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文化
吴氏古琴:弹是一门艺术,斫是一门科学
2023-07-27 13:16: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古琴,又称七弦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说文解字》中对琴的解释为:“琴,禁也。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琴在中华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被誉为“圣人之器”,为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修身正行、静心悟道的载体,是传统文人精神的化身。

  “形而上者谓道,形而下者谓器。”(《易经·系辞》)中国文化历来强调“道”与“器”的统一,而古琴作为东方文化的符号,正体现了这一理念。从远古时期的传说和出土文物,到有文字以来的历史、哲学、宗教、诗词、绘画、戏剧等,无一不与古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的论著、哲思、诗文、传谱、琴技等,构成了古琴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深邃内涵。2003年,古琴艺术被正式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中国社会兴起“国潮风”,学习古琴亦成为一种风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古琴,体悟琴道。

  古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蕴含着哪些文化密码?当代古琴制作在材料、工艺等方面有哪些变化?如何看待传世古琴在拍卖场中的市场价值?……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华文化瑰宝,感悟古琴的魅力与神韵。

吴氏古琴:弹是一门艺术,斫是一门科学

文|续鸿明

  “跋山涉水寻天下琴木,千凿万磨斫传世良琴。”这是吴振宇对自己的鞭策,也是吴氏古琴的一贯追求。

  吴振宇,1949年出生,老北京,素有琴痴之称,师从北京民族乐器厂的老技师孙庆堂先生,从事古琴制作30余年。所斫之琴被称为吴氏古琴,以稳定性好,声音纯净,形制典雅,做工精细,采用纯大漆制作,深受业界推崇。

“吴氏古琴”创始人吴振宇

  吴振宇年过七旬,仍精力充沛,对于斫琴的兴趣和热情不减当年。为了让更多的人接触古琴、认识古琴,他写博客、发微博、录视频、做直播,乐此不疲,最高的一条阅读量达10.3万次。

  “我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告诉大家,想尽我的微薄之力宣传古琴,仅此而已。大家可以有不同的意见,我们互相参考。”吴振宇说,“以琴为伴,以琴为生,这是我后半生的一个寄托,而且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古琴发扬光大。”

  吴跃大学毕业后在惠普做通讯技术,业余时间跟随父亲斫琴,自2009年起真正全身心投入古琴制作。“我爸斫琴与他的思维有关系,他不是音乐人,我是学工科的,我们就是以一种科学研究的态度,想斫能传世的良琴,一直在潜心地摸索。”吴跃如是说。

  “木头会唱歌儿”

  最早,吴振宇接触的是老旧家具,自己也做家具。“收旧家具,偶尔会碰到古琴,毕竟是很小众的。所幸有一次到我哥哥(编者注:画家吴悦石)家,他接触古琴更早,他正在弹琴,曲子是《阳光三叠》,原来古琴这么好听,比家具有意思多了!那时候我就有一个想法,自己能不能斫琴?家具造型精美,有传统的榫卯结构,工艺也复杂。但是跟家具来比,古琴是能够发出声音的,就像能够与人对话一样,好像是活的,这是特别能吸引我的地方。”然而,万事开头难。

  他回忆说,一开始斫琴,难看又难听,就是送人都不愿意要。想不费吹灰之力,凭着一己之力短时间就斫出一张好琴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我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经历,受的苦难稍微多一点儿,所以做事比较执着和坚持。我既然认为古琴能给人生带来快乐,我就一直去追求、去研究、去探索。”吴振宇经历了下乡、插队、进工厂、回城,丰富的阅历使他将人生的经验和积累都融入古琴制作当中。

  “孙庆堂老前辈给了我很多帮助,是把我带入斫琴行业的领路人,是我的恩师。”遇到孙庆堂老先生后,吴振宇在斫琴方面进步很快。

吴振宇、吴跃父子

  在吴跃眼中,父亲斫琴完全出于兴趣,先有一个设想,然后去实现这张琴,是一件好玩的事。当时弹琴的人很少,做家具的利润率较高,可以拿出部分收入“反哺”斫琴。

  “当初的艰难,就像一个人掉进了茫茫黑夜里,一点亮光都没有,还要一直往前走,根本不知道路在哪里,也不知道对岸在哪里,完全是凭借一股意念在支撑着。没有放弃和坚持下来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我看了很多资料。”吴振宇说,当时北京图书馆所有关于乐器制作方面的书,他几乎浏览一遍后发现,古人没有理论方面的支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科学就要讲究发声原理,声音是什么?选什么样的面板和底板?槽腹为什么这么挖?等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受《小提琴制作艺术》《木材工艺学》《大漆工艺学》这类书启发,他参照西方乐器制作的一些理论,痴迷于古琴材料和声音的探索,更加坚定了选择乐器用材来斫琴这条道路。

  古代斫琴方面的参考文献较少,如《碧落子斫琴法》《僧居月斫琴法》,谈得笼统、抽象,甚至有些近乎神话的描述。“我多次讲,它是一块木头,但是木头会唱歌儿,如何去控制它。这是我初期斫琴时最为困惑的一点。”吴振宇认为,弹琴是一门艺术,斫琴则是一门科学,两者是不同的概念。“古琴制作涉及木工、漆工,如果仅有木工技艺,你做的只是一个琴的家具;如果仅有大漆工艺,只是做了一个大漆工艺品。古琴首先是一件乐器,木工、漆艺还要完美地结合,才能称之为古琴。”

  可弹一生一世的琴

  一张琴的诞生过程很复杂,选材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古琴由面板和底板构成,材料的选择非常狭窄,必须是乐器用材。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吴振宇指出,乐器用材和普通材料有天壤之别,首要是纹理通顺、间隔一致。无论是面板、底板,全世界可选的材料屈指可数,它要有足够的稳定性,保证乐器的发声,这是他多年斫琴最重要的体会。

吴振宇

  古琴的选材有很多讲究。首先,古琴要选择老料,一两百年、三四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木头,等木头的木性都没有了,这样制成的古琴就不容易变形,而且木质里的树脂都粉化了,粉化之后就利于琴面的震动。其次,在木材的选择上主要是桐木、杉木,古代有伏羲削桐为琴、绳丝为弦的说法,指的是桐木,流传至今的大部分琴是桐木做的,因为桐木容易发出声音。

  在整个制琴的过程中,最复杂的工序是处理面板。无论什么乐器,面板是最重要的,控制声音,使它发出好的声音,全凭斫琴师的感觉和对木头的理解。古琴跟其他乐器不一样,像吉他、琵琶等乐器都有音码,古琴没有。这点和小提琴有点相似,但是小提琴的指板短而窄,这样的一块木头不容易变形,而且小提琴弦跟琴面不接触,只和指板接触,所以比起古琴来,小提琴在处理声音的时候比古琴要容易得多。古琴太长、不宽,如果有一点变形,哪怕只有百分之一毫米,就会产生杂音,因为古琴的按弦音是直接按到琴面上发出的,琴弦与面板的夹角很小,这是古琴最难处理的地方。

  吴跃对此颇有心得,考虑到材料收缩系数不同,坯子要多少工序,硬料也要多少工序,需要不断地尝试。“做了成百上千张琴以后,就大概知道哪个部位容易出问题。比如琴的局部会稍微往上鼓,就在此处有意地下凹零点几毫米,它往上鼓的时候正好填平了。如果是纯平的话,稍微鼓一点儿就会打板。我们在材料处理上有预留,这是长期积累的经验。”

  面板挖槽腹是其中关键的一个步骤。据说,斫琴师通常一面挖槽腹,一面要敲击听声。“你怎么能使古琴发出优美的声音,用文雅一点的话来说,就是怎么让木头唱歌?这就要靠斫琴师本身的经验和悟性了,因为每一块木料本身的生长部位、生长形状都是不一样的,挖槽腹的时候也是全凭斫琴师的经验,根据不同的木料和自己的感觉和敏锐的听觉,判断声音是否好听,决定槽挖到什么程度,这个没有量化的标准,也无法用很具象的语言来描述。”吴振宇说。

  无论面板和底板,一般都要经过长时间的晾晒,在自然界让它的变化性减少到最小。原材料在露天放置,历经风吹雨淋日晒,开裂的裁掉,适合做琴的料挑出来,进入制作工序。吴氏古琴周期较长,从合琴到成品琴,一般的琴在两年左右;一些精工细做的琴,要三到五年;还有极少数的琴,周期在十年以上。吴振宇说:“古琴是陪伴一生的乐器,要给琴友提供一张可以弹一生一世的琴,这就是我们斫琴的理念。”

  如何界定一张好琴?目前琴圈众说纷纭。吴振宇认为可从三个方面衡量:第一,古琴的声音是否干净纯粹,混响声小。第二,古琴作为大漆制品,大漆工艺是否精湛是决定古琴价值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制作古琴的过程中,大漆工艺是最费时费力的工序。第三,古琴的稳定性是不是很好,否则它无法弹奏。我们说的稳定性是指,无论在何时(春夏秋冬),无论在何地(南方、北方或海边、沙漠),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比如说不开加湿器或增湿器,一张琴的表现始终如一。

  很多人炒作“纯手工斫琴”概念,吴振宇并不认同:“在衣食住行各方面,为什么不回到远古时代呢?这里存在一个误区,使用一些电动工具完全可以替代人工,比如说平面、曲面的加工,用一些机械可以提高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没有必要在简单重复性的劳动上使用所谓纯手工。”

  古琴是乐器,还是漆器

  我国的大漆有近七千年的历史,比有文字的历史还要悠久。古琴正是有了大漆的保护,才可以流传千年,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古琴正是使用了大漆,才使得其身价倍增。

伏羲朱砂  吴振宇制

  “古琴不单是一件乐器,还是一件漆器,你不弹琴的时候,摆在家里,它就是一件大漆工艺品。陈毅元帅曾说:古琴是一个极其灿烂的古代艺术奇葩。”吴振宇称,大漆是一种天然的涂料,从采摘、运输到使用,成本非常高,漆工工艺费工费时,古琴之所以珍贵,体现于大漆加工的成本。大漆的硬度比现在的合成漆要高得多,而且耐腐蚀、耐酸碱。一张古琴可以流传几千年,这与古琴的大漆工艺有很大的关系。比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古琴将近三千年的历史,出土以后还是栩栩如生,表面颜色非常光亮,这是现代的化学漆所无法达到的。

  市场上的古琴有许多种,价格相差很多,用漆的情况大体分为三种:合成漆,聚酯漆,纯大漆。如何分辨?纯大漆制作的古琴有何特点?

  吴振宇说,合成漆模仿的是天然大漆的硬度和色泽,虽有一定的硬度,但没有温润如玉的感觉,而且不会褪色。聚酯漆远处看与大漆光泽很像,表面硬度也较高,但是漆膜很脆,磕碰后会出现玻璃破碎状的放射性裂纹。

  而纯大漆的古琴有几个特点是任何化学漆无法模仿的。一,纯大漆的古琴硬度高,手感好,触之如玉,磕碰之后不会有放射性的裂纹。二,纯大漆的新琴颜色是黑色的,不透明。三,纯大漆的新琴在龙池、凤沼处,用力闻无不适味道,只能闻到淡淡的木头清香。四,纯大漆的古琴每年都会褪色,颜色深浅的过渡会越来越丰富,渐变所形成的各种花纹越来越好看。这也是任何化学漆的古琴做不到的。五,纯大漆的古琴岳山、承露、冠角等镶的是名贵、好看的硬木,这些硬木的表面都是刮磨出来的,没有任何漆。六,纯大漆的古琴使用寿命长,可以传世。

  “当你拥有一张纯大漆的古琴,当初它是黑色或是红色,几年之后,黑色逐步褪去,变成深褐色,浅褐色,而朱砂红色会变得越来越红,你亲眼见证了古琴的这种变化,它在你的身边潜移默化,不经意间完成了。”吴振宇说,“大漆古琴的魅力在于,以年为单位发生变化,变得越来越好看,花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赏心悦目,让你爱不释手。”

  在很长一段时期,弹古琴的人很少,斫古琴的人更少。因为古琴在制作工艺上难于其他乐器,绝大多数乐器的底板和面板没有腻子,只涂薄薄的一层漆。但是古琴很特殊,不但有粗细不同的多层腻子,而且还要刷几十道大漆,这样就抑制了振动,使古琴不能发出很大的音量。古琴的声音是含蓄、内敛的,就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制作工艺,使其发出一种极为柔和,非常动听的声音,使古代的文人雅士对古琴推崇至上,奉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

蕉叶朱砂  吴振宇制

  据吴跃介绍,吴氏古琴的大漆工艺通常是二十道,朱砂琴要更多一些,漆膜比市面上一般的琴要厚。上腻子、刮灰胎也是最费工时的,每上一遍腻子要放置很长时间,让它在自然状态下收缩、变形,然后通过打磨,使其变得逐渐平滑。刮完细腻子,开始上漆,打磨,再上漆再打磨,上面漆的过程大约半到一年不等。 

  古琴应有金石味道

  古时,“丝桐合为琴”。吴跃介绍,古代多使用泡桐木斫琴,搭配的就是丝弦。古人用的琴都是手搓蚕丝弦,将蚕丝六七股搓在一起,再拿细蚕丝绕一圈儿,用胶浸泡后使其滑溜一些,因为弹琴时要来回揉弦,弦不能太糙。以前的纯丝弦较粗,弹性差,共振效果一般,很容易出现空弦打板。钢弦必须用现代工艺才能做出来,弹性好,振幅很大。

  近现代以来,琴弦分为丝弦和钢弦。两者在声音上不同,钢弦宏亮一些,丝弦相对低沉、柔和一些;在手感上也有区别,钢弦比较光滑,手指在琴弦上滑动比较容易,丝弦就粗糙一些,手指在琴弦上阻力较大,滑动时会有摩擦琴弦的声音。

凤势朱砂  吴振宇制

  吴振宇曾编发一条微博,谈及古琴钢弦的使用,在琴友圈传播广泛,对古琴文化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他认为,钢弦的音量大、寿命长、音阶稳定,很少调弦,这是钢弦的显著特性,是丝弦无法媲美的;丝弦音量小、寿命短,尤其是七弦磨损很快,弹不了多长时间琴弦就会断掉。

  丝弦的费用较高,是钢弦的数倍,而且使用起来非常麻烦。每次弹琴之前要调弦,弹琴之后要松弦,因为丝弦弹性小,张力不够,如果上得太紧就绷断了。使用丝弦对弹奏者的要求也特别高,最好是专业的琴师,并且对调弦、上弦、保养都要精通,通常情况下,只有对丝弦的音色特别痴迷的人才会选择。所以,上述因素决定了丝弦的受众面小。

吴振宇

  在吴氏古琴中,纯丝弦琴很少,因为大部人弹不了。“丝弦是纯手工的,会拉伸。比如我弹完一曲,弦的音高就变了,需要老得调。即使你调好以后,一周或一个月后,它会慢慢拉长,就要重新绑弦。而绝大部分人不会绑弦。古人弹琴,有点像七八十年代的老司机,车老坏,自己会修。古琴的弦换了,自己上弦,自己打扣,自己打磨,现在没人会了。”吴跃进而谈到,在古代,琴等同于一个大玩具,弹琴是真正乐在其中。流苏、雁足都是自己安,弹琴有感悟了就在底板上刻字,古代文人会给自己心爱的琴题上琴名,现在没那么讲究了。

  与其他乐器相比,古琴的声音是低沉、浑厚的,但音色非常悦耳动听。“古琴第一位讲的是音色,我们的琴在工艺上很讲究,但是会丧失一些通透性。我刚斫完的琴是生琴,其完成度只到70%至80%,剩下的20%至30%要琴友磨合出来。以前新琴出来后,好几个琴家不断地弹,才能把它弹成一张熟琴。有些斫琴师采用流行的处理工艺,导致原料过度老化,琴拿到手时已是巅峰状态,再弹四五年,整个琴就发空了。”吴跃感慨古琴市场需求的这一变化。

  “老琴有那种金石味道和韵味,老的琴曲比较低沉,很多是寄托自己的思绪,抒发怀才不遇的心情。现在话语权最大的是音乐学院,新创的一些曲子,要求音色很亮,高音部分很多,很多琴友也不喜欢那古朴、苍劲的味道,但以前传统古琴的音色不是这样的。”吴跃坦言,“我爸斫的琴金石味道比较重,琴声属于以前的正音。就我个人来说,还是喜欢苍古的音色,但是市场不是很认可。”

  古琴圈亟需形成合力

  吴氏古琴厂址,最早是在北京朝阳区东南部的王四营,2009年搬到大兴区。“2017年北京周边很难找厂房,我爸就把主要的工厂搬到江西南昌了。”吴跃则一直在北京斫琴,平常也在各地行走,对古琴行业现状较为了解。

  在他看来,古琴蛋糕很小,但发展速度很快。“古琴的人口基数小,不能跟古筝比,更不能跟钢琴、小提琴比。以前影视剧里一些场景附庸风雅,摆的都是古筝,现在全换成了古琴。因为筝在某种意义上还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琴棋书画才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琴开始作为文化的装点了。现在古琴的认知度高了,学琴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吴振宇为琴友授课

  令吴跃困惑的是,古琴圈的门派之间内耗多,大家各有一个圈子,缺少公认的、权威的行业协会,因为古琴受众太小,圈子相对比较闭塞。就连什么是好琴,当代斫琴界尚未形成共识,主要是以音色为准,要符合音乐学院的标准,其他不论。此外,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所有人都有渠道表达,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去评说古琴。但一些主播并不了解古琴的学问,也不知道这个行业的水有多深。“古琴从几百元一张到几万元、十几万到几百万一张,价格悬殊,导致人们难以选择。再加上有人为了博眼球,不太客观、不太负责地发表一些观点,误导琴友。比如,有人说桐木琴比杉木琴差,这就有失偏颇。以前的老琴都是桐木的,杉木是民国后慢慢儿有的,是弦改进后才开始引进杉木。”

  据吴跃介绍,中国的古琴制作行业中,出自扬州的琴能占七八成。以扬州琴为代表的南方琴,底板薄,漆膜也薄,每个工序有专门的人做,以流水线、产业化制作,因此大幅降低了成本。“斫琴肯定存在工艺和效率如何结合的问题,如果我们完全是以艺术品的方式来对待,那就太阳春白雪了,不接地气。但是,以流水线方式制作,价格能下来,品质如何保证?”

  吴跃说,20年前,全中国制作的古琴加起来不超过一千张,现在有的企业一年产量就是几千张,老料供不上,只能用新料。对材料的处理方式,现在用了很多高科技,必然是有利有弊。“斫琴师还是要树立品牌意识。我们斫的琴终身维修,出现问题可以拿回来修,如果我的工艺不过硬,后续维护就有很多麻烦。”

  很多人不理解材料和工艺的关系,吴振宇以比喻来说明:“看到一幅好的字画,你会问这位画家或书法家这张纸值多少钱,或是他的毛笔或者墨值多少钱?肯定不会。作为古琴来讲,它的材料成本不是最重要的,斫琴师对于材料的处理和手艺的功夫,才是最值钱的东西。”吴振宇主张,不要把古琴神秘化,它不是法器,也不是道器,而应该视其为乐器,就是古人自娱自乐、修身养性的一种载体。

凤势朱砂  吴振宇制

  “我看了很多国外的乐器制作,他们都是公开、透明的,我就有很大的感触,为什么一把小提琴能卖到几十万美金,而咱们国家的古琴只能卖到几万,而它的价值远远不止这样!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制琴人的封闭、保守,不对外公开自己的技术。这也是我们国家很多工艺不能进步的原因。一项技术只有公开、透明,让更多的人来参与,让更多的人去研究、提高,这样才能促使技术更快地进步,才能使古琴有更快的发展,从而进入世界艺术之林。这也是我为什么乐于将古琴的知识分享、传播出去的原因。”吴振宇说。

编辑: 赖小惠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吴氏古琴:弹是一门艺术,斫是一门科学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3-07-27 13:16:00

  古琴,又称七弦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说文解字》中对琴的解释为:“琴,禁也。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琴在中华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被誉为“圣人之器”,为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修身正行、静心悟道的载体,是传统文人精神的化身。

  “形而上者谓道,形而下者谓器。”(《易经·系辞》)中国文化历来强调“道”与“器”的统一,而古琴作为东方文化的符号,正体现了这一理念。从远古时期的传说和出土文物,到有文字以来的历史、哲学、宗教、诗词、绘画、戏剧等,无一不与古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的论著、哲思、诗文、传谱、琴技等,构成了古琴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深邃内涵。2003年,古琴艺术被正式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中国社会兴起“国潮风”,学习古琴亦成为一种风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古琴,体悟琴道。

  古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蕴含着哪些文化密码?当代古琴制作在材料、工艺等方面有哪些变化?如何看待传世古琴在拍卖场中的市场价值?……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华文化瑰宝,感悟古琴的魅力与神韵。

吴氏古琴:弹是一门艺术,斫是一门科学

文|续鸿明

  “跋山涉水寻天下琴木,千凿万磨斫传世良琴。”这是吴振宇对自己的鞭策,也是吴氏古琴的一贯追求。

  吴振宇,1949年出生,老北京,素有琴痴之称,师从北京民族乐器厂的老技师孙庆堂先生,从事古琴制作30余年。所斫之琴被称为吴氏古琴,以稳定性好,声音纯净,形制典雅,做工精细,采用纯大漆制作,深受业界推崇。

“吴氏古琴”创始人吴振宇

  吴振宇年过七旬,仍精力充沛,对于斫琴的兴趣和热情不减当年。为了让更多的人接触古琴、认识古琴,他写博客、发微博、录视频、做直播,乐此不疲,最高的一条阅读量达10.3万次。

  “我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告诉大家,想尽我的微薄之力宣传古琴,仅此而已。大家可以有不同的意见,我们互相参考。”吴振宇说,“以琴为伴,以琴为生,这是我后半生的一个寄托,而且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古琴发扬光大。”

  吴跃大学毕业后在惠普做通讯技术,业余时间跟随父亲斫琴,自2009年起真正全身心投入古琴制作。“我爸斫琴与他的思维有关系,他不是音乐人,我是学工科的,我们就是以一种科学研究的态度,想斫能传世的良琴,一直在潜心地摸索。”吴跃如是说。

  “木头会唱歌儿”

  最早,吴振宇接触的是老旧家具,自己也做家具。“收旧家具,偶尔会碰到古琴,毕竟是很小众的。所幸有一次到我哥哥(编者注:画家吴悦石)家,他接触古琴更早,他正在弹琴,曲子是《阳光三叠》,原来古琴这么好听,比家具有意思多了!那时候我就有一个想法,自己能不能斫琴?家具造型精美,有传统的榫卯结构,工艺也复杂。但是跟家具来比,古琴是能够发出声音的,就像能够与人对话一样,好像是活的,这是特别能吸引我的地方。”然而,万事开头难。

  他回忆说,一开始斫琴,难看又难听,就是送人都不愿意要。想不费吹灰之力,凭着一己之力短时间就斫出一张好琴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我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经历,受的苦难稍微多一点儿,所以做事比较执着和坚持。我既然认为古琴能给人生带来快乐,我就一直去追求、去研究、去探索。”吴振宇经历了下乡、插队、进工厂、回城,丰富的阅历使他将人生的经验和积累都融入古琴制作当中。

  “孙庆堂老前辈给了我很多帮助,是把我带入斫琴行业的领路人,是我的恩师。”遇到孙庆堂老先生后,吴振宇在斫琴方面进步很快。

吴振宇、吴跃父子

  在吴跃眼中,父亲斫琴完全出于兴趣,先有一个设想,然后去实现这张琴,是一件好玩的事。当时弹琴的人很少,做家具的利润率较高,可以拿出部分收入“反哺”斫琴。

  “当初的艰难,就像一个人掉进了茫茫黑夜里,一点亮光都没有,还要一直往前走,根本不知道路在哪里,也不知道对岸在哪里,完全是凭借一股意念在支撑着。没有放弃和坚持下来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我看了很多资料。”吴振宇说,当时北京图书馆所有关于乐器制作方面的书,他几乎浏览一遍后发现,古人没有理论方面的支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科学就要讲究发声原理,声音是什么?选什么样的面板和底板?槽腹为什么这么挖?等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受《小提琴制作艺术》《木材工艺学》《大漆工艺学》这类书启发,他参照西方乐器制作的一些理论,痴迷于古琴材料和声音的探索,更加坚定了选择乐器用材来斫琴这条道路。

  古代斫琴方面的参考文献较少,如《碧落子斫琴法》《僧居月斫琴法》,谈得笼统、抽象,甚至有些近乎神话的描述。“我多次讲,它是一块木头,但是木头会唱歌儿,如何去控制它。这是我初期斫琴时最为困惑的一点。”吴振宇认为,弹琴是一门艺术,斫琴则是一门科学,两者是不同的概念。“古琴制作涉及木工、漆工,如果仅有木工技艺,你做的只是一个琴的家具;如果仅有大漆工艺,只是做了一个大漆工艺品。古琴首先是一件乐器,木工、漆艺还要完美地结合,才能称之为古琴。”

  可弹一生一世的琴

  一张琴的诞生过程很复杂,选材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古琴由面板和底板构成,材料的选择非常狭窄,必须是乐器用材。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吴振宇指出,乐器用材和普通材料有天壤之别,首要是纹理通顺、间隔一致。无论是面板、底板,全世界可选的材料屈指可数,它要有足够的稳定性,保证乐器的发声,这是他多年斫琴最重要的体会。

吴振宇

  古琴的选材有很多讲究。首先,古琴要选择老料,一两百年、三四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木头,等木头的木性都没有了,这样制成的古琴就不容易变形,而且木质里的树脂都粉化了,粉化之后就利于琴面的震动。其次,在木材的选择上主要是桐木、杉木,古代有伏羲削桐为琴、绳丝为弦的说法,指的是桐木,流传至今的大部分琴是桐木做的,因为桐木容易发出声音。

  在整个制琴的过程中,最复杂的工序是处理面板。无论什么乐器,面板是最重要的,控制声音,使它发出好的声音,全凭斫琴师的感觉和对木头的理解。古琴跟其他乐器不一样,像吉他、琵琶等乐器都有音码,古琴没有。这点和小提琴有点相似,但是小提琴的指板短而窄,这样的一块木头不容易变形,而且小提琴弦跟琴面不接触,只和指板接触,所以比起古琴来,小提琴在处理声音的时候比古琴要容易得多。古琴太长、不宽,如果有一点变形,哪怕只有百分之一毫米,就会产生杂音,因为古琴的按弦音是直接按到琴面上发出的,琴弦与面板的夹角很小,这是古琴最难处理的地方。

  吴跃对此颇有心得,考虑到材料收缩系数不同,坯子要多少工序,硬料也要多少工序,需要不断地尝试。“做了成百上千张琴以后,就大概知道哪个部位容易出问题。比如琴的局部会稍微往上鼓,就在此处有意地下凹零点几毫米,它往上鼓的时候正好填平了。如果是纯平的话,稍微鼓一点儿就会打板。我们在材料处理上有预留,这是长期积累的经验。”

  面板挖槽腹是其中关键的一个步骤。据说,斫琴师通常一面挖槽腹,一面要敲击听声。“你怎么能使古琴发出优美的声音,用文雅一点的话来说,就是怎么让木头唱歌?这就要靠斫琴师本身的经验和悟性了,因为每一块木料本身的生长部位、生长形状都是不一样的,挖槽腹的时候也是全凭斫琴师的经验,根据不同的木料和自己的感觉和敏锐的听觉,判断声音是否好听,决定槽挖到什么程度,这个没有量化的标准,也无法用很具象的语言来描述。”吴振宇说。

  无论面板和底板,一般都要经过长时间的晾晒,在自然界让它的变化性减少到最小。原材料在露天放置,历经风吹雨淋日晒,开裂的裁掉,适合做琴的料挑出来,进入制作工序。吴氏古琴周期较长,从合琴到成品琴,一般的琴在两年左右;一些精工细做的琴,要三到五年;还有极少数的琴,周期在十年以上。吴振宇说:“古琴是陪伴一生的乐器,要给琴友提供一张可以弹一生一世的琴,这就是我们斫琴的理念。”

  如何界定一张好琴?目前琴圈众说纷纭。吴振宇认为可从三个方面衡量:第一,古琴的声音是否干净纯粹,混响声小。第二,古琴作为大漆制品,大漆工艺是否精湛是决定古琴价值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制作古琴的过程中,大漆工艺是最费时费力的工序。第三,古琴的稳定性是不是很好,否则它无法弹奏。我们说的稳定性是指,无论在何时(春夏秋冬),无论在何地(南方、北方或海边、沙漠),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比如说不开加湿器或增湿器,一张琴的表现始终如一。

  很多人炒作“纯手工斫琴”概念,吴振宇并不认同:“在衣食住行各方面,为什么不回到远古时代呢?这里存在一个误区,使用一些电动工具完全可以替代人工,比如说平面、曲面的加工,用一些机械可以提高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没有必要在简单重复性的劳动上使用所谓纯手工。”

  古琴是乐器,还是漆器

  我国的大漆有近七千年的历史,比有文字的历史还要悠久。古琴正是有了大漆的保护,才可以流传千年,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古琴正是使用了大漆,才使得其身价倍增。

伏羲朱砂  吴振宇制

  “古琴不单是一件乐器,还是一件漆器,你不弹琴的时候,摆在家里,它就是一件大漆工艺品。陈毅元帅曾说:古琴是一个极其灿烂的古代艺术奇葩。”吴振宇称,大漆是一种天然的涂料,从采摘、运输到使用,成本非常高,漆工工艺费工费时,古琴之所以珍贵,体现于大漆加工的成本。大漆的硬度比现在的合成漆要高得多,而且耐腐蚀、耐酸碱。一张古琴可以流传几千年,这与古琴的大漆工艺有很大的关系。比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古琴将近三千年的历史,出土以后还是栩栩如生,表面颜色非常光亮,这是现代的化学漆所无法达到的。

  市场上的古琴有许多种,价格相差很多,用漆的情况大体分为三种:合成漆,聚酯漆,纯大漆。如何分辨?纯大漆制作的古琴有何特点?

  吴振宇说,合成漆模仿的是天然大漆的硬度和色泽,虽有一定的硬度,但没有温润如玉的感觉,而且不会褪色。聚酯漆远处看与大漆光泽很像,表面硬度也较高,但是漆膜很脆,磕碰后会出现玻璃破碎状的放射性裂纹。

  而纯大漆的古琴有几个特点是任何化学漆无法模仿的。一,纯大漆的古琴硬度高,手感好,触之如玉,磕碰之后不会有放射性的裂纹。二,纯大漆的新琴颜色是黑色的,不透明。三,纯大漆的新琴在龙池、凤沼处,用力闻无不适味道,只能闻到淡淡的木头清香。四,纯大漆的古琴每年都会褪色,颜色深浅的过渡会越来越丰富,渐变所形成的各种花纹越来越好看。这也是任何化学漆的古琴做不到的。五,纯大漆的古琴岳山、承露、冠角等镶的是名贵、好看的硬木,这些硬木的表面都是刮磨出来的,没有任何漆。六,纯大漆的古琴使用寿命长,可以传世。

  “当你拥有一张纯大漆的古琴,当初它是黑色或是红色,几年之后,黑色逐步褪去,变成深褐色,浅褐色,而朱砂红色会变得越来越红,你亲眼见证了古琴的这种变化,它在你的身边潜移默化,不经意间完成了。”吴振宇说,“大漆古琴的魅力在于,以年为单位发生变化,变得越来越好看,花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赏心悦目,让你爱不释手。”

  在很长一段时期,弹古琴的人很少,斫古琴的人更少。因为古琴在制作工艺上难于其他乐器,绝大多数乐器的底板和面板没有腻子,只涂薄薄的一层漆。但是古琴很特殊,不但有粗细不同的多层腻子,而且还要刷几十道大漆,这样就抑制了振动,使古琴不能发出很大的音量。古琴的声音是含蓄、内敛的,就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制作工艺,使其发出一种极为柔和,非常动听的声音,使古代的文人雅士对古琴推崇至上,奉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

蕉叶朱砂  吴振宇制

  据吴跃介绍,吴氏古琴的大漆工艺通常是二十道,朱砂琴要更多一些,漆膜比市面上一般的琴要厚。上腻子、刮灰胎也是最费工时的,每上一遍腻子要放置很长时间,让它在自然状态下收缩、变形,然后通过打磨,使其变得逐渐平滑。刮完细腻子,开始上漆,打磨,再上漆再打磨,上面漆的过程大约半到一年不等。 

  古琴应有金石味道

  古时,“丝桐合为琴”。吴跃介绍,古代多使用泡桐木斫琴,搭配的就是丝弦。古人用的琴都是手搓蚕丝弦,将蚕丝六七股搓在一起,再拿细蚕丝绕一圈儿,用胶浸泡后使其滑溜一些,因为弹琴时要来回揉弦,弦不能太糙。以前的纯丝弦较粗,弹性差,共振效果一般,很容易出现空弦打板。钢弦必须用现代工艺才能做出来,弹性好,振幅很大。

  近现代以来,琴弦分为丝弦和钢弦。两者在声音上不同,钢弦宏亮一些,丝弦相对低沉、柔和一些;在手感上也有区别,钢弦比较光滑,手指在琴弦上滑动比较容易,丝弦就粗糙一些,手指在琴弦上阻力较大,滑动时会有摩擦琴弦的声音。

凤势朱砂  吴振宇制

  吴振宇曾编发一条微博,谈及古琴钢弦的使用,在琴友圈传播广泛,对古琴文化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他认为,钢弦的音量大、寿命长、音阶稳定,很少调弦,这是钢弦的显著特性,是丝弦无法媲美的;丝弦音量小、寿命短,尤其是七弦磨损很快,弹不了多长时间琴弦就会断掉。

  丝弦的费用较高,是钢弦的数倍,而且使用起来非常麻烦。每次弹琴之前要调弦,弹琴之后要松弦,因为丝弦弹性小,张力不够,如果上得太紧就绷断了。使用丝弦对弹奏者的要求也特别高,最好是专业的琴师,并且对调弦、上弦、保养都要精通,通常情况下,只有对丝弦的音色特别痴迷的人才会选择。所以,上述因素决定了丝弦的受众面小。

吴振宇

  在吴氏古琴中,纯丝弦琴很少,因为大部人弹不了。“丝弦是纯手工的,会拉伸。比如我弹完一曲,弦的音高就变了,需要老得调。即使你调好以后,一周或一个月后,它会慢慢拉长,就要重新绑弦。而绝大部分人不会绑弦。古人弹琴,有点像七八十年代的老司机,车老坏,自己会修。古琴的弦换了,自己上弦,自己打扣,自己打磨,现在没人会了。”吴跃进而谈到,在古代,琴等同于一个大玩具,弹琴是真正乐在其中。流苏、雁足都是自己安,弹琴有感悟了就在底板上刻字,古代文人会给自己心爱的琴题上琴名,现在没那么讲究了。

  与其他乐器相比,古琴的声音是低沉、浑厚的,但音色非常悦耳动听。“古琴第一位讲的是音色,我们的琴在工艺上很讲究,但是会丧失一些通透性。我刚斫完的琴是生琴,其完成度只到70%至80%,剩下的20%至30%要琴友磨合出来。以前新琴出来后,好几个琴家不断地弹,才能把它弹成一张熟琴。有些斫琴师采用流行的处理工艺,导致原料过度老化,琴拿到手时已是巅峰状态,再弹四五年,整个琴就发空了。”吴跃感慨古琴市场需求的这一变化。

  “老琴有那种金石味道和韵味,老的琴曲比较低沉,很多是寄托自己的思绪,抒发怀才不遇的心情。现在话语权最大的是音乐学院,新创的一些曲子,要求音色很亮,高音部分很多,很多琴友也不喜欢那古朴、苍劲的味道,但以前传统古琴的音色不是这样的。”吴跃坦言,“我爸斫的琴金石味道比较重,琴声属于以前的正音。就我个人来说,还是喜欢苍古的音色,但是市场不是很认可。”

  古琴圈亟需形成合力

  吴氏古琴厂址,最早是在北京朝阳区东南部的王四营,2009年搬到大兴区。“2017年北京周边很难找厂房,我爸就把主要的工厂搬到江西南昌了。”吴跃则一直在北京斫琴,平常也在各地行走,对古琴行业现状较为了解。

  在他看来,古琴蛋糕很小,但发展速度很快。“古琴的人口基数小,不能跟古筝比,更不能跟钢琴、小提琴比。以前影视剧里一些场景附庸风雅,摆的都是古筝,现在全换成了古琴。因为筝在某种意义上还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琴棋书画才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琴开始作为文化的装点了。现在古琴的认知度高了,学琴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吴振宇为琴友授课

  令吴跃困惑的是,古琴圈的门派之间内耗多,大家各有一个圈子,缺少公认的、权威的行业协会,因为古琴受众太小,圈子相对比较闭塞。就连什么是好琴,当代斫琴界尚未形成共识,主要是以音色为准,要符合音乐学院的标准,其他不论。此外,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所有人都有渠道表达,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去评说古琴。但一些主播并不了解古琴的学问,也不知道这个行业的水有多深。“古琴从几百元一张到几万元、十几万到几百万一张,价格悬殊,导致人们难以选择。再加上有人为了博眼球,不太客观、不太负责地发表一些观点,误导琴友。比如,有人说桐木琴比杉木琴差,这就有失偏颇。以前的老琴都是桐木的,杉木是民国后慢慢儿有的,是弦改进后才开始引进杉木。”

  据吴跃介绍,中国的古琴制作行业中,出自扬州的琴能占七八成。以扬州琴为代表的南方琴,底板薄,漆膜也薄,每个工序有专门的人做,以流水线、产业化制作,因此大幅降低了成本。“斫琴肯定存在工艺和效率如何结合的问题,如果我们完全是以艺术品的方式来对待,那就太阳春白雪了,不接地气。但是,以流水线方式制作,价格能下来,品质如何保证?”

  吴跃说,20年前,全中国制作的古琴加起来不超过一千张,现在有的企业一年产量就是几千张,老料供不上,只能用新料。对材料的处理方式,现在用了很多高科技,必然是有利有弊。“斫琴师还是要树立品牌意识。我们斫的琴终身维修,出现问题可以拿回来修,如果我的工艺不过硬,后续维护就有很多麻烦。”

  很多人不理解材料和工艺的关系,吴振宇以比喻来说明:“看到一幅好的字画,你会问这位画家或书法家这张纸值多少钱,或是他的毛笔或者墨值多少钱?肯定不会。作为古琴来讲,它的材料成本不是最重要的,斫琴师对于材料的处理和手艺的功夫,才是最值钱的东西。”吴振宇主张,不要把古琴神秘化,它不是法器,也不是道器,而应该视其为乐器,就是古人自娱自乐、修身养性的一种载体。

凤势朱砂  吴振宇制

  “我看了很多国外的乐器制作,他们都是公开、透明的,我就有很大的感触,为什么一把小提琴能卖到几十万美金,而咱们国家的古琴只能卖到几万,而它的价值远远不止这样!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制琴人的封闭、保守,不对外公开自己的技术。这也是我们国家很多工艺不能进步的原因。一项技术只有公开、透明,让更多的人来参与,让更多的人去研究、提高,这样才能促使技术更快地进步,才能使古琴有更快的发展,从而进入世界艺术之林。这也是我为什么乐于将古琴的知识分享、传播出去的原因。”吴振宇说。

编辑: 赖小惠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