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场、农业研学、田园采摘……在镇海区永旺村,占地80亩的开心可可农场经过4年耕耘,已成为集农业生产、农业设施研发、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应用、农业物联网与大数据采集、创意农业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后花园,农场景区化轮廓显现。
从出于兴趣,到扎根乡野,农场主庄黎波一路走来,大胆探索尝试,收获累累硕果。今年农场年产值预计350万元,创造就业岗位20多个,并带动10多户周边农户共同致富。
新时代的农业农村蕴含巨大的创造活力。
新技术、新装备的创新应用,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更是给有志于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在深入农村、与农创客面对面交流时,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彭佳学曾这样给予鼓励、作出指示:“希望大家沉下心来扎根基层,继续研发培育新品种、拓展农旅结合新载体、探索富民强村新模式。”“有关部门要落实政策、优化服务,营造善待人才、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助力农村现代产业加快发展壮大。”
善待和尊重农创客,助力农村现代产业发展壮大,正是宁波的决心所在、行动所指。近年来,宁波因势利导,结合建设农业强市发展定位和人才发展需要,推出农创客培育政策“组合拳”,从创业扶持、用地保障、金融优惠等方面提供含金量高、操作性强、惠及面广的扶持政策,引进和培育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创业人才和团队。
从2012年开始,我市实施农业生产领域大学生就业创业奖补政策,每年安排用于市、县两级农业生产领域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补助资金超过500万元。在扶持政策激励下,农创客应运而生。他们中有“粮二代”“果二代”,有高学历的博士生、硕士生,有年入百万元的资深农创客,也有处于事业开创阶段的高校毕业生……拼搏在乡村大舞台,这些新生代农民有技术、有情怀、有作为,成为农村创业的引领者和生力军,为宁波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盛夏时节,余姚马渚英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种植的连片早稻即将成熟收割。看着眼前景象,合作社负责人朱涛感慨万千。大学毕业后,朱涛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一名“农二代”。他在技术、产品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催生智慧农业新业态。如今,英苗合作社基地面积达到2200亩,拥有大中型农业机械110台,年服务面积超过10万亩次,为带动农民增收贡献青春力量。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新培育农创客1158名,农创客累计达到5758人。随着农创客队伍的发展壮大,他们创业的空间不断拓展,覆盖特色种养、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创业形式也日益丰富,一半以上的创业主体运用互联网等现代数字信息技术,不少农创客建设了数字农业工厂,开设了分享农场、共享农庄,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除了资金扶持,我市还搭建载体链,建好农村创业平台,鼓励支持各区(县、市)以各类产业园、创业园为支撑,打造多元化特色化创业孵化体系。慈溪坎墩街道依托农业产业园区建立大学生农业众创园,累计引进创业大学生20多名,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同时以大学生农创园为核心,联合周边五个村成立“绿色长街”发展片区,累计实现产值2.4亿元。
在平台的辐射下,农创客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平均1个返乡创业项目能吸纳6人稳定就业、17人灵活就业,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
前不久,宁波市农创客发展联合会成立,首批会员70余人。联合会将全力打造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创业者抱团发展,孵化更多的农村创业带头人。
“我们的目标是将传统农业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品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出一份力。”农创客联合会首届会长汪琰斌如是说。
宁波要在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上作示范强引领,创新“千万工程”宁波实践,全面推进乡村“五个振兴”,至关重要。而乡村全面振兴的“密码本”里,“人才”又格外关键。
据了解,围绕市委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打造“重要窗口”、争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引领的市域样板的总体部署,我市将进一步重视农创客培育工作,到2025年全市农创客人数达到1万名,齐心协力把更好的项目建在乡村,把更优秀的人才引回乡村,把更多的资金技术投向乡村,为农创客群体提供更广阔的发展舞台。记者 孙吉晶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