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潮新闻
中国宁波网记者 黄银凤 实习生 陈子恬 通讯员 何华军
1月21日,2023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评选结果公布,宁波奉化陈王遗址、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汉六朝遗址入选。
“浙江考古重要发现”每年举办一次,在业界一向有“浙江考古奥斯卡”的美誉。
宁波奉化陈王遗址
遗址海拔2.25米,堆积深度约1.6~2米,自上至下可分为6个层位。清理遗迹现象77处,出土小件标本600余件。出土遗存年代由早至晚分别为河姆渡文化四期、良渚文化、战国时期、汉六朝、唐宋时期,以史前时期遗存为主。
河姆渡文化四期遗迹现象发现有土台、墓葬、木构窖穴、木构护栏、灰坑、灰沟等。出土陶器主要有釜、鼎、豆、罐、器盖、支脚等,石器有石锛、石犁、砺石等。良渚文化时期房址为单间或多间地面式建筑,由数段基槽和柱洞组成,平面形状为圆形或近长方形。墓葬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东西向,棺具为独木棺。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头向东或东北。随葬品常见的有陶釜、豆、石钺和石锛,个别墓葬随葬漆觚或小型玉饰品。出土陶器可辨器型包括鼎、豆、罐、釜、双鼻壶、翘流盉等。出土石器种类非常丰富,有犁、刀、钺、镞、锛、斧等。
陈王遗址河姆渡文化晚期木构护栏局部。
战国时期文化层被汉六朝时期人类活动破坏,仅发现少量原始瓷盅、杯和拍印米字纹或方格纹等纹饰的印纹硬陶罐、坛残片。
汉六朝时期遗迹发现有房址、墓葬、灰坑等,遗物主要为陶、瓷器和砖瓦类建筑构件。
唐宋时期的器物以青瓷为主,有少量白瓷。越窑青瓷器型见有花口盏、荷叶形盏托、碗、韩瓶等。
陈王遗址是奉化江流域发现的又一处典型平原低地型聚落址,出土遗存时代特征明确,对完善区域文化序列有重要价值。河姆渡文化四期到良渚文化阶段墓葬在葬俗方面存在一定延续性,对研究宁波地区河姆渡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墓葬形制演变和社会发展模式变迁等有重要意义。
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汉六朝遗址
遗址位于余姚城区梨洲街道的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操场内。据余姚县志记载,今实验小学校址即宋至明清时期余姚县学宫所在地。
2023年4月至7月,为配合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扩容改造工程项目,在报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后,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800平方米。
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汉六朝遗址出土铜钱。
遗址的时代以汉代为主,还保留部分六朝时期的地层堆积,六朝以后的地层被1米左右的原实验小学操场垫土层破坏。操场垫土层里包含大量汉至明清时期的陶瓷片及建筑材料,部分宋至明清时期的板瓦、瓦当、滴水、砖雕以及石质柱础,可能与原学宫建筑有关。此次考古共清理灰坑65个(其中铜钱窖藏坑1个)、灰沟6条、水井8口、柱洞群2处、墙基1处。
其中,汉代遗迹发现有灰坑、灰沟和建筑遗迹。六朝时期的发现以铜钱窖藏坑和水井群最为重要。
铜钱窖藏坑平面呈椭圆形,斜壁平底。除出土少量陶瓷片外,另发现铜钱一组,呈串状叠放,有缗。铜钱共796枚,重约2千克,钱文主要为五铢。
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汉六朝遗址位于余姚江南岸,与这一时期的余姚县城隔江相望。考古发掘揭露了水井、灰坑等生活遗迹,出土了类型丰富的陶瓷器遗物,表明了该地应为县城外一处聚落居址。水井的发掘与解剖向我们展示了其修筑过程中的技术细节,为研究这一时期余姚江流域的居民饮用水问题提供了翔实的案例。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