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2023年宁波考研人数不断攀升 专家在"考研热"背后提出"冷思考"
2022-12-08 18:01:00 稿源: 甬上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2年12月24日至26日举行。不到半个月,考研学子即将奔赴他们的“战场”!

  记者从在甬各本科高校了解到,今年研考考生数将再创历史新高!“考研热”是真的“热”!

  在“考研热”的背景下,学子们有着怎样的奋斗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个群体,聆听他们的故事。为何“考研热”不断升温?“考研热”背后又有怎样的“冷思考”,也让我们听听专家们的分析和建议。

宁大图书馆一角

  大数据 考研人数年年攀升

  考研很“热”,“热”到什么程度?虽然官方尚未公布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但据各高校招生老师预估,2023年考生人数预计达500余万人。

  回溯过去几年,考研人数年年在攀升。此前,2022年考研报考人数457万,2021年考研报考人数377万名,2020年为341万名,2019年为290万名,而2018年这一数字仅为238万人。

  记者采访获悉,在甬本科高校的相关数据印证了“考研热”这一现象。

  据了解,宁波大学2023年拟招收硕士研究生3667人(含推荐免试生、“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联合培养计划等),其中全日制3116人、非全日制551人。目前,学校还未公布一志愿报考宁波大学的人数。不过,去年数据显示,2022年一志愿报考宁波大学研究生的人数达18300余人,较2021年增加34%,预计一志愿报考2023年宁大研究生的人数不会少。

  此外,记者也从宁波大学部分学院了解到,超过50%的应届本科生考研,部分学院的报考比例达70%。考研热不仅是在宁波大学,其他在甬本科高校也是如此。宁波工程学院报考2023届研究生1840余名,占2023届毕业生人数的51%。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报考2023届研究生的学生有123人,考研率接近70%。浙江万里学院今年报考人数为2169人,比去年增加270余人,占毕业生人数近40%。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考研参考人数为1240余名,参考率31%,比去年超300人。

  为了让考研学子安心备战,多所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助力学生,各校专门开设了“考研自习室”,还有学校发放“爱心加油包”等,为学子学习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设立“浙江朗华”升学奖学金,连续5年举办“院长午餐”优质升学学子交流会,并结合学生的报考方向开展专业课辅导,复试调剂指导等。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开展了以“研途追梦,科院挺你”为主题的考研送温暖活动,以制作祝福书签、许愿礼盒、祝福明信片、祝福对联等考研加油大礼包的方式。

自习

  备战现场 此刻正奋力冲刺

  12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宁波大学真诚图书馆。自修室、大厅里,沙发上,随处可见专心备考的学生们。他们或站或坐,或是潜心背诵知识要点,或是刷题观看讲解视频……从他们专注的神色和北影中,能感觉到“考研临近,此刻正奋力冲刺!”

  皮肤白净、笑起来有着月牙眼的叶鸿是宁波大学法学院大四女生。从今年3月开始备考研究生到如今,春夏倏忽而去,转眼就到年末,算起来备考了9个月。“我把法考和考研放在一起,9个月准备两场大考。好消息是法考的客观题通过了,接下来就是全力备战考研。”叶鸿报考了本校法学专硕的研究生,看起来难度不大,但竞争不算小。“我们法学院的研究生竞争很激烈,就算是报考本校本专业的,我也不敢松懈。”叶鸿说,最后阶段她咬紧牙关挺过去。

  和叶鸿一起备战考研的还有法学专业大四学生李思杨,她报考四川大学法学学硕的研究生。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是,前者注重实操,后者注重理论研究。到了冲刺阶段,李思杨要加深对法理法条的记忆。每天六七点钟起床,背上十多公斤的双肩包,拎上一个装有围巾、手套、纸巾和水杯的环保袋,开始每天12个小时的图书馆考研生活。

  “这书包里装的都是考研的书,一本这么厚,像砖头,装个五六本,就有十多斤重。”李思杨说,早上八点不到,她就等在图书馆外,为的是抢占一个有利位置,既能小声背诵,又不影响他人,还要偏僻得不被人打扰。她选定的位置是一楼大厅楼梯口后面的沙发,除了吃饭,她一直学到晚上十点。

专心自习的大学生

  人物故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奋斗理由

  520余万,或是个冷冰冰的数字,但是,数字背后的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报考理由,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奋斗青春! 

  (故事一)沿着师兄的足迹,他成功保研“上岸”

  当身边同学冲刺考研时,宁大机械学院的吕辰飞已成功保研上岸。他被电子科技大学录取,未来将和师兄——2022届宁大机械学院毕业生吴兆波一起成为“同门”。 

  “我和师兄吴兆波是一个党支部,虽然比他低一届,但他的学习态度和保研上岸的经历,给了我启发和信心。”吕辰飞回顾大学四年的学习,勤奋比天赋重要,自律是保研上岸的法宝。 

  “相比高中,进入大学确实轻松不少。”吕辰飞说,曾经他也把自己放在舒适区,和同学一起沉迷游戏。“但是高中养成的习惯还一直保持着,比如当天作业当天完成,不懂的知识点死活要弄清楚,临近考试前一个月就开始复习。”吕辰飞说,这样的习惯让他保持学习的节奏,跟上学科的进程,一点点优势积累让他从大一成绩排名11位跃升至大二、大三年段第一名。 

  这种“逆袭爽文”听起来“不真实”,但一个个习惯一点点细节所积累的优势,假以时日便拉开差距。“我大一下学期因为疫情,大多时间是在上网课,即使上网课我还是保持着原来的学习习惯,就是这样细小的点,就拉开了差距。”吕辰飞说,回望过去,他只不过是别人一年的努力,他拉长到了三年。

吕辰飞(受访者供图)

  (故事二)寝室四人一起考研,备考路上不孤单

  李永生是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大四学生,同为考研大军中的一员,他选择考研难度较大的跨学校跨专业考研。

  他报考的是浙江师范大学的数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李永生打算通过考研改写未来的职业道路,和他一样跨专业考研的还是寝室同学杭陆杰,报考复旦大学的金融硕士。

  “杭陆杰大二就开始准备考研了,我是在他的带动下很早就做了考研的打算。”李永生说,寝室四人一起考研,备考路上不孤单。“想摆烂的时候,看到别人还在努力,立马就又给自己打鸡血继续备考。”李永生说。

  寝室四人一起考研,学习习惯并不相同。李永生说,到了冲刺阶段,有的学到晚上凌晨一点,早上八九点起床,有的六点多就起来了。“很有默契似的,没有人提醒,大家心照不宣的在寝室里不制造噪音,静悄悄的来去。”李永生说,冲刺阶段更多是精神上的压力,“男生不太爱讲的,但我们关系特别好,有时候是兄弟间的拍下肩膀,给个微笑;有时候是起床时蹑手蹑脚的开门关门,这些都不是讲出来的,但就是觉得很暖。”李永生说,大学四年,或许是一起经历过考研,才有了共同难忘的记忆。

  (故事三)辞去工作,“二战”者的孤勇奋斗

  今年是小钟的第二次考研,她说自己是“背水一战”。为了“二战”,她辞去工作,目前租了小房子复习备战。

  说起去年考研,小钟有点懊恼,她考了340分,但没想到心仪的这所大学考分“水涨船高”,仅差了三分倒在学校自划线前。

  不过,还没毕业时的第一次备考,小钟说自己虽然辛苦但也开心。每天早上6点多,她就和室友一起开始早习,一直学到晚上10点多,基本泡在学校图书馆。每周末她们还会休息半天放松下,互相鼓鼓劲。

  她学的是中文,第一次没考上研,就回老家安徽三线城市,在一家公司上班,做的是办公室工作。但是,仅仅三个月后,她就辞职了,“这样一眼看得到头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我还是觉得自己需要读研提升学历,才能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

  看着她坚决的态度,家人也表示支持。她和同样落榜的同学组建了一个线上群,取名为:“复仇者联盟”。大家互相抱团鼓劲,互通信息;但是更多时候,是她在出租屋内的独自奋战,每天一起床就是“书桌”和“床”两点一线,“压力是很大,但我没时间多想,多复习一分钟是一分钟!”女孩说得斩钉截铁。

自习

  专家分析 考研热的冷思考

  “从报考学生人数来看,今年考生数达500余万人,相当于2022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一半左右,‘考研热’是真的‘热’!”浙江万里学院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程艳林近年来一直关注着“考研热”现象,他向记者分析了这一现象后的深刻原因。

  他认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考研热背后是就业形势严峻复杂。这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岗位缩减与逐渐递增的大学毕业生增量形成鲜明对比,好的工作岗位较少,应届毕业生的薪资水平与日益增长的消费指数相比,也相形见绌。在此背景下,考研成为许多应届毕业生的不二选择。

  同时,读研既是自我价值的重新证明,也是职业规划的重新选择。从考研人数的增量来看,985、211高校的学生原本考研的人数就多,而近三年大幅增加的硕士考生主要来自非985和211,这些考生考研的动力除了继续深造,还有对高考失利后自我实力的重新证明,也有对大学本科阶段所学专业不够满意的重新选择。

  自习

  “事实上,针对考研热,广大考生需要冷思考,尤其是在考研扩招比率还非常有限的当下,如何成功上岸?我对考生们有这几点建议。”程老师给考生们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他建议考生一定要量力而行,“考研是一场艰苦的修行,复习的艰苦、竞争的惨烈、结果的不确定性,对考研者既是考验也是煎熬。决定考研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是真的想继续学习深造,还是跟风凑热闹,考研需要充分评估自己的知识储备基础和学习能力,要量力而行,不能盲目报考。但是,一旦下定决心就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同时,程老师建议考生要尽力而为,“欲为则竭尽所能!考研不能仅凭三分钟的热情,备考是一场马拉松,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考研路上有无数种放弃的理由,但一旦报名参考,就应该竭尽所能,分秒必争,志在必得。”

  “考生全力以赴,但欲赴则顺其自然。”程老师建议说,考研不是死读书,也不是读死书,而是学习定力、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的综合较量。对于偏科的考生来说,该报的培训班尽量报,培训班的学习时迅速补短板拉分的捷径;该打听的信息一定要多请教,如目标高校已经上岸的师兄师姐,作为过来人他们的建议是最宝贵的经验;该提前沟通的事项一定要提前沟通,如能提前联系到目标高校的目标导师,提前了解导师的学科背景和教学风格,可以为自己的复习备考提供重要的方向性指导。当然,对于考研结果也要有顺其自然的心理准备,毕竟考试结果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成功上岸固然值得庆贺,如若失利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

  记者 李臻 王冬晓 摄影 张培坚 通讯员 宋超 游玉增 卢帆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2023年宁波考研人数不断攀升 专家在"考研热"背后提出"冷思考"

稿源: 甬上 2022-12-08 18:01:00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2年12月24日至26日举行。不到半个月,考研学子即将奔赴他们的“战场”!

  记者从在甬各本科高校了解到,今年研考考生数将再创历史新高!“考研热”是真的“热”!

  在“考研热”的背景下,学子们有着怎样的奋斗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个群体,聆听他们的故事。为何“考研热”不断升温?“考研热”背后又有怎样的“冷思考”,也让我们听听专家们的分析和建议。

宁大图书馆一角

  大数据 考研人数年年攀升

  考研很“热”,“热”到什么程度?虽然官方尚未公布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但据各高校招生老师预估,2023年考生人数预计达500余万人。

  回溯过去几年,考研人数年年在攀升。此前,2022年考研报考人数457万,2021年考研报考人数377万名,2020年为341万名,2019年为290万名,而2018年这一数字仅为238万人。

  记者采访获悉,在甬本科高校的相关数据印证了“考研热”这一现象。

  据了解,宁波大学2023年拟招收硕士研究生3667人(含推荐免试生、“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联合培养计划等),其中全日制3116人、非全日制551人。目前,学校还未公布一志愿报考宁波大学的人数。不过,去年数据显示,2022年一志愿报考宁波大学研究生的人数达18300余人,较2021年增加34%,预计一志愿报考2023年宁大研究生的人数不会少。

  此外,记者也从宁波大学部分学院了解到,超过50%的应届本科生考研,部分学院的报考比例达70%。考研热不仅是在宁波大学,其他在甬本科高校也是如此。宁波工程学院报考2023届研究生1840余名,占2023届毕业生人数的51%。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报考2023届研究生的学生有123人,考研率接近70%。浙江万里学院今年报考人数为2169人,比去年增加270余人,占毕业生人数近40%。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考研参考人数为1240余名,参考率31%,比去年超300人。

  为了让考研学子安心备战,多所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助力学生,各校专门开设了“考研自习室”,还有学校发放“爱心加油包”等,为学子学习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设立“浙江朗华”升学奖学金,连续5年举办“院长午餐”优质升学学子交流会,并结合学生的报考方向开展专业课辅导,复试调剂指导等。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开展了以“研途追梦,科院挺你”为主题的考研送温暖活动,以制作祝福书签、许愿礼盒、祝福明信片、祝福对联等考研加油大礼包的方式。

自习

  备战现场 此刻正奋力冲刺

  12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宁波大学真诚图书馆。自修室、大厅里,沙发上,随处可见专心备考的学生们。他们或站或坐,或是潜心背诵知识要点,或是刷题观看讲解视频……从他们专注的神色和北影中,能感觉到“考研临近,此刻正奋力冲刺!”

  皮肤白净、笑起来有着月牙眼的叶鸿是宁波大学法学院大四女生。从今年3月开始备考研究生到如今,春夏倏忽而去,转眼就到年末,算起来备考了9个月。“我把法考和考研放在一起,9个月准备两场大考。好消息是法考的客观题通过了,接下来就是全力备战考研。”叶鸿报考了本校法学专硕的研究生,看起来难度不大,但竞争不算小。“我们法学院的研究生竞争很激烈,就算是报考本校本专业的,我也不敢松懈。”叶鸿说,最后阶段她咬紧牙关挺过去。

  和叶鸿一起备战考研的还有法学专业大四学生李思杨,她报考四川大学法学学硕的研究生。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是,前者注重实操,后者注重理论研究。到了冲刺阶段,李思杨要加深对法理法条的记忆。每天六七点钟起床,背上十多公斤的双肩包,拎上一个装有围巾、手套、纸巾和水杯的环保袋,开始每天12个小时的图书馆考研生活。

  “这书包里装的都是考研的书,一本这么厚,像砖头,装个五六本,就有十多斤重。”李思杨说,早上八点不到,她就等在图书馆外,为的是抢占一个有利位置,既能小声背诵,又不影响他人,还要偏僻得不被人打扰。她选定的位置是一楼大厅楼梯口后面的沙发,除了吃饭,她一直学到晚上十点。

专心自习的大学生

  人物故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奋斗理由

  520余万,或是个冷冰冰的数字,但是,数字背后的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报考理由,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奋斗青春! 

  (故事一)沿着师兄的足迹,他成功保研“上岸”

  当身边同学冲刺考研时,宁大机械学院的吕辰飞已成功保研上岸。他被电子科技大学录取,未来将和师兄——2022届宁大机械学院毕业生吴兆波一起成为“同门”。 

  “我和师兄吴兆波是一个党支部,虽然比他低一届,但他的学习态度和保研上岸的经历,给了我启发和信心。”吕辰飞回顾大学四年的学习,勤奋比天赋重要,自律是保研上岸的法宝。 

  “相比高中,进入大学确实轻松不少。”吕辰飞说,曾经他也把自己放在舒适区,和同学一起沉迷游戏。“但是高中养成的习惯还一直保持着,比如当天作业当天完成,不懂的知识点死活要弄清楚,临近考试前一个月就开始复习。”吕辰飞说,这样的习惯让他保持学习的节奏,跟上学科的进程,一点点优势积累让他从大一成绩排名11位跃升至大二、大三年段第一名。 

  这种“逆袭爽文”听起来“不真实”,但一个个习惯一点点细节所积累的优势,假以时日便拉开差距。“我大一下学期因为疫情,大多时间是在上网课,即使上网课我还是保持着原来的学习习惯,就是这样细小的点,就拉开了差距。”吕辰飞说,回望过去,他只不过是别人一年的努力,他拉长到了三年。

吕辰飞(受访者供图)

  (故事二)寝室四人一起考研,备考路上不孤单

  李永生是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大四学生,同为考研大军中的一员,他选择考研难度较大的跨学校跨专业考研。

  他报考的是浙江师范大学的数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李永生打算通过考研改写未来的职业道路,和他一样跨专业考研的还是寝室同学杭陆杰,报考复旦大学的金融硕士。

  “杭陆杰大二就开始准备考研了,我是在他的带动下很早就做了考研的打算。”李永生说,寝室四人一起考研,备考路上不孤单。“想摆烂的时候,看到别人还在努力,立马就又给自己打鸡血继续备考。”李永生说。

  寝室四人一起考研,学习习惯并不相同。李永生说,到了冲刺阶段,有的学到晚上凌晨一点,早上八九点起床,有的六点多就起来了。“很有默契似的,没有人提醒,大家心照不宣的在寝室里不制造噪音,静悄悄的来去。”李永生说,冲刺阶段更多是精神上的压力,“男生不太爱讲的,但我们关系特别好,有时候是兄弟间的拍下肩膀,给个微笑;有时候是起床时蹑手蹑脚的开门关门,这些都不是讲出来的,但就是觉得很暖。”李永生说,大学四年,或许是一起经历过考研,才有了共同难忘的记忆。

  (故事三)辞去工作,“二战”者的孤勇奋斗

  今年是小钟的第二次考研,她说自己是“背水一战”。为了“二战”,她辞去工作,目前租了小房子复习备战。

  说起去年考研,小钟有点懊恼,她考了340分,但没想到心仪的这所大学考分“水涨船高”,仅差了三分倒在学校自划线前。

  不过,还没毕业时的第一次备考,小钟说自己虽然辛苦但也开心。每天早上6点多,她就和室友一起开始早习,一直学到晚上10点多,基本泡在学校图书馆。每周末她们还会休息半天放松下,互相鼓鼓劲。

  她学的是中文,第一次没考上研,就回老家安徽三线城市,在一家公司上班,做的是办公室工作。但是,仅仅三个月后,她就辞职了,“这样一眼看得到头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我还是觉得自己需要读研提升学历,才能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

  看着她坚决的态度,家人也表示支持。她和同样落榜的同学组建了一个线上群,取名为:“复仇者联盟”。大家互相抱团鼓劲,互通信息;但是更多时候,是她在出租屋内的独自奋战,每天一起床就是“书桌”和“床”两点一线,“压力是很大,但我没时间多想,多复习一分钟是一分钟!”女孩说得斩钉截铁。

自习

  专家分析 考研热的冷思考

  “从报考学生人数来看,今年考生数达500余万人,相当于2022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一半左右,‘考研热’是真的‘热’!”浙江万里学院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程艳林近年来一直关注着“考研热”现象,他向记者分析了这一现象后的深刻原因。

  他认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考研热背后是就业形势严峻复杂。这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岗位缩减与逐渐递增的大学毕业生增量形成鲜明对比,好的工作岗位较少,应届毕业生的薪资水平与日益增长的消费指数相比,也相形见绌。在此背景下,考研成为许多应届毕业生的不二选择。

  同时,读研既是自我价值的重新证明,也是职业规划的重新选择。从考研人数的增量来看,985、211高校的学生原本考研的人数就多,而近三年大幅增加的硕士考生主要来自非985和211,这些考生考研的动力除了继续深造,还有对高考失利后自我实力的重新证明,也有对大学本科阶段所学专业不够满意的重新选择。

  自习

  “事实上,针对考研热,广大考生需要冷思考,尤其是在考研扩招比率还非常有限的当下,如何成功上岸?我对考生们有这几点建议。”程老师给考生们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他建议考生一定要量力而行,“考研是一场艰苦的修行,复习的艰苦、竞争的惨烈、结果的不确定性,对考研者既是考验也是煎熬。决定考研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是真的想继续学习深造,还是跟风凑热闹,考研需要充分评估自己的知识储备基础和学习能力,要量力而行,不能盲目报考。但是,一旦下定决心就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同时,程老师建议考生要尽力而为,“欲为则竭尽所能!考研不能仅凭三分钟的热情,备考是一场马拉松,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考研路上有无数种放弃的理由,但一旦报名参考,就应该竭尽所能,分秒必争,志在必得。”

  “考生全力以赴,但欲赴则顺其自然。”程老师建议说,考研不是死读书,也不是读死书,而是学习定力、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的综合较量。对于偏科的考生来说,该报的培训班尽量报,培训班的学习时迅速补短板拉分的捷径;该打听的信息一定要多请教,如目标高校已经上岸的师兄师姐,作为过来人他们的建议是最宝贵的经验;该提前沟通的事项一定要提前沟通,如能提前联系到目标高校的目标导师,提前了解导师的学科背景和教学风格,可以为自己的复习备考提供重要的方向性指导。当然,对于考研结果也要有顺其自然的心理准备,毕竟考试结果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成功上岸固然值得庆贺,如若失利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

  记者 李臻 王冬晓 摄影 张培坚 通讯员 宋超 游玉增 卢帆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