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超五成受访家长存在考前焦虑 试试“五步法”缓解孩子情绪
2022-01-14 06:35:27 稿源: 中国宁波网  

  “本以为复习时是查漏补缺,没想到是‘女娃补天’!”“双减”后的首次期末考,家长们会有考前焦虑吗?近日,记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参与人数近3000人。我们结合调查数据,邀请业内心理专家进行了分析,希望这些结论能给家长们带来一些思考。

  超五成受访家长存在考前焦虑

  这份问卷调查面向中小学生的家长,参与调查人数近3000人。面对考前是否焦虑的“灵魂拷问”,选择“是”的家长有51.68%,选择“否”的家长有48.32%。

  有考前焦虑的这些家长,他们的孩子都是读几年级的?数据显示,小学一二年级占比14.13%,小学三至六年级占比35.13%,初中七、八年级(初一、初二)占比34.94%,初中九年级(初三)占比15.8%。

  北仑区教育局心理教研员张越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小学三至六年级家长的‘焦虑值’很高,这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比较高,而且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难度不高,成绩分化不是很明显,很多家长秉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认为孩子必须足够努力、足够勤奋,才能取得高分,这就更加容易引起家长的焦虑。”

  从数据上看,家长的焦虑从三年级开始,一直延续到初二,到初三后渐渐趋于平缓。张越开玩笑地说:“有可能初三家长,这么多年陪着孩子大考小考,各种经历都有过了,也慢慢意识到孩子的好成绩不能只靠熬时间、刷题海,还会受到孩子本身天赋水平、知识基础,以及家长应考情绪、教养方式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从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的角度分析,初一、初二的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期阶段,会逐步建立起对自我的认同,在找准优势的同时接纳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智慧的家长,也在跟着孩子一起慢慢学会用平常心应对各种考试。”

  需要提醒家长们的是,如果孩子进入初三阶段,家长仍然过度焦虑,甚至连孩子如何开展复习都得按父母制定的计划进行,那就需要反思,是时候把孩子未来的人生还给孩子了。

  “高期待”是引发焦虑的重要因素

  其实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一部分家长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焦虑。张越向记者分享了她遇到的一个案例。小歆在宁波某小学读三年级,近日的一次随堂测试,小歆只考了80分,她放学后不敢回家,跑到老师办公室,哭得泣不成声。原来,小歆此前因为疫情居家隔离了14天,上的都是网课。对此,小歆妈妈非常焦虑,要求小歆就算在家学习,也要考出高分。小歆哭着对心理老师说:“以前只要成绩考得不理想,妈妈就会让我罚站,一定要我拿着试卷分析原因,把错题弄清楚了才能吃饭。以前我还能考个90分,这次只有80分,妈妈肯定会打我了……”

  心理老师在与小歆妈妈交流时,小歆妈妈并不认为自己焦虑。但是小歆的妈妈通过语言、行为对孩子的学习结果进行施压,似乎是把自己潜在的焦虑“转嫁”到了女儿身上,反而让孩子心理承受不住了,这是非常值得家长们反思的。

  在“你是因为什么原因感到焦虑”这个多选题中,77.51%的家长选择“孩子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或学习效率低”,53.35%的家长选择“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我的期望”,选择“其他孩子都在‘鸡娃’,我也很焦虑”的只有6.69%。可见,“高期待”是引发焦虑的重要因素。

  张越老师说:“可能在一部分家长眼里,孩子不管怎么努力都不够积极,这背后其实是高期望值带来的焦虑。如果这些家长不断否认和压抑自己的焦虑感,往往会直接把焦虑体现在行为和语言上,就像小歆妈妈一样,用隐藏性地教育方式迫使孩子疯狂学习,会对孩子身心带来不良影响。”

  调查还显示,近六成家长承认焦虑影响了亲子关系,23.61%的家长表示“影响了自己的工作”。

  专家建议

  多给孩子鼓励

  但别把鼓励和结果关联在一起

  宁波市教科所副所长、宁波市心理名师杨娜强调了家长科学应对考前焦虑的重要性。

  “尽管我们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老师’和‘家长’的角色还是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杨娜建议,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学会理解和信任孩子,逐步让孩子自主安排。

  其次,觉察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常心。一些家长在关系到自己孩子的事情上,总是会被心中无形的枷锁所捆绑,如孩子要考试了,饭菜做得丰盛一点,路过房间小声一点,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但恰恰是这样的“优待”,让孩子潜意识感觉到这件事很重大,压力感随之而来。

  杨娜建议,家长要学会合理调整期望值,适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保持适度焦虑,积极为孩子做好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通过询问和倾听,及时了解并满足孩子备考过程中的需要,鼓励并肯定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家长尽可能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不需要把鼓励和最后结果关联在一起,鼓励代表着对孩子尽力的认可,与结果没有必然的联系。

  试试“五步法”

  能缓解孩子情绪

  余姚市心理援助协会会长、中意宁波生态园实验学校主持工作的副校长励娜还给家长支了一招,临近期末,不善于沟通的家长,多用爱的眼神和亲切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关心。

  平时家长和孩子沟通可以按照以下五步:1.全神贯注地倾听;2.用简单的词语回应孩子的感受;3.让孩子说出感受;4.表达自己的感受;5.提出具体的要求。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我们可能只需要前三步,孩子的情绪就可以缓解。

  另外,家长可以在考试前,和孩子谈谈自己对考试的看法:考试只是对你前一阶段学习状况的一次总结和回顾,只要坦然面对,考出正常的水平就可以。同时,最重要的是不忘记考试之后的分析、总结、思考和改变,这样一来,不管是优秀,还是不令人满意,都会是一次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成长机会。宁波晚报记者 钟婷婷 樊莹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超五成受访家长存在考前焦虑 试试“五步法”缓解孩子情绪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2-01-14 06:35:27

  “本以为复习时是查漏补缺,没想到是‘女娃补天’!”“双减”后的首次期末考,家长们会有考前焦虑吗?近日,记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参与人数近3000人。我们结合调查数据,邀请业内心理专家进行了分析,希望这些结论能给家长们带来一些思考。

  超五成受访家长存在考前焦虑

  这份问卷调查面向中小学生的家长,参与调查人数近3000人。面对考前是否焦虑的“灵魂拷问”,选择“是”的家长有51.68%,选择“否”的家长有48.32%。

  有考前焦虑的这些家长,他们的孩子都是读几年级的?数据显示,小学一二年级占比14.13%,小学三至六年级占比35.13%,初中七、八年级(初一、初二)占比34.94%,初中九年级(初三)占比15.8%。

  北仑区教育局心理教研员张越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小学三至六年级家长的‘焦虑值’很高,这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比较高,而且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难度不高,成绩分化不是很明显,很多家长秉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认为孩子必须足够努力、足够勤奋,才能取得高分,这就更加容易引起家长的焦虑。”

  从数据上看,家长的焦虑从三年级开始,一直延续到初二,到初三后渐渐趋于平缓。张越开玩笑地说:“有可能初三家长,这么多年陪着孩子大考小考,各种经历都有过了,也慢慢意识到孩子的好成绩不能只靠熬时间、刷题海,还会受到孩子本身天赋水平、知识基础,以及家长应考情绪、教养方式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从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的角度分析,初一、初二的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期阶段,会逐步建立起对自我的认同,在找准优势的同时接纳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智慧的家长,也在跟着孩子一起慢慢学会用平常心应对各种考试。”

  需要提醒家长们的是,如果孩子进入初三阶段,家长仍然过度焦虑,甚至连孩子如何开展复习都得按父母制定的计划进行,那就需要反思,是时候把孩子未来的人生还给孩子了。

  “高期待”是引发焦虑的重要因素

  其实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一部分家长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焦虑。张越向记者分享了她遇到的一个案例。小歆在宁波某小学读三年级,近日的一次随堂测试,小歆只考了80分,她放学后不敢回家,跑到老师办公室,哭得泣不成声。原来,小歆此前因为疫情居家隔离了14天,上的都是网课。对此,小歆妈妈非常焦虑,要求小歆就算在家学习,也要考出高分。小歆哭着对心理老师说:“以前只要成绩考得不理想,妈妈就会让我罚站,一定要我拿着试卷分析原因,把错题弄清楚了才能吃饭。以前我还能考个90分,这次只有80分,妈妈肯定会打我了……”

  心理老师在与小歆妈妈交流时,小歆妈妈并不认为自己焦虑。但是小歆的妈妈通过语言、行为对孩子的学习结果进行施压,似乎是把自己潜在的焦虑“转嫁”到了女儿身上,反而让孩子心理承受不住了,这是非常值得家长们反思的。

  在“你是因为什么原因感到焦虑”这个多选题中,77.51%的家长选择“孩子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或学习效率低”,53.35%的家长选择“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我的期望”,选择“其他孩子都在‘鸡娃’,我也很焦虑”的只有6.69%。可见,“高期待”是引发焦虑的重要因素。

  张越老师说:“可能在一部分家长眼里,孩子不管怎么努力都不够积极,这背后其实是高期望值带来的焦虑。如果这些家长不断否认和压抑自己的焦虑感,往往会直接把焦虑体现在行为和语言上,就像小歆妈妈一样,用隐藏性地教育方式迫使孩子疯狂学习,会对孩子身心带来不良影响。”

  调查还显示,近六成家长承认焦虑影响了亲子关系,23.61%的家长表示“影响了自己的工作”。

  专家建议

  多给孩子鼓励

  但别把鼓励和结果关联在一起

  宁波市教科所副所长、宁波市心理名师杨娜强调了家长科学应对考前焦虑的重要性。

  “尽管我们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老师’和‘家长’的角色还是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杨娜建议,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学会理解和信任孩子,逐步让孩子自主安排。

  其次,觉察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常心。一些家长在关系到自己孩子的事情上,总是会被心中无形的枷锁所捆绑,如孩子要考试了,饭菜做得丰盛一点,路过房间小声一点,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但恰恰是这样的“优待”,让孩子潜意识感觉到这件事很重大,压力感随之而来。

  杨娜建议,家长要学会合理调整期望值,适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保持适度焦虑,积极为孩子做好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通过询问和倾听,及时了解并满足孩子备考过程中的需要,鼓励并肯定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家长尽可能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不需要把鼓励和最后结果关联在一起,鼓励代表着对孩子尽力的认可,与结果没有必然的联系。

  试试“五步法”

  能缓解孩子情绪

  余姚市心理援助协会会长、中意宁波生态园实验学校主持工作的副校长励娜还给家长支了一招,临近期末,不善于沟通的家长,多用爱的眼神和亲切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关心。

  平时家长和孩子沟通可以按照以下五步:1.全神贯注地倾听;2.用简单的词语回应孩子的感受;3.让孩子说出感受;4.表达自己的感受;5.提出具体的要求。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我们可能只需要前三步,孩子的情绪就可以缓解。

  另外,家长可以在考试前,和孩子谈谈自己对考试的看法:考试只是对你前一阶段学习状况的一次总结和回顾,只要坦然面对,考出正常的水平就可以。同时,最重要的是不忘记考试之后的分析、总结、思考和改变,这样一来,不管是优秀,还是不令人满意,都会是一次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成长机会。宁波晚报记者 钟婷婷 樊莹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