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的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缅怀英烈事迹。记者崔引摄
今年9月30日是第九个“烈士纪念日”。
记者从宁波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共有登记在册的烈士3250名,其中,宁波籍烈士2653名;我市现有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5个,烈士纪念设施2005处,其中县级及以上烈士陵园13处。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遇见”过他们:他们的亲人、战友,为这盛世负重前行,甚至献出生命。他们永远无法忘记。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还“遇见”了他们:他们是一群普通人,说不出豪言,也没有壮举,只是以普通的方式牵挂着、记录着、守护着、传颂着对英烈的追思、铭记和崇敬。
不约而同的选择,他们说,无关名利,只是听从内心的召唤。
记录他们的故事,是因为,他们,也可以是我们。
铭记篇
我们一直记得,他们一直活着
在王永年的案头有厚厚一摞讲稿,他要把四明英烈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记者崔引摄
天很冷,裹紧棉衣都感觉寒气刺骨。
9岁的王永年挤在人群中,看着李老师被绑在柱子上,身上只有衬衣、短裤,脸上没有恐惧、颤栗,只有平静。
一刀、两刀……敌人的刺刀一刀刀捅下去,李老师很快变成一个血人。现场一片死寂,渐渐的,人群中传来女人压抑的哭声。
那一天,是1944年2月21日。
牺牲的李老师叫李敏,1924年出生,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鄞西章水区崔岙启明小学任教,以教书为掩护开展群众工作,曾任中共樟水区委书记、鄞江区委书记。
“为什么他们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仍能坚持战斗?”9月16日,坐在自己家中,87岁的王永年提出“灵魂一问”。
一旁靠窗的书桌上,码着一摞差不多一手掌高的稿纸,字迹工整,是他这些年义务宣讲包括李敏烈士在内的四明山革命英烈事迹的讲稿。
离家不远的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是王永年义务宣讲次数最多的地方。因为李敏就安葬在陵园里,当年她被绑的柱子也收藏于陵园里的“宁波革命烈士纪念馆”。
来自陵园的统计,这些年有超过10万的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听王永年“讲过去的故事”。
对王永年来说,到陵园义务宣讲,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当年李敏的牺牲地,距离他家就几步路。从家到陵园,他走过无数次,他用自己的方式告慰烈士:我们一直记得!
仰望陵园的革命烈士纪念塔,王永年不由自主唱起当年李老师教他的歌:“河里的鱼儿要用水来养,抗日的军队要老百姓帮。军队打仗在前线,老百姓帮忙在后方……”
质朴的歌,早已“唱”遍四明山的重峦叠嶂——
陵园所在地海曙区章水镇派出所的民警听到了。就像王永年记着李敏一样,陵园里也安葬着他们惦记的人——徐永法。为抓住歹徒,他的生命定格在28岁,给后人留下“一段146米长血路”的悲壮。
海曙区皎口水库管理局的志愿者听到了。同在章水这一片红色胜地,铭记与守护,成了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9月20日,他们来到陵园,帮烈士擦拭墓碑。这是他们在过去5年里的“常态”。陵园的工作人员说,擦拭墓碑、接待烈属、代祭扫、志愿宣讲……他们“有呼必应”,每年到陵园开展志愿服务的次数超过10次。
来自全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的优秀讲解员、退役军人、高校优秀宣讲员听到了。2020年“八一”前夕,宁波英烈事迹宣讲团吹响“集结号”。从革命老区到城市社区,从部队军营到机关学校,他们声情并茂的讲述,打动过77700余人次的心。
宁波大学浙东新四军口述团队听到了。历时三年,他们翻山越岭,走村穿巷,侧耳倾听,挑灯夜战,捧出了20万字的《革命回眸:浙东新四军口述史》口述访谈资料,《我的浙东革命》漫画有声绘本,《一段隐匿的历史——我的浙东革命》《老兵,你好!》两部历史纪录片……
“让我最震撼的,是受访对象表现出的信念感。”9月21日下午,口述团队成员、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四学生曹嘉辰说。这也成为他面对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时的一盏“指路明灯”。
无独有偶。在一次次从家里走到陵园的路上,在一遍遍宣讲英烈故事后,“灵魂一问”的答案也在王永年脑海中渐渐清晰:“他们都是有坚定信念的人!”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足以告慰英烈们的是:我们一直记着,你们就会一直活着!
在林伟的心目中,烈属就跟自己的家人一样。记者潘苗摄
传承篇
有我们的守护,他们不会孤单
9月19日午后,一阵风吹过,树叶“扑簌簌”落下,越发显出慈湖烈士陵园的静谧。65岁的刘立明坐在陵园入口处的办公室里,时而低头翻书,时而抬头看监控。
总有人羡慕刘立明这份工作的安静和轻松。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清扫陵园、接待烈属和前来瞻仰的市民,偶尔客串一下讲解员,讲讲安葬在陵园的英烈事迹。
刘立明说,慈湖烈士陵园只有他一名工作人员。他基本上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都待在陵园里。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他甚至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刘立明是2009年从父亲手中接过守护陵园这根“接力棒”的。一个人守护一个陵园13年,不容易。刘立明说,自己内心深处是有崇敬感和敬畏心的,“能为英烈尽绵薄之力,是件光荣的事。”
陵园目前安葬了114名烈士,主要是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牺牲的,还有新中国成立后因见义勇为被追授烈士的。刘立明最自豪的时刻,就是每次有人来问,他都能在第一时间指出他们想要找的烈士安葬在哪里。
社会各界对英烈的铭记,令人欣喜和宽慰,日常平淡、琐碎中的悉心照顾,更显纯粹和珍贵。
2017年,奉化区烈士陵园管理处要为30多位烈士更换墓碑。换哪一种墓碑?管理处工作人员林伟前后花了几个月,一一联系各位烈属,征求意见。
烈属在外地的,就通过微信联系;烈属在本地的,就召集大家开座谈会,当面看效果图;也有烈属换了联系方式,一时联系不上的,就开车到村里,挨家挨户打听……
林伟还有一个在全市各烈士陵园都“出名”的举动:有烈属从省外过来祭扫,只要提前跟她说一声,她就会自己开车到火车站、机场或宾馆,把烈属接到陵园来。
“为何这般不辞辛劳?”9月19日上午,在陵园见到林伟时,记者忍不住问。
林伟的语气温柔而平静:“再过十几年、几十年,很多烈士可能就没亲人了,只能靠我们陵园的工作人员来守护,我们就是他们的家人呀。”
一句“家人”,让人恍然大悟,她为何能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6年,甚至放弃换工作的机会。
崇敬感、敬畏心,没有大家想得那么“触不可及”,它可能是像刘立明那样耐得住寂寞,也可能是像林伟那样真情相待……看得见,摸得着,才算是真正的崇敬感、敬畏心。
9月20日中午,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的走廊里,讲解员毛丽娜抓紧午饭前的时间,将宣讲稿又顺了一遍。
1989年出生的毛丽娜大学毕业后就到陵园工作。走进陵园,她才知道自己从小长大的这片热土涌现过那么多革命志士,才知道当初建陵园时老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他们对英烈发自内心的崇敬,让我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
在陵园工作11年,接待团队6000批次,毛丽娜不再是那个“做梦都在背稿”的新手。
走进她的办公室,办公桌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红色书籍和报刊杂志。记者随手翻开一本,上面用各色的笔标注出不同的重点。
在面对不同的参观者时,她开始试着“区别对待”,根据参观者的身份和需求,调整讲解内容,这十分考验讲解员的知识储备和临场发挥能力。
除了在陵园讲解,毛丽娜还跟着宁波英烈事迹宣讲团外出宣讲。对年轻的她来说,讲好、讲深、讲透英烈故事,做好、做精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样是对崇敬感、敬畏心的诠释。
赓续篇
传颂英烈精神,是我们最深的告白
越来越多的“小红缨”加入到红色故事宣讲的队伍中。资料图片
个头高大,浑身上下散发出“当过兵”的气质;说一口难懂的山东话,语速很快;爱看军事题材电视剧;每次看到娃娃不好好吃饭就生气,总说“你们没过过苦日子”……
这是今年读五年级的徐子晴对姥姥爷(注:徐子晴妈妈的爷爷)的印象。直到有一天——
“我在姥姥爷的柜子里,看到了那抹红,那是一个用红布缠得严严实实的包裹,红得那么耀眼。姥姥爷说,那是他的宝贝。宝贝?我多想看看!姥姥爷小心翼翼地打开红布包裹,里面是几本红色的小本本:《共产党党章》《入伍证》和《毛主席语录》等。姥姥爷颤巍巍地翻开红本本,给我讲述那段难忘的战争岁月……”姥姥爷说话口音重,徐子晴要靠妈妈在一旁“翻译”,才能听懂他在说什么。虽然过程磕磕绊绊,可姥姥爷的形象在年少的她心中又高大了几分。
原来,姥姥爷很不一般:他从小就胆大,参军入伍后随部队南下,参加过解放浙江的大大小小战斗,亲眼看着前一秒还埋伏在草地里和自己讲话的战友下一秒冲锋时就被敌人的子弹射中,壮烈牺牲。
“以前也听过革命故事,但听了姥姥爷的故事,感觉这段历史原来离我们很近,也慢慢明白姥姥爷为什么提起倒下去的战友,总会忍不住流眼泪。”徐子晴说。
姥姥爷在2021年去世了,留下一杆红缨枪和一把大刀,全家人视若传家宝。只是,没有人能再像姥姥爷那样活灵活现地讲述红缨枪和大刀背后的故事。
徐子晴把姥姥爷的故事写下来,取名叫做《守护那一抹红》,并在今年8月27日举办的宁波首届“童声颂英雄·丰碑励少年”“小红缨”红色故事宣讲员选拔大赛上讲给大家听。
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感人至深的英烈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总有天然且强烈的吸引力。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就从那一个个故事“讲”起——
9月16日下午,海曙区章水镇中心小学操场一角,“小红缨”团队的成员们正在听来自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分享如何做好一名合格的宣讲员。
这支队伍成立于2021年3月,由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联合海曙区章水镇中心小学,通过层层筛选、理论培训、现场指导、实地考核等一系列流程后,正式“成团”。短短两年,队伍已经从最初的9人发展至45人。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惊讶“小红缨”们对“讲好故事”的热衷和热情。
顾梓轩叫来妈妈当游客,对自己宣讲时的语态、语速、神情提出修改意见;周雨婷虽然平时学习很忙,但从来没有耽误过讲解员的培训,经常是一下课就来练习;杨宇浩更是经常放弃周末休息,“泡”在纪念馆里,一遍遍练习……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唯有传承,可续红色荣光。
在一次次走进纪念馆,走近英烈后,“小红缨”应诺菡开始渐渐理解李敏烈士这样一个年轻的女孩为什么要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中;徐婴烈士为什么能在敌人惨无人道的折磨中保守党的秘密;朱镜我烈士又是如何在硝烟弥漫中做到学习不止、宣传不止……
“信仰”“理想”“生命”“坚守”……一个个“大”词,变得可感、可亲,英烈们的精神正在迸发新的生命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在今年8月27日,宁波首届“童声颂英雄·丰碑励少年”“小红缨”红色故事宣讲员选拔大赛隆重举行,得到全市中小学校和广大师生的热情参与。
比赛结束后,由参赛优秀选手组建的“小红缨”红色故事宣讲队,将深入学校、机关、军营、社区、企业开展宣讲活动,传递奋进力量、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营造全社会尊崇英雄、学习英雄的浓厚氛围。宁波晚报记者石承承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