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未见舞台的宁海平调传统剧目《御笔楼》翩然归来。
中国宁波网记者 陈青 通讯员 薛云/文 通讯员 南溪/摄
2月11日、12日晚,50多年未见舞台的宁海平调传统剧目《御笔楼》翩然归来,在宁海县平调艺术传承中心百花剧场试演,原汁原味的平调古声腔吸引了不少本地戏迷。
50多年未见舞台,近八旬老艺人凭超强记忆恢复老戏
76岁的老艺人韩燕飞展示《御笔楼》剧本。
“这是我进剧团学的第一个戏,平调演员入门的第一本戏就是《御笔楼》,是演员的‘开口戏’。”76岁的老艺人韩燕飞非常感慨,当年老师傅一对一教戏,她学了三个月后上台演出,走到哪演到哪。
平调《御笔楼》与越剧《沉香扇》的故事相似,剧情走向与《沉香扇》的上半场大致相同。主要讲述了解元徐文秀进京赴考,在河南大悲寺遇兵部尚书女儿蔡兰英,一见倾心。徐文秀为与意中人相见,化名卖身进入蔡府,在后花园御笔楼与蔡兰英撞见。蔡兰英在慌乱中遗落沉香扇,被徐拾得。之后,徐文秀以还扇为借口,在丫环兰香的帮助下,与蔡兰英私定终身。
宁海平调是宁波现存最古老的地方剧种,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由于历史原因,平调几次濒临失传,而今只存“前十八”和“后十八”等36本剧本遗产,台上能够呈现的大戏除了因保有“耍牙”绝技而被观众熟知的《金莲斩蛟》外,也仅剩新编戏《葛洪》与近两年抢救复排的几个折子戏。
与宁波现存其他剧种不同的是,平调的音乐为曲牌体,有着严格的古音乐格律与套曲路子。但随着剧团解散和一些特殊原因,历史上有记录的演出曲谱已全部遗失,加之这两年老艺人越来越少,存世的剧本越来越难以恢复,平调仍然面临传承上的困境。
在20世纪60年代,为抢救宁海平调,宁海县政府曾组织成立了首个平调专业剧团,召集老艺人开科授艺,韩燕飞即是当年首批进团的演员之一。
《御笔楼》演出现场。
宁海县平调艺术传承中心主任唐洁妃介绍,2019年重阳节组织走访老艺人时,韩燕飞老师唱了《御笔楼》中的几句。“我一听,和我们现在听到的都不一样,再了解才知道,韩老师不仅会唱会演,还会敲锣鼓,我就请求她慢慢想一想,看看能不能恢复这出戏。”
韩燕飞当时演戏中蔡兰英的哥哥蔡德庆,“是个‘小花脸’角色,当时年轻啊,记忆力好,演得又多,空的时候还帮乐队师傅记谱,所以我还记得清。”
唐洁妃交给韩燕飞一支录音笔,请她每天想到哪就记到哪儿,不管什么戏,想起什么就记下来。
2020年初,当时已73岁的韩燕飞凭借超强的记忆力,默出了完整的《御笔楼》剧本交到团里,包括整出戏完整的曲牌音乐和锣鼓经。
青年演员挑梁传承,夯实传承传统带动传统复兴
出演《御笔楼》的都是青年演员。
2021年12月,全本《御笔楼》真正开始复排,韩燕飞担任导演与唱念指导。
唐洁妃介绍,曲牌体音乐与宁海方言念白,是平调的立身之本。特殊年代时随着剧团的解散,平调演员转业到了各行各业,有些虽然进入了别的剧团,还在梨园行,但唱出来的平调已经不再纯正。“韩老师是地地道道的宁海人,更难得的是,从剧团转业后便去了工厂,没有再学习其他剧种。所以,她记忆中的平调,从音乐到表演,都是原汁原味的平调,是平调最原始的样子。尤其是念白,是我们传承平调急需攻克的第一个难题。”
全本《御笔楼》的排练用时近50天,唐洁妃决定全部采用青年演员专职学习,如葛宜旭、史镇涛、陈琼瑶、麻致远等一班95后,是团里最年轻的一代。
出演《御笔楼》的都是青年演员。
唐洁妃说,新生代演员挑梁传统是团里为了保证艺术传承水准做出的决定,是想以青年演员传承传统带动平调传统复兴。1983年,宁海县实施剧团“一套管理班子,越剧团、平调团两块牌子”的政策以后,团里一直是双剧种兼演模式,实际上更多是以演出越剧为主。中生代演员虽然舞台艺术更加成熟,但长期在越剧与平调之间跳越,舞台表演上难免会出现错乱。这批95后演员刚进团里,就像15岁进团的韩燕飞一样,舞台生涯才刚刚开始。让他们跟随老艺人去学习原汁原味的平调,学得更快,也更容易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艺术记忆。
“他们现在是一张白纸,等学完了,在舞台演个几十年,就是成熟的的平调演员,再去传承经典给下一代。”唐洁妃说。
平调老戏再现宁海,传承价值更胜于舞台呈现
出演《御笔楼》的都是青年演员。
整理恢复的平调《御笔楼》时长仅有一个小时出头,到男主角徐文秀进京赶考为止。为了让剧情更完整,韩燕飞又编撰了徐文秀应试高中后与蔡兰英喜结连理一场,将整出戏延长至80分钟左右。
2月11日、12日,《御笔楼》与传统折子戏《金莲斩蛟·洞房》,新编现代小戏《争遗产》,组成折子戏专场同台演出两场。相比后两折,演员们也更关心《御笔楼》的现场反响。
吕娅娜是平调传承中心中生代的当家花旦,几乎担任过平调所有剧目中的女主角。她说,他们演出的一直都是经过加工的平调,始终遗憾没能亲眼看到老平调戏。把《御笔楼》搬上舞台的过程,像复原了一件文物一样神圣,为挖掘传统开了个好头。
唐洁妃与韩燕飞。
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地方戏曲研究学者友燕玲认为,演出的《御笔楼》按照现在的艺术审美来看,固然是有瑕疵的。但能将阔别舞台60多年的老剧目复排搬上舞台,以它繁盛时期的样貌重现,一解平调传承之急,其价值远胜舞台呈现。艺术可以在舞台实践中不断成长和完善,但今天的我们最需要了解的是平调最初的样子。
据唐洁妃透露,趁这两年戏曲生态环境好转,宁海县大力推动平调发展的情况下,平调传承中心顺势实施了青年传承计划,《御笔楼》是计划实施以来的第一出戏。目前,韩燕飞还在努力回忆整理传统戏《鸳鸯带》与革命样板戏《琼花》。《鸳鸯带》是平调剧本遗产“前十八”中的一本,《琼花》讲述的是红色娘子军的故事。两出戏都已列入接下来的传承计划,青年演员将随着韩燕飞的舞台记忆,再启传承之路。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