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春之声| 盛世豪:在区域合作中 塑造宁波的“顶端优势”
2024-02-26 14:06: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宁网编前语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宁波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周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客观梳理宁波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深刻剖析宁波发展的优势短板,唱响经济发展“光明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宁波日报报网端重磅推出“春之声——宁波高质量发展十人谈”系列报道,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研究领域,洞察全球变局,为宁波把握“时”“势”,争当全国全省样板出谋划策。

在区域合作中,塑造宁波的“顶端优势”

——专访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盛世豪

人物名片

盛世豪,经济学博士,教授,现任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应用经济学、科技创新战略、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等。

中国宁波网记者张凯凯 沈天舟

区域合作是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对于宁波这座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而言,这更是一盘必须着眼全局、创新方式,纵横联动东西南北、统筹联通国内国外的发展大棋局。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协同推进杭甬‘双城记’、宁波都市圈建设”“联动建设海洋中心城市”……今年的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区域合作与城市发展再次成为焦点,支撑起万千百姓对宁波未来的殷殷期待。

新的起点,宁波该如何谱写区域合作新篇章?近日,记者专访了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省咨询委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盛世豪。

核心观点

■城乡融合的深层次,是理念相通后的要素资源“双向奔赴”,核心是做好“人”的文章。

■海洋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宁波应勇担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排头兵”的责任。

■宁波必须在区域合作中找准定位和方向,在资源互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中培育形成属于自己的“顶端优势”。

■在不遗余力招引人才的同时,宁波应进一步做好人才“育”“用”两篇文章。

宁波舟山港。陈乾斌 摄

谈机遇:做城乡互融、向海图强的“排头兵”

记者:盛主席好,作为阿拉宁波人,您多年来一直关心关注支持宁波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您看来,宁波是一座怎样的城市?有哪些地方让您印象深刻?

盛世豪:宁波是一座既有深厚人文底蕴,又充满创新活力的综合性国际大都市。在这座城市,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跟现代文明相互结合,服务业与现代产业相互渗透,文化与经济社会共同发展,海洋文明与科技创新交相辉映。

从文化上看,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有河姆渡遗址、井头山遗址等重大考古发现,也有以王阳明、黄宗羲等为代表的浙东学术文化,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区位上看,宁波地处东南沿海,长三角南翼,拥江揽湖、枕山滨海,港口岸线居全省首位,四明山的风景名胜更是享誉华东;从经济社会发展上看,宁波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是我国最早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更是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大运河的唯一交汇点,无论是综合实力还是城市地位,都稳居全国前列。

除了综合实力,宁波的“国际化”“创新力”也令人印象深刻——宁波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目前正聚力建设的甬江科创区中,诞生了甬江实验室、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重大科技平台,这些无一不显示出宁波“开放”“创新”两张名片的成色。

宁波大学。徐诚 摄

记者:202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其中提出“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在这一背景下,宁波该怎样抢抓新机遇?

盛世豪:宁波多年来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都是一次又一次把握机遇后得来的。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更是为宁波未来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宁波要聚焦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理念,进一步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加快健全各类要素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打好“输血”“造血”兼顾的城乡互融的组合拳。其一,推动城市产业链向乡村延伸,促进先进发展理念、先进科学技术、高端人才要素资源“下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能;其二,提升乡村产业价值链水平,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深入挖掘特色乡村产业特别是农业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其三,推动城乡要素互融互通,特别是要加快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和有序流转,激活土地要素,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力,为“双循环”提供内生动力。

城乡融合的更深层次,是理念相通后的要素资源“双向奔赴”,核心是做好“人”的文章。为此,宁波还要深化新农村建设,让城市居民“愿于”去乡村;要完善乡村公共设施、提升公共服务,特别是加快补齐城乡、片区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短板,让城乡居民“便于”双向奔赴;要营造良好的乡村创业发展环境,促使各类创业人才“乐于”去乡村,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基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要实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发挥甬舟海洋经济核心区引领作用。可以说,海洋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新世纪以来,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相当迅猛,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GDP增速,但还要认识到,宁波坐拥港口这一“最大资源”,更应担起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排头兵”的责任。

要充分放大宁波舟山港的优势作用,破解“大港小航”难题,大力发展包括高端海事服务、航运融合产业等航运服务业,整体提升港口综合竞争力,建设世界一流强港。要加快推动宁波海洋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引导传统海洋制造业向大型船舶、深远海设备等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业转型,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大力开发海洋文旅产业……

总之,围绕这片蔚蓝色的“战略要地”,宁波还有无数的增长点值得期待。

宁波会展中心。陈乾斌 摄

谈发展:培育属于宁波“顶端优势”

记者:长三角一体化、杭甬“双城记”、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宁波都市圈……这些都是宁波深化区域合作交流的主攻方向。围绕这些关键词,宁波还有哪些重点发力方向?类比其他城市,宁波又该如何补短板、扬优势,在合作共赢中提升城市能级?

盛世豪: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论区位,宁波北接上海、西通杭绍、东向舟山、南临台州,是得天独厚的交通枢纽。但论区域经济合作,宁波仍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值得深入挖掘。

例如,前湾新区既是沪浙合作交流的“桥头堡”,也是杭甬“双城记”的连接枢纽,是沪杭甬三大都市圈的核心腹地。全球经济窗口、数字经济前沿、国际性科技中心、制造业高地……一张张优势“名片”的叠加,加上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绍甬高速的“托举”,更是为前湾新区发展提供了值得期待的想象空间,使其完全有条件成为世界级科创高地。

但从现状看,尽管集聚了汽车制造、数字经济产业的一些龙头企业,前湾新区距离真正的“世界级科创高地”“价值链顶端”还有相当距离。

前湾新区十二塘区块项目施工忙。虞昌胜 摄

而“价值链顶端”和相应的企业,恰恰是城市影响力的核心标识。

全球金融中心、创新中心、总部经济中心,这是城市影响力的第一梯队;在某一领域或行业保持世界领先水平,这是城市影响力的第二梯队。深圳的华为、腾讯,杭州的阿里、海康,这些数字经济时代的“顶端”,都是所在城市影响力的鲜明标识,但宁波还缺少这样的“顶端”标识。

谈及宁波,我们会想到许多有影响的企业,如雅戈尔、奥克斯、公牛、极氪等等,但其中的大部分还仅仅是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细分市场行业的排头兵,但还没有真正站到整个行业的顶端,还不足以引领或影响整个领域的发展格局。同样,在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等先进制造业,宁波也尚未占据价值链的“至高点”——如吉利汽车的总部不在宁波,文创产业、时尚产业还没有相应的影响力。真正的“顶端企业”不仅使产业链上所有企业的创新可为其所用,更是能带动或者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创新发展。高能级的城市通过吸纳和集聚各类优质要素资源,为“顶端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为此,宁波必须在区域合作中找准定位和方向,在资源互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中培育形成属于自己的“顶端优势”。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提升宁波都市圈要素集聚和协同发展的能力、水平。

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就是要扬长补短、互促共赢。在这个资源要素全球化流动、全球化配置的时代,一座城市能否博采众家之长,就决定了其能否走向价值链的“顶端”。

上海是全球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杭州在数字经济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舟山拥有更丰富的海洋资源禀赋,绍兴、台州、嘉兴等城市也各有千秋,宁波自身则在先进制造业上拥有深厚基础。此外,宁波中小企业的活力不容小觑,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商帮——宁波帮不仅为一代代甬商开辟国际市场铺就了庞大的商业脉络,更为宁波城市影响力的提升奠定了遍布全球的人脉。宁波要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就必须“知己知彼”,跳出宁波发展宁波。

风物长宜放眼量。当区域协同成为攀高的基石,宁波更应主动、积极地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流合作,从更高站位、更长远视角发掘每一个潜在的机遇。

宁波帮博物馆。徐诚 摄

谈人才:以“顶端优势”塑造人才吸引力

记者:人才是发展之基,一直以来,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都是一大热点。您认为目前宁波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如何,与周边主要城市相比还存在着哪些提升空间?

盛世豪:人才是第一资源。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人才决定城市未来。因此,“抢人大战”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城市之间只有竞争不能合作。

正如前面所提到,不同城市之间的资源禀赋和产业文化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差异性;而许多国际大都市定位的差异性,更是决定了其发展方向也各有特色。这些都决定了不同城市对人才需求的差异性。同等条件下,一座城市最具优势的“产业长板”和“顶端优势”,势必能为其吸引到该领域最优质的人才——因此,“抢人大战”,抢的未必是同一批人,而人才招引的底气,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城市的影响力和发展空间。

近年来,宁波对人才的重视可谓有目共睹,从几组数据中就可窥见一斑——根据《2022中国城市人才生态指数报告》,宁波连续三年排名稳居第一梯队;“七普”数据显示,宁波是全国外省人口流入最多的10个城市之一,这足以证明这座城市的吸引力。

在不遗余力招引人才的同时,宁波也应进一步做好“育”“用”两篇文章。

宁波大学。徐诚 摄

要进一步重视高水平大学建设。大学不仅仅是城市的名片,更是培育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人才的摇篮。纵观全球,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国际性大都市的背后,都有高水平大学的支撑。大学是城市品质的基础,是城市气质的内涵,更是城市的未来。宁波在抓紧高水平建设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的同时,要继续支持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高校的建设,做大人才培育的“蓄水池”。要进一步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营造更为宽松的氛围和环境。对人才最大的吸引力,是使其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要大力引进建设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创业平台,让各类平台与人才双向奔赴,为人才提供“大展拳脚”的舞台。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文化又润养着城市品质的形成。悠久深厚而富有活力的传统文化底蕴,与开放包容且勇于开拓的创新文化互相交融,形成了宁波城市文化的独特气质。很期待这种独特的文化气质,能够成为凝聚各类人才的“强磁场”;期待通过文化赋能,为提升宁波城市影响力和区域发展能力提供深厚人文滋养和深层动力。

记者手记

2月的一天,我们迎着细雨拜访了浙江省社科联主席盛世豪,与他一同探寻新时代下宁波的区域发展之道。

盛主席是奉化人,他带着深厚乡音的普通话让我们倍感亲切,他对宁波发展的建言充满了浓浓的乡情。

“要唱好杭甬‘双城记’”“要利用好甬舟一体化发展海洋经济”“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要主导宁波都市圈的构建”……面对区域间日益紧密的联系,盛主席立足宁波面向全球,既接地气又不乏国际视野,对宁波的发展怀着深深的期许。

“要大力发展港航服务业”“加快城乡融合”“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成引领行业发展的‘头部企业’”“加强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注重人才引培并重”……盛主席敏锐地指出宁波面临的短板和不足,并“开出药方”。

当下的发展前行之路还有不少障碍没有扫清,身后的竞争者紧追不舍,宁波应发挥自身优势,认清自身地位,主动置身于时代发展的潮流,不让“低调”成为“平庸”。

与盛主席畅聊近两个小时,他对宁波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窗外阴雨依旧,我们却顿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春之声| 盛世豪:在区域合作中 塑造宁波的“顶端优势”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4-02-26 14:06:00

宁网编前语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宁波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周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客观梳理宁波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深刻剖析宁波发展的优势短板,唱响经济发展“光明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宁波日报报网端重磅推出“春之声——宁波高质量发展十人谈”系列报道,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研究领域,洞察全球变局,为宁波把握“时”“势”,争当全国全省样板出谋划策。

在区域合作中,塑造宁波的“顶端优势”

——专访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盛世豪

人物名片

盛世豪,经济学博士,教授,现任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应用经济学、科技创新战略、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等。

中国宁波网记者张凯凯 沈天舟

区域合作是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对于宁波这座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而言,这更是一盘必须着眼全局、创新方式,纵横联动东西南北、统筹联通国内国外的发展大棋局。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协同推进杭甬‘双城记’、宁波都市圈建设”“联动建设海洋中心城市”……今年的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区域合作与城市发展再次成为焦点,支撑起万千百姓对宁波未来的殷殷期待。

新的起点,宁波该如何谱写区域合作新篇章?近日,记者专访了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省咨询委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盛世豪。

核心观点

■城乡融合的深层次,是理念相通后的要素资源“双向奔赴”,核心是做好“人”的文章。

■海洋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宁波应勇担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排头兵”的责任。

■宁波必须在区域合作中找准定位和方向,在资源互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中培育形成属于自己的“顶端优势”。

■在不遗余力招引人才的同时,宁波应进一步做好人才“育”“用”两篇文章。

宁波舟山港。陈乾斌 摄

谈机遇:做城乡互融、向海图强的“排头兵”

记者:盛主席好,作为阿拉宁波人,您多年来一直关心关注支持宁波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您看来,宁波是一座怎样的城市?有哪些地方让您印象深刻?

盛世豪:宁波是一座既有深厚人文底蕴,又充满创新活力的综合性国际大都市。在这座城市,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跟现代文明相互结合,服务业与现代产业相互渗透,文化与经济社会共同发展,海洋文明与科技创新交相辉映。

从文化上看,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有河姆渡遗址、井头山遗址等重大考古发现,也有以王阳明、黄宗羲等为代表的浙东学术文化,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区位上看,宁波地处东南沿海,长三角南翼,拥江揽湖、枕山滨海,港口岸线居全省首位,四明山的风景名胜更是享誉华东;从经济社会发展上看,宁波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是我国最早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更是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大运河的唯一交汇点,无论是综合实力还是城市地位,都稳居全国前列。

除了综合实力,宁波的“国际化”“创新力”也令人印象深刻——宁波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目前正聚力建设的甬江科创区中,诞生了甬江实验室、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重大科技平台,这些无一不显示出宁波“开放”“创新”两张名片的成色。

宁波大学。徐诚 摄

记者:202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其中提出“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在这一背景下,宁波该怎样抢抓新机遇?

盛世豪:宁波多年来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都是一次又一次把握机遇后得来的。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更是为宁波未来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宁波要聚焦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理念,进一步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加快健全各类要素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打好“输血”“造血”兼顾的城乡互融的组合拳。其一,推动城市产业链向乡村延伸,促进先进发展理念、先进科学技术、高端人才要素资源“下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能;其二,提升乡村产业价值链水平,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深入挖掘特色乡村产业特别是农业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其三,推动城乡要素互融互通,特别是要加快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和有序流转,激活土地要素,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力,为“双循环”提供内生动力。

城乡融合的更深层次,是理念相通后的要素资源“双向奔赴”,核心是做好“人”的文章。为此,宁波还要深化新农村建设,让城市居民“愿于”去乡村;要完善乡村公共设施、提升公共服务,特别是加快补齐城乡、片区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短板,让城乡居民“便于”双向奔赴;要营造良好的乡村创业发展环境,促使各类创业人才“乐于”去乡村,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基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要实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发挥甬舟海洋经济核心区引领作用。可以说,海洋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新世纪以来,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相当迅猛,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GDP增速,但还要认识到,宁波坐拥港口这一“最大资源”,更应担起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排头兵”的责任。

要充分放大宁波舟山港的优势作用,破解“大港小航”难题,大力发展包括高端海事服务、航运融合产业等航运服务业,整体提升港口综合竞争力,建设世界一流强港。要加快推动宁波海洋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引导传统海洋制造业向大型船舶、深远海设备等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业转型,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大力开发海洋文旅产业……

总之,围绕这片蔚蓝色的“战略要地”,宁波还有无数的增长点值得期待。

宁波会展中心。陈乾斌 摄

谈发展:培育属于宁波“顶端优势”

记者:长三角一体化、杭甬“双城记”、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宁波都市圈……这些都是宁波深化区域合作交流的主攻方向。围绕这些关键词,宁波还有哪些重点发力方向?类比其他城市,宁波又该如何补短板、扬优势,在合作共赢中提升城市能级?

盛世豪: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论区位,宁波北接上海、西通杭绍、东向舟山、南临台州,是得天独厚的交通枢纽。但论区域经济合作,宁波仍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值得深入挖掘。

例如,前湾新区既是沪浙合作交流的“桥头堡”,也是杭甬“双城记”的连接枢纽,是沪杭甬三大都市圈的核心腹地。全球经济窗口、数字经济前沿、国际性科技中心、制造业高地……一张张优势“名片”的叠加,加上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绍甬高速的“托举”,更是为前湾新区发展提供了值得期待的想象空间,使其完全有条件成为世界级科创高地。

但从现状看,尽管集聚了汽车制造、数字经济产业的一些龙头企业,前湾新区距离真正的“世界级科创高地”“价值链顶端”还有相当距离。

前湾新区十二塘区块项目施工忙。虞昌胜 摄

而“价值链顶端”和相应的企业,恰恰是城市影响力的核心标识。

全球金融中心、创新中心、总部经济中心,这是城市影响力的第一梯队;在某一领域或行业保持世界领先水平,这是城市影响力的第二梯队。深圳的华为、腾讯,杭州的阿里、海康,这些数字经济时代的“顶端”,都是所在城市影响力的鲜明标识,但宁波还缺少这样的“顶端”标识。

谈及宁波,我们会想到许多有影响的企业,如雅戈尔、奥克斯、公牛、极氪等等,但其中的大部分还仅仅是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细分市场行业的排头兵,但还没有真正站到整个行业的顶端,还不足以引领或影响整个领域的发展格局。同样,在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等先进制造业,宁波也尚未占据价值链的“至高点”——如吉利汽车的总部不在宁波,文创产业、时尚产业还没有相应的影响力。真正的“顶端企业”不仅使产业链上所有企业的创新可为其所用,更是能带动或者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创新发展。高能级的城市通过吸纳和集聚各类优质要素资源,为“顶端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为此,宁波必须在区域合作中找准定位和方向,在资源互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中培育形成属于自己的“顶端优势”。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提升宁波都市圈要素集聚和协同发展的能力、水平。

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就是要扬长补短、互促共赢。在这个资源要素全球化流动、全球化配置的时代,一座城市能否博采众家之长,就决定了其能否走向价值链的“顶端”。

上海是全球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杭州在数字经济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舟山拥有更丰富的海洋资源禀赋,绍兴、台州、嘉兴等城市也各有千秋,宁波自身则在先进制造业上拥有深厚基础。此外,宁波中小企业的活力不容小觑,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商帮——宁波帮不仅为一代代甬商开辟国际市场铺就了庞大的商业脉络,更为宁波城市影响力的提升奠定了遍布全球的人脉。宁波要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就必须“知己知彼”,跳出宁波发展宁波。

风物长宜放眼量。当区域协同成为攀高的基石,宁波更应主动、积极地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流合作,从更高站位、更长远视角发掘每一个潜在的机遇。

宁波帮博物馆。徐诚 摄

谈人才:以“顶端优势”塑造人才吸引力

记者:人才是发展之基,一直以来,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都是一大热点。您认为目前宁波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如何,与周边主要城市相比还存在着哪些提升空间?

盛世豪:人才是第一资源。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人才决定城市未来。因此,“抢人大战”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城市之间只有竞争不能合作。

正如前面所提到,不同城市之间的资源禀赋和产业文化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差异性;而许多国际大都市定位的差异性,更是决定了其发展方向也各有特色。这些都决定了不同城市对人才需求的差异性。同等条件下,一座城市最具优势的“产业长板”和“顶端优势”,势必能为其吸引到该领域最优质的人才——因此,“抢人大战”,抢的未必是同一批人,而人才招引的底气,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城市的影响力和发展空间。

近年来,宁波对人才的重视可谓有目共睹,从几组数据中就可窥见一斑——根据《2022中国城市人才生态指数报告》,宁波连续三年排名稳居第一梯队;“七普”数据显示,宁波是全国外省人口流入最多的10个城市之一,这足以证明这座城市的吸引力。

在不遗余力招引人才的同时,宁波也应进一步做好“育”“用”两篇文章。

宁波大学。徐诚 摄

要进一步重视高水平大学建设。大学不仅仅是城市的名片,更是培育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人才的摇篮。纵观全球,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国际性大都市的背后,都有高水平大学的支撑。大学是城市品质的基础,是城市气质的内涵,更是城市的未来。宁波在抓紧高水平建设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的同时,要继续支持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高校的建设,做大人才培育的“蓄水池”。要进一步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营造更为宽松的氛围和环境。对人才最大的吸引力,是使其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要大力引进建设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创业平台,让各类平台与人才双向奔赴,为人才提供“大展拳脚”的舞台。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文化又润养着城市品质的形成。悠久深厚而富有活力的传统文化底蕴,与开放包容且勇于开拓的创新文化互相交融,形成了宁波城市文化的独特气质。很期待这种独特的文化气质,能够成为凝聚各类人才的“强磁场”;期待通过文化赋能,为提升宁波城市影响力和区域发展能力提供深厚人文滋养和深层动力。

记者手记

2月的一天,我们迎着细雨拜访了浙江省社科联主席盛世豪,与他一同探寻新时代下宁波的区域发展之道。

盛主席是奉化人,他带着深厚乡音的普通话让我们倍感亲切,他对宁波发展的建言充满了浓浓的乡情。

“要唱好杭甬‘双城记’”“要利用好甬舟一体化发展海洋经济”“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要主导宁波都市圈的构建”……面对区域间日益紧密的联系,盛主席立足宁波面向全球,既接地气又不乏国际视野,对宁波的发展怀着深深的期许。

“要大力发展港航服务业”“加快城乡融合”“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成引领行业发展的‘头部企业’”“加强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注重人才引培并重”……盛主席敏锐地指出宁波面临的短板和不足,并“开出药方”。

当下的发展前行之路还有不少障碍没有扫清,身后的竞争者紧追不舍,宁波应发挥自身优势,认清自身地位,主动置身于时代发展的潮流,不让“低调”成为“平庸”。

与盛主席畅聊近两个小时,他对宁波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窗外阴雨依旧,我们却顿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