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的医生感染了新冠会怎么办?
吕芳芳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感染科主任,上个周六,她不幸中招,从畏冷到高热到全身酸痛。“和得了流感的感觉很像。”
期间,吕芳芳除了退热药,没使用任何其他药物,“喝得最多的是水,热水、凉白开、陈皮茶、水果汁。”
腰酸背痛,只想躺平
这段时间,吕芳芳和同事一直在超负荷运转:疫情工作的协调应对,准备新冠的科普,完成线上咨询,日常门诊也不能停。这两天,浙大邵逸夫医院两院区的发热门诊每天创新高,已经日破两千,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12月17日,吕芳芳上午参加了一场学术会议,下午赶回医院会诊,“快下班的时候,我开始感觉不舒服,身上发冷,喉咙有些干,关键是特别累,非常非常疲惫,心里有些空落落的,情绪也比较低沉。”
吕芳芳当时已经觉得不太对,身处风险最高的一线,她其实早有心理准备,和新冠病毒打交道3年,如今,她对这个病毒倒也不惧怕,“但还是希望不感染,迟感染,毕竟现在是人手最紧张的时候。”
下班之前,吕芳芳特意向同事要了一个抗原,她自己家里也没有备货。
晚上回到家,不适感一点点变得明显,“总觉得冷,累到想倒头就睡,然后就是肌肉酸痛,尤其是腰,酸痛。”
之前在浙大邵逸夫互联网医院的新冠咨询通道上,吕芳芳接诊过一些阳性患者,描述自己的症状是:腰痛。
“当时我还想是不是尿路感染,或者急性肾炎,自己感染后才知道,这其实不是腰痛,就是肌肉酸痛。腰部是像下坠一样的感觉。”
体温一下冲到39度以上
吃完饭,她量了下体温:39.3度。“测体温前,都意识不到自己已经高烧了。”
吕芳芳当时就觉得大概率是阳了,但她没有测抗原,“根据病程进展,刚开始出现症状时,病毒含量比较低,抗原未必能检测出来,抗原也不多,没必要浪费。”
晚饭后,吕芳芳吃了一颗散利痛,高热退了又起,4个小时后,她又吃了第二颗。
当天晚上,她靠两颗退热药撑了过去。
这几天,她大量喝水吃粥
第二天,吕芳芳的体温并没有明显下降,始终在38度多和39度之间徘徊,“如果不到39度,退热药我也不吃。”
当天,她又吃了三颗泰诺。抗原结果显示,她确实阳了。
除了高热,吕芳芳干咳厉害,喉咙开始沙哑,但是没有疼痛,也没出现刀片割的感觉。
随之而来的还有头颈部淋巴结肿大,用手都能摸得出来,她颈部疼痛厉害,“头转一转都痛,这也很常见,口咽部病毒感染,颌下、颈部淋巴结多会肿大疼痛。”
除了高热服用退烧药外,吕芳芳没有服用其他药物,“我出现的所有症状都是病毒性感染后的典型症状,我个人觉得,吃其他药也不会缩短病程,除非是抗病毒的药物。”
不过,这两天,她大量喝水:白开水、陈皮水、水果汁,“没统计过一天喝多少,反正就拿着杯子,时不时喝上一点,少量多饮。”
本周二开始,吕芳芳的体温退到38度,没再冲上去,到了周三,体温基本正常了,除了喉咙沙哑外,肌肉酸痛,精神也好了很多。“第一天是最难受的,浑身无力,只想躺着。”
从上周六开始,吕芳芳就居家没再出去,她的先生紧跟着也出现了症状,所以两人倒也没有相互隔离。“但是我们会保持房间通风,早上起来后,卧室的窗户就打开。”
在饮食上,生病之后,确实没有胃口,吕芳芳吃得最多的就是稀饭,然后配一些下饭的小菜,“我就配的霉豆腐,还挺开胃的。”
有了症状也不要慌,
这类人群要多注意
虽然在居家,但吕芳芳没有停止工作,除了处理科室的事情,还一直在线回复互联网医院的问诊。
这几天,浙大邵逸夫医院互联网医院在线问诊人数激增,吕芳芳会挑选比较复杂的一些问诊来回答:感染新冠的孕妇、哺乳期的妈妈、有肝硬化、肾脏疾病等基础疾病的阳性患者。
阳性的孕妈妈是最焦虑的:焦虑没药用、焦虑怎么用药、焦虑服药后会不会影响胎儿。
“没有药的焦虑,在患者中还挺普遍的,这个阶段,镇痛退热类药物确实比较紧张,我们目前在线上也开不出这类药物。但我相信,后面情况会一点点变好,因为政府也在做积极的应对。我一般会建议他们可以亲朋好友之间互助一下,或者朋友圈里问问,我觉得这可能是目前最有效的办法。”
吕芳芳建议,孕妈妈们发热不建议使用复方类退热药以及布洛芬,按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如果出现胎动异常,或者持续高热,最好还是到妇幼保健医院或者专科门诊就诊。
对一些基础疾病的阳性患者,吕芳芳建议,除了关注新冠的症外,也要多关注基础疾病的变化,比如血压、心率是否稳定,血糖是否明显升高,一旦有状况,还是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有了阳性的经历,吕芳芳也想给大家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建议,“真中招了,不要慌,也不要着急,发热、喉咙痛、肌肉酸痛、头痛等症状的轻重、病程长短因人而异,都是这个疾病要经历的,一般3到5天的时间,都会缓解。这个过程,如果高热,就按量服用退热药,多喝水,多休息还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家里有阳性人员同住,要做好通风和隔离,阳性人员最好单独一间卧室,进出要佩戴N95口罩,没有多余卫生间的,卫生间要做好消杀等。
除此之外,吕芳芳再次提醒大家,日常一定要做好防护,戴好口罩、做好手卫生,保持合理的社交距离,依旧很重要,“尽量晚感染、少感染。”
编辑: 蔡嘉妮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