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热点聚焦
时隔5年 国家罕见病目录新增86个病种 带来哪些利好?
2023-09-30 12:59:00 稿源: 潮新闻  

  她的小名叫笑笑,但她和快乐的缘分着实不多。9岁那年,她被确诊“发作性睡病”,此后15年的人生便笼罩在随时可能猝倒的阴影下。

  发作性睡病,一种原因不明的睡眠障碍,睡意难以控制,还伴有猝倒、睡眠瘫痪、入睡幻觉等症状。并且,因发病率极低,它还常被误诊或漏诊,不少患者难获治疗,甚至面临用药空白。

  就在最近,一个让笑笑开心的消息传来——时隔5年,国家卫健委联合药监局等6部门发布《第二批罕见病目录》,新纳入发作性睡病、软骨发育不全、获得性血友病等86个病种。至此,全国已有207个“法定”罕见病。

  对患者而言,罕见病种进目录,是否会帮助他们得到更及时准确的诊断?目录更新,又将给药物研发、医疗保障等领域带来哪些利好?

第二批罕见病目录(目录)。

  为何是86种

  “千呼万唤始出来!”对于此次目录更新,不少罕见病诊疗专家、病友群组织、相关药物企业都难掩激动。一名肢端肥大罕见病患者组织负责人接受采访时感叹:“最大的意义在于被看见。”

  2018年,《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正式发布。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政策节点,意味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以目录形式管理罕见病的国家。眼下,在长达5年的等待后,国家目录终于再次更新。

  但86种罕见病,相比第一批的121种,数量有所减少。两批总计207种罕见病,相比全球已知的7000多种,数量也很有限。其中有何考量?

  “每种罕见病在不同国家地区发病率区别很大,一种罕见病能否进入目录,首先要考虑中国特有的发病种类,考量患病的总人数,这207个病种是目前相对公认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学遗传科主任吴志英教授表示,以肝豆状核变性为例,这是东亚地区较为常见的一种罕见病,韩国报告发病率达1/3000,但在欧美人群中的发病率仅为1/30000。

  吴志英是中国为数不多专注罕见病领域的医生,至今已深耕30余年。2015年,她放弃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职务,来到浙大二院创建罕见病病区。2021年,该病区正式挂牌“医学遗传学科/罕见病诊治中心”,成为独立临床学科。此外,吴志英还担任了中国罕见病联盟浙江省协作组主任委员一职。

  除了患病基数,目录遴选还充分基于“可诊可治”原则。

  “进入目录只是开端,紧随其后的诊疗指南制定、药物研发审批、医保政策出台等才是最终目标。”吴志英告诉记者,全球已知的7000多种罕见病中,仅5%左右可以有效治疗,国家目录又具有很强的风向标意义,有病人拿着目录上门,千辛万苦作出诊断,却又无药可医,反而会造成更大的痛苦和不解。

  因此,可以说,两批罕见病目录,是广泛征求行业经验和相关部门意见后形成的综合结果。

  不完美但意义重大

  那么,86种罕见病被新近纳入,又将带来怎样的变化和影响?

  在吴志英看来,这无疑会带来多方面“利好”:首先这些罕见病能获得临床专家关注,推动更多医疗资源倾斜和相应诊疗方案出台;其次药物研发、审批、上市也会加速,支付保障也会进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罕见病患者的身份可以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可,“这将有效、及时帮助他们获得医疗资源和社会救助。”

  以亨廷顿病为例,进入《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后,治疗药物氘丁苯那嗪片从获批到顺利进入医保,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这是过去完全无法想象的速度。

  一份名为《2023中国罕见病行业趋势观察报告》数据则显示,近5年,全国罕见病药物上市数量呈现明显上升态势。至今年初,基于《第一批罕见病目录》,103种药物在中国上市,涉及47种罕见病;其中73种药物在中国上市并纳入医保,涉及31种罕见病。

  采访中,一家位于台州的药企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罕见病治疗药物常被称为“孤儿药”,病患群体少、市场需求少、研发成本高,过去少有资本和公众关注,但罕见病目录出台后,国家开通了药物上市审批“绿色通道”,也让他们看到了机遇,眼下他们一种用于治疗罕见侏儒症的药物即将进入Ⅰ期临床试验阶段。

  此外,在医学界,中国罕见病联盟曾做过两次调研,2019年时,尚有约66%的医务工作者表示自己不了解罕见病;而到2022年,已有69%的受访医生表示知晓《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更有51%的医生表示,曾参加过罕见病多学科诊疗协作。

  尽管发布《第二批罕见病目录》时,大家翘首以盼的国家医保局并未出现在六部门名单中,尽管还有患者和社会组织惋惜自己代表的病种没有拿到“入场券”,但无论如何,正如2021年国家医保谈判中所说的那句,“每一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已有越来越多罕见病被看见、被关注。

  一项全社会的公共事务

  在罕见病诊治领域,浙江无疑是起步较早的省份。

  以浙大二院为例,早在2015年设立罕见病病区时,就建立了系统、规范的基因检测体系和分子诊断平台,开辟了“门诊-病房-实验室三位一体”的诊疗模式。2021年底正式挂牌“医学遗传科/罕见病诊治中心”后,科室年门诊量已超一万人次,年住院病人1600余人次。

  此外,作为省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医院牵头单位的负责人,吴志英还牵头主笔并制订了肝豆状核变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亨廷顿病的诊治指南,通过线上线下巡讲方式开展罕见病诊疗培训,培养了一批罕见病临床和科研人才,还带领团队下沉嘉兴、丽水、金华等地开展罕见病义诊和科普宣教等活动,让更多人认识和关注罕见病,提升了基层医生识别罕见病的能力。

  比如,金华市中心医院已经建立了肝豆状核变性这种罕见病的诊疗体系,嘉兴市第二医院建立了亨廷顿病的诊疗体系,患者在当地就可以诊治,省去了来回跑的时间,也大大减轻了负担。

  吴志英告诉记者,30多年从医生涯中,她见过不少被误诊或漏诊的患者,有的甚至经历了很多次的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仍然无法确诊,“提高早期确诊率,减少就诊奔波,对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很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在解决用药贵方面,浙江省也走在全国前列。

  早在2016年年初,浙江就将戈谢病、苯丙酮尿症、运动神经元病治疗药物,纳入罕见病医疗保障范围。2019年,又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和罕见病用药保障基金,明确实施个人负担封顶措施。目前,庞贝病、克罗恩病、法布雷病等数十种罕见病治疗药物也已纳入浙江医疗保障。

  然而,因80%的罕见病由基因缺陷导致,而人类基因组的基因超过2万个,一些致病基因尚未被发现,因此一些疾病还无法确诊,一些药物仍没有研发计划,解决患者“病无所医”“医无所药”“药无所保”的困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是一个需要国家政府、社会、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等全面合作的行动。”吴志英注意到,第一批目录中的121种罕见病,相对侧重神经系统疾病,但近期公布的第二批目录,86种罕见病涵盖了儿科、血液科、皮肤科和风湿科等17个学科,“这是一个积极信号,吸引更多学科共同参与到罕见病诊治领域来。”

  虽然仅有5%的罕见病有药可用,但剩下95%的患者,若能确诊并使用改善症状的药物,依然能让他们的人生更加多彩。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时隔5年 国家罕见病目录新增86个病种 带来哪些利好?

稿源: 潮新闻 2023-09-30 12:59:00

  她的小名叫笑笑,但她和快乐的缘分着实不多。9岁那年,她被确诊“发作性睡病”,此后15年的人生便笼罩在随时可能猝倒的阴影下。

  发作性睡病,一种原因不明的睡眠障碍,睡意难以控制,还伴有猝倒、睡眠瘫痪、入睡幻觉等症状。并且,因发病率极低,它还常被误诊或漏诊,不少患者难获治疗,甚至面临用药空白。

  就在最近,一个让笑笑开心的消息传来——时隔5年,国家卫健委联合药监局等6部门发布《第二批罕见病目录》,新纳入发作性睡病、软骨发育不全、获得性血友病等86个病种。至此,全国已有207个“法定”罕见病。

  对患者而言,罕见病种进目录,是否会帮助他们得到更及时准确的诊断?目录更新,又将给药物研发、医疗保障等领域带来哪些利好?

第二批罕见病目录(目录)。

  为何是86种

  “千呼万唤始出来!”对于此次目录更新,不少罕见病诊疗专家、病友群组织、相关药物企业都难掩激动。一名肢端肥大罕见病患者组织负责人接受采访时感叹:“最大的意义在于被看见。”

  2018年,《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正式发布。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政策节点,意味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以目录形式管理罕见病的国家。眼下,在长达5年的等待后,国家目录终于再次更新。

  但86种罕见病,相比第一批的121种,数量有所减少。两批总计207种罕见病,相比全球已知的7000多种,数量也很有限。其中有何考量?

  “每种罕见病在不同国家地区发病率区别很大,一种罕见病能否进入目录,首先要考虑中国特有的发病种类,考量患病的总人数,这207个病种是目前相对公认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学遗传科主任吴志英教授表示,以肝豆状核变性为例,这是东亚地区较为常见的一种罕见病,韩国报告发病率达1/3000,但在欧美人群中的发病率仅为1/30000。

  吴志英是中国为数不多专注罕见病领域的医生,至今已深耕30余年。2015年,她放弃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职务,来到浙大二院创建罕见病病区。2021年,该病区正式挂牌“医学遗传学科/罕见病诊治中心”,成为独立临床学科。此外,吴志英还担任了中国罕见病联盟浙江省协作组主任委员一职。

  除了患病基数,目录遴选还充分基于“可诊可治”原则。

  “进入目录只是开端,紧随其后的诊疗指南制定、药物研发审批、医保政策出台等才是最终目标。”吴志英告诉记者,全球已知的7000多种罕见病中,仅5%左右可以有效治疗,国家目录又具有很强的风向标意义,有病人拿着目录上门,千辛万苦作出诊断,却又无药可医,反而会造成更大的痛苦和不解。

  因此,可以说,两批罕见病目录,是广泛征求行业经验和相关部门意见后形成的综合结果。

  不完美但意义重大

  那么,86种罕见病被新近纳入,又将带来怎样的变化和影响?

  在吴志英看来,这无疑会带来多方面“利好”:首先这些罕见病能获得临床专家关注,推动更多医疗资源倾斜和相应诊疗方案出台;其次药物研发、审批、上市也会加速,支付保障也会进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罕见病患者的身份可以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可,“这将有效、及时帮助他们获得医疗资源和社会救助。”

  以亨廷顿病为例,进入《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后,治疗药物氘丁苯那嗪片从获批到顺利进入医保,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这是过去完全无法想象的速度。

  一份名为《2023中国罕见病行业趋势观察报告》数据则显示,近5年,全国罕见病药物上市数量呈现明显上升态势。至今年初,基于《第一批罕见病目录》,103种药物在中国上市,涉及47种罕见病;其中73种药物在中国上市并纳入医保,涉及31种罕见病。

  采访中,一家位于台州的药企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罕见病治疗药物常被称为“孤儿药”,病患群体少、市场需求少、研发成本高,过去少有资本和公众关注,但罕见病目录出台后,国家开通了药物上市审批“绿色通道”,也让他们看到了机遇,眼下他们一种用于治疗罕见侏儒症的药物即将进入Ⅰ期临床试验阶段。

  此外,在医学界,中国罕见病联盟曾做过两次调研,2019年时,尚有约66%的医务工作者表示自己不了解罕见病;而到2022年,已有69%的受访医生表示知晓《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更有51%的医生表示,曾参加过罕见病多学科诊疗协作。

  尽管发布《第二批罕见病目录》时,大家翘首以盼的国家医保局并未出现在六部门名单中,尽管还有患者和社会组织惋惜自己代表的病种没有拿到“入场券”,但无论如何,正如2021年国家医保谈判中所说的那句,“每一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已有越来越多罕见病被看见、被关注。

  一项全社会的公共事务

  在罕见病诊治领域,浙江无疑是起步较早的省份。

  以浙大二院为例,早在2015年设立罕见病病区时,就建立了系统、规范的基因检测体系和分子诊断平台,开辟了“门诊-病房-实验室三位一体”的诊疗模式。2021年底正式挂牌“医学遗传科/罕见病诊治中心”后,科室年门诊量已超一万人次,年住院病人1600余人次。

  此外,作为省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医院牵头单位的负责人,吴志英还牵头主笔并制订了肝豆状核变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亨廷顿病的诊治指南,通过线上线下巡讲方式开展罕见病诊疗培训,培养了一批罕见病临床和科研人才,还带领团队下沉嘉兴、丽水、金华等地开展罕见病义诊和科普宣教等活动,让更多人认识和关注罕见病,提升了基层医生识别罕见病的能力。

  比如,金华市中心医院已经建立了肝豆状核变性这种罕见病的诊疗体系,嘉兴市第二医院建立了亨廷顿病的诊疗体系,患者在当地就可以诊治,省去了来回跑的时间,也大大减轻了负担。

  吴志英告诉记者,30多年从医生涯中,她见过不少被误诊或漏诊的患者,有的甚至经历了很多次的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仍然无法确诊,“提高早期确诊率,减少就诊奔波,对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很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在解决用药贵方面,浙江省也走在全国前列。

  早在2016年年初,浙江就将戈谢病、苯丙酮尿症、运动神经元病治疗药物,纳入罕见病医疗保障范围。2019年,又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和罕见病用药保障基金,明确实施个人负担封顶措施。目前,庞贝病、克罗恩病、法布雷病等数十种罕见病治疗药物也已纳入浙江医疗保障。

  然而,因80%的罕见病由基因缺陷导致,而人类基因组的基因超过2万个,一些致病基因尚未被发现,因此一些疾病还无法确诊,一些药物仍没有研发计划,解决患者“病无所医”“医无所药”“药无所保”的困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是一个需要国家政府、社会、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等全面合作的行动。”吴志英注意到,第一批目录中的121种罕见病,相对侧重神经系统疾病,但近期公布的第二批目录,86种罕见病涵盖了儿科、血液科、皮肤科和风湿科等17个学科,“这是一个积极信号,吸引更多学科共同参与到罕见病诊治领域来。”

  虽然仅有5%的罕见病有药可用,但剩下95%的患者,若能确诊并使用改善症状的药物,依然能让他们的人生更加多彩。

编辑: 郭静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