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宁波这些语文老师、作家写同题作文 谈他们心中的"得与失"
2021-06-07 22:40: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宁网编前语: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今天上午,2021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终于揭晓。记者组织了我市部分学校的语文老师、作家写同题作文,谈谈他们心中的“得与失”。

得失之间,旅途之上

宁波中学 顾逸超

  就像光影共生,得失同样共存。

  往往,我们得到成绩,意味着失去了玩乐的机会,得到名利,就得放弃陪伴的时光。更无论时光无情,我们得到成长,就要告别童年;走向成熟,只能挥别年少。人生的单行道上, 我们得选择,以何所失,换何所得。

  得失的囹圄中,困着很多人。有人为得一沓纸币,日拼夜拼,忘了背后的亲情;有人为得学术盛名,剽窃钻营,抛弃尊严和道德。可得失的天平之下,也涌动着幸福而满足的人潮。就如叶嘉莹教授捐去全部财产,得传诗词绝学,育桃李天下;袁隆平院士用一生的坚守,去换得真理和一个“禾下乘凉”的美梦。

  得失之间,是遗憾愧悔,还是成就自我,奥秘就在于一份心态。若将得失当作一切的起点,得之者难不忘乎所以,失之者不免顾影自怜;将其看作唯一的终点,则易因得矜傲自恃, 因失万念俱灰。若用所得减去所失的公式计算人生,那我们将陷入永无止境的得失陷阱当中。蝇营狗苟于得,诚惶诚恐于失,沉迷于获得的蓝图,惊恐于失却的地狱,未得患得,得之患失,则得失的天平倾覆。塞翁失马,沧海桑田,摘下苟且的眼镜,得失有时甚至只是蝴蝶振翅的偶然荒诞。

  其实,放眼人生,得失只是过程。

  我们选择踏上自己的千山万水,是为了完成人生的终极答卷——成为自己。而任何的得失,不过是这份答卷中的一个逗号,句号,感叹号,或省略号……我们无法选择起点处的笔墨纸砚,也无从知晓远方最终的分数,只有将每一份得失看作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去笑对今昔与未来。

  我们青春年少,无法也不该抛却一切得失心,但要保持对得失的思考,争取一种淡然的追求——用看淡得失的心,去追求得失。

  当我们看透得失,会发现它就在我们生命答卷的每一天、每一分秒之中。我们是否在青春正好的每一缕光芒下得到了不悔的成长,是否因诱惑和摇摆让光阴从指缝溜走。苏轼说: “得之艰难,则失之不易;得之既易,则失之亦然。”若我们不曾辜负,努力生活,去见证自我的存在,那将是人生最有诚意的付出和最有价值的所得。

  面向死亡那座永恒的灯塔,我们永远在路上。斯宾塞说:“时间有限,不只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没错,莫被过重的得失心侵蚀,仅把它当作人生沿途的风景,在得失中跳脱狭隘,宠辱不惊,寻心所善,坦然而归。

少时有所执,老来有所安

宁波中学 陈平

  继月光族、啃老族、低头族之后,又有一族在我们的身边悄然兴起,名曰“躺平族”。他们在内卷之下,选择佛系人生,不争是非对错,不问过往得失,将自己放松到一种真空状态,似乎深得老庄真传。然而,在他们的眼中,我们看不到生活的热力,更看不到星辰大海。而“不问得失”的清流人设仿佛成为了他们逃避现实、囿居一隅的挡箭牌。我想,在当今时代,相较于“患得患失”的功利,更可怕的是“得失心”的缺位。

  “得失心”的缺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自我效能感的缺失。是什么让曾经鲜衣怒马的少年,成为了一群眼中无光、心中木然的机器,一问社会,二问教育,三问自身。我们必须承认,处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生活重压的我们,产生“躺平”心态,无可厚非。然而外在环境我们往往无力左右,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内心。“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一反传统的“原因论”,提出了“目的论”,将年轻人于因果溯源的泥淖中解救出来。因为“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作为年轻人的我们,应以“问得”为起点。为何“躺平”?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得”。我们接受了太多别人的安排,别人的建议。当代的年轻人有多少人能清晰地明白自己要什么。我们甚至觉得什么样的生活状态都可以,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都一样,我们有真诚地问问自己:我喜欢当下的生活吗?我想得到的到底是什么?先“问得”才能明生活之方向。问得,才有了柳宗元的西山之乐,才有了史铁生的向死而生。

  始于“问得”,成于“问失”。“问得”以明目标,“问失”则是“求得”过程中的助力。当我们考试折桂的时候,问问自己是否牺牲了健康;当我们升职加薪的时候,问问自己是否忽略了家人;当我们加官进爵的时候,问问自己是否还坚守初心。有一得,就要问一失。这样才不至于在“得到”的路上渐失本心。问“失”,可以说是在追寻自我价值道路上的修正与回归。

  我们都知道得失之间往往存在转化之奥秘,得失方寸之间包蕴着大学问。我相信,当我们在青春年少时怀有一份执念,重得亦重失,问得亦问失。心中有“得失”,眼中有一份对生活热泪盈眶的的冲动,保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不逃避现状,亦不安于现状,不做“躺平青年”,我们必能实现当下共同困境的突围。当我们老了,在炉火旁打盹的时候,也必能在回顾人生的“问得”中生悟,达到“按心兵不动,如止水从容”的安然状态。

  里尔克曾说:“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愿我们都能做到得失在心,少时有所执,老来有所安。

寸心得失,不为始终

惠贞书院 江在山

  高歌“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的英雄,终逃不脱“可怜白发生”的落寞;放言“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的霸王,终抹不去乌江自刎的血色;而低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贫苦诗人,却看透了得失的真谛。得失只在寸心中,它是涓涓不塞的江河中的一朵水花,是存续千年的文脉中的一句吟哦,是生生不息的家国中的一段记忆。所有的得与失,终将经由岁月凝聚成永恒的过程。

  古往今来,将得失视作终点者有之。他们或自觉人生圆满,不思进取,将个人甚至国家拖入失败的深渊,伤仲永的悲叹从未停歇,安史之乱殷鉴未远。他们或哀叹尘埃落定,无法逆转,便放任自流,得过且过,“此间乐,不思蜀”的谄媚嘴脸未曾远去,《后庭花》的曲调依旧刺耳。

  将得失视作起点者亦有之。他们或对所得不满,却一步步走向深渊;或害怕失去拥有的一切,却倒行逆施身败名裂。不甘于失败的拿破仑从厄尔巴岛出发,想要恢复皇帝的荣耀,最终饮恨滑铁卢;妄图恢复帝制的袁世凯坐上龙椅,却遭遇众叛亲离,举国痛斥。

  得失总在一时之间,将其视为起点或终点,无疑太过偏狭。人生长不过百年,国家民族却生生不息,将个人得失与家国命运相关联,便能清晰地感知到个人的得失汇聚而成的历史洪流,也能看清个人得失在整个过程中真正的价值。

  一个多世纪以来,国家几度危亡,风雨飘摇之中。有多少仁人志士不计个人得失,投身到救亡图存的洪流中去。他们中的许多人,奋斗终身,甚至未能看到一丝丝胜利的曙光,于他们而言,得失又怎是起点或终点呢?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曾说:“我是一条狗,叫了一百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他一生经历晚清、民国、抗日,沉浮百年,从未放弃救亡图存的理想。为办学他捐出全部家产,在九十高龄上街卖字筹款。他年过百岁,逝世之时,甚至都没有等到抗战的胜利。从得失来看,马相伯先生一生都未得到他想要的国家独立富强,但我们不可否认,正是他和与他一样的仁人志士们在艰难困苦中不懈的奋斗,为中国的崛起铺就了道路。

  得与失并非一成不变,塞翁失马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杜甫、李清照、曹雪芹,无一不是在经历了人生的大不幸后写出流芳百世的伟大篇章。“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得与失进行了神奇的转变。事实上,正是在这一次次转变之中,得与失铺陈出了世事流转、人生百态。

  个人的得与失连接成个人命运的过程,个人与国家民族相连,形成了国家民族命运的过程,历史的滚滚洪流涌动翻腾,个人得失微如砂砾,但终将汇聚成河,奔腾入海。

  一百年前,在南湖的红船之上,一群爱国志士将自身得失与家国命运紧紧相连,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百年之后的今天,沐浴在强大祖国荣光中的我们更应不以一时得失为始终,俯身耕耘,创造未来无限可能。

得失寸心知

中国民协会员,浙江省作协会员 杨小娣

  在一个思想与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某件事情的得与失并不是一个很绝对的结论。得失是起点,或者过程,亦或终点,也是一个相对辩证的概念。一个个具体的得失是生活中的一个个小循环,他们是阶段性的起点、终点,也是过程,到最后,才汇聚成一个人生的大循环,就像海洋里泛起的朵朵浪花,最终融汇于大海。

  人们为了生存得更好,往往要努力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金钱、名利、地位还有情感等。但是因为个性、能力、环境、机遇等各种差异,很多事情往往不能够如心遂愿。所以摆正得失的心态尤其重要。但是年轻的时候,我们也许不一定会那样豁达地想清楚。

  其实叫我写这样的高考作文,是有心理阴影的。我想起了那些年的苦读岁月。我们这个班作为全大市贫困乡镇师范提前考试第一名被招进来的高师预备力量,担负了很多的使命和压力。我们读书既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也是为了加强家乡的中学教育师资,既要兼顾脚踏大地的朴素愿望、又要坚持仰望星空的理想。曾经匮乏的教育资源与薄弱的学习基础,我们可以考出几乎满分的英语成绩,却读不出标准的英语发音,在城市里读得有点辛苦。所以一旦有了机会可以就近保送,我们很多人就放弃了高考的机会,包括曾经夙兴夜寐地苦读考取过年级段第一名的那个同学。对于我们而言,求稳比更好来得更加现实。

  想到前不久爆红网络的衡水中学演讲学生张锡峰开玩笑地把自己比作“立志要去拱城里的白菜”的“乡下土猪”,其实蛮心疼这样的孩子。也许他用词不够文雅,认知不够成熟,但很真实很励志。没像我们一样在资源匮乏的农村待过的人不会有这样的共鸣,高考是可能改变阶层固化的途径之一,对于农村孩子来说,高考就是“改命”的机会,所以他们执着于这样的得到。“不做躺平青年”,让奋斗成为青春的底色,这没什么错!我只是心疼他们这样的勤奋艰苦,希望高考之后,不管输赢得失,曾经努力拼搏过的他们还能平和安心地回家,积蓄起重新起航的力量。

  还有张桂梅的华坪女中和她的女孩们,用读书改变、阻断了大山里部分人的代际贫穷。张桂梅舍弃了小我,升华了大我,让无数个女孩子们精彩地飞翔在生活的长空里。十多年来,她们用近乎刻板的学习模式,实现了超高的高考升学率,1600多名女孩子进入大学殿堂、改变了命运,实现走出大山、飞越大山的梦想。

  是的,也许你可以说她们没有素质教育、不够温情,可是考上大学、改变命运,才是对这群女孩子们最大的温情与人性关怀。

  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说,先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才会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是一个从低到高的需求过程。我们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份善因结出一份善果,付出肯定有公平的得到。所以努力才是得到的唯一正确手段。当然失去也是人生常态。

  面对一件希望得到的事物,只要努力过,争取过,不管结果得失,尽量释怀吧。因为人生还要继续,而你这一刻的态度,可能又决定下一步的得失。得之中包含了失,顾此失彼;失之中也意味着另一方面的得到,失彼得此。很多事情是偶然之中蕴含着必然。凡事祸福相依,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接收不可改变的结果。

  “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你的人生为什么慌乱不堪?王阳明说: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也许我们很多人的心性还没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需要学会不断调适情感和心态、修炼自我。

  方寸之心,得失自知,学会坦然就好。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宁波这些语文老师、作家写同题作文 谈他们心中的"得与失"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06-07 22:40:00

  宁网编前语: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今天上午,2021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终于揭晓。记者组织了我市部分学校的语文老师、作家写同题作文,谈谈他们心中的“得与失”。

得失之间,旅途之上

宁波中学 顾逸超

  就像光影共生,得失同样共存。

  往往,我们得到成绩,意味着失去了玩乐的机会,得到名利,就得放弃陪伴的时光。更无论时光无情,我们得到成长,就要告别童年;走向成熟,只能挥别年少。人生的单行道上, 我们得选择,以何所失,换何所得。

  得失的囹圄中,困着很多人。有人为得一沓纸币,日拼夜拼,忘了背后的亲情;有人为得学术盛名,剽窃钻营,抛弃尊严和道德。可得失的天平之下,也涌动着幸福而满足的人潮。就如叶嘉莹教授捐去全部财产,得传诗词绝学,育桃李天下;袁隆平院士用一生的坚守,去换得真理和一个“禾下乘凉”的美梦。

  得失之间,是遗憾愧悔,还是成就自我,奥秘就在于一份心态。若将得失当作一切的起点,得之者难不忘乎所以,失之者不免顾影自怜;将其看作唯一的终点,则易因得矜傲自恃, 因失万念俱灰。若用所得减去所失的公式计算人生,那我们将陷入永无止境的得失陷阱当中。蝇营狗苟于得,诚惶诚恐于失,沉迷于获得的蓝图,惊恐于失却的地狱,未得患得,得之患失,则得失的天平倾覆。塞翁失马,沧海桑田,摘下苟且的眼镜,得失有时甚至只是蝴蝶振翅的偶然荒诞。

  其实,放眼人生,得失只是过程。

  我们选择踏上自己的千山万水,是为了完成人生的终极答卷——成为自己。而任何的得失,不过是这份答卷中的一个逗号,句号,感叹号,或省略号……我们无法选择起点处的笔墨纸砚,也无从知晓远方最终的分数,只有将每一份得失看作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去笑对今昔与未来。

  我们青春年少,无法也不该抛却一切得失心,但要保持对得失的思考,争取一种淡然的追求——用看淡得失的心,去追求得失。

  当我们看透得失,会发现它就在我们生命答卷的每一天、每一分秒之中。我们是否在青春正好的每一缕光芒下得到了不悔的成长,是否因诱惑和摇摆让光阴从指缝溜走。苏轼说: “得之艰难,则失之不易;得之既易,则失之亦然。”若我们不曾辜负,努力生活,去见证自我的存在,那将是人生最有诚意的付出和最有价值的所得。

  面向死亡那座永恒的灯塔,我们永远在路上。斯宾塞说:“时间有限,不只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没错,莫被过重的得失心侵蚀,仅把它当作人生沿途的风景,在得失中跳脱狭隘,宠辱不惊,寻心所善,坦然而归。

少时有所执,老来有所安

宁波中学 陈平

  继月光族、啃老族、低头族之后,又有一族在我们的身边悄然兴起,名曰“躺平族”。他们在内卷之下,选择佛系人生,不争是非对错,不问过往得失,将自己放松到一种真空状态,似乎深得老庄真传。然而,在他们的眼中,我们看不到生活的热力,更看不到星辰大海。而“不问得失”的清流人设仿佛成为了他们逃避现实、囿居一隅的挡箭牌。我想,在当今时代,相较于“患得患失”的功利,更可怕的是“得失心”的缺位。

  “得失心”的缺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自我效能感的缺失。是什么让曾经鲜衣怒马的少年,成为了一群眼中无光、心中木然的机器,一问社会,二问教育,三问自身。我们必须承认,处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生活重压的我们,产生“躺平”心态,无可厚非。然而外在环境我们往往无力左右,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内心。“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一反传统的“原因论”,提出了“目的论”,将年轻人于因果溯源的泥淖中解救出来。因为“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作为年轻人的我们,应以“问得”为起点。为何“躺平”?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得”。我们接受了太多别人的安排,别人的建议。当代的年轻人有多少人能清晰地明白自己要什么。我们甚至觉得什么样的生活状态都可以,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都一样,我们有真诚地问问自己:我喜欢当下的生活吗?我想得到的到底是什么?先“问得”才能明生活之方向。问得,才有了柳宗元的西山之乐,才有了史铁生的向死而生。

  始于“问得”,成于“问失”。“问得”以明目标,“问失”则是“求得”过程中的助力。当我们考试折桂的时候,问问自己是否牺牲了健康;当我们升职加薪的时候,问问自己是否忽略了家人;当我们加官进爵的时候,问问自己是否还坚守初心。有一得,就要问一失。这样才不至于在“得到”的路上渐失本心。问“失”,可以说是在追寻自我价值道路上的修正与回归。

  我们都知道得失之间往往存在转化之奥秘,得失方寸之间包蕴着大学问。我相信,当我们在青春年少时怀有一份执念,重得亦重失,问得亦问失。心中有“得失”,眼中有一份对生活热泪盈眶的的冲动,保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不逃避现状,亦不安于现状,不做“躺平青年”,我们必能实现当下共同困境的突围。当我们老了,在炉火旁打盹的时候,也必能在回顾人生的“问得”中生悟,达到“按心兵不动,如止水从容”的安然状态。

  里尔克曾说:“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愿我们都能做到得失在心,少时有所执,老来有所安。

寸心得失,不为始终

惠贞书院 江在山

  高歌“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的英雄,终逃不脱“可怜白发生”的落寞;放言“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的霸王,终抹不去乌江自刎的血色;而低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贫苦诗人,却看透了得失的真谛。得失只在寸心中,它是涓涓不塞的江河中的一朵水花,是存续千年的文脉中的一句吟哦,是生生不息的家国中的一段记忆。所有的得与失,终将经由岁月凝聚成永恒的过程。

  古往今来,将得失视作终点者有之。他们或自觉人生圆满,不思进取,将个人甚至国家拖入失败的深渊,伤仲永的悲叹从未停歇,安史之乱殷鉴未远。他们或哀叹尘埃落定,无法逆转,便放任自流,得过且过,“此间乐,不思蜀”的谄媚嘴脸未曾远去,《后庭花》的曲调依旧刺耳。

  将得失视作起点者亦有之。他们或对所得不满,却一步步走向深渊;或害怕失去拥有的一切,却倒行逆施身败名裂。不甘于失败的拿破仑从厄尔巴岛出发,想要恢复皇帝的荣耀,最终饮恨滑铁卢;妄图恢复帝制的袁世凯坐上龙椅,却遭遇众叛亲离,举国痛斥。

  得失总在一时之间,将其视为起点或终点,无疑太过偏狭。人生长不过百年,国家民族却生生不息,将个人得失与家国命运相关联,便能清晰地感知到个人的得失汇聚而成的历史洪流,也能看清个人得失在整个过程中真正的价值。

  一个多世纪以来,国家几度危亡,风雨飘摇之中。有多少仁人志士不计个人得失,投身到救亡图存的洪流中去。他们中的许多人,奋斗终身,甚至未能看到一丝丝胜利的曙光,于他们而言,得失又怎是起点或终点呢?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曾说:“我是一条狗,叫了一百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他一生经历晚清、民国、抗日,沉浮百年,从未放弃救亡图存的理想。为办学他捐出全部家产,在九十高龄上街卖字筹款。他年过百岁,逝世之时,甚至都没有等到抗战的胜利。从得失来看,马相伯先生一生都未得到他想要的国家独立富强,但我们不可否认,正是他和与他一样的仁人志士们在艰难困苦中不懈的奋斗,为中国的崛起铺就了道路。

  得与失并非一成不变,塞翁失马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杜甫、李清照、曹雪芹,无一不是在经历了人生的大不幸后写出流芳百世的伟大篇章。“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得与失进行了神奇的转变。事实上,正是在这一次次转变之中,得与失铺陈出了世事流转、人生百态。

  个人的得与失连接成个人命运的过程,个人与国家民族相连,形成了国家民族命运的过程,历史的滚滚洪流涌动翻腾,个人得失微如砂砾,但终将汇聚成河,奔腾入海。

  一百年前,在南湖的红船之上,一群爱国志士将自身得失与家国命运紧紧相连,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百年之后的今天,沐浴在强大祖国荣光中的我们更应不以一时得失为始终,俯身耕耘,创造未来无限可能。

得失寸心知

中国民协会员,浙江省作协会员 杨小娣

  在一个思想与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某件事情的得与失并不是一个很绝对的结论。得失是起点,或者过程,亦或终点,也是一个相对辩证的概念。一个个具体的得失是生活中的一个个小循环,他们是阶段性的起点、终点,也是过程,到最后,才汇聚成一个人生的大循环,就像海洋里泛起的朵朵浪花,最终融汇于大海。

  人们为了生存得更好,往往要努力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金钱、名利、地位还有情感等。但是因为个性、能力、环境、机遇等各种差异,很多事情往往不能够如心遂愿。所以摆正得失的心态尤其重要。但是年轻的时候,我们也许不一定会那样豁达地想清楚。

  其实叫我写这样的高考作文,是有心理阴影的。我想起了那些年的苦读岁月。我们这个班作为全大市贫困乡镇师范提前考试第一名被招进来的高师预备力量,担负了很多的使命和压力。我们读书既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也是为了加强家乡的中学教育师资,既要兼顾脚踏大地的朴素愿望、又要坚持仰望星空的理想。曾经匮乏的教育资源与薄弱的学习基础,我们可以考出几乎满分的英语成绩,却读不出标准的英语发音,在城市里读得有点辛苦。所以一旦有了机会可以就近保送,我们很多人就放弃了高考的机会,包括曾经夙兴夜寐地苦读考取过年级段第一名的那个同学。对于我们而言,求稳比更好来得更加现实。

  想到前不久爆红网络的衡水中学演讲学生张锡峰开玩笑地把自己比作“立志要去拱城里的白菜”的“乡下土猪”,其实蛮心疼这样的孩子。也许他用词不够文雅,认知不够成熟,但很真实很励志。没像我们一样在资源匮乏的农村待过的人不会有这样的共鸣,高考是可能改变阶层固化的途径之一,对于农村孩子来说,高考就是“改命”的机会,所以他们执着于这样的得到。“不做躺平青年”,让奋斗成为青春的底色,这没什么错!我只是心疼他们这样的勤奋艰苦,希望高考之后,不管输赢得失,曾经努力拼搏过的他们还能平和安心地回家,积蓄起重新起航的力量。

  还有张桂梅的华坪女中和她的女孩们,用读书改变、阻断了大山里部分人的代际贫穷。张桂梅舍弃了小我,升华了大我,让无数个女孩子们精彩地飞翔在生活的长空里。十多年来,她们用近乎刻板的学习模式,实现了超高的高考升学率,1600多名女孩子进入大学殿堂、改变了命运,实现走出大山、飞越大山的梦想。

  是的,也许你可以说她们没有素质教育、不够温情,可是考上大学、改变命运,才是对这群女孩子们最大的温情与人性关怀。

  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说,先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才会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是一个从低到高的需求过程。我们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份善因结出一份善果,付出肯定有公平的得到。所以努力才是得到的唯一正确手段。当然失去也是人生常态。

  面对一件希望得到的事物,只要努力过,争取过,不管结果得失,尽量释怀吧。因为人生还要继续,而你这一刻的态度,可能又决定下一步的得失。得之中包含了失,顾此失彼;失之中也意味着另一方面的得到,失彼得此。很多事情是偶然之中蕴含着必然。凡事祸福相依,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接收不可改变的结果。

  “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你的人生为什么慌乱不堪?王阳明说: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也许我们很多人的心性还没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需要学会不断调适情感和心态、修炼自我。

  方寸之心,得失自知,学会坦然就好。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