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热点聚焦
2022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结果揭晓 宁波一项入选
2022-12-18 12:53:00 稿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1.长兴太傅庙遗址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徐新民

  太傅庙遗址位于湖州市长兴县林城镇太傅村、大云寺村、上狮村三村交界处,曾是林城砖瓦厂取土点。2002年,浙江旧石器考古专题调查时发现,共采集19件石制品,该地点编号为CP012。

  太傅庙遗址位置示意图

  2022年4-11月,为配合长兴2020-10号地块土地出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长兴县博物馆联合组队对该遗址先后进行了两期发掘。出土石标本近330件、发现一处石构建筑遗迹和两排3组脚印遗迹。

  1、石标本的岩性绝大部分为石英砂岩,来源于附近河流中砾石。其中有少量的石核、石片、断块、砍砸器等石制品。采用锤击法生产石片和修理工具,石制品组合为南方砾石工业。

  2、石构建筑遗迹

  石构建筑遗址发现于发掘区南部。从目前揭露的范围观察,石构建筑遗迹平面略呈椭圆形,为东北-西南向,长约11米,宽约6米,西南方向未闭合(图四)。其东北边缘石标本排列呈条带状分布,长约4米、宽约90~70厘米(图五)。西北和东南边缘的石标本也呈线型分布。这三组石标本带围合范围内,仅有少量石标本。在条带状中还发现了7组小石圈,内径约20厘米,圈内土质土色与周边略有不同,疑为柱洞(图六)。该石构建筑中少量石标本经过了人工打制。

  太傅庙遗址在浙江旧石器地点分布的位置

  2022年4月太傅庙遗址试掘探方

  太傅庙遗址石构建筑遗迹

  与会专家现场讨论

  从埋藏学、遗址形成过程来看,自然营力无法造成砾石如此较为整齐的聚集,从地层叠压关系看,石构遗迹上覆地层为下蜀土,下伏地层为网纹红土,年代介于晚更新世早期与下蜀土早期,初步测定年代在7-9万年之间。这个人工性质明确,年代这么早,略呈圆形石构建筑遗迹,目前在中国是唯一的,世界上也少有。

  3、脚印遗迹

  发掘区南部的上文化层中,发现由西向东的两排3组脚印。其中南排2组,东组J1计7个、西组J2及19个,可能为人类遗留的,总长度在24米左右,大部分步幅月80厘米。北排有J3计7个,肯能为大型哺乳动物遗留,总长度约10米。这些人类脚印,目前在国内旧石器时代非常少见,其年代晚于石构建筑遗迹的年代,它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行为具有重大意义。

  大型哺乳动物脚印

  南排1组的人类脚印

  2.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汤遗址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仲召兵

  下汤遗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地处灵江上游的盆地中央,四面环山,三面绕水。遗址保存完好,呈不规则圆形,高出周边农田约1-1.5米,面积约4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左右,包括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四个阶段,以上山文化为主,年代距今约10000-4000年。

  遗址航拍图

  遗址发现于1983年,198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12月,对遗址进行勘探,初步掌握遗址的面积及堆积情况。

  2018年,下汤遗址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名单。发掘1000平方米。发现了上山文化时期的农业加工场、红烧土铺垫的仪式广场等重要遗迹现象。

  TN1E1东壁剖面

  为了解遗址由中心向北部的发展过程及遗址西侧的地貌环境、寻找史前水田,2022年,申报主动性发掘350平方米,目前发掘正在进行中。在遗址北部土墩上布设3米宽,90米长探沟1条,土墩西部水田中布设2米宽30米长探沟1条。目前,西侧水田发掘已结束,土墩上发掘至上山文化层面,清理出露土台及相关遗迹后暂停发掘。

  目前已清理四个阶段的灰坑约80座,上山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土台3座,沟槽1条,器物坑8座,环壕1条,好川文化时期水田1处,出土四个阶段的陶器、石器50余件。

  下汤遗址数字高程示意图

  上山文化时期土台

  器物坑(一)

  器物坑(二)

  出土上山文化器物

  下汤遗址上山时期土台呈南北向一字排开,初步呈现了遗址北部的聚落布局,为我们了解它的聚落结构和先民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线索,而器物坑围绕土台分布的情况,为我们认识器物坑的功能提供了场景和新的视角。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时期环壕的发现,是这一时期聚落结构的重要突破,环壕内的各种遗物也为了解当时的生业经济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好川文化水田属首次发现,为了解当时的稻作农业和水田管理提供了重要实证。

  3.宁波奉化顾家庄遗址考古发掘 

  发掘单位: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

  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

  项目负责人:丁风雅

  顾家庄遗址位于宁波市奉化区方桥街道原顾家庄村北,东距奉化江支流东江约500米,分布面积约5000平方米。2022年7月至11月,为配合地方工程建设,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遗址西区开展了1900平方米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顾家庄遗址1号土台

  遗址海拔2.2米,堆积深度约1.4~2米,自上至下可分为8个层位。清理遗迹现象共计49处,出土小件标本400余件。出土遗存年代由早至晚分别为河姆渡文化四期、良渚文化晚期、六朝时期和宋元时期,以史前时期遗存为主。

  顾家庄遗址M5清理后 

  顾家庄遗址M12木棺顶板解剖照 

  顾家庄遗址出土良渚文化晚期遗物

  河姆渡文化四期的主要遗迹现象为干栏式建筑、土台、墓葬、灰坑、陶片堆等。土台为东-西走向,平面形状不太规则,长约20米,宽约10米。剖面中间厚两边薄,最厚处约0.45米。其上部发现一处干栏式建筑,由数十根木桩或木柱构成,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整齐分布。所揭露的墓葬大多位于土台之上及其周围,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浅坑墓,仰身直肢葬,头向东,葬具为独木棺。随葬品均位于脚端,陶豆和小陶釜为随葬品的标配,部分见有陶罐、石钺等。该时期出土陶器可辨器形主要为釜、鼎、豆、罐、钵等,石器见有锛、凿。

  顾家庄遗址河姆渡文化四期干栏式建筑

  良渚文化晚期遗迹有房址、墓葬、灰坑等。房址为地面式建筑,居住面由黄土铺垫而成,平面形状大致为长方形,柱洞排列没有规律可循。墓葬为土坑竖穴墓,无葬具,南北向,随葬品见有陶鼎、豆、壶、罐和石钺。

  六朝时期遗物主要发现于灰坑和灰沟中,有大量青瓷碗、盘、盏、罐、盘口壶、碟,另有部分陶罐、盆、缸。宋元遗物发现有少量青瓷碗、盘、韩瓶。

  顾家庄遗址出土遗存时代特征明确,为认识宁绍地区史前文化地域特征和构建史前文化时空框架增加了新的材料。所揭露河姆渡文化四期墓地为探究这一时期墓葬形制、葬俗及聚落内的人群关系等提供一个很好的案例。

  4.杭州萧山祝家桥遗址

  发掘单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杨金东

  祝家桥遗址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蜀山街道祝家桥社区,2021年4月-2022年8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的Ⅱ、Ⅲ区开展发掘工作,发掘面积10200平方米,取得一系列重要收获。

  祝家桥遗址Ⅱ区航拍图(局部) 南-北

  祝家桥遗址Ⅲ区良渚文化时期遗迹分布图 南-北

  遗址内清理不同时期的各类遗迹共350余处,包括房址、红烧土面、墓葬、水井、灶、灰坑、灰沟以及大量的柱洞等,出土遗物以陶瓷器为主,少部分玉石器、铜铁器等,收集标本2800余件。

  遗址的主体为良渚文化时期的人工堆筑土台,堆积以黄斑土为主,因晚期破坏而分为两个片区,土台分布面积约8000平方米。其中G14从西北-东南方向延伸,贯穿整个遗址,是遗址中良渚文化早期延续至晚期的最重要的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少量玉器和动物骨骼。G14两侧发现有多处红烧土面遗迹和良渚时期墓葬共存的遗迹组合,是良渚文化时期基层聚落“居葬合一”的体现。此外,土台边坡发现有集中分布的废弃陶片堆积,土台上有不同时期的活动面,出土了大量陶器和石器。同时遗址内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人类活动频繁,对良渚文化时期土台造成较严重的破坏,也发现了大量历史时期的遗迹和遗物。

  S4与墓葬遗迹组合 西-东

  M54良渚文化早期墓葬 东-西

  良渚文化晚期废弃陶片堆积 南-北

  G14剖面 西-东

  M24、M25出土玉珠

  M25:6 玉管

  T1329③:3 破土器

  祝家桥遗址是一处钱塘江南岸地区文化面貌单纯、贯穿良渚文化始终、范围相对完整的最基层的大型聚落,填补了钱塘江南岸良渚文化基层聚落的空缺。遗址内清理发现的居址遗迹、墓葬、废弃堆积等,较为清晰地展现了聚落的布局和结构,丰富了钱塘江以南地区良渚文化基层聚落遗址的相关资料。同时,祝家桥遗址年代跨度大、遗迹遗物众多,为了解和研究该地区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聚落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5.绍兴越城区大湖头遗址考古发掘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游晓蕾

  绍兴大湖头遗址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人民东路与二环东路交汇处,平水东江东侧,龙池山南侧。为配合基本建设,经前置考古勘探发现该处有遗址,面积约15000平方米。自2021年8月至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绍兴大湖头遗址位置

  大湖头遗址的主体文化堆积为东周时期,是典型的越文化聚落遗址。

  遗址可能存在功能分区,目前已清理建筑基址、灰坑、灰沟、水井等遗迹500多个。通过柱洞、残存的木桩、垫板等相关遗存,推测当时主要的建筑形式为干栏式。个别灰坑覆盖植物编织物,出土成组原始瓷句鑃、錞于,可能与礼仪活动有关。水井以竹编做井壁,独具特色。遗址已出土上千件小件和大量陶片。炊器有夹砂陶鼎、釜(甗)、支座,泥质陶甑等;盛器有泥质陶盆、豆、盘、罐,原始瓷碗、杯、罐,印纹硬陶坛、罐,编织的篮筐等。

  生产工具有石锛、铜锄、铜凿、铜铚、铜刀(锯)、铜尖状器等。兵器有铜矛、铜镦、各式铜镞等。此外还有铜器盖、铜戈形器、铜饰件、铜带钩、水晶玦等,并发现个别铅锭、铜块和石范。第一次出土了越国木桨,为舟楫渡生提供了实物资料。通过浮选发现有稻米、水稻颖壳和大量小穗轴,稻米可能是当地居民的主食。还有紫苏、葫芦、甜瓜、李、梅、桃、猕猴桃、葡萄等多种植物遗存。大湖头遗址展示了一幅两千多年前水乡泽国的生产生活图景。

  绍兴大湖头遗址出土陶器

  绍兴大湖头遗址出土原始瓷器

  绍兴大湖头遗址出土原始瓷镇、句鑃和錞于

  绍兴大湖头遗址出土铜饰件、器盖和戈形器

  绍兴大湖头遗址出土铜工具和兵器

  绍兴大湖头遗址出土铅锭、铜块和石范

  大湖头遗址是绍兴地区第一次大面积发掘的春秋战国时期越文化遗址,遗迹丰富,出土大量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遗物,文化内涵丰富,可能是一处具有特殊性质的聚落,为研究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生业经济、聚落形态和城市布局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

  6.嵊州下方山及周边墓群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孟国平

  嵊州市下方山及周边墓群位于浙江省嵊州甘霖、长乐镇,长乐江北侧,系配合嵊州527国道建设仲发现,路线全长19.3公里。2021年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嵊州市文物保护中心组成了联合考古队,对项目涉及的下方山、苔苔山、郯城、白塔湾4个地块进行发掘。经过近一年的考古工作,在发掘范围内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150余座,出土文物1200余件。

  发掘区位置图

  其中,下方山地块和苔苔山地块涉及的墓葬以东汉六朝时期为主,多为砖室墓,均分布在缓坡地带,平面形状以长方形居多,少数为“凸”字形带甬道和排水沟。绝大多数砖室墓盗扰严重,保存较差,残存墓底或少量墓砖。少数墓葬发现有纪年墓砖。出土器物包括硬陶器、青瓷器、铜釜、勺、铜镜、铜钱、带钩,铁剑、铁釜等。

  下方山地块M26铜锺3郯城地块M43-M63航拍

  另有少数土坑墓,多位于山顶,平面形状呈正方形或长方形,少数墓葬棺椁痕迹明显,残存人骨,墓底有枕木槽或排水沟,墓外可见由板瓦和鹅卵石筑成的排水沟。随葬品中可见铜釜、铜锺、铜鼎、铜镜、带钩、印章、五铢钱币,硬陶器、铁器及琉璃耳珰等。

  郯城地块内发现的墓葬数量最多,绝大多数为土坑墓,成片分布于山顶,平面形状均为长方形,内置一棺一椁或双棺一椁,少数墓葬有排水沟。墓葬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较复杂,出土器物以高温釉陶为主,常见器物组合为鼎、盒、瓿、壶、罐、罍、钫等,同时伴出少量泥质陶罐和印纹硬陶器等。郯城地块土坑墓的年代均为西汉时期。

  白塔湾地块的发现相对较少,共发掘墓葬9座,其中半数以上为明清时期的砖室墓,汉六朝时期和宋墓的发现数量不多。

  郯城地块M43-M63航拍

  郯城地块M33、M70--M86航拍

  郯城地块Y1-Y8

  郯城地块M66

  郯城地块M28

  下方山地块M26

  嵊州是浙江省内汉六朝时期墓葬的重点分布区,此次考古发掘墓葬分布集中,是继小黄山遗址之后又一次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墓葬的年代跨度较大,分布和演变规律明显,形制多样,墓葬中出土的文物种类齐全,数量较多,历史价值较高,这些遗迹和遗物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情况,折射出土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我们研究古代嵊州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丧葬习俗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7.杭州净慈寺遗址

  发掘单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孙媛

  汇报人:郭贵诚

  净慈寺坐落在南屏山中峰慧日峰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湖十景”之“南屏晚钟”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遗产构成要素。

  净慈寺遗址正射图(第一期)

  2021年4月至2022年5月,为配合净慈寺整体改复建工程,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工程地块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区域位于净慈寺的西南部,东临净慈寺观音殿和演法堂,由A、B两个地段组成,发掘面积达3000平方米,均发现了五代至宋的建筑遗迹。出土陶瓷器、建筑构件等标本650余件。

  最为重要的是A地段发现的以八边形夯土台基为中心的大型建筑遗迹。该遗迹规模宏大,结构清晰,保存状况较好。整体呈长方形,坐南面北,方向北偏西7°,由八边形夯土台基、天井、连廊、踏步、散水、排水沟等组成。八边形夯土台基位于天井中心,将天井分割成四个面积相等的直角梯形。北侧设踏步,南侧与大型夯土台基相连,形成该组建筑的中轴线。天井东西两侧以廊庑合围,西侧廊庑以西发现厢房遗址,整体布局错落有致。根据地层和文献研究推测,该组建筑遗址与净慈寺的“应真殿”,又称五百罗汉堂,有密切的关系。

  A地段第一期八边形夯土台基砖砌包边-西至东

  A地段第一期八边形夯土台基砖砌包边和压阑石剖面-西至东

  A地段第一期八边形台基及天井-西至东

  A地段第一期砖砌天井及石质排水沟局部-南至北

  A地段建筑遗迹-南至北

  A地段自南向北倾斜的第一期天井-西至东

  B地段主要由三组建筑遗迹和一处庭院构成,保留了由散水、明沟、暗沟和窨井等构成的完善的排水系统,并在庭院区域发现了开凿于北宋熙宁年间的圆照井遗迹。

  B地段第一期-南至北

  B地段第一期排水沟遗迹

  B地段圆照井遗迹-南至北

  本次发掘对了解净慈寺不同时期的主要建筑的特点、营造手法、规模和形制提供了详实的考古资料,对研究古代寺院建筑和“五山十刹”建筑形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8.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延恩寺南宋杨栋墓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谢西营

  杨栋墓位于台州市临海市涌泉镇外岙村延恩寺后山,2022年8月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墓葬为双室砖石墓,分东西石室,中部砖构连接,西室南侧以砖围砌以存放墓志。墓葬西室出土金器、银器、铜器、玉器、铁器、漆木器等计约45件,器物组合涉及茶饮、妆奁、身份装饰等内容。出土“宋少保观文殿学士杨公圹志”石墓志一合,保存完好,计约1500字,详载杨栋生平事迹。

  墓葬位置

  墓葬整体

  石椁盖(榫卯结构)

  墓志位置

  杨栋(据墓志1196-1270年),官至参知政事(副宰),主要活跃于理宗朝。其人历史记载丰沛,今见于《宋史》、《洞霄图志》、《后村集》、《南宋馆阁续录》、《钱塘遗事》等约90篇文献。其墓的发掘具有以下潜在价值:

  其一,官制研究方面。杨栋与宋季权臣贾似道政治关系密切,类“成也萧何败萧何”,背后存在自隋唐至宋明,君权、相权博弈而导致中枢官制变迁的动因,故其仕路徊翔的追踪对研究宋代宰辅制度有管窥之效。

  墓志细部

  棺盖漆痕

  其二,理学研究方面。杨栋学本周、陈,受任上蔡书院山主,“负海内重望”,其生前身后的行为规范反映了自身理学家的文化认同。如其墓志存于室外西南,合乎《朱子家礼》之“葬之日,以二石字面相向,而以铁束束之,埋之圹前近地面三四尺间……”的礼制要求。

  出土器物

  金银器

  其三,舆服与丧葬制度研究方面。杨栋墓内出土大量金银器,未见陶瓷器,引人发思。如金质腰带、银质茶饮套具、疑似妆奁用漆木套器等出土物制作精细,实非常器,或存在权葬公服的可能性。

  漆木器、金银器

  墓底砖

  其四,葬地选择与功德坟寺研究方面。杨栋墓位于千年古刹延恩寺之后山高地,今虽多颓毁而仅存墓室,但其葬地安置之讲究可见一斑,对南宋墓葬茔园研究、功德坟寺研究或有添砖加瓦之功。

  9.温州朔门古港遗址

  发掘单位: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梁岩华

  遗址位于温州市鹿城区望江东路东段,地处温州古城北大门——朔门之外,东靠海坛山,北邻瓯江,与江心屿双塔隔江呼应。2021年10月,该遗址在配合望江路下穿工程项目考古前置工作中被发现,主要遗迹有古城水、陆城门相关建筑遗存、成组码头、浴所、木构栈道、干栏式建筑、水井等,并出土了沉船2艘,以及数以吨计的宋元瓷片和形式各样的漆木器等重要遗物,各类遗存年代跨度从北宋延续至民国,尤以宋元为主。

  朔门古港遗址总平面图

  1号沉船

  发掘区东西两端分别为水、陆城门相关遗迹,当中主体呈东西向条带状,沉船、码头等遗迹多分布于带状区。码头遗址除1座北宋斜坡式码头外,呈多级月台状。斜坡式码头依托海坛山脚基岩而建,用块石砌筑而成,呈平缓斜坡状。两宋时期的突堤式码头多建于江边滩涂,平面长方或长条形,石边土心结构,底部及缘用木桩打底和围护。宋代福船2艘。其中一艘残长12.4米,推测全长约20米。另一艘仍在发掘。官用栈道位于瓮城出城道路北面,做工规整。据相关史料,附近或即馆驿所在。元代浴所位于水门河西侧,以更衣室与沐浴室成组搭配,揭露的3组呈东西向布局,面积达100多平方米。

  栈道遗迹S(北向南摄)

  长条形突堤式码头(局部)

  遗址出土了数以十吨计的古代瓷器残片,九成以上为龙泉窑产品,大多数没有使用痕迹,应为贸易瓷损耗废弃品。其他窑系有建窑系黑釉瓷、青白瓷及瓯窑褐彩绘瓷等。部分瓷器外底有墨书。遗址中还出土部分温州漆器、贝壳、植物种子等丰富遗物。

  北宋龙泉窑青釉线刻菱格纹如意足瓷熏炉

  北宋晚期龙泉窑青釉篦划莲花折扇纹瓷碗

  南宋建窑黑釉金丝兔毫纹瓷盏

  朔门古港以温州古城为依托。港口优良且不易淤积,城址、港址近1700年来基本不变;古港与世界100座历史文物灯塔之一的江心屿双塔隔江呼应;宋代造船场位于西侧郭公山麓;海神信仰方面,海坦山顶原建有海神庙、杨府庙,山麓有平水王庙;加上成群码头、2艘福船、官用栈道、成片浴所……朔门古港集齐各大要素,遗迹全,规模大、体系完整、内涵丰富,为国内仅有、世界罕见。龙泉青瓷在海外贸易中占有极重要地位。朔门古港出土海量的龙泉青瓷残片,实证了温州古港是龙泉青瓷外销的海运起点和枢纽港。总之,朔门古港遗址是近年来我国港口考古、城市考古的重大收获,它填补了国内外海丝港口类遗产的空白,堪称海丝申遗的经典样本和支撑性遗产点。

  10.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亭后窑址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刘建安

  亭后窑址位于丽水市龙泉市小梅镇大窑村亭后山东坡,东经119°02′74″,北纬27°83′77″,海拔高度526米。遗址总面积约2250平方米,分作坊区、烧成区、残品堆积区三个功能区块,其中烧成区、堆积区位于亭后山麓,作坊区位于山前台地上。台地东部边缘为青瓷古道和岙底溪,溪与古道均为南北向。202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龙泉市文物保护中心联合对该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本年度主要发掘烧成区和残品堆积区,已发现龙窑窑炉1条,石铺道路1条,以及数十吨宋元瓷片、窑具堆积,各类遗存年代跨度从北宋至清代,以宋元为主。

  亭后窑址正射影像图

  亭后窑址窑炉与道路遗迹

  此次发掘的窑炉(Y1),依山形便利,浅挖山体基岩修筑窑床,现揭露窑炉长度15.4米,宽2.22米。窑壁用方形砖错缝平铺叠砌而成。根据窑炉内出土元代青瓷盘、碗等,推测其废弃时代为元代早中期。

  石铺道路平行分布于窑炉北侧,由西向东延伸。道路由5列卵石工整铺成,现揭露长度15.7米,宽度约0.65-0.97米。道路上出土元代青瓷器与Y1内出土青瓷器一致,初步判断道路与龙窑为元代同期遗迹。

  窑产品与窑具分布于窑炉南侧,早年经多次盗扰,仅发现少量原生堆积层。经扰乱的残品堆积自西向东渐厚,厚0.1—6米,其北部覆盖部分窑炉。

  出土遗物中,两宋之际至南宋中期产品数量较多,主要分布于发掘区域东南部。器形以敞口碗、圈足盘、香炉较为常见,多饰划花草纹。此外还见有长颈瓶、碗盖、砚滴等器形,外底多露胎。常见窑具有“M”形匣钵,泥质垫饼、泥质垫柱,等等。

  南宋晚期产品数量较少,胎色分为白胎、灰胎、黑胎等,不同胎色产品的器形多有重合,有碗、盘、杯、盏、洗、炉、瓶、盖等二十余种。其中仿古器形的黑胎青瓷较为多见,包括鋬耳杯、觚、贯耳瓶、琮式瓶、鬲式炉、簋式炉,等等。常见窑具有“M”形匣钵、泥质垫饼、小型瓷质垫饼,等等。

  元代产品数量最多。常见器形有折沿盘、敞口盘、直口碗、碗盖、盏,多刻饰莲瓣纹。此外还见有不同类型的洗、炉、砚滴、盒、烛台、渣斗、执壶、瓶、罐,等等。器物多裹足刮釉。窑具有“M”形匣钵、平底匣钵,以不同尺寸的瓷质碟形垫饼最为常见,还见有少量瓷质杯形间隔具。

  此外,出土有多件测温窑具火照,大小不一,呈指套形或馒头形。还出土有多件带有文字的产品和窑具。

  亭后窑址出土两宋之际产品

  亭后窑址出土南宋中后期产品

  亭后窑址出土元代产品

  亭后窑址出土各类窑具

  亭后窑址考古对探究龙泉窑中心窑区宋元时期的生产状况、技术传承、青瓷贸易,完善龙泉窑青瓷发展脉络,激活龙泉窑遗址考古、保护、展示、研究工作,助力大窑龙泉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田野考古工作仍在进行,发掘区北部宋代龙窑窑炉(Y2)局部已暴露。在完成第一阶段工作后,下一步将重点发掘窑址作坊区和交通网络。同时,做好现场文物本体保护工作,开展多学科研究,积极推进大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国家遗产线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2022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结果揭晓 宁波一项入选

稿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2022-12-18 12:53:00

  1.长兴太傅庙遗址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徐新民

  太傅庙遗址位于湖州市长兴县林城镇太傅村、大云寺村、上狮村三村交界处,曾是林城砖瓦厂取土点。2002年,浙江旧石器考古专题调查时发现,共采集19件石制品,该地点编号为CP012。

  太傅庙遗址位置示意图

  2022年4-11月,为配合长兴2020-10号地块土地出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长兴县博物馆联合组队对该遗址先后进行了两期发掘。出土石标本近330件、发现一处石构建筑遗迹和两排3组脚印遗迹。

  1、石标本的岩性绝大部分为石英砂岩,来源于附近河流中砾石。其中有少量的石核、石片、断块、砍砸器等石制品。采用锤击法生产石片和修理工具,石制品组合为南方砾石工业。

  2、石构建筑遗迹

  石构建筑遗址发现于发掘区南部。从目前揭露的范围观察,石构建筑遗迹平面略呈椭圆形,为东北-西南向,长约11米,宽约6米,西南方向未闭合(图四)。其东北边缘石标本排列呈条带状分布,长约4米、宽约90~70厘米(图五)。西北和东南边缘的石标本也呈线型分布。这三组石标本带围合范围内,仅有少量石标本。在条带状中还发现了7组小石圈,内径约20厘米,圈内土质土色与周边略有不同,疑为柱洞(图六)。该石构建筑中少量石标本经过了人工打制。

  太傅庙遗址在浙江旧石器地点分布的位置

  2022年4月太傅庙遗址试掘探方

  太傅庙遗址石构建筑遗迹

  与会专家现场讨论

  从埋藏学、遗址形成过程来看,自然营力无法造成砾石如此较为整齐的聚集,从地层叠压关系看,石构遗迹上覆地层为下蜀土,下伏地层为网纹红土,年代介于晚更新世早期与下蜀土早期,初步测定年代在7-9万年之间。这个人工性质明确,年代这么早,略呈圆形石构建筑遗迹,目前在中国是唯一的,世界上也少有。

  3、脚印遗迹

  发掘区南部的上文化层中,发现由西向东的两排3组脚印。其中南排2组,东组J1计7个、西组J2及19个,可能为人类遗留的,总长度在24米左右,大部分步幅月80厘米。北排有J3计7个,肯能为大型哺乳动物遗留,总长度约10米。这些人类脚印,目前在国内旧石器时代非常少见,其年代晚于石构建筑遗迹的年代,它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行为具有重大意义。

  大型哺乳动物脚印

  南排1组的人类脚印

  2.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汤遗址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仲召兵

  下汤遗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地处灵江上游的盆地中央,四面环山,三面绕水。遗址保存完好,呈不规则圆形,高出周边农田约1-1.5米,面积约4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左右,包括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四个阶段,以上山文化为主,年代距今约10000-4000年。

  遗址航拍图

  遗址发现于1983年,198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12月,对遗址进行勘探,初步掌握遗址的面积及堆积情况。

  2018年,下汤遗址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名单。发掘1000平方米。发现了上山文化时期的农业加工场、红烧土铺垫的仪式广场等重要遗迹现象。

  TN1E1东壁剖面

  为了解遗址由中心向北部的发展过程及遗址西侧的地貌环境、寻找史前水田,2022年,申报主动性发掘350平方米,目前发掘正在进行中。在遗址北部土墩上布设3米宽,90米长探沟1条,土墩西部水田中布设2米宽30米长探沟1条。目前,西侧水田发掘已结束,土墩上发掘至上山文化层面,清理出露土台及相关遗迹后暂停发掘。

  目前已清理四个阶段的灰坑约80座,上山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土台3座,沟槽1条,器物坑8座,环壕1条,好川文化时期水田1处,出土四个阶段的陶器、石器50余件。

  下汤遗址数字高程示意图

  上山文化时期土台

  器物坑(一)

  器物坑(二)

  出土上山文化器物

  下汤遗址上山时期土台呈南北向一字排开,初步呈现了遗址北部的聚落布局,为我们了解它的聚落结构和先民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线索,而器物坑围绕土台分布的情况,为我们认识器物坑的功能提供了场景和新的视角。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时期环壕的发现,是这一时期聚落结构的重要突破,环壕内的各种遗物也为了解当时的生业经济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好川文化水田属首次发现,为了解当时的稻作农业和水田管理提供了重要实证。

  3.宁波奉化顾家庄遗址考古发掘 

  发掘单位: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

  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

  项目负责人:丁风雅

  顾家庄遗址位于宁波市奉化区方桥街道原顾家庄村北,东距奉化江支流东江约500米,分布面积约5000平方米。2022年7月至11月,为配合地方工程建设,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遗址西区开展了1900平方米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顾家庄遗址1号土台

  遗址海拔2.2米,堆积深度约1.4~2米,自上至下可分为8个层位。清理遗迹现象共计49处,出土小件标本400余件。出土遗存年代由早至晚分别为河姆渡文化四期、良渚文化晚期、六朝时期和宋元时期,以史前时期遗存为主。

  顾家庄遗址M5清理后 

  顾家庄遗址M12木棺顶板解剖照 

  顾家庄遗址出土良渚文化晚期遗物

  河姆渡文化四期的主要遗迹现象为干栏式建筑、土台、墓葬、灰坑、陶片堆等。土台为东-西走向,平面形状不太规则,长约20米,宽约10米。剖面中间厚两边薄,最厚处约0.45米。其上部发现一处干栏式建筑,由数十根木桩或木柱构成,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整齐分布。所揭露的墓葬大多位于土台之上及其周围,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浅坑墓,仰身直肢葬,头向东,葬具为独木棺。随葬品均位于脚端,陶豆和小陶釜为随葬品的标配,部分见有陶罐、石钺等。该时期出土陶器可辨器形主要为釜、鼎、豆、罐、钵等,石器见有锛、凿。

  顾家庄遗址河姆渡文化四期干栏式建筑

  良渚文化晚期遗迹有房址、墓葬、灰坑等。房址为地面式建筑,居住面由黄土铺垫而成,平面形状大致为长方形,柱洞排列没有规律可循。墓葬为土坑竖穴墓,无葬具,南北向,随葬品见有陶鼎、豆、壶、罐和石钺。

  六朝时期遗物主要发现于灰坑和灰沟中,有大量青瓷碗、盘、盏、罐、盘口壶、碟,另有部分陶罐、盆、缸。宋元遗物发现有少量青瓷碗、盘、韩瓶。

  顾家庄遗址出土遗存时代特征明确,为认识宁绍地区史前文化地域特征和构建史前文化时空框架增加了新的材料。所揭露河姆渡文化四期墓地为探究这一时期墓葬形制、葬俗及聚落内的人群关系等提供一个很好的案例。

  4.杭州萧山祝家桥遗址

  发掘单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杨金东

  祝家桥遗址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蜀山街道祝家桥社区,2021年4月-2022年8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的Ⅱ、Ⅲ区开展发掘工作,发掘面积10200平方米,取得一系列重要收获。

  祝家桥遗址Ⅱ区航拍图(局部) 南-北

  祝家桥遗址Ⅲ区良渚文化时期遗迹分布图 南-北

  遗址内清理不同时期的各类遗迹共350余处,包括房址、红烧土面、墓葬、水井、灶、灰坑、灰沟以及大量的柱洞等,出土遗物以陶瓷器为主,少部分玉石器、铜铁器等,收集标本2800余件。

  遗址的主体为良渚文化时期的人工堆筑土台,堆积以黄斑土为主,因晚期破坏而分为两个片区,土台分布面积约8000平方米。其中G14从西北-东南方向延伸,贯穿整个遗址,是遗址中良渚文化早期延续至晚期的最重要的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少量玉器和动物骨骼。G14两侧发现有多处红烧土面遗迹和良渚时期墓葬共存的遗迹组合,是良渚文化时期基层聚落“居葬合一”的体现。此外,土台边坡发现有集中分布的废弃陶片堆积,土台上有不同时期的活动面,出土了大量陶器和石器。同时遗址内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人类活动频繁,对良渚文化时期土台造成较严重的破坏,也发现了大量历史时期的遗迹和遗物。

  S4与墓葬遗迹组合 西-东

  M54良渚文化早期墓葬 东-西

  良渚文化晚期废弃陶片堆积 南-北

  G14剖面 西-东

  M24、M25出土玉珠

  M25:6 玉管

  T1329③:3 破土器

  祝家桥遗址是一处钱塘江南岸地区文化面貌单纯、贯穿良渚文化始终、范围相对完整的最基层的大型聚落,填补了钱塘江南岸良渚文化基层聚落的空缺。遗址内清理发现的居址遗迹、墓葬、废弃堆积等,较为清晰地展现了聚落的布局和结构,丰富了钱塘江以南地区良渚文化基层聚落遗址的相关资料。同时,祝家桥遗址年代跨度大、遗迹遗物众多,为了解和研究该地区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聚落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5.绍兴越城区大湖头遗址考古发掘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游晓蕾

  绍兴大湖头遗址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人民东路与二环东路交汇处,平水东江东侧,龙池山南侧。为配合基本建设,经前置考古勘探发现该处有遗址,面积约15000平方米。自2021年8月至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绍兴大湖头遗址位置

  大湖头遗址的主体文化堆积为东周时期,是典型的越文化聚落遗址。

  遗址可能存在功能分区,目前已清理建筑基址、灰坑、灰沟、水井等遗迹500多个。通过柱洞、残存的木桩、垫板等相关遗存,推测当时主要的建筑形式为干栏式。个别灰坑覆盖植物编织物,出土成组原始瓷句鑃、錞于,可能与礼仪活动有关。水井以竹编做井壁,独具特色。遗址已出土上千件小件和大量陶片。炊器有夹砂陶鼎、釜(甗)、支座,泥质陶甑等;盛器有泥质陶盆、豆、盘、罐,原始瓷碗、杯、罐,印纹硬陶坛、罐,编织的篮筐等。

  生产工具有石锛、铜锄、铜凿、铜铚、铜刀(锯)、铜尖状器等。兵器有铜矛、铜镦、各式铜镞等。此外还有铜器盖、铜戈形器、铜饰件、铜带钩、水晶玦等,并发现个别铅锭、铜块和石范。第一次出土了越国木桨,为舟楫渡生提供了实物资料。通过浮选发现有稻米、水稻颖壳和大量小穗轴,稻米可能是当地居民的主食。还有紫苏、葫芦、甜瓜、李、梅、桃、猕猴桃、葡萄等多种植物遗存。大湖头遗址展示了一幅两千多年前水乡泽国的生产生活图景。

  绍兴大湖头遗址出土陶器

  绍兴大湖头遗址出土原始瓷器

  绍兴大湖头遗址出土原始瓷镇、句鑃和錞于

  绍兴大湖头遗址出土铜饰件、器盖和戈形器

  绍兴大湖头遗址出土铜工具和兵器

  绍兴大湖头遗址出土铅锭、铜块和石范

  大湖头遗址是绍兴地区第一次大面积发掘的春秋战国时期越文化遗址,遗迹丰富,出土大量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遗物,文化内涵丰富,可能是一处具有特殊性质的聚落,为研究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生业经济、聚落形态和城市布局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

  6.嵊州下方山及周边墓群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孟国平

  嵊州市下方山及周边墓群位于浙江省嵊州甘霖、长乐镇,长乐江北侧,系配合嵊州527国道建设仲发现,路线全长19.3公里。2021年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嵊州市文物保护中心组成了联合考古队,对项目涉及的下方山、苔苔山、郯城、白塔湾4个地块进行发掘。经过近一年的考古工作,在发掘范围内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150余座,出土文物1200余件。

  发掘区位置图

  其中,下方山地块和苔苔山地块涉及的墓葬以东汉六朝时期为主,多为砖室墓,均分布在缓坡地带,平面形状以长方形居多,少数为“凸”字形带甬道和排水沟。绝大多数砖室墓盗扰严重,保存较差,残存墓底或少量墓砖。少数墓葬发现有纪年墓砖。出土器物包括硬陶器、青瓷器、铜釜、勺、铜镜、铜钱、带钩,铁剑、铁釜等。

  下方山地块M26铜锺3郯城地块M43-M63航拍

  另有少数土坑墓,多位于山顶,平面形状呈正方形或长方形,少数墓葬棺椁痕迹明显,残存人骨,墓底有枕木槽或排水沟,墓外可见由板瓦和鹅卵石筑成的排水沟。随葬品中可见铜釜、铜锺、铜鼎、铜镜、带钩、印章、五铢钱币,硬陶器、铁器及琉璃耳珰等。

  郯城地块内发现的墓葬数量最多,绝大多数为土坑墓,成片分布于山顶,平面形状均为长方形,内置一棺一椁或双棺一椁,少数墓葬有排水沟。墓葬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较复杂,出土器物以高温釉陶为主,常见器物组合为鼎、盒、瓿、壶、罐、罍、钫等,同时伴出少量泥质陶罐和印纹硬陶器等。郯城地块土坑墓的年代均为西汉时期。

  白塔湾地块的发现相对较少,共发掘墓葬9座,其中半数以上为明清时期的砖室墓,汉六朝时期和宋墓的发现数量不多。

  郯城地块M43-M63航拍

  郯城地块M33、M70--M86航拍

  郯城地块Y1-Y8

  郯城地块M66

  郯城地块M28

  下方山地块M26

  嵊州是浙江省内汉六朝时期墓葬的重点分布区,此次考古发掘墓葬分布集中,是继小黄山遗址之后又一次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墓葬的年代跨度较大,分布和演变规律明显,形制多样,墓葬中出土的文物种类齐全,数量较多,历史价值较高,这些遗迹和遗物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情况,折射出土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我们研究古代嵊州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丧葬习俗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7.杭州净慈寺遗址

  发掘单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孙媛

  汇报人:郭贵诚

  净慈寺坐落在南屏山中峰慧日峰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湖十景”之“南屏晚钟”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遗产构成要素。

  净慈寺遗址正射图(第一期)

  2021年4月至2022年5月,为配合净慈寺整体改复建工程,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工程地块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区域位于净慈寺的西南部,东临净慈寺观音殿和演法堂,由A、B两个地段组成,发掘面积达3000平方米,均发现了五代至宋的建筑遗迹。出土陶瓷器、建筑构件等标本650余件。

  最为重要的是A地段发现的以八边形夯土台基为中心的大型建筑遗迹。该遗迹规模宏大,结构清晰,保存状况较好。整体呈长方形,坐南面北,方向北偏西7°,由八边形夯土台基、天井、连廊、踏步、散水、排水沟等组成。八边形夯土台基位于天井中心,将天井分割成四个面积相等的直角梯形。北侧设踏步,南侧与大型夯土台基相连,形成该组建筑的中轴线。天井东西两侧以廊庑合围,西侧廊庑以西发现厢房遗址,整体布局错落有致。根据地层和文献研究推测,该组建筑遗址与净慈寺的“应真殿”,又称五百罗汉堂,有密切的关系。

  A地段第一期八边形夯土台基砖砌包边-西至东

  A地段第一期八边形夯土台基砖砌包边和压阑石剖面-西至东

  A地段第一期八边形台基及天井-西至东

  A地段第一期砖砌天井及石质排水沟局部-南至北

  A地段建筑遗迹-南至北

  A地段自南向北倾斜的第一期天井-西至东

  B地段主要由三组建筑遗迹和一处庭院构成,保留了由散水、明沟、暗沟和窨井等构成的完善的排水系统,并在庭院区域发现了开凿于北宋熙宁年间的圆照井遗迹。

  B地段第一期-南至北

  B地段第一期排水沟遗迹

  B地段圆照井遗迹-南至北

  本次发掘对了解净慈寺不同时期的主要建筑的特点、营造手法、规模和形制提供了详实的考古资料,对研究古代寺院建筑和“五山十刹”建筑形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8.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延恩寺南宋杨栋墓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谢西营

  杨栋墓位于台州市临海市涌泉镇外岙村延恩寺后山,2022年8月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墓葬为双室砖石墓,分东西石室,中部砖构连接,西室南侧以砖围砌以存放墓志。墓葬西室出土金器、银器、铜器、玉器、铁器、漆木器等计约45件,器物组合涉及茶饮、妆奁、身份装饰等内容。出土“宋少保观文殿学士杨公圹志”石墓志一合,保存完好,计约1500字,详载杨栋生平事迹。

  墓葬位置

  墓葬整体

  石椁盖(榫卯结构)

  墓志位置

  杨栋(据墓志1196-1270年),官至参知政事(副宰),主要活跃于理宗朝。其人历史记载丰沛,今见于《宋史》、《洞霄图志》、《后村集》、《南宋馆阁续录》、《钱塘遗事》等约90篇文献。其墓的发掘具有以下潜在价值:

  其一,官制研究方面。杨栋与宋季权臣贾似道政治关系密切,类“成也萧何败萧何”,背后存在自隋唐至宋明,君权、相权博弈而导致中枢官制变迁的动因,故其仕路徊翔的追踪对研究宋代宰辅制度有管窥之效。

  墓志细部

  棺盖漆痕

  其二,理学研究方面。杨栋学本周、陈,受任上蔡书院山主,“负海内重望”,其生前身后的行为规范反映了自身理学家的文化认同。如其墓志存于室外西南,合乎《朱子家礼》之“葬之日,以二石字面相向,而以铁束束之,埋之圹前近地面三四尺间……”的礼制要求。

  出土器物

  金银器

  其三,舆服与丧葬制度研究方面。杨栋墓内出土大量金银器,未见陶瓷器,引人发思。如金质腰带、银质茶饮套具、疑似妆奁用漆木套器等出土物制作精细,实非常器,或存在权葬公服的可能性。

  漆木器、金银器

  墓底砖

  其四,葬地选择与功德坟寺研究方面。杨栋墓位于千年古刹延恩寺之后山高地,今虽多颓毁而仅存墓室,但其葬地安置之讲究可见一斑,对南宋墓葬茔园研究、功德坟寺研究或有添砖加瓦之功。

  9.温州朔门古港遗址

  发掘单位: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梁岩华

  遗址位于温州市鹿城区望江东路东段,地处温州古城北大门——朔门之外,东靠海坛山,北邻瓯江,与江心屿双塔隔江呼应。2021年10月,该遗址在配合望江路下穿工程项目考古前置工作中被发现,主要遗迹有古城水、陆城门相关建筑遗存、成组码头、浴所、木构栈道、干栏式建筑、水井等,并出土了沉船2艘,以及数以吨计的宋元瓷片和形式各样的漆木器等重要遗物,各类遗存年代跨度从北宋延续至民国,尤以宋元为主。

  朔门古港遗址总平面图

  1号沉船

  发掘区东西两端分别为水、陆城门相关遗迹,当中主体呈东西向条带状,沉船、码头等遗迹多分布于带状区。码头遗址除1座北宋斜坡式码头外,呈多级月台状。斜坡式码头依托海坛山脚基岩而建,用块石砌筑而成,呈平缓斜坡状。两宋时期的突堤式码头多建于江边滩涂,平面长方或长条形,石边土心结构,底部及缘用木桩打底和围护。宋代福船2艘。其中一艘残长12.4米,推测全长约20米。另一艘仍在发掘。官用栈道位于瓮城出城道路北面,做工规整。据相关史料,附近或即馆驿所在。元代浴所位于水门河西侧,以更衣室与沐浴室成组搭配,揭露的3组呈东西向布局,面积达100多平方米。

  栈道遗迹S(北向南摄)

  长条形突堤式码头(局部)

  遗址出土了数以十吨计的古代瓷器残片,九成以上为龙泉窑产品,大多数没有使用痕迹,应为贸易瓷损耗废弃品。其他窑系有建窑系黑釉瓷、青白瓷及瓯窑褐彩绘瓷等。部分瓷器外底有墨书。遗址中还出土部分温州漆器、贝壳、植物种子等丰富遗物。

  北宋龙泉窑青釉线刻菱格纹如意足瓷熏炉

  北宋晚期龙泉窑青釉篦划莲花折扇纹瓷碗

  南宋建窑黑釉金丝兔毫纹瓷盏

  朔门古港以温州古城为依托。港口优良且不易淤积,城址、港址近1700年来基本不变;古港与世界100座历史文物灯塔之一的江心屿双塔隔江呼应;宋代造船场位于西侧郭公山麓;海神信仰方面,海坦山顶原建有海神庙、杨府庙,山麓有平水王庙;加上成群码头、2艘福船、官用栈道、成片浴所……朔门古港集齐各大要素,遗迹全,规模大、体系完整、内涵丰富,为国内仅有、世界罕见。龙泉青瓷在海外贸易中占有极重要地位。朔门古港出土海量的龙泉青瓷残片,实证了温州古港是龙泉青瓷外销的海运起点和枢纽港。总之,朔门古港遗址是近年来我国港口考古、城市考古的重大收获,它填补了国内外海丝港口类遗产的空白,堪称海丝申遗的经典样本和支撑性遗产点。

  10.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亭后窑址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刘建安

  亭后窑址位于丽水市龙泉市小梅镇大窑村亭后山东坡,东经119°02′74″,北纬27°83′77″,海拔高度526米。遗址总面积约2250平方米,分作坊区、烧成区、残品堆积区三个功能区块,其中烧成区、堆积区位于亭后山麓,作坊区位于山前台地上。台地东部边缘为青瓷古道和岙底溪,溪与古道均为南北向。202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龙泉市文物保护中心联合对该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本年度主要发掘烧成区和残品堆积区,已发现龙窑窑炉1条,石铺道路1条,以及数十吨宋元瓷片、窑具堆积,各类遗存年代跨度从北宋至清代,以宋元为主。

  亭后窑址正射影像图

  亭后窑址窑炉与道路遗迹

  此次发掘的窑炉(Y1),依山形便利,浅挖山体基岩修筑窑床,现揭露窑炉长度15.4米,宽2.22米。窑壁用方形砖错缝平铺叠砌而成。根据窑炉内出土元代青瓷盘、碗等,推测其废弃时代为元代早中期。

  石铺道路平行分布于窑炉北侧,由西向东延伸。道路由5列卵石工整铺成,现揭露长度15.7米,宽度约0.65-0.97米。道路上出土元代青瓷器与Y1内出土青瓷器一致,初步判断道路与龙窑为元代同期遗迹。

  窑产品与窑具分布于窑炉南侧,早年经多次盗扰,仅发现少量原生堆积层。经扰乱的残品堆积自西向东渐厚,厚0.1—6米,其北部覆盖部分窑炉。

  出土遗物中,两宋之际至南宋中期产品数量较多,主要分布于发掘区域东南部。器形以敞口碗、圈足盘、香炉较为常见,多饰划花草纹。此外还见有长颈瓶、碗盖、砚滴等器形,外底多露胎。常见窑具有“M”形匣钵,泥质垫饼、泥质垫柱,等等。

  南宋晚期产品数量较少,胎色分为白胎、灰胎、黑胎等,不同胎色产品的器形多有重合,有碗、盘、杯、盏、洗、炉、瓶、盖等二十余种。其中仿古器形的黑胎青瓷较为多见,包括鋬耳杯、觚、贯耳瓶、琮式瓶、鬲式炉、簋式炉,等等。常见窑具有“M”形匣钵、泥质垫饼、小型瓷质垫饼,等等。

  元代产品数量最多。常见器形有折沿盘、敞口盘、直口碗、碗盖、盏,多刻饰莲瓣纹。此外还见有不同类型的洗、炉、砚滴、盒、烛台、渣斗、执壶、瓶、罐,等等。器物多裹足刮釉。窑具有“M”形匣钵、平底匣钵,以不同尺寸的瓷质碟形垫饼最为常见,还见有少量瓷质杯形间隔具。

  此外,出土有多件测温窑具火照,大小不一,呈指套形或馒头形。还出土有多件带有文字的产品和窑具。

  亭后窑址出土两宋之际产品

  亭后窑址出土南宋中后期产品

  亭后窑址出土元代产品

  亭后窑址出土各类窑具

  亭后窑址考古对探究龙泉窑中心窑区宋元时期的生产状况、技术传承、青瓷贸易,完善龙泉窑青瓷发展脉络,激活龙泉窑遗址考古、保护、展示、研究工作,助力大窑龙泉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田野考古工作仍在进行,发掘区北部宋代龙窑窑炉(Y2)局部已暴露。在完成第一阶段工作后,下一步将重点发掘窑址作坊区和交通网络。同时,做好现场文物本体保护工作,开展多学科研究,积极推进大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国家遗产线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编辑: 郭静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