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对话”青年杨贤江:“脚踏一天星斗,手摇万里江山”
2021-06-06 21:04: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宁网编前语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可以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关键是共产主义信仰代代相传、灼灼燃烧。

  近日,宁波日报、中国宁波网、甬派推出《请回答1921——两代青年的对话:回到信仰萌芽之时》系列报道,我们将跟随10名来自宁波各地的“90后”,回到信仰萌芽之时,和百年前正值风华正茂的革命先烈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以此探究先辈们是如何作出青春选择、确定人生信仰的,并激励当代年轻人不忘来路、矢志奋斗,心怀家国、勇往直前。

  今天播发第9篇《“对话”青年杨贤江:“脚踏一天星斗,手摇万里江山”》。

  吴冠夏 俞越/视频

  中国宁波网记者黄合

  “杨贤江(1895-1931)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为中国革命特别是教育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段话,1993年出生的慈溪长河镇团委书记孙怡佳曾一次次向参观者娓娓道来。

  在长河镇,杨贤江和当地特有的草帽产业一样,蜚声在外。贤江小学、贤江村,“贤江文化周”、“贤江学堂”、“贤江诗社”……以其名字命名的建筑、品牌,在这个并不大的乡镇里星罗棋布。

  有时候孙怡佳也会好奇:这名令人高山仰止的大人物,是如何从一名普通的农家青年变成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进而在瀚海的历史长河之中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她有种直觉,这或许就是自己一直想要追寻的答案。

  杨贤江

  严于律己,木讷近仁

  铁似地遵守着表格式的纪律,在郑振铎、夏衍等人的回忆文章里,孙怡佳看到了不一样的“杨贤江”。

  学生时代,每天晨起、运动、自修、上课、就寝,饭后散步,睡前静坐,准确无误按规定时间进行,是自修室中最遵时守纪的学生,也是图书馆中最勤奋的读者。

  工作之后,依旧在案头的墙上贴着类似功课表的东西,上面清楚地写着不同时间干不同的事情。早起、喝牛奶、早操、念英文、做工作、写文章、冷水澡,日复一日,按部就班。

  杨贤江纪念馆

  青春苦短,何必如此的辛勤呢?放工一天不可以吗?

  面对朋友同事的质疑,杨贤江总是恳挚的、严肃的。在他眼中,是把工作时间看作是铁一般不可移动的纪律,把写划文字看作慎重巨大的事情,严谨地支配时间,不肯白费哪怕一点。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那一代青年正身处于新旧思想交替的动荡年代。目睹着国家危亡、民不聊生,他们怀抱着不同的理想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努力寻求达到自己目标的途径、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在持之以恒的高效率、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下,杨贤江从事革命活动和理论工作虽说不过10年左右时间,但报刊上发表论文、短评、译文300多篇,写给青年学生的通讯有200多封,回答青年学生的问题则有1600余则。

  求学时期的杨贤江旧照

  有人说,在杨贤江身上,有种朱舜水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奇妙结合。也有人说,杨贤江有种“木讷近仁”的气质,对一切人一切事都是真挚、诚实的。

  而孙怡佳看到的,则是一个严于律己、朴质无华的青年——他并不夸耀自己的聪明,只是踏踏实实地向着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走着,仿佛天底下就没有走不到的路,没有会失败的事情,也没有半途而废的事业。

  心中有光,赍志以殁

  在一片黑暗中,找到微光可能并非难事。但要在荆棘遍布、虎狼四伺的环境中,始终身先士卒地带头前行,却实属难得。

  刚到上海工作不久,杨贤江就在好友的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总是衣着朴素,脸色红润,戴着厚厚的近视眼镜,浑身散发着新青年的勃勃生机和满满朝气。

  但前进的道路,总归是曲折的。不多久,1927年就伴着疾风骤雨,迎面而来。

  在杨贤江所在的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曾见证过工人和军队合作,商讨着怎样解决北洋军阀的残余部队;也曾目睹东方图书馆门口站着武装的工人纠察队,在屋顶飘着镰刀斧头的红色大旗……

  这群踌躇满志以为反帝反封建大业基础已定的青年,却在“四一二”事变当晚亲耳听到机枪扫射的声音,第二天清晨亲眼看到工人尸体纵横在东方图书馆的内外。宝山路的游行大屠杀、各个工厂的包围逮捕,“白色恐怖”之下,上海阴云密布。

  在日本伏案写作的杨贤江

  “经历革命的低潮,看不到前方的亮光,有些知识分子失去信心,或愤激焦躁,或悲观消极,甚至离开革命队伍。但先生始终抱着镇静、乐观的态度,也不焦躁也不悲观,就像山岳般坚定,展现了革命者坚韧不拔和信仰忠诚。”孙怡佳说。

  由于情势危急,辞去编辑职务的杨贤江常常把头顶的乌帽压在眉边,还把大衣的领子竖起来,在大街小巷跑着,躲避反动派的迫害。上海、武汉、浙江……他辗转各地,最终不得不化名李浩吾东渡日本。

  杨贤江的教育著作

  在回乡省亲的一个秋夜,杨贤江走在通济桥上,姚江之上是倒映的点点星光和初上灯火的艘艘渔船。“脚踏一天星斗,手摇万里江山”——即使此情此景,他的内心依旧充满昂扬的斗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因为心中的光不熄,他甘愿为之献身、奋斗,没有丝毫的犹豫或者逡巡。

  点燃火炬,引导青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无论在什么年代,都是立国之本和风气之先。

  青少年时代的杨贤江,就早早投身教育实践,并立下“教育一辈之儿童,使之为一国之增光荣者耳”的愿望。

  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中国,文盲仍占全国青壮年百分之八十以上。一方面,帝国主义进行文化侵略推行奴化教育,另一方面,国民党政府推行所谓“党化教育”,搞专制愚民政策。

  杨贤江和亲友合影

  “当时,资产阶级学者和教育家幻想通过教育,能够改良政治、拯救中国。他们空喊着‘普及教育’,信奉“改良主义”,将教育看做是‘清高’‘中立’‘独立’事业,鼓吹埋头教书读书,不过问政治,‘先教育后革命’。”孙怡佳说。

  1929年,杨贤江接到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交派的任务,开始着手撰写《新教育大纲》,平均每天写5000多字文稿,仅仅用了一个多月就完成了近20万字的初稿。一经出版,立即引发热议。

  反对“第一不从学生本身着想,第二不从社会环境着想”的旧训育方法;认为必须从调查社会环境,了解青年身心特点入手来研究分析青年问题;建议教育应当德智体三育并重“融会精彻”,还要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艺术修养……

  这些内容和观点,在我国的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就像一把锐利的解剖刀,剖析了改良主义的教育理论;也像一把火炬,照亮了青年前进的道路。

  杨贤江卡通造型

  “无论什么年代,青年必须具备‘完全人格’,不仅要做品学兼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还要能肩负起改造社会的重任,做一颗好的种子,做一个崇高的人!”孙怡佳说,这就是当代青年在回答新时代之问、寻找新课题之解时应该给出的答案。

  相关新闻

  "对话"青年杨眉山:“我们有人民,有共产党领导,不愁革命不成功”

  “对话”青年朱洪山:“不是无聊享清福,只为革命做‘神仙’”

  “对话”青年陈寿昌:“壮志未酬身若死,亦留忠胆照人间”

  “对话”青年殷夫:“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对话”青年柔石:“只愿锦绣的山河,还我锦绣的面!”

  “对话”青年冯定:“逆境总是有的,人生就是进击”

  “对话”青年裘古怀:“我满意我为真理而死”

  "对话"青年朱镜我:预备着死于沙场上 当然是我们的权利!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对话”青年杨贤江:“脚踏一天星斗,手摇万里江山”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06-06 21:04:00

  宁网编前语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可以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关键是共产主义信仰代代相传、灼灼燃烧。

  近日,宁波日报、中国宁波网、甬派推出《请回答1921——两代青年的对话:回到信仰萌芽之时》系列报道,我们将跟随10名来自宁波各地的“90后”,回到信仰萌芽之时,和百年前正值风华正茂的革命先烈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以此探究先辈们是如何作出青春选择、确定人生信仰的,并激励当代年轻人不忘来路、矢志奋斗,心怀家国、勇往直前。

  今天播发第9篇《“对话”青年杨贤江:“脚踏一天星斗,手摇万里江山”》。

  吴冠夏 俞越/视频

  中国宁波网记者黄合

  “杨贤江(1895-1931)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为中国革命特别是教育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段话,1993年出生的慈溪长河镇团委书记孙怡佳曾一次次向参观者娓娓道来。

  在长河镇,杨贤江和当地特有的草帽产业一样,蜚声在外。贤江小学、贤江村,“贤江文化周”、“贤江学堂”、“贤江诗社”……以其名字命名的建筑、品牌,在这个并不大的乡镇里星罗棋布。

  有时候孙怡佳也会好奇:这名令人高山仰止的大人物,是如何从一名普通的农家青年变成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进而在瀚海的历史长河之中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她有种直觉,这或许就是自己一直想要追寻的答案。

  杨贤江

  严于律己,木讷近仁

  铁似地遵守着表格式的纪律,在郑振铎、夏衍等人的回忆文章里,孙怡佳看到了不一样的“杨贤江”。

  学生时代,每天晨起、运动、自修、上课、就寝,饭后散步,睡前静坐,准确无误按规定时间进行,是自修室中最遵时守纪的学生,也是图书馆中最勤奋的读者。

  工作之后,依旧在案头的墙上贴着类似功课表的东西,上面清楚地写着不同时间干不同的事情。早起、喝牛奶、早操、念英文、做工作、写文章、冷水澡,日复一日,按部就班。

  杨贤江纪念馆

  青春苦短,何必如此的辛勤呢?放工一天不可以吗?

  面对朋友同事的质疑,杨贤江总是恳挚的、严肃的。在他眼中,是把工作时间看作是铁一般不可移动的纪律,把写划文字看作慎重巨大的事情,严谨地支配时间,不肯白费哪怕一点。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那一代青年正身处于新旧思想交替的动荡年代。目睹着国家危亡、民不聊生,他们怀抱着不同的理想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努力寻求达到自己目标的途径、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在持之以恒的高效率、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下,杨贤江从事革命活动和理论工作虽说不过10年左右时间,但报刊上发表论文、短评、译文300多篇,写给青年学生的通讯有200多封,回答青年学生的问题则有1600余则。

  求学时期的杨贤江旧照

  有人说,在杨贤江身上,有种朱舜水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奇妙结合。也有人说,杨贤江有种“木讷近仁”的气质,对一切人一切事都是真挚、诚实的。

  而孙怡佳看到的,则是一个严于律己、朴质无华的青年——他并不夸耀自己的聪明,只是踏踏实实地向着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走着,仿佛天底下就没有走不到的路,没有会失败的事情,也没有半途而废的事业。

  心中有光,赍志以殁

  在一片黑暗中,找到微光可能并非难事。但要在荆棘遍布、虎狼四伺的环境中,始终身先士卒地带头前行,却实属难得。

  刚到上海工作不久,杨贤江就在好友的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总是衣着朴素,脸色红润,戴着厚厚的近视眼镜,浑身散发着新青年的勃勃生机和满满朝气。

  但前进的道路,总归是曲折的。不多久,1927年就伴着疾风骤雨,迎面而来。

  在杨贤江所在的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曾见证过工人和军队合作,商讨着怎样解决北洋军阀的残余部队;也曾目睹东方图书馆门口站着武装的工人纠察队,在屋顶飘着镰刀斧头的红色大旗……

  这群踌躇满志以为反帝反封建大业基础已定的青年,却在“四一二”事变当晚亲耳听到机枪扫射的声音,第二天清晨亲眼看到工人尸体纵横在东方图书馆的内外。宝山路的游行大屠杀、各个工厂的包围逮捕,“白色恐怖”之下,上海阴云密布。

  在日本伏案写作的杨贤江

  “经历革命的低潮,看不到前方的亮光,有些知识分子失去信心,或愤激焦躁,或悲观消极,甚至离开革命队伍。但先生始终抱着镇静、乐观的态度,也不焦躁也不悲观,就像山岳般坚定,展现了革命者坚韧不拔和信仰忠诚。”孙怡佳说。

  由于情势危急,辞去编辑职务的杨贤江常常把头顶的乌帽压在眉边,还把大衣的领子竖起来,在大街小巷跑着,躲避反动派的迫害。上海、武汉、浙江……他辗转各地,最终不得不化名李浩吾东渡日本。

  杨贤江的教育著作

  在回乡省亲的一个秋夜,杨贤江走在通济桥上,姚江之上是倒映的点点星光和初上灯火的艘艘渔船。“脚踏一天星斗,手摇万里江山”——即使此情此景,他的内心依旧充满昂扬的斗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因为心中的光不熄,他甘愿为之献身、奋斗,没有丝毫的犹豫或者逡巡。

  点燃火炬,引导青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无论在什么年代,都是立国之本和风气之先。

  青少年时代的杨贤江,就早早投身教育实践,并立下“教育一辈之儿童,使之为一国之增光荣者耳”的愿望。

  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中国,文盲仍占全国青壮年百分之八十以上。一方面,帝国主义进行文化侵略推行奴化教育,另一方面,国民党政府推行所谓“党化教育”,搞专制愚民政策。

  杨贤江和亲友合影

  “当时,资产阶级学者和教育家幻想通过教育,能够改良政治、拯救中国。他们空喊着‘普及教育’,信奉“改良主义”,将教育看做是‘清高’‘中立’‘独立’事业,鼓吹埋头教书读书,不过问政治,‘先教育后革命’。”孙怡佳说。

  1929年,杨贤江接到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交派的任务,开始着手撰写《新教育大纲》,平均每天写5000多字文稿,仅仅用了一个多月就完成了近20万字的初稿。一经出版,立即引发热议。

  反对“第一不从学生本身着想,第二不从社会环境着想”的旧训育方法;认为必须从调查社会环境,了解青年身心特点入手来研究分析青年问题;建议教育应当德智体三育并重“融会精彻”,还要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艺术修养……

  这些内容和观点,在我国的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就像一把锐利的解剖刀,剖析了改良主义的教育理论;也像一把火炬,照亮了青年前进的道路。

  杨贤江卡通造型

  “无论什么年代,青年必须具备‘完全人格’,不仅要做品学兼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还要能肩负起改造社会的重任,做一颗好的种子,做一个崇高的人!”孙怡佳说,这就是当代青年在回答新时代之问、寻找新课题之解时应该给出的答案。

  相关新闻

  "对话"青年杨眉山:“我们有人民,有共产党领导,不愁革命不成功”

  “对话”青年朱洪山:“不是无聊享清福,只为革命做‘神仙’”

  “对话”青年陈寿昌:“壮志未酬身若死,亦留忠胆照人间”

  “对话”青年殷夫:“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对话”青年柔石:“只愿锦绣的山河,还我锦绣的面!”

  “对话”青年冯定:“逆境总是有的,人生就是进击”

  “对话”青年裘古怀:“我满意我为真理而死”

  "对话"青年朱镜我:预备着死于沙场上 当然是我们的权利!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