,重温共产党人的“初心”。这是我们的小目标。
在我们的身后,是中国百家媒体记者的身影,大家为着一个共同的使命,背上行囊,实地踏勘,探寻红色印记、红色密码,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更加立体、生动地展现“世界第一大党”的百年风华,看她如何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中国宁波网记者梅子满 傅婷婷 史米可/视频
奉化大堰,大溪路狮子阊门33号,巴人故居。
4月下旬,中国宁波网、甬派“江山如此多娇·百年征程寻根百城”采访组来到这里,探寻宁波红色印记。
4月下旬的天空,温柔清透。阳光透过云层,洒向沿溪的排房上,金光熠熠。一条大溪,穿过村中央,从巍峨的木牌坊边流过。木牌坊上方,“尚书第”三个字遒劲有力。400多年前,这里曾是明嘉靖进士、工部尚书王钫的故居。
“我于一九零一年出生于浙江省奉化县大堰村(现改名大堰乡),乳名朝伦……”若干年后,已是我国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外交家,中国新文学最早的建设者之一的王任叔,这样回忆自己的家乡。
在这座古老的宅地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直到12岁。一年之后,13岁的王任叔参加全县统考,作文名列前茅。1925年,在二哥影响下,王任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后,他以笔为枪,投身革命。因为酷爱鲁迅文章,王任叔给自己取了个“巴人”的笔名。而鲁迅先生对他的杂文颇有好评,赞赏他嫉恶如仇的精神。1950年,他成为新中国驻印度尼西亚首任大使。
而今,这座走过百年的小楼已显苍老,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心怀崇敬前来参观学习。
“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批学习参观团队。”66岁的巴人侄孙王杏林告诉记者,“今年尤其多。”
王杏林是边上大堰党校的门卫,同时负责巴人故居的开关门、打扫保洁等日常工作。
文化程度不高的他,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巴人生前的工作意义和价值,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让他直观地感受到,“小爷爷是一位伟大的人,是大堰的骄傲!”
每次有客人来参观,王杏林都特别高兴。他总是带着极大的耐心,向客人回忆他眼中的巴人。
1970年,王杏林12岁,第一次见到了巴人。当年,巴人在“文革”中遭到迫害,被迫从北京回到老家,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一年零六个月。
“不太说话,对我们小孩子很好的。”王杏林指着二楼陈列室一张黑白照片回忆道,有太阳的时候,他喜欢静静地坐在摇椅上晒太阳。王杏林和小伙伴有时会打破这种宁静,靠在巴人怀里,“这个时候,他就会笑笑,慈爱地摸摸我们的头。”
在巴人的卧室,王杏林指着陈列告诉记者,“就是当年的摆设,一模一样。”桌边那只布着灰尘的皮箱,也还是当年巴人从北京带回来的原物。
王杏林不了解的细节是,这只皮箱里,装着巴人为修改印度尼西亚史而准备和收集的所有资料。70岁的巴人整理干净自己的木屋后,便立即投入修改这部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印尼历史一书。
究竟什么力量,支撑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在人生最后日子里依然为此呕心沥血?
大堰镇镇长王盛在巴人写于1956年的杂文《况钟的笔》中找到了答案,“巴人手中的笔,和况钟的笔一样,底下都有人!”巴人在这篇杂文中的一句话,让王盛铭记于心,“没有对人负责的精神,不可能作出对工作负责的事。”
王盛数不清楚究竟有多少次来巴人故居了,但每次伫立于巴人生平事迹前,这个中年汉子内心都会被深深地震撼,“始终把百姓放在心上,坚持人民至上。”
宽阔的大溪,日夜奔流,见证了大堰足可告慰巴人的沧桑巨变——
如今这儿,正全力打造“乡愁小镇、云上大堰”,一幅生态宜居、和谐文明、精神富足、农民富裕的乡村振兴美景正在群山之间铺陈。
“继续我的梦吧!”巴人一生孜孜以求的民族富强梦、百姓富裕梦,在他深爱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暑假快到了,我们想组织几批孩子来巴人故居参观学习,感受先生的大爱。”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巧遇两位品牌民宿的“掌柜”前来勘探暑期研学路线,“巴人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不会过时。回望历史,深耕红色精神才能让下一代的路走得更好、更远。”
相关新闻: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