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 时晓竹
地域广阔、土壤肥沃的宁绍平原上,两座城市比邻而生,千百年来同听东海浪涛、同渡浙东运河,频繁往来、水乳交融。
岁月如梭、沧海桑田,城市面貌早已变换,两地的情谊却在时光的打磨下愈发光彩熠熠。
近年来,甬绍一体化合作进程持续加速。
去年7月,两地共同印发实施《甬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方案》,提出深化科创、开放、文旅、生态、公共服务五个领域的合作,助推宁波、绍兴两市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联动发展格局。
时隔一年,一体化续写新篇章。今天(7月27日)下午,绍兴市党政代表团造访宁波。在甬绍合作发展座谈会上,两座城市一口气签署了《宁波市绍兴市共融长三角共建都市区合作框架协议》和7个专项协议。
从建设先行区,到全方位宽领域的合作,这两座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兄弟城市,为何能够越走越近、越联越深?
国家支持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城市组团式发展的“东风”劲吹,赋予甬绍一体化绝佳的天时。
今年,中央出台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鼓励长三角等区域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指示,要“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
今年召开的省党代会又以“组团式发展、网络型结构”理念对全省未来发展作出具体部署,提出“唱好杭甬‘双城记’,培育国家中心城市,推动宁波舟山共建海洋中心城市,支持绍兴融杭联甬打造网络大城市”。
无论是“区域一体”,还是“城市组团”,都为甬绍深化合作提供了重大机遇,搭建了广阔舞台。
如何在这个舞台上演出精彩戏码,一同在新征程中跑出加速度、考出好成绩?宁波和绍兴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
其中之关键,是立足唱好杭甬“双城记”这一重大战略,寻找符合甬绍发展所需的切入点。
曾有这样一个比喻流传:如果将杭州和宁波之间的城市带比作哑铃,那么绍兴就是连接两头的支撑杆;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首席专家刘亭,也如此评价绍兴:它左拥右抱杭州与宁波,是挑起“两个金箩筐”的“金扁担”。
绍兴自身也提出了建设网络大城市的目标,意在提升内聚外联效应,在“融杭联甬接沪”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意味着,甬绍联合绝不是双城之间的闭环交流,它服务的是杭绍甬三地、环杭州湾区域乃至整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局。
如今,放眼望去,从城市规划到产业升级,从交通互联到平台建设,从文旅交流到公共服务,两座城市的合作已是“百花齐放”——
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新昌航站楼开通运营,甬绍城际公交开行,绍兴公交卡与宁波公交卡实现互联互通,“甬绍30分钟交通圈”正在逐步形成;
汇聚杭州、宁波、嘉兴、绍兴等地50余家研究院的环杭州湾创新联盟正式启动,前湾新区—滨海新区高端产业协作联动区建设提速,东海之滨创新浪潮汹涌澎湃;
异地就医市民卡可以直接结算,钦寸水库实现新昌-宁波通水,镇海中学嵊州分校已签约落户,两地人民共饮水、共就医、共上学,手足之情愈发浓厚;
……
事实上,随着杭州、宁波、绍兴三地共同制定的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方案的推进落实,已有超百个高频事项实现了杭绍甬通办。
随着政策利好继续叠加,宁波与绍兴从“联体”迈向“一体”,已是水到渠成,但仍需激流勇进。
今天举行的甬绍合作发展座谈会上,两座城市又在高端制造、水利建设、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领域牵手协作,奉化、嵊州、新昌三地签署特别合作区框架协议,宁波石化技术开发区和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达成战略合作,大展宏图、书写新篇。
未来,两地将协作推进宁波甬江科创区、绍兴科创大走廊加强协同创新,合作共建一批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杭州湾现代产业带;
未来,两地将加快推进宁波西枢纽、杭绍甬智慧高速建设,谋划实施杭州湾南岸沿湾货运通道、甬绍金高铁通道等重大线性工程,不断放大“一港两区”辐射效应;
未来,两地将加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衔接,推动交通、水利、输电、新基建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打造杭绍甬一体化都市连绵带;
未来,两地以浙东文化为纽带、以文旅融合为路径,串联甬绍浙东运河、浙东唐诗之路、四明山生态文旅休闲体验区等特色资源,更好展现诗画江南的底蕴、气质和形象。
座谈会现场,两地“一把手”也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构建甬绍一体新格局,做强湾区发展大引擎,为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合力打造城市组团式发展新典范,着力塑造引领未来新增长极。”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
自古以来的睦邻关系,让宁波和绍兴天然亲近;
进入新发展阶段,两地肩负起了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正并肩走在一体化发展的快车道上,朝着更高质量共赢发展的远景前行。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