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这场创宁波艺术展览之最的大展该怎么"看"?指南来了
2023-07-02 19:55: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中国宁波网记者 崔小明/文 唐严/摄

  仲夏时节,河水安澜,万物并秀,四明大地生机盎然。

  位于甬江之滨的宁波美术馆迎来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简称“大系”)成果展。

  上溯先秦,下迄明清。国宝重光,皇皇大观,悠悠文脉,浩荡千年。

  这场展览面积、展览时长、展览规模均创宁波艺术展览之最的大展怎么“看”?

  一看千秋墨韵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丹青长卷文脉传,山河壮丽千秋画。

  “这次大展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何欢欢说。

  从展陈的时间轴看,从先秦汉唐、到宋(包括五代、辽、金的部分作品)、元、明、清。1600余件中国历代绘画精品的出版打样稿,时间跨度2000多年,囊括了历代重要名家、流派的代表性画作。观众可以一天之内,尽览国画瑰宝。

  今天,我们在展厅可以看到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帛画来自战国时期楚国的《人物御龙图》《人物龙凤图》,原作目前收藏于湖南博物院。这两幅图大致确立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基本表现手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由人物画进入山水画,以东晋画家顾恺之最为出色。唐代以后,在山水画方面逐渐出现了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的青绿山水和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两种风格。到了宋代,注重笔墨意趣的水墨山水发展成熟。五代时期山水画的构图和技法为宋元明清山水画奠定了基础。

  汉唐气象、宋韵无尽、元气淋漓、明丽煊耀、清流回荡,绘画艺术发展的连续性一目了然。

  从展陈作品的内容看,更是丰富多彩、题材广泛。这次展览展出的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记录了贞观十四年,即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场景。这次接见,促成了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联姻,推动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文以弘道。《步辇图》能够传世至今,除了阎立本天才般的绘画技艺,更因其中蕴含的和平性、包容性的文明特性拥有超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何欢欢说,从这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坐式革命”,从古人的席地而坐,到汉代的“塌”、唐代的坐杌(凳子)、宋朝燕几以及之后各种“高坐”之椅。各种器物的更新换代,充分说明我们中华文化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民族特性。

  二看创新传承让传统文化出圈出彩

  纸寿千年,帛寿八百。众所周知,古画最好的保存方式就是尽量不打开。因此,许多国宝级名画历经浩劫,已经难得一见。如何让国宝重见天日,解决“藏用两难”的问题?这次展览给我们许多启发。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最终能实现由画入书,由书成展,靠的是理念创新、数字赋能。在这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云计算和3D打印等最新科技被广泛运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

  这次展览特设的沉浸式数字展厅惊艳了众人的眼睛。为了这次展出,专家们从40件收藏于海外博物馆的绘画精品中取材,将传统水墨丹青与现代数字科技深度交融,通过视、听、触多感官交互装置,融合创作出游鱼点墨、雪山旅行、山涧品幽、水榭观花、青绿河山五重画境空间。古画从二维平面变成三维空间,观众置身其中,或踏雪寻梅、或凭栏观鱼。文化瑰宝在光影中“动起来”了,在数字世界“活起来”了。

  科技和艺术的双向奔赴,让观众不去现场就可以领略陈列在中华大地上文化遗存的精妙。在这次展览中,我们可以近距离欣赏云冈石窟第12窟精美龛像。艺术家们运用3D打印技术,用数据将洞窟前后室分割形成10个单元,110个大模块。20台工业级3D打印机,每天24小时打印,连续打印13个月完成云冈石窟第12窟打印工作。这个石窟等比例打印,可移动、可拆解拼装,支持远洋运输,可行走于世界各地。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王小松所说:“随着时间日益久远,有些名画很多细节难以看清,但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其还原和放大,完全可以满足最苛刻的研究需求。”今天,我们可以轻松看到《清明上河图》里店铺在卖什么,《滕王阁图》的斗拱结构是什么样,曲阜孔府珍藏的《三圣图》里奥秘是什么。

  专家们说,“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为中国古代绘画精品建立了准确、详细的数字化档案,成功实现了我国古代绘画艺术从物质形态向数字形态的衍生与转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突破。

  三看厚植文化沃土让滨海宁波自信自强 

  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举办“大系”宁波特展,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的需求,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

  在观展中,很多市民找到了精神归宿和文化自信。“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入编有许多宁波籍或曾活动于宁波地区的画家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经由宁波海港出口、流播海外。这些精品佳作,见证了宁波昔日艺术品出口贸易的繁盛和海上丝路文化交流的辉煌历程。南宋时期,曾任於潜(今属浙江杭州)县令的宁波人楼璹创作的《耕作图》《蚕织图》深得宋高宗赞赏。被后世誉为“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此外,宁波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致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绘制的对象。如“元四家”之一的王蒙就曾以太白山与天童寺风景,创作了《太白山图》。前来宁波天童寺修行的日本画僧雪舟,亦从灵秀的太白山汲取了艺术灵感,绘成名作《四季山水长卷》。

  这两天,这场展览吸引了无数市民的目光。市民纷纷来到美术馆,一边欣赏艺术精品,一边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感悟中华民族的精神气度和风骨气节。市民王先生花了半天时间看完展后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对宁波文化艺术界来说,这是一次思想激荡。宁波美术家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展览对开阔宁波艺术家视野、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提高宁波美术整体创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去参观学习的宁波艺术家络绎不绝,他们表示要扎根优秀传统文化,创作出更多艺术精品,并带动宁波整个城市的文化活力和艺术创造力,提升城市文化气质和文化影响力。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这场创宁波艺术展览之最的大展该怎么"看"?指南来了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3-07-02 19:55:00

  中国宁波网记者 崔小明/文 唐严/摄

  仲夏时节,河水安澜,万物并秀,四明大地生机盎然。

  位于甬江之滨的宁波美术馆迎来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简称“大系”)成果展。

  上溯先秦,下迄明清。国宝重光,皇皇大观,悠悠文脉,浩荡千年。

  这场展览面积、展览时长、展览规模均创宁波艺术展览之最的大展怎么“看”?

  一看千秋墨韵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丹青长卷文脉传,山河壮丽千秋画。

  “这次大展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何欢欢说。

  从展陈的时间轴看,从先秦汉唐、到宋(包括五代、辽、金的部分作品)、元、明、清。1600余件中国历代绘画精品的出版打样稿,时间跨度2000多年,囊括了历代重要名家、流派的代表性画作。观众可以一天之内,尽览国画瑰宝。

  今天,我们在展厅可以看到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帛画来自战国时期楚国的《人物御龙图》《人物龙凤图》,原作目前收藏于湖南博物院。这两幅图大致确立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基本表现手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由人物画进入山水画,以东晋画家顾恺之最为出色。唐代以后,在山水画方面逐渐出现了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的青绿山水和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两种风格。到了宋代,注重笔墨意趣的水墨山水发展成熟。五代时期山水画的构图和技法为宋元明清山水画奠定了基础。

  汉唐气象、宋韵无尽、元气淋漓、明丽煊耀、清流回荡,绘画艺术发展的连续性一目了然。

  从展陈作品的内容看,更是丰富多彩、题材广泛。这次展览展出的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记录了贞观十四年,即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场景。这次接见,促成了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联姻,推动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文以弘道。《步辇图》能够传世至今,除了阎立本天才般的绘画技艺,更因其中蕴含的和平性、包容性的文明特性拥有超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何欢欢说,从这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坐式革命”,从古人的席地而坐,到汉代的“塌”、唐代的坐杌(凳子)、宋朝燕几以及之后各种“高坐”之椅。各种器物的更新换代,充分说明我们中华文化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民族特性。

  二看创新传承让传统文化出圈出彩

  纸寿千年,帛寿八百。众所周知,古画最好的保存方式就是尽量不打开。因此,许多国宝级名画历经浩劫,已经难得一见。如何让国宝重见天日,解决“藏用两难”的问题?这次展览给我们许多启发。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最终能实现由画入书,由书成展,靠的是理念创新、数字赋能。在这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云计算和3D打印等最新科技被广泛运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

  这次展览特设的沉浸式数字展厅惊艳了众人的眼睛。为了这次展出,专家们从40件收藏于海外博物馆的绘画精品中取材,将传统水墨丹青与现代数字科技深度交融,通过视、听、触多感官交互装置,融合创作出游鱼点墨、雪山旅行、山涧品幽、水榭观花、青绿河山五重画境空间。古画从二维平面变成三维空间,观众置身其中,或踏雪寻梅、或凭栏观鱼。文化瑰宝在光影中“动起来”了,在数字世界“活起来”了。

  科技和艺术的双向奔赴,让观众不去现场就可以领略陈列在中华大地上文化遗存的精妙。在这次展览中,我们可以近距离欣赏云冈石窟第12窟精美龛像。艺术家们运用3D打印技术,用数据将洞窟前后室分割形成10个单元,110个大模块。20台工业级3D打印机,每天24小时打印,连续打印13个月完成云冈石窟第12窟打印工作。这个石窟等比例打印,可移动、可拆解拼装,支持远洋运输,可行走于世界各地。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王小松所说:“随着时间日益久远,有些名画很多细节难以看清,但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其还原和放大,完全可以满足最苛刻的研究需求。”今天,我们可以轻松看到《清明上河图》里店铺在卖什么,《滕王阁图》的斗拱结构是什么样,曲阜孔府珍藏的《三圣图》里奥秘是什么。

  专家们说,“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为中国古代绘画精品建立了准确、详细的数字化档案,成功实现了我国古代绘画艺术从物质形态向数字形态的衍生与转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突破。

  三看厚植文化沃土让滨海宁波自信自强 

  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举办“大系”宁波特展,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的需求,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

  在观展中,很多市民找到了精神归宿和文化自信。“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入编有许多宁波籍或曾活动于宁波地区的画家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经由宁波海港出口、流播海外。这些精品佳作,见证了宁波昔日艺术品出口贸易的繁盛和海上丝路文化交流的辉煌历程。南宋时期,曾任於潜(今属浙江杭州)县令的宁波人楼璹创作的《耕作图》《蚕织图》深得宋高宗赞赏。被后世誉为“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此外,宁波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致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绘制的对象。如“元四家”之一的王蒙就曾以太白山与天童寺风景,创作了《太白山图》。前来宁波天童寺修行的日本画僧雪舟,亦从灵秀的太白山汲取了艺术灵感,绘成名作《四季山水长卷》。

  这两天,这场展览吸引了无数市民的目光。市民纷纷来到美术馆,一边欣赏艺术精品,一边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感悟中华民族的精神气度和风骨气节。市民王先生花了半天时间看完展后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对宁波文化艺术界来说,这是一次思想激荡。宁波美术家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展览对开阔宁波艺术家视野、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提高宁波美术整体创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去参观学习的宁波艺术家络绎不绝,他们表示要扎根优秀传统文化,创作出更多艺术精品,并带动宁波整个城市的文化活力和艺术创造力,提升城市文化气质和文化影响力。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