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宁波两会首场局长通道 4位政府部门负责人接受采访
2024-01-17 08:15: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宁波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于今天上午9点开幕。

  本次大会开设局长通道,第一场安排在开幕会前,邀请了4位政府部门负责人接受新闻媒体采访。

  市科技局局长费小琛

  问:去年以来,我市在推进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城市科创能级上举措不断,高端资源、高端平台、硬核成果加速落地涌现,请问费局长,下一步宁波将如何锚定新坐标,推动创新策源能力再上新台阶?

  费小琛答:感谢媒体朋友对科技创新的关注。2024年,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的要求,推进科技创新“强基登峰”,支撑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是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资源。由于历史原因,国家在我市主动布局的“国字号”高校院所、科创平台较少,在市委市政府的超常规力度支持下,我们与权威管理机构、顶尖学术机构紧密对接,在央地合作、院地合作方面创造了宁波速度和宁波模式。去年仅用48天就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签订区域联合基金合作协议,设立总规模为4亿元的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为副省级城市首个,极大提升了我市高校、科研院所积极性,我市重大基础研究集成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仅用35天就与中国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多维度、高水平打造“院地合作”典范,支持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实施“双突破双倍增”计划,实现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零的突破,建成世界一流新材料研究机构。我们相信随着国家资源的导入赋能,将形成全面链接顶级资源的高端合作网络,为我市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二是推动科创策源体系登峰提能。通过系统性布局,目前我市形成以宁波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甬江实验室4个龙头引领,西工大宁波研究院等10个标杆新型科研机构重点支撑的“410”科创平台体系。下一步我们的工作重点也将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和“强不强”转变,在能级上推进登峰计划,尽快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实现零的突破;在质效上推进强基赋能,实现一个科创平台引领一个重点产业领域,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打造新型工业化“策源地”。

  三是探索企业主导的新型举国体制。企业创新主体是我市最大的资源禀赋,企业牵头的省技术创新中心占全省的30%,省级创新联合体占全省的1/3。我们将继续在机制模式上进行探索,做强企业端科创策源优势:一是创新“选题”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健全从产业需求端提炼科研选题的机制,强化重大任务牵引,培育更多的“链主”企业和关键节点控制企业。二是提升“解题”效率,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品为导向的创新联合体建设,扩容至25家左右,推行任务导向、股权纽带、试点“拨改投”等建设模式,突破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拳头产品、关键基础件、关键材料和软件系统。

  四是构建“四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去年以来我市出台财税支持超200亿元的“科技新政15条”,重塑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比如对承担省级以上重大项目给予1:1配套支持。2022年全市R&D经费对全省增量的贡献达22.5%、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企业增幅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自主培养两院院士实现零的突破。下一步重点在三个方面改革探索:一是突出科教人贯通,发挥好科创平台的独特作用,一体推进高端人才引育、核心技术突破、一流学科建设;二是突出全生命周期保障,完善“投、贷、保、担”科技金融体系,强化概念验证、场景开放等服务,护航科技创新的最初和最后一公里;三是突出“松绑放权”,对顶尖人才落地宁波开展科研活动、搭建平台、以才引才等提供全方位保障,在深化“两个直接”“三个自主”模式和科研经费“包干制”等方面先行先试,促进科研人员“名利双收”,打造各类人才向往的科创高地。

  今年也是科技机构改革的落实之年,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四抓”能力,不断优化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以科技创新破解高质量发展“成长的烦恼”。也希望全社会能持续关注科技创新工作,合力推动宁波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市商务局局长励成杰

  问:外贸是宁波开放型经济的靓丽“名片”,2023年我市外贸规模再创新高。当前,国际市场需求疲弱,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外贸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请问,商务部门将如何支持外贸企业拓市场、抢订单、优结构?

  励成杰答: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2023年,在全球贸易低迷、外需不振的背景下,我市外贸顶住了压力、稳住了规模,全年实现进出口1.2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有所提高。

  2024年,我们商务部门将着力打好外贸“稳拓调”组合拳,以外贸的“稳”“进”“立”为全国全省大局多作贡献。重点在“五个新”上发力:

  一是新市场。我们将迭代开展“千团万企拓市场增订单”行动,“一国一策”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市场,全年组织企业参加100场以上境内外重点展会,新兴市场展会占比超60%,持续巩固外贸基本盘。

  二是新业态。我们将加快布局“一站两仓”外贸新基建,做大做强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和跨境电商出口,积极争创相关领域国家级示范区,全年新增海外仓30万平方米,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13%。

  三是新产业。我们将推进19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做大做强,指导企业做好绿色低碳转型,扩大“新三样”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时,支持外贸企业“品牌出海”,提升“宁波智造”“宁波服务”国际影响力。

  四是新主体。我们将开展新一轮外贸实效行动,培育认定100余家龙头型外贸企业,引领带动2.6万家中小微外贸企业“千军万马闯世界”。

  五是新服务。我们将进一步加大金融信保支持力度,优化“甬贸贷”融资业务方案,为外贸企业海外参展、转型升级等提供更多“金融血液”。

  总之,我们将以最优的服务、最实的举措,为宁波外贸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市卫生健康委主任俞曹平

  问:市民高度关注我市“医学高峰”建设,请问卫健部门是如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放心就医的?

  俞曹平答: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少出市,这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积极打造“医学高峰”,努力做到三个“好”。

  第一是做到医院好。一方面,我们狠抓市级医院医疗技术提升、就医环境改善、服务流程优化、人文关怀传递等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日前,被誉为“国考”的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公布,我市第二医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位列全国前50、全省前10;我市康宁医院、市妇儿医院、市中医院跃居精神、妇产、中医专科类全省第1、2、3名。另一方面,我们大力提升县级医院的技术水平,加强医院的内涵建设。2023年,市眼科医院、市第六医院、奉化区中医医院等3家医院创建为三甲医院,还有6家医院晋升为三乙医院。截至目前,全市有三甲医院11家,三乙医院14家,数量居全省各地市前列。

  第二是做到学科好。2018年,我市启动十大市级医疗卫生品牌学科建设,推进各医院错位发展。通过两轮建设,我们已有多项医疗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学术影响力也在持续扩大,现在我市品牌学科开展的20多个手术的数量常年排在全省各医院的前2到前6,相关科研学术成果获得省、市级科技奖近50个。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的心脏大血管外科和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脑外科、心血管内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另外有省级临床重点学科、专科项目20个。

  第三是做到医生好。这两年,我们从三个层面开展医疗人才的培育。

  第一个层面,是顶尖医学人才的引育。开展医疗卫生高端团队项目,围绕我市外转率高的疾病,引进培育顶尖专家,把高精尖技术留在我们宁波。目前,我们已经遴选了16个高端团队,包括柔性引进3名两院院士。同时,我们在肝胆外科、神经外科、消化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手外科、眼科、烧伤外科、中医学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坚,快速提升了疑难杂症的诊疗和手术能力。

  第二个层面,是中坚力量的培育。通过加强专科建设,培养中青年骨干队伍。我们在2023年启动了青年名医培养工作,第一批入围9名宁波市青年名医。我们将以专科建设为平台,通过重点培养和量身定制,促进中青年骨干快速成长,培养一批后备省市级学科带头人。

  第三个层面,是未来人才的培养。我们致力于培养能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引领我市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培养了500名青年技术骨干;全市现有医学博士722人,医学硕士6776人。

  市文广旅游局局长应建勇

  问:文化地标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市民都非常关注和期待。请问应局长,能否介绍下宁波文旅地标项目的进展情况?

  应建勇答: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文脉是一座城市亘古流传的血脉,而文化地标是承载文化、文脉的有形物理空间。宁波文化底蕴深厚,文脉绵长、文明厚重、文化灿烂。从河姆渡到城山渡,从井头山到翠屏山,从浙东学派到宁波商帮,8000年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交织、交融、交汇,滋养孕育了聪明、精明、高明、光明的四明儿女。谋划好、建设好文化地标,既是对前人、古人的最好缅怀致敬,也是对今人、后人的最佳文化馈赠。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强调文化自信,强调“两个结合”,强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2022年,市委召开文化工作会议,对全市文化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谋划部署,其中,明确要建设十大文化地标。

  在这里,我也要借此机会,向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经过多年努力,2023年12月20日,天一阁博物院南馆项目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今年将正式动工兴建。不久之后,天一阁南馆将与天一阁北馆一起,构成全新的天一历史文化街区,展现在宁波市民和全国人民面前。

  与此同时,其他九大重大地标项目也正在全力以赴、有条不紊推进中。王阳明纪念馆主体建筑已经结顶;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目前正在开展内部装饰装修,年内将正式亮相;河姆渡博物院新馆、市文化馆新馆、市非遗馆目前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河海博物馆、市博物馆新馆、新音乐厅目前正在开展选址论证;宁波演艺中心项目目前也已经确定了实施方向。十大文化地标项目都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任务书、作战图。

  作为全市文化广电旅游行业的主管部门,我局把推进十大文化地标建设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压实责任,推进项目建设。去年11月,我局建立项目局领导包干联系机制,每位局党组成员包联1-2个项目,每周实地调研、专题分析1-2次,局党组会把研究推进十大文化地标项目建设作为固定的第二议题,第一议题为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精神。

  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市民、人大代表、媒体朋友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完成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年全面动工,六年基本建成”的目标任务,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文化答卷。谢谢大家!

编辑: 赖小惠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宁波两会首场局长通道 4位政府部门负责人接受采访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4-01-17 08:15:00

  宁波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于今天上午9点开幕。

  本次大会开设局长通道,第一场安排在开幕会前,邀请了4位政府部门负责人接受新闻媒体采访。

  市科技局局长费小琛

  问:去年以来,我市在推进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城市科创能级上举措不断,高端资源、高端平台、硬核成果加速落地涌现,请问费局长,下一步宁波将如何锚定新坐标,推动创新策源能力再上新台阶?

  费小琛答:感谢媒体朋友对科技创新的关注。2024年,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的要求,推进科技创新“强基登峰”,支撑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是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资源。由于历史原因,国家在我市主动布局的“国字号”高校院所、科创平台较少,在市委市政府的超常规力度支持下,我们与权威管理机构、顶尖学术机构紧密对接,在央地合作、院地合作方面创造了宁波速度和宁波模式。去年仅用48天就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签订区域联合基金合作协议,设立总规模为4亿元的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为副省级城市首个,极大提升了我市高校、科研院所积极性,我市重大基础研究集成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仅用35天就与中国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多维度、高水平打造“院地合作”典范,支持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实施“双突破双倍增”计划,实现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零的突破,建成世界一流新材料研究机构。我们相信随着国家资源的导入赋能,将形成全面链接顶级资源的高端合作网络,为我市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二是推动科创策源体系登峰提能。通过系统性布局,目前我市形成以宁波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甬江实验室4个龙头引领,西工大宁波研究院等10个标杆新型科研机构重点支撑的“410”科创平台体系。下一步我们的工作重点也将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和“强不强”转变,在能级上推进登峰计划,尽快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实现零的突破;在质效上推进强基赋能,实现一个科创平台引领一个重点产业领域,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打造新型工业化“策源地”。

  三是探索企业主导的新型举国体制。企业创新主体是我市最大的资源禀赋,企业牵头的省技术创新中心占全省的30%,省级创新联合体占全省的1/3。我们将继续在机制模式上进行探索,做强企业端科创策源优势:一是创新“选题”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健全从产业需求端提炼科研选题的机制,强化重大任务牵引,培育更多的“链主”企业和关键节点控制企业。二是提升“解题”效率,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品为导向的创新联合体建设,扩容至25家左右,推行任务导向、股权纽带、试点“拨改投”等建设模式,突破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拳头产品、关键基础件、关键材料和软件系统。

  四是构建“四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去年以来我市出台财税支持超200亿元的“科技新政15条”,重塑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比如对承担省级以上重大项目给予1:1配套支持。2022年全市R&D经费对全省增量的贡献达22.5%、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企业增幅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自主培养两院院士实现零的突破。下一步重点在三个方面改革探索:一是突出科教人贯通,发挥好科创平台的独特作用,一体推进高端人才引育、核心技术突破、一流学科建设;二是突出全生命周期保障,完善“投、贷、保、担”科技金融体系,强化概念验证、场景开放等服务,护航科技创新的最初和最后一公里;三是突出“松绑放权”,对顶尖人才落地宁波开展科研活动、搭建平台、以才引才等提供全方位保障,在深化“两个直接”“三个自主”模式和科研经费“包干制”等方面先行先试,促进科研人员“名利双收”,打造各类人才向往的科创高地。

  今年也是科技机构改革的落实之年,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四抓”能力,不断优化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以科技创新破解高质量发展“成长的烦恼”。也希望全社会能持续关注科技创新工作,合力推动宁波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市商务局局长励成杰

  问:外贸是宁波开放型经济的靓丽“名片”,2023年我市外贸规模再创新高。当前,国际市场需求疲弱,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外贸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请问,商务部门将如何支持外贸企业拓市场、抢订单、优结构?

  励成杰答: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2023年,在全球贸易低迷、外需不振的背景下,我市外贸顶住了压力、稳住了规模,全年实现进出口1.2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有所提高。

  2024年,我们商务部门将着力打好外贸“稳拓调”组合拳,以外贸的“稳”“进”“立”为全国全省大局多作贡献。重点在“五个新”上发力:

  一是新市场。我们将迭代开展“千团万企拓市场增订单”行动,“一国一策”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市场,全年组织企业参加100场以上境内外重点展会,新兴市场展会占比超60%,持续巩固外贸基本盘。

  二是新业态。我们将加快布局“一站两仓”外贸新基建,做大做强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和跨境电商出口,积极争创相关领域国家级示范区,全年新增海外仓30万平方米,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13%。

  三是新产业。我们将推进19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做大做强,指导企业做好绿色低碳转型,扩大“新三样”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时,支持外贸企业“品牌出海”,提升“宁波智造”“宁波服务”国际影响力。

  四是新主体。我们将开展新一轮外贸实效行动,培育认定100余家龙头型外贸企业,引领带动2.6万家中小微外贸企业“千军万马闯世界”。

  五是新服务。我们将进一步加大金融信保支持力度,优化“甬贸贷”融资业务方案,为外贸企业海外参展、转型升级等提供更多“金融血液”。

  总之,我们将以最优的服务、最实的举措,为宁波外贸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市卫生健康委主任俞曹平

  问:市民高度关注我市“医学高峰”建设,请问卫健部门是如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放心就医的?

  俞曹平答: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少出市,这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积极打造“医学高峰”,努力做到三个“好”。

  第一是做到医院好。一方面,我们狠抓市级医院医疗技术提升、就医环境改善、服务流程优化、人文关怀传递等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日前,被誉为“国考”的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公布,我市第二医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位列全国前50、全省前10;我市康宁医院、市妇儿医院、市中医院跃居精神、妇产、中医专科类全省第1、2、3名。另一方面,我们大力提升县级医院的技术水平,加强医院的内涵建设。2023年,市眼科医院、市第六医院、奉化区中医医院等3家医院创建为三甲医院,还有6家医院晋升为三乙医院。截至目前,全市有三甲医院11家,三乙医院14家,数量居全省各地市前列。

  第二是做到学科好。2018年,我市启动十大市级医疗卫生品牌学科建设,推进各医院错位发展。通过两轮建设,我们已有多项医疗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学术影响力也在持续扩大,现在我市品牌学科开展的20多个手术的数量常年排在全省各医院的前2到前6,相关科研学术成果获得省、市级科技奖近50个。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的心脏大血管外科和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脑外科、心血管内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另外有省级临床重点学科、专科项目20个。

  第三是做到医生好。这两年,我们从三个层面开展医疗人才的培育。

  第一个层面,是顶尖医学人才的引育。开展医疗卫生高端团队项目,围绕我市外转率高的疾病,引进培育顶尖专家,把高精尖技术留在我们宁波。目前,我们已经遴选了16个高端团队,包括柔性引进3名两院院士。同时,我们在肝胆外科、神经外科、消化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手外科、眼科、烧伤外科、中医学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坚,快速提升了疑难杂症的诊疗和手术能力。

  第二个层面,是中坚力量的培育。通过加强专科建设,培养中青年骨干队伍。我们在2023年启动了青年名医培养工作,第一批入围9名宁波市青年名医。我们将以专科建设为平台,通过重点培养和量身定制,促进中青年骨干快速成长,培养一批后备省市级学科带头人。

  第三个层面,是未来人才的培养。我们致力于培养能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引领我市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培养了500名青年技术骨干;全市现有医学博士722人,医学硕士6776人。

  市文广旅游局局长应建勇

  问:文化地标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市民都非常关注和期待。请问应局长,能否介绍下宁波文旅地标项目的进展情况?

  应建勇答: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文脉是一座城市亘古流传的血脉,而文化地标是承载文化、文脉的有形物理空间。宁波文化底蕴深厚,文脉绵长、文明厚重、文化灿烂。从河姆渡到城山渡,从井头山到翠屏山,从浙东学派到宁波商帮,8000年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交织、交融、交汇,滋养孕育了聪明、精明、高明、光明的四明儿女。谋划好、建设好文化地标,既是对前人、古人的最好缅怀致敬,也是对今人、后人的最佳文化馈赠。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强调文化自信,强调“两个结合”,强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2022年,市委召开文化工作会议,对全市文化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谋划部署,其中,明确要建设十大文化地标。

  在这里,我也要借此机会,向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经过多年努力,2023年12月20日,天一阁博物院南馆项目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今年将正式动工兴建。不久之后,天一阁南馆将与天一阁北馆一起,构成全新的天一历史文化街区,展现在宁波市民和全国人民面前。

  与此同时,其他九大重大地标项目也正在全力以赴、有条不紊推进中。王阳明纪念馆主体建筑已经结顶;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目前正在开展内部装饰装修,年内将正式亮相;河姆渡博物院新馆、市文化馆新馆、市非遗馆目前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河海博物馆、市博物馆新馆、新音乐厅目前正在开展选址论证;宁波演艺中心项目目前也已经确定了实施方向。十大文化地标项目都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任务书、作战图。

  作为全市文化广电旅游行业的主管部门,我局把推进十大文化地标建设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压实责任,推进项目建设。去年11月,我局建立项目局领导包干联系机制,每位局党组成员包联1-2个项目,每周实地调研、专题分析1-2次,局党组会把研究推进十大文化地标项目建设作为固定的第二议题,第一议题为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精神。

  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市民、人大代表、媒体朋友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完成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年全面动工,六年基本建成”的目标任务,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文化答卷。谢谢大家!

编辑: 赖小惠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