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了《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计划》提出,到2025年,浙江力争基本建成新时代文化高地、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全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样板地。
一起来看《计划》亮点内容
推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成为主导性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达8%以上,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达19%……浙江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成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省域范例。
提升文化和旅游科研能力
加大对科研项目支持力度,实施“揭榜挂帅”制,每年推出2-5项自主创新项目,支持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
建设省级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平台,创建10个以上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5个左右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10个左右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培育20家以上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领军企业。
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
高质量办好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重点发展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网络文化、数字文化装备等优势产业,以数字技术、声光电技术、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为手段,积极发展数字艺术。
支持运用数字全息等技术发展虚拟现实交互旅游场景,促进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推进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促进文化产业上线上云,形成数字文化产业新经济实体。探索线上文化产品展览交易会等新模式。鼓励数字文化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在线新经济结合,发展直播带货等产业经济新模式。壮大在线旅游服务商(OTA)。认定30家左右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示范基地,支持一批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园区),打造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头部阵营”。
优化文化和旅游产业结构
争取将舟山、宁波等市列入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协调上海将国际、国内邮轮线路延伸至浙江十大海岛公园和滨海景区景点,推动舟山、宁波、台州、洞头等邮轮始发港和访问港建设。
争取建成20个以上A类通用机场,打造“浙东空中唐诗之路”“空中看横店”等低空旅游项目。
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公共服务完善的自驾车旅居车旅游目的地200个,建成自驾车、旅居车营地50个以上、旅游驿站1000个以上。
全民文化素养显著提升,共同富裕的文化自信显著增强;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例达0.9%,人均年出游率达6次以上……浙江要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努力成为促进群众精神富足的省域范例。
实施浙江文化标识建设工程
形成100个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文化“金名片”。开展“江南文化”研究和品牌建设,推进浙东学派、永嘉学派、阳明文化等创新转化,深入挖掘良渚文化、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宋韵文化、南孔文化、和合文化、钱塘江文明、丝瓷酒茶文化等,省、市、县协同,2021年全面启动建设,加快形成标志性成果。
实施红色根脉传承计划
将“红船精神”“浙西南革命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枫桥经验”等融入红色旅游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持续打造10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0条“寻访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主题精品旅游线路;联合上海打造“重走一大路”主题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加快完善70个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资源点,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创建一批红色旅游教育基地。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计划,推广“拯救老屋行动”,推进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完成10000幢传统民居的抢救性保护。
建设10个以上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50个以上浙江省戏曲之乡,培育100家浙江省非遗体验基地、120家浙江省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30个非遗主题小镇和民俗文化村。
“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覆盖城乡,市、县、乡三级文化设施覆盖达标率100%;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满意度分别达85%、90%以上……浙江要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努力成为促进共建共享品质生活的省域范例。
构建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深入实施百城万村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市有五馆一院一厅,县有四馆一院,区有三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村有农村文化礼堂”。
推进城市文化空间建设,建设700个“城市书房”。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延伸到基层,每年送戏、送书、送展览分别不少于2万场、150万册、1000场,创新文化走亲等文化惠民活动品牌。
构建高水平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旅游与交通融合发展试点,构建“快进慢游”公共交通网络,5A级旅游景区所在县(市、区)高铁站覆盖率达95%,实现5A级旅游景区一级公路通达率达100%,4A级旅游景区干线公路通达率达95%,4A级旅游景区连接线达到四级公路标准的超93%。
推进旅游便民惠民服务,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1000个,建立假日旅游移动厕所战略储备制度;新建改扩建旅游停车场300个。
开展文化和旅游健康公共服务
打造50个以上浙江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100个以上森林康养基地、100个以上海洋休闲度假养生基地、20个以上温泉保健疗养基地等康养旅游基地和10条精品疗休养线路。
进一步拓宽文化和旅游领域就业创业渠道,吸纳就业人口占全社会就业总人口达13%以上;农村居民的旅游收入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13%以上……浙江要实施促进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努力成为旅游富民的省域范例。
促进旅游就业
提升休闲农庄、农家乐、乡村酒店、特色民宿、乡旅客栈、自驾露营、户外运动和养老养生等产品质量,形成100个乡村旅游集群,使15万名农村居民得到就业。
“十四五”期间,培育100家乡村文化和旅游运营团队、500名文化和旅游运营师,增强乡村文化和旅游的造血功能,扩大就业容量。鼓励乡村旅游企业优先吸纳当地村民就业。
支持旅游创业
培养乡村旅游带头人1000名。落实“两进两回”行动,搭建“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乡村旅游发展平台,支持当地村民和回乡人员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和服务。
探索“入股联营”村集体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吸收村民广泛参与,建立村民合理利益分配机制试点。
实施万户农家旅游致富计划
推进民宿经济全产业链发展,深化民宿(农家乐)助力乡村振兴改革试点,到2025年,乡村民宿超过2.2万家,经营总收入比“十三五”增长50%以上,全面促进浙江乡村旅游富民增收。
支持有能力的农民利用自有资产发展民宿、休闲农业旅游等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营性收入。通过发展乡村民宿,使10000户农村家庭年旅游经营收入超20万元。挖掘乡村美食文化,振兴农家特色小吃、传统手工制作等“乡愁”产业。到2025年,乡村旅游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达120亿元,占乡村旅游经营收入17%以上。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鼓励农民盘活存量资产资源,将土地、房屋等资产,以出租、入股等方式与乡村旅游合作社、旅游企业合作,获得财产性收益。总结衢州“乡村旅游根据地”做法,发挥旅行社协会作用,推广“旅游公司+村集体+村民”整村运营模式,带动农民致富。
先行探索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全省各县(市、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不低于5%……浙江要抓重点补短板促提升,努力成为文化和旅游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省域范例。
建设共同富裕文化和旅游现代化基本单元
建设100个未来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开展未来乡村文化建设试点,建成1000个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示范性乡村文化新社区。
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深入推进全域旅游“百千万”工程,到2025年全省景区城、景区镇覆盖率分别达100%、70%,提升城镇品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城镇文化联合体,深入推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建成图书馆分馆1500家,文化馆分馆1000家,探索图书馆文化馆企业分馆建设。
支持山区26县文化和旅游跨越式发展
到2025年,实现山区26县旅游总产出、游客总人次年均分别增长5%以上;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覆盖率100%,实现县县有4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50%以上的县有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成功培育10家左右千万级核心大景区。
发挥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作用,会同相关部门支持龙泉青瓷宝剑、龙游宣纸、磐安五味、松阳香茶、景宁惠明茶、开化根雕、青田石雕、遂昌黑陶、江山西砚等历史经典产业,各县(市、区)历史经典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以上。
《计划》提出,浙江将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努力成为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主渠道的省域范例。
推动70%以上县(市、区)创建成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旅游发展。探索省域内区域协调发展改革,推进杭绍甬、甬舟、湖嘉、衢丽等省内文化和旅游一体化发展。
每年安排1000亩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对山区26县中旅游业发展前10名的县(市、区)予以奖励;山区26县由政府投资且经省发改委立项的优质文化和旅游项目,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
《计划》还提出,浙江将探索有效治理方式,努力成为文化和旅游现代化治理的省域范例。
开展旅游行业诚信创建活动,评定200家“诚信企业”。推广旅游购物“30天无理由退货”。强化对玻璃栈道、滑翔伞、悬崖秋千、蹦极等旅游新业态项目安全监管,完善旅游新业态安全监管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旅游有偿救援试点。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消除城乡、地区发展差距,发挥数字化改革对共同富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效应。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