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家住海曙区集士港镇秋实社区的陈慈挺一直在忙着安排年后救援训练的场地和时间,同时也在寻求尽可能多的慈善捐助。自从2021年3月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海曙区山岳应急救援队以来,这个“70”后把主要精力全放在了救援队,都快忘了自己的外贸生意。近一年来,在陈慈挺的带领下,这支救援队参与了数十次抢险救灾。
视频制作:记者 刘波
第一次大规模救援
2021年3月8日,海曙区山岳应急救援队完成注册,注册和办公地点都在集士港。20多名志同道合的伙伴开始集训,学习各种救援抢险的本领。
陈慈挺说,救援是很讲专业的,要训练40个科目,包括水域救援、高空绳索、山地救援、地震救援等。而救援训练其实是有安全风险的,特别是水域训练,“但不训练就根本不能去参加救援。”于是他们到激流里去练习水域救援,模拟真实的救援场景。
2021年7月,他们的救援任务来了,“台风烟花来了,我们收到指令去支援洞桥镇。”陈慈挺说,山岳应急救援队在台风来之前就想方设法筹钱,凑齐了救生衣、冲锋舟、马达、水域绳索等安全保护装备。
7月26日,队员们又奔赴海曙区鄞江镇,在激流区域疏散群众10余人。不久,当地警方转来了求救信息,有一名群众被山洪冲走失踪。当他们到达任务区之后,发现又有4名志愿者在转移3名群众时被困在山洪区。
“我们迅速同现场公安特警、消防及乡镇干部协调资源,出动无人机进行现场环境评估和目标搜索,调动大型铲车作为进入山洪区的安全载具,由5名突击队员随车进入山洪核心区进行救援行动。”陈慈挺也有点担心,毕竟对这支年轻的救援队来说,这次救援是最为危险的一次。
救援行动前后持续了一个小时。陈慈挺先用挖掘机挡住激流,然后用绳索转移出被困的4名志愿者和3名群众;之后,陈慈挺带着队员在复杂的山洪环境里,又找到了那名失踪群众,并利用激流绳索救援技术,将50米外被山洪围困的群众成功救回。“当时确实很危险,两边都是河道或鱼塘,积水非常深,稍有不慎,会有车毁人亡的危险。”
没救回小女孩,他做了两次心理辅导
作为救援队员,陈慈挺和队员们已经慢慢习惯了和危险的近距离接触,但在救援过程中看到有人员伤亡,他们也有撑不住的时候。
去年7月10日傍晚,救援队接海曙区应急管理局指令,支援鄞州区横溪镇黄泥庄路段大型车辆坠崖事故救援工作。事故现场,被撞破的护栏下是陡峭的悬崖,司机不幸遇难,遗体就在悬崖下。陈慈挺和队员们迅速展开现场环境评估,制定辅助行动方案。
“山崖陡峭,落差很大,且是夜间作业,要从高度差约120米、坡度近75°的崖底将遇难者遗体安全运送上来,并保护遗体不被二次伤害,难度较大。”为此,救援队再建了一套绳索救援系统,配合消防员,共四条绳索同时作业,顺利并稳妥地把遗体运到了地面。“虽然任务完成,但一条鲜活的生命就此逝去了。”
另一场死亡事故发生在一次山洪中。一名7岁的小女孩贪玩,一个人出去,掉进湍急的水流中。正在附近抢险的陈慈挺得到消息后,紧急带着队员赶到现场。他们赶到的时候,小女孩已经被附近邻居捞起,陈慈挺和队员连忙做急救,可惜为时已晚。
队员抱着已经没有呼吸的小女孩失声痛哭。“他问我,是不是我们人员足够多、装备足够好,或者再快点到这里,她就会没事。”陈慈挺说,现场的队员都心情沉重,“回来后,我撑不住了,接受了两次心理辅导。”
一年运营经费20万,希望得到爱心企业资助
陈慈挺怎么会想到要成立一支专业救援队呢?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一个“玩心”很重的人。2013年,他开始玩户外,玩军事游戏,身边聚集了几十名同样喜欢户外探险的朋友。当年10月,余姚遭受“菲特”台风袭击,城区大面积被淹,“我们买了很多物资往里面送,也想参与救援。”但马上陈慈挺就发现,像他们这样的志愿者很不专业,能救的救不了,有时候甚至自己也会遇到危险。从那时起,陈慈挺就萌生了组建专业救援队的想法。
救援队成立后,各种各样的困难也迎面而来。“首先是基地,其次是运营经费。”陈慈挺说,在集士港镇人民政府的帮助下,他们拥有了自己的基地和部分装备,接着又有爱心企业和市民捐赠了野外帐篷、车辆和衣物等,但是经费问题至今仍困扰着他。
队员们不得不压缩自己的许多正常生活支出,甚至有队员提前预支年终奖,以采购一些急需的集体作训装备。最困难的时候,陈慈挺和几名核心队员投入十万元。半年时间,这群硬汉凑出了价值30多万元的装备。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应急救援员证书,保险公司都不提供保险。”而考一张这样的证书需要2000多元。训练也是队员们一起琢磨着练的,正规的一套救援训练课程费用要好几万元。
为了训练和筹款,陈慈挺甚至“忘记”了自己还有一家外贸公司要打理,他粗略估算有80%的时间和精力都扑在了救援队的管理上,“孩子的学习都顾不上,妻子对我意见很大。”
“那现在呢?”记者追问了一句。陈慈挺呵呵一笑,说妻子跟着他出了几次任务后,也已经成为一名救援队队员了。
到目前为止,山岳应急救援队共有队员50名。陈慈挺期望能有80名队员,这样就能轮换着出任务。他想邀请有情怀、有经济能力、有时间,同时又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加入他们。
根据他的测算,救援队的保险费加上训练费,以及其他运作经费,一年需要20万元左右的开支。“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企业帮助我们,让我们这支队伍能多为社会做点贡献。”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林伟 摄影摄像记者刘波
通讯员张琦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