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共产党在西柏坡做了三件大事
2021-06-23 16:50:00 稿源: 金羊网  

【专题】江山如此多娇 探寻宁波红色印记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西柏坡纪念馆前广场吸引不少游客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梓青 温建敏

西柏坡,河北石家庄平山县的一个普通村落。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等率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1948年春,毛泽东率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部分人员辗转进驻西柏坡。西柏坡从此成为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在西柏坡,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进行土地改革;组织和指挥了三大战役,奠定了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基础;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务必”。1949年3月,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进驻北平。

毛泽东和党中央在西柏坡的时间只有10个多月,但这10个多月是中国革命从农村向城市、战争向和平、防御向进攻、游击战向正规战、革命向建设的伟大转折;中国共产党完成了由一个革命党向执政党、成熟政党的转变;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战争指挥艺术也在这个时期达到极致。

西柏坡纪念馆展示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往昔峥嵘

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做了三件大事

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等率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1948年春,毛泽东率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部分人员东渡黄河,辗转进驻西柏坡。西柏坡,一个河北平山县的普通村落,从此成为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做了三件大事。”西柏坡纪念馆的讲解员闫文艳告诉记者:“第一是召开土地会议,进行土地改革;第二是组织和指挥了三大战役;第三是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务必’”。

土地改革 千万农民翻身得解放

耕者有其田,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梦想。深入开展土地制度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中国革命的迫切需要。毛泽东曾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1947年7月至9月,刘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并于同年10月由中共中央批准公布。

《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个彻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它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这个大纲公布后,解放区各级领导机关派出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分配土地,迅速形成土改热潮。

1948年,执教于北方大学的韩丁(原名威廉·辛顿,美国人)以观察员身份随同学校土改工作队首次来到山西省潞城县张庄村亲历半年土改,深入考察,写出了著名的《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一书。作者在书中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的伟大的土改运动,记录了张庄人民打碎封建枷锁、获得翻身解放的曲折过程。《翻身》一书,是中国北方农村土地改革的第一手记录,“翻身”一词,也成为中国农民在土改中身份地位变化的精确描述。

在模拟的土地会议的场景前,解说员闫文艳向记者介绍,当时土地会议的会场非常简陋,主席台就设在一个旧房基上,在上方搭建了一个用来遮阳的布棚。参加会议的代表都是自带板凳,没有板凳的代表就坐在石头上参加会议。

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它让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坚决维护者,因而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这就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最深厚的基础。

三大战役 奠定中国革命胜利基础

时间来到1948年的秋天,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

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127万人发展到208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建立起了较强的炮兵和工兵部队,提高了攻坚能力,取得了打阵地战的经验。与此相反,国民党军队已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为365万人,可用于第一线的兵力仅174万人,而且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

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和毛泽东当机立断,连续组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走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旧址,散布的都是土黄色的小平房,这是北方农村最常见的土屋。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里,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运筹帷幄,指挥了规模空前的战略决战。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无论战争规模还是取得的战果,在中国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十分罕见。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七届二中全会会场

七届二中全会 “两个务必”思想放光芒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全会规定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全会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指出用乡村包围城市的时期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为此,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两个务必”,始终激励全党永远保持艰苦奋斗光荣传统,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曾执勤于西柏坡消防队的吴炳江告诉记者,“两个务必”就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

1949年3月,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临行前,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新中国的曙光照亮了东方的地平线……

北庄村村屋上装着光伏发电设备

喜看今朝

红色旅游+绿色产业让革命热土焕发新活力

西柏坡镇的北庄村是革命的热土。在抗日战争期间,北庄村人积极参军支前,晋察冀第四军分区指挥部、平山县政府曾在此驻扎;在解放战争时期,北庄村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机要处、中央青委等机关的所在地。《团结就是力量》这首家喻户晓的革命歌曲就是在北庄村诞生和首演的。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庄村全体党员回信。信中写道: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中国共产党百年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共同奋斗的历史,西柏坡的干部群众对此体会更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乡亲们更好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依托红色资源

走向小康生活

北庄村的变化是整个西柏坡脱贫致富、走向小康的生动缩影。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决定在西柏坡修建岗南水库以治水患。为了配合水库建设,北庄村民离开了家园故土,整体搬迁重建。“北庄村和整个西柏坡人民,都具有奉献的精神,(为国家建设)作出的贡献特别大。”北庄村党支部书记封红卷如是说。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向北庄村派驻第一书记,县委、县政府精准施策,派驻财政局驻村工作队,与村党支部一道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北庄村以“革命圣地、红色乡村”为发展定位,实施项目20余个,改善了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

此外,北庄村培育特色民宿、红色教育、光伏、果树种植等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等方式,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目前,全村43户、11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的2000余元上升至2020年的1.2万元。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北庄村把发展红色游、乡村游作为产业扶贫的重中之重,积极开展基础设施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硬化村庄道路,建设饮水、污水管网,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村民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如今,北庄村的村容村貌和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曾经的革命热土焕发着新的活力。

传承团结精神

描绘更大蓝图

走在北庄村,记者看到的是一幅如火如荼建设的景象。规划为团结广场的地方,正在进行土地的平整,原本杂乱的村屋,已经被改造为相对统一的样式,墙体做了保温,不少村屋的房顶上还安装了光伏发电设备。封红卷告诉记者,就是这光伏,每年就能给村民额外带来3000元左右的收入。

在封红卷的心里,他对北庄村的未来还有更多的设想和更大的规划蓝图。

“我们下面是水库、水源保护地,上面是山林,要封山育林,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封红卷坦言,“依托西柏坡,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把北庄村的红色元素融入到西柏坡景区里面,是北庄村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封红卷告诉记者,现在游客来到西柏坡大多数还是半日游:上午到西柏坡,下午就可以回去。而如果能把游客迎到北庄村,把半日游变成1日甚至2日游,让游客有得吃、有得住,则可以带动餐饮、住宿等一系列的产业链条,就能让老百姓的日子好起来。

“我们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机要处旧址的所在地,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封红卷说,“目前我们还是以吸引来西柏坡的游客为主,从长远来看,我们希望能够建设党政机关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红色旅游+绿色产业,北庄村的未来大有可为!

说起总书记的回信,封红卷表示:“总书记的回信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动力。我们要把‘团结就是力量’这种精神传承好。只要团结起来,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

闫青海

闫文艳

对话守护者

父女两代人的红色“接力”

76岁的闫青海是西柏坡村的老党员,当年董必武曾租住在他家,还救过他的命。后来,闫青海当上了生产队队长、村党支部副书记,又开了大半辈子的船,成为当地第一个万元户。只要有时间,闫青海都会向人们讲述当年的红色记忆,讲述西柏坡的历史。如今,闫青海的女儿闫文艳,接过了宣讲西柏坡故事的接力棒,成为了西柏坡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父女两代人,红色的血脉薪火相传……

闫青海:共产党来了,生活好起来了

羊城晚报:董必武同志曾经救过您的命,您能讲述一下当年的故事吗?

闫青海:董必武租住在我们家的时候,我生了一场重病,那时我才三岁,当地的医生都说已经无法医治。在当时,如果人死在了家里,是件不吉利的事。于是,我母亲就把我用苇席裹着,放到村口的碾盘上。

董必武和他夫人路过的时候,正好看到了我。用手一摸,发现我肯定是生病了,但还有一丝气息。就赶紧把我送到了东柏坡村的部队医院,在医疗资源很困难的情况下,给我用上了盘尼西林,治好了我的病。

羊城晚报:共产党人来了之后,您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您还有印象吗?

闫青海:以前我们家很穷,我母亲兄弟姐妹五个人,才只有一床被子。共产党人来了之后,首先是分田地,我们家分了三亩地,生活好了起来,我们很拥护共产党。后来我入了党,当上了生产队队长,又开了几十年的船,成为当时第一个万元户。现在我盖起了新房,门口的小汽车是我女儿的,家里还有摩托车、有电动车。

羊城晚报:在2013年,您见过习近平总书记,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

闫青海:记得!那是很高兴的。当时在西柏坡九月会议的旧址,总书记拉着我们的手说,他就是同大家谈谈心,听听我们的意见和建议。我就讲了董必武救过我命的故事。当时我头上戴了一条毛巾,总书记还特别说,毛巾是个好东西,天热了可以擦汗,天凉了可以垫在地上,(头上戴毛巾)是老同志的本色。

闫文艳:让更多人了解西柏坡的红色故事

羊城晚报:您父亲是西柏坡的老党员,您能谈一谈红色传承在您身上的体现吗?

闫文艳:党中央在西柏坡的时候,我奶奶是董必武一家的房东,那时我的父亲才三岁。有一次我父亲生了一场大病,奄奄一息,是董必武救了他。现在很多学生、年轻人会找我父亲讲当年的红色故事,只要他有时间,都会乐于去讲述。

我生长在西柏坡这片热土,从小听父亲讲西柏坡的历史,耳濡目染,就想着以后也能够从事相关的工作。毕业以后,我就来到西柏坡纪念馆当讲解员,也是希望能够传承、发扬好西柏坡的红色历史和精神。

羊城晚报: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

闫文艳:离开西柏坡的时候,毛主席说我们进京是去“赶考”的,我们不能做李自成,不能退回来,退回来就失败了。其实,直到现在,我们也一直在“赶考”的路上。我们要从自己平时的生活、从小事做起。

作为讲解员,我们要把自己的讲解工作做好,让更多人了解西柏坡、了解红色故事,将这份红色精神传承好。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共产党在西柏坡做了三件大事

稿源: 金羊网 2021-06-23 16:50:00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西柏坡纪念馆前广场吸引不少游客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梓青 温建敏

西柏坡,河北石家庄平山县的一个普通村落。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等率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1948年春,毛泽东率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部分人员辗转进驻西柏坡。西柏坡从此成为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在西柏坡,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进行土地改革;组织和指挥了三大战役,奠定了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基础;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务必”。1949年3月,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进驻北平。

毛泽东和党中央在西柏坡的时间只有10个多月,但这10个多月是中国革命从农村向城市、战争向和平、防御向进攻、游击战向正规战、革命向建设的伟大转折;中国共产党完成了由一个革命党向执政党、成熟政党的转变;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战争指挥艺术也在这个时期达到极致。

西柏坡纪念馆展示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往昔峥嵘

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做了三件大事

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等率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1948年春,毛泽东率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部分人员东渡黄河,辗转进驻西柏坡。西柏坡,一个河北平山县的普通村落,从此成为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做了三件大事。”西柏坡纪念馆的讲解员闫文艳告诉记者:“第一是召开土地会议,进行土地改革;第二是组织和指挥了三大战役;第三是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务必’”。

土地改革 千万农民翻身得解放

耕者有其田,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梦想。深入开展土地制度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中国革命的迫切需要。毛泽东曾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1947年7月至9月,刘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并于同年10月由中共中央批准公布。

《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个彻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它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这个大纲公布后,解放区各级领导机关派出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分配土地,迅速形成土改热潮。

1948年,执教于北方大学的韩丁(原名威廉·辛顿,美国人)以观察员身份随同学校土改工作队首次来到山西省潞城县张庄村亲历半年土改,深入考察,写出了著名的《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一书。作者在书中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的伟大的土改运动,记录了张庄人民打碎封建枷锁、获得翻身解放的曲折过程。《翻身》一书,是中国北方农村土地改革的第一手记录,“翻身”一词,也成为中国农民在土改中身份地位变化的精确描述。

在模拟的土地会议的场景前,解说员闫文艳向记者介绍,当时土地会议的会场非常简陋,主席台就设在一个旧房基上,在上方搭建了一个用来遮阳的布棚。参加会议的代表都是自带板凳,没有板凳的代表就坐在石头上参加会议。

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它让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坚决维护者,因而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这就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最深厚的基础。

三大战役 奠定中国革命胜利基础

时间来到1948年的秋天,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

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127万人发展到208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建立起了较强的炮兵和工兵部队,提高了攻坚能力,取得了打阵地战的经验。与此相反,国民党军队已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为365万人,可用于第一线的兵力仅174万人,而且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

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和毛泽东当机立断,连续组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走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旧址,散布的都是土黄色的小平房,这是北方农村最常见的土屋。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里,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运筹帷幄,指挥了规模空前的战略决战。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无论战争规模还是取得的战果,在中国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十分罕见。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七届二中全会会场

七届二中全会 “两个务必”思想放光芒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全会规定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全会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指出用乡村包围城市的时期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为此,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两个务必”,始终激励全党永远保持艰苦奋斗光荣传统,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曾执勤于西柏坡消防队的吴炳江告诉记者,“两个务必”就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

1949年3月,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临行前,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新中国的曙光照亮了东方的地平线……

北庄村村屋上装着光伏发电设备

喜看今朝

红色旅游+绿色产业让革命热土焕发新活力

西柏坡镇的北庄村是革命的热土。在抗日战争期间,北庄村人积极参军支前,晋察冀第四军分区指挥部、平山县政府曾在此驻扎;在解放战争时期,北庄村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机要处、中央青委等机关的所在地。《团结就是力量》这首家喻户晓的革命歌曲就是在北庄村诞生和首演的。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庄村全体党员回信。信中写道: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中国共产党百年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共同奋斗的历史,西柏坡的干部群众对此体会更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乡亲们更好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依托红色资源

走向小康生活

北庄村的变化是整个西柏坡脱贫致富、走向小康的生动缩影。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决定在西柏坡修建岗南水库以治水患。为了配合水库建设,北庄村民离开了家园故土,整体搬迁重建。“北庄村和整个西柏坡人民,都具有奉献的精神,(为国家建设)作出的贡献特别大。”北庄村党支部书记封红卷如是说。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向北庄村派驻第一书记,县委、县政府精准施策,派驻财政局驻村工作队,与村党支部一道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北庄村以“革命圣地、红色乡村”为发展定位,实施项目20余个,改善了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

此外,北庄村培育特色民宿、红色教育、光伏、果树种植等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等方式,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目前,全村43户、11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的2000余元上升至2020年的1.2万元。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北庄村把发展红色游、乡村游作为产业扶贫的重中之重,积极开展基础设施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硬化村庄道路,建设饮水、污水管网,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村民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如今,北庄村的村容村貌和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曾经的革命热土焕发着新的活力。

传承团结精神

描绘更大蓝图

走在北庄村,记者看到的是一幅如火如荼建设的景象。规划为团结广场的地方,正在进行土地的平整,原本杂乱的村屋,已经被改造为相对统一的样式,墙体做了保温,不少村屋的房顶上还安装了光伏发电设备。封红卷告诉记者,就是这光伏,每年就能给村民额外带来3000元左右的收入。

在封红卷的心里,他对北庄村的未来还有更多的设想和更大的规划蓝图。

“我们下面是水库、水源保护地,上面是山林,要封山育林,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封红卷坦言,“依托西柏坡,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把北庄村的红色元素融入到西柏坡景区里面,是北庄村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封红卷告诉记者,现在游客来到西柏坡大多数还是半日游:上午到西柏坡,下午就可以回去。而如果能把游客迎到北庄村,把半日游变成1日甚至2日游,让游客有得吃、有得住,则可以带动餐饮、住宿等一系列的产业链条,就能让老百姓的日子好起来。

“我们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机要处旧址的所在地,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封红卷说,“目前我们还是以吸引来西柏坡的游客为主,从长远来看,我们希望能够建设党政机关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红色旅游+绿色产业,北庄村的未来大有可为!

说起总书记的回信,封红卷表示:“总书记的回信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动力。我们要把‘团结就是力量’这种精神传承好。只要团结起来,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

闫青海

闫文艳

对话守护者

父女两代人的红色“接力”

76岁的闫青海是西柏坡村的老党员,当年董必武曾租住在他家,还救过他的命。后来,闫青海当上了生产队队长、村党支部副书记,又开了大半辈子的船,成为当地第一个万元户。只要有时间,闫青海都会向人们讲述当年的红色记忆,讲述西柏坡的历史。如今,闫青海的女儿闫文艳,接过了宣讲西柏坡故事的接力棒,成为了西柏坡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父女两代人,红色的血脉薪火相传……

闫青海:共产党来了,生活好起来了

羊城晚报:董必武同志曾经救过您的命,您能讲述一下当年的故事吗?

闫青海:董必武租住在我们家的时候,我生了一场重病,那时我才三岁,当地的医生都说已经无法医治。在当时,如果人死在了家里,是件不吉利的事。于是,我母亲就把我用苇席裹着,放到村口的碾盘上。

董必武和他夫人路过的时候,正好看到了我。用手一摸,发现我肯定是生病了,但还有一丝气息。就赶紧把我送到了东柏坡村的部队医院,在医疗资源很困难的情况下,给我用上了盘尼西林,治好了我的病。

羊城晚报:共产党人来了之后,您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您还有印象吗?

闫青海:以前我们家很穷,我母亲兄弟姐妹五个人,才只有一床被子。共产党人来了之后,首先是分田地,我们家分了三亩地,生活好了起来,我们很拥护共产党。后来我入了党,当上了生产队队长,又开了几十年的船,成为当时第一个万元户。现在我盖起了新房,门口的小汽车是我女儿的,家里还有摩托车、有电动车。

羊城晚报:在2013年,您见过习近平总书记,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

闫青海:记得!那是很高兴的。当时在西柏坡九月会议的旧址,总书记拉着我们的手说,他就是同大家谈谈心,听听我们的意见和建议。我就讲了董必武救过我命的故事。当时我头上戴了一条毛巾,总书记还特别说,毛巾是个好东西,天热了可以擦汗,天凉了可以垫在地上,(头上戴毛巾)是老同志的本色。

闫文艳:让更多人了解西柏坡的红色故事

羊城晚报:您父亲是西柏坡的老党员,您能谈一谈红色传承在您身上的体现吗?

闫文艳:党中央在西柏坡的时候,我奶奶是董必武一家的房东,那时我的父亲才三岁。有一次我父亲生了一场大病,奄奄一息,是董必武救了他。现在很多学生、年轻人会找我父亲讲当年的红色故事,只要他有时间,都会乐于去讲述。

我生长在西柏坡这片热土,从小听父亲讲西柏坡的历史,耳濡目染,就想着以后也能够从事相关的工作。毕业以后,我就来到西柏坡纪念馆当讲解员,也是希望能够传承、发扬好西柏坡的红色历史和精神。

羊城晚报: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

闫文艳:离开西柏坡的时候,毛主席说我们进京是去“赶考”的,我们不能做李自成,不能退回来,退回来就失败了。其实,直到现在,我们也一直在“赶考”的路上。我们要从自己平时的生活、从小事做起。

作为讲解员,我们要把自己的讲解工作做好,让更多人了解西柏坡、了解红色故事,将这份红色精神传承好。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